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普热瓦利斯基
简介
【姓名】:尼古拉·普热瓦利斯基
【出生年代】:1839年—1888年
【国籍】:俄国
【军衔】:陆军军官。
【探险次数】: 4次
从1870年到1888年逝世,他进行了4次到中亚细亚的重大探险。
【首次探险】:
1870年11月,普热瓦利斯基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接近俄蒙交界的地方启程,进行首次探险旅行。
【西藏之行】:
普热瓦利斯基一行经过戈壁沙漠,几乎远至如今的中国北京。他溯黄河而上,勘探了中国的北方。他甚至踏上了当时完全未被外部世界所知晓的中国西藏。
【第3次探险】:
虽然普热瓦利斯基没有受过科学训练,但他是一位观察敏锐的博物学家。旅途中,他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在普热瓦利斯基第3次探险带回的动物中,有野生骆驼和稀有品种的野马,以普热瓦利斯基名字命名的野马,是目前仍存活着的唯一野马品种。
【最后次探险】:
在普热瓦利斯基第4次探险旅行时,他进入了西藏。但当他距离西藏首府拉萨约275千米时,西藏卫兵将他赶了回去。他因不能再进一步深入探险而感到非常失望。这是他最后一次探险。当他游历了蒙古和西藏之间的山脉之后,在回家的途中病逝。他死在俄国南部的卡拉可尔城,该城后来改名为普热瓦利斯克。
野外普氏野马的灭绝与放养
1878年,沙俄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率领探险队先后3次进入准葛尔盆地奇台至巴里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带捕获、采集野马标本,并于1881年由沙俄学者波利亚科夫正式定名为“普氏野马”。由于普氏野马生活于极其艰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还有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而人类的捕杀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更加速了它消亡的进程。在近1个世纪的时间里,野马的分布区急剧缩小,数量锐减,在自然界濒临灭绝。蒙古西部在1947年曾经捕捉到过1只,当时送到乌克兰动物园饲养,此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普氏野马。
我国于1957年曾在甘肃肃北县的野马泉和明水之间捕到过1只,1969年在新疆尚有人在准噶尔盆地看到过有8匹野马组成的小群。1971年,当地的猎人看到过单匹的野马。20世纪80年代初,还有人在东准噶尔盆地乌伦古河和克拉美山之间的地域发现了野马的踪迹,但没有确凿的证据。后来,新疆也时常传来发现野马的消息,不过经证实,所看到的都是野驴。我国对野马的存亡十分关注,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并结合航空调查,力求找到野马,结果令人失望。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如果自然界还有残存的野马,其数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种群,因而不足以保证一个物种的生存,所以野生的普氏野马很可能已经在自然界消失。
20个世纪60年代,蒙古国首先宣布野生野马灭绝,而国内新疆作为普氏野马的故乡,也由于俄国、德国、法国等国的探险队不断大规模捕猎,并将28匹马驹偷运出境,加之国内大批捕杀,到20世纪70年代,新疆普氏野马也基本宣布消失。到1985年,分布于美、英、荷兰等112个国家和地区的存活野马仅有700多匹,而且是圈养和栏养的。1986年8月14日,中国林业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组成专门机构,负责“野马还乡”工作,并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疆吉木萨尔县建成占地9000亩全亚洲最大的野马饲养繁殖中心。随着18匹野马先后从英、美、德等国的运回,野马故乡结束了无野马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