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无择
陈无择 - 简介
陈无择(1131—1189),名言,以字行,原籍宋青田鹤溪(今景宁县鹤溪镇)人。长期居住温州,行医济世。他精于方脉,医德高尚,医技精良,学术造诣深遽,除从事医学理论研究之外,并多著书立说。因此,不但求医者众,而受业者更是纷至沓来。由于他的名著《三因方》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学术基础,因此,陈无择也就成了永嘉医派的创始人。
陈无择 - 生平事迹
陈氏幼年敏悟超人,及长学医,精于方脉,治病很有应效。他博览医籍,搜集众长,尤善于由博返约,将《内经》、《金匮》之旨,前贤明哲之论悉心深究,从而穷研受病之源,阐发“三因学说”.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8卷,简称《三因方》,又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1174年),为中医病因学的专著,对后世病因病理学有很大影响。
陈无择 - 内容
南宋永嘉,有一批活跃于社会与医坛的儒医,他们以《三因方》的作者陈无择为首,其弟子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日韦为骨干,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础,围绕王硕的《易简方》为学术中心,展开了有关医药学术研究与论争,学者称之谓“永嘉医派”。
三因方
《三因方》的作者陈无择(1131—1189),名言,以字行,原籍宋青田鹤溪(今景宁县鹤溪镇)人。长期居住温州,行医济世。他精于方脉,医德高尚,医技精良,学术造诣深遽,除从事医学理论研究之外,并多著书立说。因此,不但求医者众,而受业者更是纷至沓来。由于他的名著《三因方》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学术基础,因此,陈无择也就成了永嘉医派的创始人。
《三因方》原题《三因极—病源论粹》,易名《三因极—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撰成于淳熙甲午(1174)年,共18卷。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在继承《内经》与《金匮要略》的三因说而作了进一步发扬。他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于是将复杂的疾病按病源分为外因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则包括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及虎狼毒虫、金疮折、疰忤附着、畏压溺之类有背常理,实际上属于致病外因的范围。该书主张以因辨病,按因施治,以脉象、病源、病候入手,通过分析疾病临床症候,探知发病原因归纳症候类型,推测病理机制,以此作为论治依据,这在当时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方法论上的进步。
该书汇辑1000余方,内容丰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的医学文献。由于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所以对研究中医病因病理学和各科临床治疗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永嘉医派的主要骨干,是南宋温州社会名流兼名医,他们和陈无择实际上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如永嘉医派的重要成员卢祖常和陈无择过往甚密,敬仰有嘉,他对陈无择的评价:“先生轻财重人,笃志师古,穷理尽性,立论著方,其持脉也,有若卢扁饮上池水而洞察三因;其施救也,不假华佗剖腹刳肠而彻分四治。”充分显示了陈无择是一位精究歧黄的大方家。宋代之后的医学界,也非常重视《三因方》的病因学意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陈无择的《三因方》“每类有论有方,文词典雅而理致简赅,非他家俚鄙冗杂之比”,可谓技压群芳。
《三因方》作为中医最早一本比较全面、比较具体的病因病理学,现在国内外尚存许多版本,古代的刻本有:南宋刻配补元麻沙复刻本、元刻本、四库全书本、清光绪二十三年青莲花馆刊本。近代刻本则有:1920—1927年上海文瑞楼石印本、1934年上海鸿章书局石印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等。国外刻本有:日本宽文二年(1662)刊本、日本元禄六年(1693)越后刊本、日本文化十一年(1814)石田治兵卫刊本。此外,还有清代手抄本多种。
悠悠岁月,800多年过去了,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的名著《三因方》至今仍然还是中医病因病理学的重要文献。可是像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的人物,《温州市志》却未见收载,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但愿今后修志时,能补此一笔,则温州幸甚,温州医学史幸甚。
陈无择 - 学术思想
陈氏的主要学术思想在于阐明“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主张辨证重脉而处方不泥。
1.阐论三因。陈氏在《内经》和《金匮要略》有关病因理论的启迪下,结合临床治疗详尽地阐述了“三因学说”,指出“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先.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又指出“所谓中伤寒暑风湿,瘟疫时气皆外所因。”可见陈氏把六淫之邪、瘟疫时气等列为外因.七情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以及仆伤虫毒等归为不内外因。这三种致病因素.既可单独致病,又能相兼为病,彼此并非完全割裂。另外,陈氏认为三因致病后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又可作为病因导致不同的病证。
陈氏注重病因.其目的是为正确地辩证施治.即“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他指出:凡治病.须识因。…不知其因.施治错谬.医之大患.不可不知。…“治之之法.当先审其三因,三因既明,则所施无不切中。”并把三因理论具体运用于临床各种病证的辩正之中.如论五疸,认为“若论所因,外则风寒暑湿,内则喜怒优惊酒食房劳.三因悉备.世医独丽于伤寒论中.不亦滥矣.学者宜识之”。又如论眩晕证治说:“眩晕既涉三因.不可专为头面风。”并具体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所致眩晕的不同症状特点。这些见解,显然与后世“辨证求因”,“审同论治”.重视病因的观点相吻合。
2.辩证重脉。陈无择在详究三因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察脉辨证,强调学医必识‘脉、病、证、治,及其所因”.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他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分人迎气口 以辨内外因;列表里九道.以叙感伤病”的诊脉方法。察脉必以人迎气口分内外所因,陈氏认为是“学诊之要道”.其诊法是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候六淫外感.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候七情内伤;其不应于人迎、气口者.为不内外因。然以左右关前分主内伤、外感,不及分候脏腑之说为优。所谓“列表里九道”.是将24脉分为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病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八里病脉”,和细、数、动、虚、促、结、散、革、代“九道病脉”3类。同时陈氏又指出 “博则二十四字,不滥丝毫:约则浮、沉、迟、数.总括纲纪。故知浮为风、为虚沉为湿、为实;迟为寒、为冷.数为热、为躁。风湿寒热属于外,虚实冷燥属于内。总之.“医事之要无出三因.辨因之初.无逾脉息。”
陈无择 - 思想来源
陈言三因学说源于《金匮要略》但不同于仲景之论而多有发挥。以三因可分类各种复杂的疾病.虽不免过于局限,但他抓住病因以推究疾病诊治的作法.促进了中医病因病理学的发展。 杏林集叶按:何绍奇先生说:偶阅1924年24期《三三医报》,见(章)太炎先生题《三因方》的一首五律:“子去近千载,留书为我师,持向空宇读,不共俗工知,大药疑蛇捣,良方岂鬼遗,清天风露恶,何处不相资。”先生于汉以后医书颇为漠视,以为多不堪入目,不知何以竟对陈无择如此好感。
- 1[MP4]2025 不要你的红包发财发福中国年 小哈尼Viki Miko晓倩 JaniceOfficia2024-12-15
- 2[MP4]2025新年歌新年歌儿大家唱Nick钟盛忠 Stella钟晓玉 Officia2024-12-15
- 3[MP4]Erva da Jamaica - Live in Indian Spirit - Germany2024-12-15
- 4[MP4]Neelix - Bang Bang (Sighter Remix - Official Music Video)2024-12-15
- 5[MP4]超嗨串烧BEAUZ - PSY POP _ HARD TECHNO DJ SET Borderland Festival Malaysia2024-12-15
- 6[MP4]2025 黄铭德尾尾庙宇朝拜一家大小2024-12-15
- 7[MP4]2025新年歌同欢共乐Nick钟盛忠 Stella钟晓玉 feat巧千金 Joanne Miko Official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