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农学 - 张乃凤
张乃凤

张乃凤

张乃凤(1904—2007),著名土壤肥料学家。致力于化学肥料试验研究工作60余年,组织我国历史上首次地力测定和全国化肥试验网,为我国化学肥料的使用、推广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主持和参加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部、省级奖励。
展开

张乃凤 - 基本资料

张乃凤,1904年3月31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南浔镇的缙绅之家。父亲张墨耕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从商,对子女教育至为关注。张乃凤幼年时由家庭教师教读四书五经和古文等经史典籍。1914年10岁时增学英语,先由其父亲自讲授,后聘镇上一西医大夫用英文课本教授英语和化学,有一小小化验室进行定性分析。经10多年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汉语功底和英语基础,并培养了后来喜爱化学的兴趣。1922年迁居上海,经六叔张久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补习几何和代数后考入青年会中学,后又考入圣约翰中学。1926年毕业后升入圣约翰大学。半年后,圣约翰大学因国民革命军到上海而停办。1927年秋自费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留学,1930年毕业。随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土壤系攻读硕士,翌年获硕士学位。

张乃凤于1931年学成回国,受聘于金陵大学任副教授,讲授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门课程,时年仅27岁,两年后晋升为教授。1935年夏,辞去金陵大学教务,转到实业部新建的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正、土壤肥料系主任,潜心从事土壤肥料研究工作。同年,与邓植仪、侯光炯一起赴欧洲参加在英国牛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土壤学大会,在会上宣读了《中国古代土壤分类》一文,并座谈了肥料试验的途径。会后,在英国洛桑试验站短期学习肥料试验统计;在匈牙利理工学院学习阳离子交换分析;访问了一些欧洲国家的土壤肥料研究机构,前后历时半年有余。回国后,在9个省布置了氮、磷、钾三要素肥料田间试验。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乃凤坚持进行肥料田间试验工作,并在规模上有所扩大。

1944—1945年,赴美国协助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编制中国战后善后救济用化肥计划,并考察访问了美国许多肥料研究机构。1946年回国后,兼任农林部农业复兴委员会上海办事处的工作,负责善后救济用化肥的接收和分配,为恢复和发展饱受战争创伤的农业,增添了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乃凤任华东区农林水利部技正。1950年调北京,任中央农业部参事,1952年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张乃凤曾两度参与我国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制订工作。1956年参与“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有关肥料部分的起草工作,随后参加中国访苏科学技术代表团,与苏联同行座谈规划中与“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年产量”有关的土壤、肥料、土壤微生物、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等问题,听取意见,收集资料。回国后,向全国科联农业各专门学会作了关于土壤肥料的访苏报告。60年代初,又参与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为规划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贡献了力量。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他任研究员,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在几次政治运动中,他曾受到不公正对待,但他毫无怨言,仍旧勤奋工作,并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大革命后期,他随土壤肥料研究所下放而迁往山东德州。当时他已年近古稀,仍坚持试验研究工作。他常说:“我们搞农业的人,只要有土地,就有工作可做。”在此期间,他曾被推选为山东省政协常委。1979年随土壤肥料研究所迁回北京。1986年,他已届耄耋之年,始退出科研第一线,被聘任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顾问。2007.02.22逝世于北京,享年103岁。

张乃凤

张乃凤为我国土壤肥料科技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他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其成果,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四次获农业部技术改进和技术进步奖,一次获山东省农业技术改进奖。

早在30年代,张乃凤就参加中华农学会为永久会员。他又是中国土壤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多次当选为常务理事。他还是中国化学会会员和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

张乃凤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农业科学院支部主任。

张乃凤 - 主要成就

30年代初,张乃凤在南京金陵大学执教。那时,金陵大学农学院有两个好传统。一是每位教员都可以分到一块供试验研究用的土地;二是每位教员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张乃凤为了做好肥料试验研究工作,一方面在校方分配给他使用的七八亩土地上进行肥料田间试验;一方面挤出时间去听美国康奈尔大学洛夫教授(H.H.Love)讲授的生物统计和英国剑桥大学威斯哈特教授(J.Wishart)讲授的田间设计与统计分析,并把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和田间试验结合起来,比较了不同设计、不同计算方法的标准差等。后来,又按照随机区组排列在试验田上进行三要素肥效试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1934年,张乃凤应邀与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范旭东见面,畅谈对研究全国肥料问题的设想,受到范旭东的重视。1935年,张乃凤担任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肥料系主任后,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每年出资1万元交中农所,指定由张乃凤负责进行氮、磷、钾三要素田间肥效实验。1936年初,张乃凤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南、江西等省布置三要素田间肥料试验。第二年,发展到了更多的省份和地点。当时三要素田间肥料试验的设计采用2×2×2复因子组合,田间排列采用随机区组,小区面积为1/20亩。当时这种设计和田间排列在国内还未普及,只有张乃凤及其助教姚归耕在金陵大学做过这样的试验。为了统一设计,统一田间排列方法,张乃凤按试验要求,预先在南京按试验地点将肥料统一装入纸袋,预定田间排列图,运送到各试验地点。施肥播种时,他由北到南,亲自到各试验点进行划区和施肥;收获时,又由南到北到各试验点操作。这种亲自动手的作风,是张乃凤从事科研工作的优良品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肥料系迁至成都四川工作站。在抗战期间,肥料田间试验的队伍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扩大了,又有曾在英国洛桑试验站工作多年的新西兰籍专家理查生博士(H.L.Richardson)的辅佐,田间肥料试验继续在陕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进行。这些试验结果,经张乃凤和叶和才共同整理成《地力之测定》一文。这是我国化肥使用研究上的一项开创,对我国化肥的使用和肥料田间试验有深远的影响。

