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
人物简介
千利休(日本语:千 利休/せん の りきゅう,生于1522年,卒于1591年4月21日。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茶道宗师,人称茶圣。本名田中与四郎,家纹是“独乐”。时人把他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为“天下三宗匠”。
概要
千利休的父亲田中与兵卫在和泉国的堺经营鱼铺商家,名称为“鱼屋(ととや)”,出身于平民阶层的富裕家庭。幼名叫与四郎(与四郎),法名则为宗易(そうえき)、抛筌斋(ほうせんさい)。他从小就爱好茶道,17岁拜北向道陈为师,不久向武野绍鸥学习寂茶。1540年19岁时父亲与兵卫过世,同年改名为宗易,号抛筌斋。广为世人熟知的利休之名,乃因1585年丰臣秀吉在皇宫开设茶会,向正亲町天皇献茶,并准备于此时就任关白、太政大臣以及受天皇御赐“丰臣”之姓氏。因此天皇赐给“利休”之法名,在此之前,他对外一直用千宗易的本名。
他因擅长茶汤成为织田信长的茶头。信长死后,他转而侍奉丰臣秀吉。1587年起他独自举办北野大茶会等,成为天下第一的茶匠而一时间权势大振,但在小田原之战后,被秀吉敕令切腹自杀,原因不明,通说是因为大德寺三门上的木像。切腹时遗留辞世之句为:
意为“人世七十,力图命拙,吾这宝剑,祖佛共杀,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今在此时才扔给上苍”。
译文版本2“ 生涯七十载,砥砺复琢磨。擎此三尺剑,祖佛亦难挡!咄!咄!青锋原是具足物,我今一掷回天去。”
死罪的原因
利休触怒秀吉,造成死罪的原因,通说是“大德寺三门(金毛阁)改修之际的增上慢,在楼门的二阶设置自身的木像,让秀吉从下方通过”,但是也有以下各种说法,原因仍不明。另外,也有秀吉只命令蛰居,无意判处死罪,但是利休完全不做解释、谢罪,更加怒触怒秀吉,所以被命令切腹之说。
低价茶器类以高额卖出,有中饱私囊(卖僧行为)之嫌。擅自携出天皇陵之石,用作手水钵、庭石等。和秀吉在茶道的看法上对立。秀吉希望纳利休女儿为妾,但是利休以“不希望被认为是靠女儿出世”而拒绝,秀吉因此事怀恨。秀吉企图独占交易,利休想保护堺的权益,因此被厌恶。被卷入丰臣秀长死后丰臣政权内的政治斗争。
利休七哲
是千利休七位著名弟子的合称,出自江岑宗左(逢源斎)所著的江岑夏书。
细川忠兴(三斋)古田重然(织部)芝山宗纲(监物)高山重友(右近/南坊)牧村利贞(兵部)蒲生氏乡濑田正忠(扫部)之后出现加上织田长益(有乐斋)、千道安、荒木村重(道薰)并称十哲的说法,另有除去千道安 改列前田利长、有马丰氏或金森长近的说法。
织丰时代茶师,他早年名为千宗易,后来在丰臣秀吉的聚乐第举办茶会之后获得秀吉的赐名才改为千利休。
千利休, せんのりきゅう, Sen no Rikyuu
织丰时代茶师,公元1522年—1591年年在世。
大永二年(公元1522年)生于和泉国的堺市一个咸鱼商家庭。幼名与四郎,千与兵卫之子。天文七年(公元1538年)跟北向道陈学茶道,不久为武野绍鸥的弟子。天文九年(公元1540年)19岁时父亲与兵卫死。同年改名为宗易,号抛笙斋。
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利休招请武野绍鸥、今井宗久等人开设茶会,会上挂着挂牧溪的画。其后自己开设茶会并参加他人举办的茶会。永禄元年(公元1558年)利休和北向道陈、今井宗久一起出席三好实休的茶会。永禄五年(公元1562年)利休和津田宗达等人开设茶会,会上挂着圆悟克勤的墨迹。水禄八年(公元1565年)松永弹正在多闻山招请利休,使用宇治桥三间的水开设茶会。元龟二年(公元1571不)利休在织田信长前点茶。天正元年(公元1573不)信长在京都妙觉寺开茶会,利休为茶头。天正三年(公元1575年)54岁时利休正式为信长的茶头。
天正五年(公元1577不)8月,千利休在自己家里建立黑木茶屋。天正六年(公元1578不)信长访问界,参观了利休的茶室。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在山崎建造茶室“待庵”,同年信长去世。
信长死后丰臣秀吉为继承人。天正十一年(公元1583不)1月利休接受秀吉的邀请赴山崎参加茶会,5月为秀吉的茶头,从此以后得到秀吉的宠爱,成为当代一大红人。那时利休已是62岁了。
天正十三年(公元1585年)10月7日,秀吉在宫中的小御所召开茶会,由敕许的形式赐与利休居士的称号。这个称号采自大德寺春屋宗园的语录,其意思是“名利共休”或“名利顿休”。同年秀吉的黄金茶室在小早川隆景(原文如此,不解)开放。
天正十五年(公元1587年)利休在秀吉的聚乐第建九间书院及一张半草垫的茶室,实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同年10月利休主持在京都北野天满宫召开的大茶会,并在聚乐第献茶。
天正十九年(公元1591年)因大德寺山门上有利休的木雕像及其他原因利休开始没落。2月13日秀吉命他禁闭在界,25日被召回京都,28日留下遗揭在聚乐第茵屋町的邸宅切腹自杀。
人物生平
