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
人物经历
许振超,1950年1月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
1967年12月~1974年06月在山东省青岛国棉七厂任工人;
1974年06月~1984年03月在山东省青岛港第二作业区机械四队任工人;
1984年03月~1997年11月在山东省青岛港集装箱公司固机队任工人、值班队长、副队长、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其间:1984年被选为集装箱公司第一批桥吊司机,1989年被公司评为最佳桥吊司机,1991年担任桥吊队副队长,1992年10月任桥吊队队长);
1997年11月~1999年06月任山东省青岛港集装箱公司安全保卫部副经理;
1999年06月~2000年10月任山东省青岛港集装箱公司机械四队、二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任山东省青岛港集装箱公司安质部副经理兼党支部副书记;
2001年10月~2003年12月任山东省青岛港明港公司固机队、桥吊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工地总指挥);
2003年12月至今任山东省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经理。
2004年02月被聘为新合资的明港集装箱公司技术部固机部经理。
2005年04月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08年03月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2013年3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2013年10月22日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2018年1月,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8年4月27日,全国人大任命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人物事迹
许振超所在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是由青岛港集团、英国铁行集团、中远集团、丹麦马士基集团总投资8.87亿美元合资经营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企业之一。许振超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立足本职,务实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自学成才,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他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赞叹,将“振超精神”名扬四海。“10小时保班”服务品牌为顾客提供了超值服务,吸引了全球各大船运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2006年青岛港集装箱达到770.2万标准箱,位列世界第11强。
绝活
许振超的“无声响操作”,偌大的集装箱放入铁做的船上或车中,居然做到了铁碰铁,不出响声,这是许振超的一门"绝活",其实他所以创造了这种操作法,是因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集装箱、船舶的磨损,尤其是降低桥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它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有一年,青岛港老港区承运了一批经青岛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特别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引发恶性事故。当时,铁道部有关领导、船主和货主都赶到了码头。为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了武警和消防员。泰然自若的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在关键时候把"绝活"亮出来了,只用了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地从船上卸下,又一声不响地装上火车。面对这轻松如"行云流水"般的作业,紧张了许久的船主、货主们迸发出了欢呼。
许振超是位创新的探索者,他的认识很朴素:我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绝活儿"。这些"绝活"可以使我成为一名能工巧匠,这是时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凭籍着这样的一种信念,许振超的"技术口袋"里的"绝活"愈来愈多了。
"一钩准"是许振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门机时的创造。集装箱上有4个锁孔,从几十米高的桥吊上看下去,很难分辨,更别说用在空中摆荡的吊具放下去,一次把琐眼都对齐,把集装箱抓牢靠了。但是,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就是做到了。许振超炼成"一钩准"的诀窍是,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一条线"。他的大徒弟赵显新操作起来,轻松自如,一钩一个准。他笑着说:"我练了1年才练出来的。"
"一钩净"是许振超的又一项发明。在青岛港开吊车的司机,都知道一个"四稳"的口诀:就是在舱内起钩要稳,旋转时要稳,落钩时要稳和变幅时要稳。但要协调做到这四个方面很不容易。特别是落钩,操作不好就会造成货物撒漏。如何能做到不让货物撒出来?许振超开始练习,练了半年后,做到了吊具一钩下去,一点不撒,他把这种技术起名为"一钩净"。抓粮食时,吊具一抓斗重10吨。要准确地把抓起来的10吨粮食装入长12.5米,宽2.7米的车厢,很不容易。因为吊车的抓斗伸张开有3.4米,比车厢要宽。许振超就反复练习,琢磨抓斗的嘴张多大正合适,终于找出了恰当尺寸。铁路运粮食时,对装车的标准要求很严格,粮食要在车厢内打个尖,高出车厢80公分,码头工人叫起"龙骨"。打这个"龙骨"很难,坡度要合适,坡面要平滑,盖上蓬布后,才能不存雨水。许振超用他的"一钩净",把这些问题给解决了。
