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生物 - 陈文新(院士)
陈文新(院士)

陈文新(院士)

陈文新,女,1926年9月23日出生于湖南浏阳,土壤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58年在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陈文新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并进行优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在农牧业生产中的推广。
展开

人物经历

1926年9月23日,陈文新出生于湖南浏阳。

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土壤农化学系。

1958年,获前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

1959年1月,回国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及免疫学系工作。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文新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自二十世纪70年代起,她主持研究中国根瘤菌资源调查与分类。在她卓越的领导下,组织全国20余个单位的微生物学工作者,共同完成全国32个省(市)600多个县,不同生态条件下各种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保藏根瘤菌近两万株,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根瘤菌种资源库,发表2个根瘤菌新属,所发表新种数量约占全部已知根瘤菌物种的三分之一;发现一批抗逆性很强的根瘤菌种质资源;从分类学角度获得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关系的新认识。

陈文新参加并组织完成对全国32个省(市)700个县的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调查,采集根瘤标本7000多份;新发现可以结瘤的豆科植物300多种;分离并保藏根瘤500多株;在数量上和所属宿主各类上占重要地位。发现了一批耐酸、碱、盐、高温、低温性强的珍贵根瘤菌种质资源,并对近2000株具代表性的根菌进行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描述并发表瘤菌的2个新属、8个新种。已建成目前国际上菌株数量最大、性状信息最丰富的根瘤菌的根瘤菌数据库。

一、完成全中国范围内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调查,分离根瘤菌9,000多株,建立了目前世界最大的根瘤菌菌库,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根瘤菌种质资源。

二、率先在中国建立具世界先进水平的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根瘤菌分类、鉴定技术方法,描述并发表根瘤菌新属2个、新种28个。

已经发表的新属为:

1.中华根瘤菌新属(Sinorhizobium gen. nov. 1988), 过去一直认为大豆只与慢生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结瘤固氮,1982年Keyser与中国学者胡济生等在《Science》上发表了从中国分离的快生大豆根瘤菌, 经陈文新分类研究确定为一新属,定名中华根瘤菌属, 后经国际同行反复验证,确认无疑。该属的发表被国际同行评论为发现根瘤菌新属的首创。现该属中已有12个新种,其中包括她们新定的费氏中华根瘤菌 (S. fredii. comb. nov. 1988)、新疆中华根瘤菌(S. xinjiangensis sp nov. 1988)鸡眼草中华根瘤菌(S. kummerowiae sp.nov. 2002)和莫雷兰中华根瘤菌(S. morelense sp. nov. 2002)4个新种。

2.中慢生根瘤菌新属(Mesorhizobium gen. nov.1997)是从中国新疆的大豆,甘草、苦豆子等7种植物中分离的一群特殊根瘤菌研究确定的,后经国际同行验证,一道著文发表。该属已包括21个种,其中有他们新定的华癸中慢生根瘤菌(M. huakuii sp.nov 1991)、天山中慢生根瘤菌(R. tianshanense sp. nov. 1995)和紫穗槐中慢生根瘤菌(M. amorphae sp. nov.1999)、温带中慢生根瘤菌(M. temperatum sp. nov.2004)和北方中慢生根瘤菌(M. septentrionale sp. nov.2004)11个新种。

3. 在原定的根瘤菌属(Rhizobium)中他们增定了:海南根瘤菌(R. hainanense sp. nov. 1997)、胡特根瘤菌(R. huantlense sp. nov.1998)、杨陵根瘤菌(R. yanglingense sp. nov. 2001) 、木兰根瘤菌(R. indigoferae sp.nov. 2002)和黄土根瘤菌(R loessense sp.nov.2003)等12个新种。

4. 在原定的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中加定了圆明慢生根瘤菌(B. yuanmingense sp.nov. 2002)。

三、在理论上获得根瘤菌和宿主共生多样性及生物地理来源相关的新观念并对根瘤菌选种提出新见解。

学术论著

发表SCI文章120余篇,被引用4300多次,自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公布以来,她连年入选免疫和微生物学领域榜单;作为主编出版了《中国根瘤菌》(科学出版社),1998年被邀与美国学者一道撰写“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根瘤菌部分内容。

承担项目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和面上项目、参加欧盟合作项目和973项目等。

科研成果奖励

她先后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

时间奖励名称
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第一名
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第一名
1996年农业部高校优秀教材一等,第一名
1995年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第一名
1991年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第一名
1986年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第一名

人才培养

20多年来陈文新培养了50名博士、硕士,现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出色地工作着,还指导在读博士生20名。2008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

荣誉表彰

2009年当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

2017年当选中国有机肥行业突出贡献人物。

社会任职

时间担任职务
1996年国际根瘤菌/土壤杆菌分类分委会委员
2003年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第一界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3年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

个人生活

陈文新是烈士的女儿,父亲陈昌(陈焕然,字章甫)是毛泽东主席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同窗挚友,后随毛泽东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随周恩来参加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1930年2月被反动派杀害。当时,陈文新只有3岁,其大姐12岁,二姐8岁,母亲毛秉琴一人艰苦求生,将她姐妹3人抚养成人。

陈文新的父亲牺牲后,母亲靠替别人缝补衣服换得男劳力为家里耕种几亩水田。按照湖南的习俗,女人不能下水田干活,但为求生存,母亲把陈文新打扮成男孩,剃了光头,打着赤脚,从事一些田里的辅助劳动。陈文新8岁那年,山里发大水,家里唯一的一块水田被冲,为了抢救这全家的活命粮,她将禾苗一株株从泥砂中扶起来,洗干净重新栽好,从清早干到天黑,整整干了4天。禾苗救活了,一家四口的生活才有了希望。母亲常用这段劳动故事教育后代。

陈文新童年的这段经历不仅使她帮着母亲谋到了生路,而且增强了体质、锻炼了毅力、磨炼了意志,也为她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实现科学报国的理想奠定了良好基础。陈文新的父亲牺牲前对她母亲唯一的嘱托是“养育好他丢下的3个女儿”。母亲含辛茹苦,全力背负起这个沉重的嘱托。母亲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却千方百计地让3个女儿多读点书。但是,家境贫寒,连饭都吃不上,她根本没有钱供3个女儿上学。父亲牺牲时,陈文新的大姐刚读完小学五年级,家庭所迫,就靠自学,在15岁的时候冒充17岁考取了小学教师资格,从此担负起养活全家的任务。陈文新也才因此有了上学的机会。

更新日期:2024-12-22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