千利休出身于商人家庭,幼年开始学习茶道,18岁拜武野绍鸥为师。绍鸥是珠光的再传弟子,茶道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茶匠。珠光茶道的内容和形式仍然有中国茶的明显印记,禅宗思想 来自于中国,茶道具也以中国的古物("唐物")为主。绍鸥则通过把连歌道这一日本民族传统艺术引入茶道,完成了茶道的民族化(他本是一位有名的连歌师)。茶道的许多内容,都是由 珠光开创,并由绍鸥加以完善的。然而,绍鸥最重要的贡献,还是他对大弟子利休的培养,利休正是站在绍鸥的肩膀上,完成了对茶道的全面革新。
1555年绍鸥去世后,利休已经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茶人,天正二年(1574年),已经制霸畿内,正在"天下布武"的征途上迈进的战国风云儿织田信长,聘请他做了自己的茶头(茶道师范 )。与权力者结合,这是利休生命中的一大转折。
北野大茶会是茶道空前的盛典,可以看出当时茶风的昌盛,而这次盛会对于茶道普及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不管秀吉热衷茶道的动机如何,他对日本茶道发展的重大贡献不容抹杀 。
利休侍奉秀吉的10年,是他茶道境界不断提升,艺术才华充分展现的黄金时期。他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于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 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因此,利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的本身,扩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把利休喜爱的、体现了他的审美观的东西以他的名 字命名,这样的例子就有"利休栅栏"、"利休色"、"利休豆馅"、"利休馒头"、"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头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缎子"等等许多,可以说,在整部 日本的历史上,迄今为止,对其民族文化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利休莫属。茶道从珠光开始有了"道"的地位,而在利休之后,更逐渐成为了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利休,不愧为世 界级的文化名人。
人们常说,技能臻于极致就是"道",达于"道"者,一举一动无不是技艺之巅,利休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越到晚年越趋于古拙稚朴。未曾料到,这却给他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
前面提到过,秀吉是个喜欢大场面,喜欢铺张的人,可能这样才能使他忘记自己的下贱出身,感觉到身为"天下人"的尊严,他对名贵茶道具近乎贪婪的追求,对地位、财富、人生享受无 止境的欲望,都与利休水火不容。虽然利休对秀吉的种种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满的表示,但他的内心却对此十分鄙视,以秀吉之聪明,不可能感受不到。而利休的茶名日盛一日,声望达于天 下,隐然有压倒秀吉之势,也让秀吉越来越生忌念。如果秀吉和利休一样是个没权没势的文化人,那么两人分歧的最后,无非是分道扬镳,不相往来。然而,不幸的是,秀吉是个统治者, 是个可以一言决断他人生死的大家伙,于是,利休危矣。
利休的绝世辞是:
力囲希咄祖仏共杀
祖佛共杀,这是《临济录》中的名言。利休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勇猛无畏的禅者气概。他举刃自向之时,雷鸣电闪,冰雹突降,仿佛苍天有眼,在为这位有着金刚之勇的老 者一壮行色。
人物评价
茶起源于中国,从中国传到日本的茶又被当地吸收。当初茶只作为药用,并不普遍。至平安时代饮茶开始成为一种风习,后来饮茶风曾一度衰落。茶在日本发展为茶道,这是日本独特的一种文化。茶道被誉为“东洋精神真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研究以茶会来修养身心以及进行社交礼仪的一种学问。
所谓茶会就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喝茶兼作种种余兴,当初在禅林流行,后来逐渐扩大,到南北朝便在与禅宗关系最密切的武士阶级中流行起来。
足利义政时代(公元1435年—1490年)吃茶风气很盛,茶道很发达,京都、奈良、界三大城市成为茶匠的故乡。茶道以村田珠光为始祖,经武野绍鸥,至千利休集大成。
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继承其统一大业。秀吉也爱好茶道,玩赏信长遗留下来的茶具,并继续把利休作为茶头,天天与利休欣赏茶道。利休继往开来,使过去铺张奢华的茶风变成孤独清闲,成为休养心身的一种手段。来参加茶会的人希望超脱世俗,进入洁心净身的境界,要求茶室具有山间自然的风情。娇市内商业繁荣,市井喧哗,富家相比,要求有一个清静优美的环境,消除紧张情绪,放松思想,进茶室的目的是希望身心得到休养。因此利休创造了所谓“市中山居”——闹中取静的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