许振超发明的"二次停钩"如今已经被桥吊司机们广泛应用。他经过统计发现,桥吊作业中最容易出安全问题的环节就是箱子一起一落的时候。为避免发生类似问题,他要求桥吊队每名司机在吊箱时都要做一次"二次停钩",就是箱子刚离地和快落地的一刹那,放慢速度,先观察后起落,这样做虽然使每次操作时间多了几秒钟,但杜绝了事故隐患,最终提高了生产效率。
许振超的另一个"绝活"叫"无故障运行"。结合青岛港口的实际,许振超提出了一个核心班轮保班作业"一二三"的工作法,"一"就是"一个目标":桥吊呈现无故障运行;"二"就是"两个制度":凡是保班作业,一要技术主管昼夜值班制,二是出现突发故障15分钟排除制度;三是"三个事先":对桥吊,保班作业前要技术主管事先检修一遍,事先掌握船舶技术资料、作业箱量,事先动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实现了保班作业无故障运行的目标。之后,他们又在全国沿海港口率先实现了"核心班轮保班全部100%"的目标。
事迹
初出茅庐
1974年,许振超初中毕业后到青岛港当了一名码头工人。他操作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许振超勤学苦练,7天就学会,在一起学习的工人中第一个独立操作。然而,会开容易开好难。师傅开门机,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的是“一条线”;到了许振超手里,钩头稳不住,钢丝绳直打晃。特别是矿石装火车作业,一钩货放下,洒在车外的比进车内的还多。看到工人们忙着拿铁锨清理,许振超十分内疚。还有,矿石装火车装多了,工人要费不少劲扒去多的;装少了,亏吨,货主不干。为了早日掌握这项技术,每次作业完毕,别人歇着了,许振超还留在车上,练习停钩、稳钩。四五个月后,他开的门机钢丝绳走起来也一条线了,一钩矿石吊起,稳稳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装满一车皮。这手“一钩准”的绝活,很快就被大家传开了。一次,许振超干散粮装火车作业,发现粮食颗粒小,更易撒漏。他便在工作之余,吊起满满一桶水,练习走钩头,直至练到钩头行进过程中滴水不洒。再去装散粮,一抓斗下去,从舱内到车内,平平稳稳,又一个绝活———“一钩清”。许振超的活干净利索,装卸工人们二次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谁都愿意跟他搭班。
尝试甜头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当上了第一批桥吊司机。许振超又钻研上了。桥吊作业有一个高、低速减速区,减速早了装卸效率下降,减速太迟又影响货物安全。于是,他带上测试表反复测试,终于成功地将减速区调到最佳位置。以前一台桥吊一小时吊十四五个箱子,改革后能吊近20个箱子,使作业效率提高1/4。
一次,一场大雾使整个码头的装卸作业被迫停下,直到中午雾仍不散。货轮的船长急火火地找到许振超,请求马上把集装箱卸下来。原来,该轮装载的全是冷藏箱,不料供电电源发生故障,如不抢卸,一旦箱里温度升高货物变质,损失就是好几百万元。一台桥吊有十几层楼那么高,而集装箱上起吊用的4个锁孔,每个不过一块香皂大小。司机在40多米高的桥吊上,要让重达十几吨的吊具的4个爪准确插入集装箱的锁孔中,好天气操作起来都不那么容易,何况大雾弥漫。艺高人胆大。许振超一咬牙答应了。他在船上、岸边各安排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通过对讲机随时报告集装箱位置,自己登上桥吊,精心操作。随着船上、岸边清晰的报告声,一个个箱子一钩到位,顺顺利利全卸了下来。许振超凭着过硬的功夫、娴熟的技巧,闯过了雾天作业禁区,为客户挽回了巨额损失。
1991年,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他在工作中发现,桥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时速度太快,吊具与集装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这么操作不仅桥吊容易出故障,货物也不安全,必须做到无声响操作。司机们一听炸了窝。“集装箱是铁的,船是铁的,拖车也是铁的,这集装箱装卸就是铁碰铁,怎么能不响呢?”说出口的道理很硬,没有说出口的道理更硬:桥吊队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多吊一箱就多挣一份钱。搞无声响操作,轻拿轻放,不明摆着要降低速度,减少收入么?许振超没多解释,自己动手练起来。他通过控制小车水平运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间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扫集装箱边角,下瞄船上装箱位置一点,手握操纵杆变速跟进找垂线。打眼一瞄,就能准确定位,又轻又稳。然后,他专门编写了操作要领,亲自培训骨干并在全队推广,以事实说服人。
就这样,“无声响操作”又成了许振超的杰作、青岛港的独创。
坚持走向成功
1997年11月,老港区承运一批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一旦出现碰撞,就有可能引发恶性事故。为了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上了武警和消防员,身着防化服全线戒严。船靠岸后,在许振超的指挥下,练就一手“无声响操作”的桥吊司机们个个精心操作,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卸下,又悄然无声装上火车。船东代表感慨地说:“你们的作业简直是‘行云流水’,太神奇了!”“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当了队长的许振超,除了开好自己的桥吊,还想做更多的事。一次,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请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来修。专家干了12天,一下子挣走4.3万元。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他想,如果自己会修,这笔钱不就省了吗?
