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德云社 - 李鹤林
李鹤林

李鹤林

李鹤林,材料科学家,石油管材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石油管材研究工作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主持完成了“轻型吊环、吊卡、吊钳”、“无镍低铬无磁钢”、“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等四项研究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主持完成的《提高石油钻柱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综合研究》、《石油钻铤失效机理及钢技术研究》成果获显著经济效益。
展开

李鹤林 - 生平简介

李鹤林,1937年7月5日生于陕西省南郑县协税镇。1953年以同等学历进入高中。1956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深受指导教师、著名金属材料及强度专家、院士周惠久教授的教益和学术思想的影响。1961年9月,他从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地处宝鸡的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随即被派往上海参加石油部援外产品工作组工作。主要任务是协助上海东风机器厂改进B型吊钳等一批石油机械产品的热处理工艺。1963年11月,石油部借调到北京,在赵宗仁工程师指导下编写《石油机械用钢手册》。

1965年12月的一天,李鹤林见到了大庆“铁人”王进喜后,改变了他的工作目标。1970年,他把刚研制成功的两副50t小吊环寄给了千里之外的王进喜和他的1205钻井队,应用效果良好。在研制出小吨位轻型“三吊”之后,他和同事们又马不停蹄地奔向难度更大的新目标——大吨位轻型“三吊”。在研制新型“三吊”的同时,他还研究开发了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无镍低铬无磁钢等10余种新材料,并系统地研究了喷丸强化和渗硼、氮化等表面热处理工艺,开展了十几种基础零部件的科研攻关,均取得较好的成效。1977年,他晋升为工程师。

1979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材料研究室从研究所分离出来,组建了工厂的中心试验室,他担任主任。1985年李鹤林组织了一个钻杆失效课题组,分赴各油田进行了历时3年的调查,并对200多起钻杆失效事故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钻杆内加厚过渡区结构尺寸不合理导致严重的应力集中和腐蚀集中,澄清了国外在钻杆失效领域的一些疑点,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创了双圆弧曲线结构。

1987年6月,他和石油部机械制造局赵宗仁副总工程师一起参加了在美国新奥尔良市召开的API第64届年会。他的论文《钻杆失效分析及内加厚过渡区结构对钻杆使用寿命的影响》在大会上引起了轰动。李鹤林多次获全国及部、省级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8年被选拔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中共陕西省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专家称号;199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能源大奖。1986年起,李鹤林任石油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他还先后担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科协失效分析和预防中心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压力容器与管道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石油与石化工程研究会西北研究中心副主任及美国石油学会(API)第一委员会委员,美国材料性能委员会(MPC)委员。他是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安石油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受聘上海宝钢(集团)高级顾问。李鹤林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与石油工程的结合,在石油材料工程领域做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贡献。

李鹤林 - 科学成就

研究开发新钢种,提高石油机械质量

李鹤林

在提高石油机械产品质量和寿命的科技攻关中,李鹤林继承和发挥了他的恩师周惠久院士“从服役条件出发”的学术思想,提出了“以失效判据为依据,结构强度和材料强度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并用这一思路对石油机械用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提出和完善“失效分析与反馈”思路

20世纪60年代起,李鹤林主持完成了四川输气管道爆裂、黄岛油库爆炸起火、塔里木深井井架倒塌等600多项事故的失效分析,提出和完善了“失效分析与反馈”的思路。在他的许多著作中,特别强调失效分析的反馈,把失效分析结论向设计、制造、储运、现场维护和使用等部门的反馈列为失效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失效分析实践中,他和他的同事们创立了包括全国钻具失效分析网、失效安全库、综合统计分析库和计算机辅助失效分析系统在内的失效分析与反馈闭环系统,使石油机械和管材失效分析工作有重大突破,失效事故大幅度减少。

“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李鹤林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建立了科学研究、技术监督和失效分析“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探索出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一种新途径。即失效分析发现问题—科研攻关找出答案—技术监督解决问题,保证了科研成果与生产需要的紧密结合。他指出,“三位一体”中失效分析是基础;科学研究是关键,是解决失效分析发现和提出的共性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科研又指导技术监督和失效分析工作,从而确保技术监督的有效性,提高失效分析的质量和水平;技术监督又是失效分析反馈的继续,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从而使科研成果都能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三位一体”使科学研究、技术监督、失效分析三方面工作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李鹤林 - 学术作风

李鹤林一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克己奉公、淡泊名利。他经常将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和荣誉让给别人。他是《石油天然气输送用焊管》、《特殊螺纹连接油套管评价与推广应用》等6个项目的课题组长,并且做出了公认的贡献,但在申报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时,他坚持退出或降低自己的排名,把荣誉让给年轻的科技人员。在两项国家“973”项目立项时,他尽全力进行了申报,但立项后,他却分别安排年轻科技人员承担。虽然项目承担者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但他对项目的支持却丝毫没有松懈。

他在个人出成果的同时,还带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对于科技人员送交他审阅的文章和报告,他总要逐字逐句地阅读、修改,甚至包括订正标点符号。在他培养的技术人员中,有两人获部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两名青年技术人员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有两名原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一名成长为副总工程师,另一名成为博士生导师。

李鹤林 - 履历年表

1944-1950年,在陕西省南郑县协税镇三官庙小学、汉中市钟楼小学、南郑县协税小学等校学习。

1950-1953年,在陕西省汉中市一中、汉中师范学校师资短训班学习及在家自学。

1953-1956年,在陕西省汉中市二中学习。

1956-196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

1961-1964年,任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技术员。

1964-1981年,在宝鸡石油机械厂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厂研究所副主任工程师兼材料研究室主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

1981-1988年,兼石油工业部石油管材试验研究中心主任。

1983-1988年,任宝鸡石油机械厂总冶金师(副总工程师)、冶金研究所所长。

1988-1990年,任石油部石油管材研究中心(1988年5月改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管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1990-1993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管材研究中心主任。

1993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管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鹤林 - 主要论著

1.石油工业部供应制造局.石油机械用钢手册.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2.李鹤林.钻杆打捞公锥用钢和表面强化工艺及对其使用寿命的影响.热处理,1975(3):45-48

3.李鹤林.开展石油机械用钢及材料强度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和寿命.石油钻采机械通讯,1979(3):1-17

4.李鹤林.高铬耐磨铸铁及在双金属缸套中的应用.石油钻采机械,1980(1):49-56

5.李鹤林.喷丸对结构钢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影响.机械工程材料,1983,7(2):62-66

6.李鹤林.石油矿场机械的失效分析及反馈.石油矿场机械,1983,12 (6):52-57

7.李鹤林主编.石油专用管文集.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84-1995

8.Li HeLin.材料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大截面低碳马氏体钢及合金化、热处理对其强韧性的影响.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李鹤林 -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专略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67839

更新日期:2024-12-25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