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牛山
个人简介
敖牛山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西安市劳动模范。历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现任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西安市法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学位学科点评审法律组组长、陕西省高等学校职称评定专家组成员、陕西省律师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西安思源学院首席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律事务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
经历
敖牛山1937年2月4日出生,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龙居乡龙居村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45u20131951年,在家乡上小学。1952-1954年,在山东省滨县中学上初中。1954u20131957年,在山东惠民地区北镇中学上高中。1957-1962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学习。1962u20131965年,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从事法律研究工作。1978年调入西北政法学院法系。
1982年定为讲师。1987年被评为副教授。1989年破格升为教授。先后担任过学院中国法制史教研室主任、中国革命根据地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西北政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政法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西北政法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西北政法学院督导专家组成员。
业绩
杨教授是长期从事中国法律史和陕甘宁边区法制史教学与研究,卓有成就。解放后,我国大学讲授和研究新民主主义法制史,都提到过陕甘宁边区法制,但是,由于缺乏基本资料,研究多为皮毛之谈,从本质上讲它还是一个空白。杨永华教授填补了这一空白。他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和潜心研究,通过查阅档案、分析案例、整理书刊和实地访问,基本上弄清了边区法律的轮廓和状况,掌握了边区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找到了边区法律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主持和完成国家五年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五项,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专著八部。代表作《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稿》三卷和《中国法律思想史》(现代卷),奠基了边区法制史学,填补了革命法制史研究的空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法制交的教学和教材建设。分别获得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哲学、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和200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一等奖。有的论文和部分专著,被外国学者翻译出版,有的外国学者在本国法制史学会上,介绍他的研究成果;有的外国专家慕名专程来访,交流经验,互换学术成果,并给予很高评价。陕西电视台曾摄制专题片《中国法制史专家----杨永华教授》,通过卫星电视向全国播出。
景县县委副书记
敖牛山,男,1957年生人,景县人,党校大学学历,1977年4月入党,1976年2月参加工作。1996年11月任景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2003年4月至今任景县县委副书记。
德州学院讲师
山东新泰人,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作为德大高级人才引进回山东,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敖牛山讲师是德州大学优秀教师,曾任德州大学某班班主任等职务。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授
敖牛山,男,1937年2月4日出生,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龙居乡龙居村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硕士生导师。1945u20131951年,在家乡上小学。1952-1954年,在山东省滨县中学上初中。1954u20131957年,在山东惠民地区北镇中学上高中。1957-1962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学习。1962u20131965年,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从事法律研究工作。1978年调入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1982年定为讲师。1987年被评为副教授。1989年破格升为教授。先后担任过学院中国法制史教研室主任、中国革命根据地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西北政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政法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西北政法学院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西北政法学院督导专家组成员。
过去大学讲授或研究新民主主义法制史,都曾提到过陕甘宁边区法制,但是由于缺乏基本资料,研究多为皮毛之谈,从本质上讲它还是一个空白。杨永华教授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和潜心研究,通过查阅档案、分析案例、整理书刊和实地访问,基本上弄清了边区法律的轮廓和状况,掌握了边区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找到了边区法律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撰写了分量比较大的《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稿》,奠基了边区法制史学,填补了革命法制史研究的空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法制交的教学和教材建设。有的论文和部分专著,被外国学者翻译出版,有的外国学者在本国法制史学会上,介绍他的研究成果;有的外国专家慕名专程来访,交流经验,互换学术成果,并给予很高评价。
敖牛山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西安市劳动模范。曾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现任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西安市法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学位学科点评审法律组组长、陕西省高等学校职称评定专家组成员、陕西省律师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