然而,桥吊的构造很复杂,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门学科,就是学起重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也至少得两三年才能够处理一般性故障。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为了攻克这门技术,他着了魔似的钻研,终于发现,所有的技术难点都集中在一块块控制系统模板上,而这正是外国厂家全力保护的尖端技术———不仅没提供电路模板图纸,就连最基本的数据也没有。
许振超不信。每天下了班,他拿着借来的备用模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一块书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镶嵌的上千个电子元件,另一面是弯弯曲曲的印刷电路,这样的模板在桥吊上一共有20块。为了分辨细如发丝、若隐若现的线路,许振超专门用玻璃做了个支架,将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使模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然后一笔一笔绘制成图。光分辨这2000多个焊点,已够麻烦了,要弄明白它们之间的连接更麻烦。一个点前后左右可能有4条连线,而且每一条连线又延伸出两条连线,两条再变成4条,最多的变成20、30条连线,每个点、每条线,许振超都要用万用表试了又试,一条线路常常要测试上百个电子元件,直到最终试出一条通路来。这样精细的活,特别累眼,累得看不清了,许振超就到冰箱里取出冰块,敷上一会儿。接着再干,每天晚上坚持干3个多小时。
就这样,许振超用了整整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12块电路模板,画了两尺多厚的电路图纸,终于攻克了技术难点。这套模板图纸后来便成了桥吊司机的技术手册,成了青岛港集装箱桥吊排障、提效的“利器”。一次,一台桥吊上的一块核心模板坏了,许振超跑到电器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个运控器,回来换上后桥吊就正常运作了。而这要是在以前,换一块模板得花3万块钱!2000年,队里的6台轮胎吊发动机又到了大修的时候。许振超找到公司领导主动要求,把这个项目交给他组织技术骨干来完成,一来锻炼队伍,二来节约资金。面对复杂的维修工艺,他与攻关小组一起边琢磨边实践,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轮胎吊发动机的大修。近几年来,经他主持修理的项目累计为青岛港节约800多万元。
成功后的日子
许振超的维修技术出了名,公司奖励了他一台传呼机,许振超的传呼机一天24小时都开机,只要桥吊有故障,随叫随到,随到随修。掌握了修桥吊的技术,许振超仍不满足。因为作
业中桥吊一旦发生突发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将对装卸效率和船东利益造成严重影响。许振超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15分钟排障”。他从解剖每一个运行单元入手,不断探索,终于做到心中有数,手到“病”除。目前,桥吊队从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师到场排除,已缩短到15分钟以内。“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个钉。” 2001年,青岛市和青岛港集团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战略,启动前湾集装箱码头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1月下旬,桥吊安装仍然没有大的进展。关键时刻,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现场发布任命:许振超任桥吊安装总指挥,年底前完成桥吊安装。许振超办了两件事:一是打电话告诉爱人,从现在到年底一个多月不能回去,让她放心;二是买了10箱方便面,往现场一扔。
前湾码头当时还是一片荒地,现场办公就在工地上一个集装箱里。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集装箱里里外外一样冷。每天早晨脸盆里的水都冻成冰坨,穿上工作鞋先要跺几分钟。吃饭要到三里地以外,错过点只能干啃方便面、凉馒头;睡觉就在集装箱一角铺上硬纸壳加大衣。有一次许振超发烧,几天不退,身子像散了架一样,走路都发飘。但晚上给家里打电话仍是那句话:“工程进展顺利,我一切都好。”
妻子许金文和女儿小雪放心不下,乘轮渡到码头上看望许振超。只见他眼里布满血丝,嘴上裂着口子。荒凉的前湾码头空地上,只有两个铁皮集装箱。其中一个,就是许振超的办公室兼卧室,里面的“家当”有三件:一把电水壶,一件军大衣,一张硬纸壳。妻子含着眼泪说:“这么苦,你的身体怎么受得了?”许振超笑笑说:“做心里喜欢的事,就不觉得苦。”经过40多天的奋战,重1300吨、长150米、高达75米的超大型桥吊,终于矗立在前湾宽阔的码头上。许振超和工友们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而许振超的风湿病又加重了,走起路来左腿常常不敢吃劲。直到现在,每天晚上睡觉时,都得穿上厚厚的毛袜子。随着港口西移战略的顺利推进,一个念头在许振超脑海里越来越强烈:提高装卸效率,创造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
2003年4月27日,青岛港新码头灯火通明,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在“地中海阿莱西亚”轮上开始了向世界装卸纪录的冲刺。20时20分,320米长的巨轮边,8台桥吊一字排开,几乎同时,船上8个集装箱被桥吊轻轻抓起放上拖车,大型拖车载着集装箱在码头上穿梭奔跑。安装在桥吊上的大钟,记录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4月28日凌晨2时47分,经过6小时27分钟的艰苦奋战,全船3400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创下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5个月后,他率领团队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这个纪录提高到每小时单船381自然箱。