全国化肥试验网的组织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全国只有部分省区仍在坚持肥料田间试验并成立了省级化肥试验网。1957年,中央农业部召开肥料工作会议,决定组织全国化肥试验网,并责成张乃凤负责设计和组织实施。在他的组织下,试验内容从三要素肥效试验发展到研究氮肥品种,氮、磷化肥的施用方法和施用时期等。至今,全国化肥试验网的试验研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并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和更新其试验研究内容。

经过全国成千上万名土壤肥料工作者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化肥试验网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明确了我国土壤对氮、磷、钾化肥的需要程度和肥效,总结出了一套合理施用技术,提出了提高氮、磷、钾化肥增产效益的措施,制定了我国化肥区划,预测了2000年时的化肥需要量,为我国现阶段提高化肥增产效益指出了宏观控制途径。这项工作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发展我国化肥工业和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研究和推广锌肥效果显著

早在60年代初,张乃凤就开始了微量元素肥料试验的准备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期,他下放山东德州,开始微量元素肥料的研究。他收集了山东全省108个县(市)的土壤样品1700多个,进行速效锌分析,绘制出山东省土壤速效锌区域分布图。从中选择了速效锌极低的长清县作为试点,在施肥方法、施用量、施用时期、喷施浓度等方面进行示范和推广,增产效果非常显著,使其它各县竞相施用锌肥。1981年,山东省政府在长清县召开现场会,随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部科技局共同签订了农业科技重点示范推广项目专项合同,在山东全省推广应用,促进了山东的农业生产,并对全国的锌肥研究工作起了推动作用。这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乃凤在从事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培养人才的工作。1979年,也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的第二年,张乃凤就招收了3名攻读微量元素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检索文献、阅读文献、总结国际研究动态、选定课题、制订试验方案,直至试验结果的整理和论文的撰写,都一一作了认真的指导和具体帮助,受到研究生的尊敬和爱戴。

张乃凤先生一直对我国化肥的试验和推广工作十分关心。针对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已超过1亿吨,而施肥技术大大落后于试验研究成果的状况,他强调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指出,在推广普及中必然会发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课题,从而推动试验研究工作的提高。同时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农业产量必将明显提高,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多。目前一些作物和土壤除补充氮、磷、钾外还必须补充微量元素,到将来,氮,磷、钾、钙、镁、硫和许多微量元素都必须由人工补给。他认为植物必需的元素可能比现在已知的16种要多得多,因此,肥料及其试验研究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他的这些思想启迪着肥料科技工作者,也表明了这位在肥料田间试验领域辛勤耕耘了60多个春秋的学者对事业的热爱。

2003年3月的最后一天,北京友谊宾馆大宴会厅里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主席台上竖着一个金色的“寿”字,台上台下摆满了鲜花和花篮。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祝寿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为我国著名土肥科学家张乃凤先生庆祝百年华诞。他是我国当年健在的年纪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一百多岁的张乃凤每天仍然坚持要看好几个小时的中外报刊,还要听新闻广播,至于国际上权威性的农业杂志,他永远不会放过,还时时不忘给年轻人出点子、提建议,他心中仍旧装着全中国的土壤。直到2007年春节后病逝。他是一位最年青的大学教授,也是享年最长的农业科学家。

张乃凤 - 人生历程

1904年3月31日 出生于浙江省湖州。
1926年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中学。
1930年 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获农学士学位。
1931年 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土壤系,获硕士学位。
1931—1935年 历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教授。
1935—1949年 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土壤肥料系主任。
1949—1950年 任华东区农林水利部技正。
1950—1952年 任中央农业部技正。
1952—1957年 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
1957年开始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顾问。

2007年2月22日逝世于北京。

张乃凤 - 主要论著

1 张乃凤.地力之测定.土壤季刊,1941,2(1):69—112.
2 张乃凤.考察美国土壤肥料纪实.农报,1946,11(28—36):66—67,93—94;1947,12(1):52;1947,12(2):52—53;1947,12(3):50—51.
3 张乃凤.关于土壤肥料学科的访苏报告.全国科联农业各专门学会传达“中国访苏科学技术代表团工作报告”会会议资料,1958.
4 张乃风,陈文泉,董慕新.硼锰等微量元素盆栽试验及大田试验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科学研究年报,1964:144—148.
5 张乃凤,陈文泉,董慕新.土壤缺硼鉴定方法的初步尝试.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科学研究年报,1964,149—150.
6 张乃凤.化肥的生产与需要.国家科委蓝皮书第10号,1985:273—274.
7 张乃风,金继运等.温度对三个土壤钾素容量—强度(Q/I)关系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科学研究年报,1987:52—56.
8 张乃凤,王莲池等.用EUF法测定土壤供钾能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科学研究年报,1988:26—27.
9 张乃凤,高广领等.我国主要土壤中钾的形态分级.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科学研究年报,1988:24—26.
10 张乃凤.在国际平衡施肥学术讨论会上的闭幕前评语.国际平衡施肥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8:5—6.
11 张乃凤,刘寄陵.科学施用化学肥料,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1989:480—488.

更新日期:2024-12-22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