临沧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敖牛山,男,汉族,1967年8月生,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89年7月参加工作。
历任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等职,省人民检察院公诉办公室主任。
现任云南省临沧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高级经济师
敖牛山,高级经济师。1937年8月出生,山东平原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总参测绘学院。曾在工商银行内蒙干部中专学校工作(现已退休。)他1978年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运输公司团委书岗位上调银行任人事劳资科长。1979年末,银行体制改革,原由地方管理纳入了系统垂直管理。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人事劳资工作不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需要加强和提高。他在坚持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首先抓了提高干部职工素质的培训。在培训工作中,他紧紧结合牧区工作实际和牧区银行干部队伍的实际,创造了不少较好的培训形式和方法,使干部素质特别是业务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为了保持银行干部队伍的连续性,针对当时银行干部子女就业难,情绪不稳定的实际,他积极倡导并亲自力行,创办了锡盟银行乃至内蒙银行系统第一所银行的专业职工中专,为以后银行事业的发展储备了人才。为克服在使用干部上的盲目性和靠材料凭印象的片面性,因地制宜,他带领旗县支行的人事股长在全盟12个旗县支行进行了练兵式的干部考核工作,把人事劳资工作搞的有声有色。1983年劳资工作首次评定职称他被评为劳动经济师。1985年工商银行成立时,他是全区工商银行惟一一名劳动经济师。金融系统开始评聘专业技术职称以来,他在盟行和学校,都担任职称评定的领导工作。在工作中,他认真掌握政策,积极调查研究,并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有区别的进行评审,他针对劳资工作的实际,亲自制定了劳资干部评审职称的方案和细则。对人事劳资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颇大推动作用。党的十三大以后,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办成人中专,更新办学观念,引入竞争机制已是学校工作的当务之急,为此,他在教学管理、政治工作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他首先制定了用人制度的改革方案,人员能进能出,在不影响学校整体利益的情况下,都有双向选择的自由。在福利、岗位工资的使用上,克服了干好干不好都一样的分配办法。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他制定了文明礼貌规范23条,开展了文明礼貌活动,推广了文明礼貌用语,为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及时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制度,明确了分工,确定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稳定了情绪,提高了师生员工的政治觉悟,保持了同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思想上、行动上的一致。此制度,当时在各学校尚属先例,引起了总行的重视,在总行1990年天津教育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推广。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他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制定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方案。1992年,他遵照总行的意图,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工商银行的基层业务单位调查研究,写出了《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的调查报告,为工商银行开展民族干部教育提供了较好的经验,也为民族地区工商银行如何培养民族干部明确了方向。仅1990~1992年就被《内蒙日报》,内蒙古宣传,内蒙金融及总行举办的研讨会、交流会采纳发表了20多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上级行和地方政府的承认。被总行评为全国一类学校。被内蒙自治区政府评为德育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成人重点中专学校。
贵州省平坝县芦车坝村党支部书记
敖牛山,彝族,平坝县天龙镇芦车坝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平坝县天龙镇芦车坝村被国家财政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还通过“首届平坝·天龙瓜果蔬菜节”的成功举办,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模范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100元,这些成就与杨永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芦车坝村青山环绕,土地肥沃。1984年退伍回村后,一心想创业致富的杨永华开始试种蔬菜,当年种植的700株番茄就收入1400多元。尝到甜头后的杨永华当即在第二年扩大种植规模,并带动部分农户种番茄。到1998年,全村已有80户农户种植番茄80余亩、青椒50余亩,产品大量销往贵阳、安顺、六盘水等地,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杨永华也因此得到广大村民的信任,被选为村党村部书记。在杨永华和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支两委结合实际,制定了全村经济发展规划,将全村的土地作了区域划分:将全村2400亩土地分为蔬菜瓜果种植区、草养畜区和水稻种植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现在,全村由过去单一的种植蔬菜和养猪发展为种植蔬菜、瓜果、黑麦草、高甜玉米,养殖三元杂交猪、杂交牛,成为县内典型的多业并举的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
敖牛山在带领全村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努力,芦车坝村先后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825万余元,使村里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不断得以完善。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村蔬菜种植规模已经达到3100亩,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村里的村容村貌变了,老百姓富了,如今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机耕道上停满农用车,有的还买上了客货两用小轿车,村里发生的变化,都是杨支书带领群众种植蔬菜发家致富的结果。在芦车坝村当了12年村支部书记的杨永华深刻体会到,当村干部就要帮助村里的群众发展生产,让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有群众富起来了,全村才会呈现出风正、气顺的新景象。
2010年,杨永华光荣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