青岛港集装箱“10小时完船保班”这块品牌,让这项纪录擦得更加金光闪闪,“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
而许振超总是谦虚地说:“装卸效率是集体协作的结晶,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个钉。”几十年来,许振超创出了许多绝活儿,也带出了一支会干绝活又能创新的团队。现在,队里涌现出了许多像他一样的装卸专家,不少技术主管成功地主
持了许多桥吊的电控改造,桥吊队维修班还改进了桥吊钢丝绳更换方式,大大缩短了换钢丝的时间———这个时间又为全国沿海港口最短。更令许振超和他的桥吊队振奋的是,“振超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名牌效应,青岛港在世界航运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年来,海内外,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主动寻求与青岛港合作,纷纷上航线、增航班、加箱量,仅短短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净增了13条国际航线,实现了全球通。2003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0万标准箱,实现了24.3%的高速增长。在热火朝天、一派繁忙的青岛港码头采访许振超时,这位朴实的“老码头”指着海上熙来攘往的货船,说了一句很朴素的话:“货走得快,走得好,咱心里就踏实。”
态度
许振超是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但他勤奋好学,成了一名“桥吊专家”;许振超只上过一年多的初中,可他凭借苦学苦练,成了码头上人人知晓的“许大拿”。许振超的脱颖而出,没有什么秘诀,用他的话说就是要学习。许振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他刚进港口的时候,别人上班包里只拎个饭盒,他的包里却多一本书。到上海港学桥吊,别人周末去逛上海滩,而他一门心思地泡在码头上鼓捣图纸。许多人感到“老搬”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可许振超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岗位能够成就事业!他说过一句令工友们感到震撼的话: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
学习使人进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继承创新、不断加快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我们才能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才能够不断地接纳新事物和新观念。青岛港鼓励工人们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技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就逐渐实现了向技术密集型人才企业的转变。青岛港基层的一些干部都说,不学习就没有办法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和科技含量更高的竞争要求。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是句老话,许振超品出了这话的“个中三昧”。他用一种严谨的求学态度鞭策自己,警醒自己不能满足一知半解。他注意知识的更新,也注重不断地进取。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和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许振超入港30年,实现了年年有创新。可贵的是他除了自己学,还带领着工友们一起学,他将自己多年来的驾驶、维修桥吊技术总结编制了一本《装卸桥司机操作手册》,把成才的经验教给大伙。在他的带动下,全队工人把学习的风气搅浓了,一批“桥吊专家”冒了出来。
应该提倡岗位成才。许振超的学习与实际联系很紧,他用学来的知识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每条战线上的职工,如果都能像许振超这样,认认真真地学,踏踏实实地干,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小事”着眼,提几条合理化建议,搞几项小改小革,彰显知识的力量,那么大批技术能手的出现将是自然而然的。
故事
用知识创事业
许振超是1967年的初中毕业生。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工作环境,使我的理想与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他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
志向好立,决心好下,对于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码头工人来说,学什么、怎么学,难度确实很大。刚开始干皮带机电工时,他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电工知识,看设备图纸,掌握了电工技术。领导看他好学,就调他去操作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那时,他把队里的几本技术书都看遍了,觉得还不行,就到处借书看。但光借书总不是办法,他就从生活费中省钱买书看。新书贵就买旧书,有一次下了夜班,他骑自行车跑了40多里路,到李村集书摊上买了几本旧书,回到家顾不上休息,先过足书瘾。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事情,他就向身边的技术人员请教;学习中有好的体会和想法,他就赶快记下来。多年来,他坚持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带着问题去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由于他肯钻研、技术好,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被选为第一批桥吊司机,开上了当时青岛港最先进、造价最高的大型装卸设备。
做不了科学家,就做巧匠
1990年,一台桥吊出了故障,因为国内修不了,就请来外国厂家的工程师。外方专家的维修费特别昂贵,他在青岛港仅干了12天,就一下子卷走了四万三千元人民币。而当时公司上百人,几十台机械,忙活一天一夜,也不过挣个三四万块钱。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许振超,心里总是在琢磨,能不能自己修桥吊?当他试着向外方专家请教点“真经”时,人家耸耸肩,不屑一顾。他明白外国人瞧不起我们,对我们搞技术封锁,永远把我们当“门外汉”。
为了攻下这门技术,他着魔似地钻研。可每次碰到控制电路板时,就束手无策了,因为所有的技术难点都在电路板上。忽然他想起没有电路图修理进口录音机的过程,脑海中一个大胆的设想跳了出来:用桥吊的控制板倒推电路图。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当时,桥吊上最神秘的就是电力拖动系统,掌握这个系统必须要有完整的电路图。有了这张图,就等于解剖了桥吊的全身电路神经,处理起故障来,就轻松多了。可是外国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尖端技术,不提供控制板资料,提供的只是一般常识,没有实用价值。
为了“解剖麻雀”,那段日子,每天下班,他带着借来的备用控制板(桥吊上共有两套模板,一套在用,一套备用),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反复揣摩。一块书本大的模板,上面是密密麻麻嵌入的几百个电子元件,下面是弯弯曲曲的印刷电路,这样的控制板在桥吊上一共有20块!盯着模板正反两面小的像蚂蚁一样的2000多个焊点,再仔细观察各种不足半个厘米长的电子元件,他认真地进行模拟勾画。为了分辨细如发丝、若隐若现的线路,他用玻璃板制作了一个简易支架,将电路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使模板上的线路清楚地显现出来,然后再一笔一笔地绘制草图。这样,一晚上要连续干几个小时,眼睛累得看不清了,就到冰箱里取出事先准备的毛巾,捂上清凉一
会儿。这2000多个焊点,已经够麻烦了,它们之间怎样连接,学问更大,一个点前后左右可能有4条连线,每一条连线可能又延伸出两条,两条再变成4条,最多的要连接二三十个点。每个点、每条线,我都要用万用表试了再试,一根线路多的要测试上百个电子元件,才能确定它的来龙去脉。 后来,青岛港又上了新桥吊,技术升级了,它用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电力拖动系统,这次倒推模板更困难,因为它使用了带夹层的印刷电路板。为了一根信号线,他苦苦地查了一个多星期,那段时间,他就连在为老岳父陪床时,也都一直把模板揣在怀里。晚上,老人睡了,他就跑到病房的走廊里,站在灯下看板子,苦思冥想。
从瑞典的BBC到美国的GE,我前后用了整整4年的时间,一共倒推了不同型号的12块电路模板,绘制、标注了厚厚的两本图纸,作为桥吊的技术手册,成了桥吊排查故障、提高效率的得力“助手”,同时这也为我们在机器故障时寻找价格便宜的替代零部件提供了方便,为企业节省了不小的维修费用。
尽管如此,他对自己的技术水平仍不满足,除了掌握现有的应用技能外,他又买了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教材进行学习。看着他常常回家一学就是大半夜,妻子经常劝他:“睡吧,差不多就行了。”他理解她的心意,又摇了摇头:这是没有法子的办法,谁让咱底子薄呢!电子技术变化太快,不学怎么能跟得上?他还时常想: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儿”,做个能工巧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
做世界最好的
许振超常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工作岗位上,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拼命也要创出世界集装箱装卸名牌,为企业增效,为国家争光。在这种精神支撑和鼓舞下,“振超效率”诞生了。
随着港口西移战略的顺利进行,现代化桥吊一台台增加,带领职工创造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这个念头在我脑海中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自信!
2003年1月,集团领导对他说:“打破世界纪录,就用你振超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港口品牌。”同年4月27日夜,他们在“地中海阿莱西亚”轮上打响了创造新纪录的攻坚战。而就在作业前10小时我拿到船舶资料时却发现,在这条船上要破世界纪录非常困难。船上的重箱占60%以上,配载又不均衡。但我想,纪录是人创造的,他们就是要用真枪实弹创出新的世界纪录。战斗于晚上20时20分打响,在320米长的巨轮船边,8台桥吊一字排开。八个集装箱几乎同时带着呼啸声落下船来。当时,现场灯火
通明,气势磅礴。船上、船下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大型拖车在码头上穿梭不停,安装在桥吊上的大型钟表指针在一秒一秒地划过,记录着这次不同凡响的作业。到次日凌晨2时47分,在准确计算的时间内,他们以6小时27分钟的高速度,完成了全船3400个标准箱的装卸,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振超效率”由此诞生。当时,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激动的心情犹如体育健儿夺得金牌一样。人群渐渐散去,他呆在现场久久舍不得离开,盯着桥吊上“工人伟大,劳动光荣”8个大字,他的眼睛湿润了,他们用事实证明:中国的码头工人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别人不能干的,我们照样能干!5个月后,他率领团队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这个纪录提高到了每小时381自然箱,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
精神
许振超同志是敢想敢干、能干会干、苦干实干的优秀代表,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
一、爱岗敬业、为国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许振超同志认为,爱岗就要敬业,敬业就要精业。他参加工作30年来,对待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甘于奉献。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就一定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要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热爱本职工作。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步的基础,离开劳动,人类一天也不能存在下去。对于我们新时期的广大职工来说,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为人民服务的机会,是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每项劳动都是光荣的,每个劳动者都是伟大的,每个工作岗位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爱岗敬业,反映一个人的人格。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推委扯皮,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就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我们工人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必须万分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
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努力做岗位的行家里手。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特点,每项工作都有自己的规律,每个任务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拼搏精神,做民族振兴的脊梁
许振超在工作中,经常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货船打交道,他始终抱定了“争就要争世界第一”的雄心壮志。许振超认为,中国工人阶级是有志气、有骨气的,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够做到;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也能够做到。
要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品质,是我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可以使人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有自
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和困难。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毫不动摇,在攻艰破难中开拓前进。 要发扬奋勇拼搏的实干精神。许振超同志的成绩是靠实干干出来的。实干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会有风险,要承担责任,需要我们既要有真抓实干的态度,又要有真抓实干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为了省力或者是因为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实干变成了“虚干”,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败坏了党的形象。我们要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不畏艰难,不计个人得失,以科学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三、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做知识型的现代产业工人
许振超是老三届的初中毕业生,十年“文革”使他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他始终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但不能不学习。”他是富有创造性的现代知识型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
要勤于学习。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过去常说“咱们工人有力量”,从许振超身上我们看到,掌握了知识的工人更有力量。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现端倪。要获得知识,就要像许振超同志那样坚持不懈地学习。
要善于创新。我们广大职工在生产第一线,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也是科技创新的实践者。要有大胆创新的勇气。勇于突破传统经验的束缚,不要怕冒风险,不要墨守成规。要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盲目崇拜和迷信外国,在虚心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树立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勇气和决心。要有科学的创新方法。创新不是蛮干,而是遵循客观规律,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就是创新的起点,要在解决难题中,探索出新的办法,总结出新的规律。要鼓励创新,对于成功的创新成果,要充分利用;对于创新者的事迹,要大力宣扬。对于失败的探索尝试,也要宽容对待,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四、团结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
在工作中,许振超同志对于个人的“绝活”,从不保守;在生活中,他像个老大哥,不管谁有困难,都会无私帮助。许振超同志的言行,模范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赢得了广大职工群众的衷心爱戴。
他关心群众疾苦。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解决群众的疾苦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标准。要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感情做工作,带着责任抓落实。为广大职工群众尽心竭力解难事,扎扎实实做好事。
以身作则,团结带领大家共同前进。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在群众中间,直接与群众打交道,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要注意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同时,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大家一道前进。
评价
创新是许振超始终不渝的追求。他认为,创新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最近两三年,队里新来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许振超总是让他们从擦桥梯、注润滑油、换钢丝这些桥吊工作中最苦最累的活干起。有的大学生不愿干这些又苦又累的基础,许振超就边进行说服教育,边亲自登上70多米的桥吊做示范。
他每周两次学习,一次学习交流会,雷打不动。交流会上,不管是技术员还是桥吊司机,都要把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解决办法整理出来在队里交流。队里专门创建了“网络学习和交流”网页,把技术资料、技术信息都搬到了网页上,人人都能学得到。用许振超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经验互补、资源共享”。
他积极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按照青岛港“管理挖潜年”的要求,多方试验在冷藏集装箱上加装节电器,仅2005年就节约电费600万元,投资回报率达到60%。自2006年以
来,他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领衔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这一技术的国际空白,在全部77台轮胎吊投入使用后,年节约资金3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污染大为降低,接近于零。 许振超同志,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仅要求过得去,而且要求过得硬。以科学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积极探索各项工作的内在规律。以为国争光的主人翁精神,自我加压,不断超越已取得的成绩,追求更高目标,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工人阶级的风采。
许振超坚持青岛港“一心为民,造福职工”的好政策,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倍加关心爱护,始终把保障下属员工安全作为自己第一位的责任,为员工制作和发放了“安全卡”、“爱心卡”。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带动同事们为身患骨癌的沂蒙山小姑娘捐款3万元,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使小姑娘得以康复。
2005年4月,许振超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主要媒体把他作为重要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
影响
全国近千万青年职工在许振超精神的激励下广泛开展了立足岗位,学习技能的热潮。在上海宝钢股份公司,5000多名青年职工制定了学习目标和具体计划,参与技能培训和小发明、小制作等“五小”科技创新活动。五一期间,在邯郸、青岛等地的纺织企业,在哈尔滨锅炉有限公司、大庆油田等国有大中型企业,许多青年职工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了断经、电焊等技能竞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振超精神”、“振超效率”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把这笔财富送到全国,必将对全国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力实现“两个率先”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许振超、弘扬“振超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率先发展之志,坚定争创一流的决心,塑造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学习“振超精神”,争创“振超效率”的三点要求,各行各业都制定了学习考核标准,特别是全国各个文明行业创建单位,都结合实际、找准载体、学出特色、学出实效。
语录
1、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标。改革要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能者上,平者下,庸人下。
2、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要解决思想状态,不能说得多干得少。必须加大思想工作力度,堂堂正正,无愧于党。人人算账对比,算算切身利益。
3、人的素质、能力和企业发展生存有很大关系。要弄清究竟是为谁干,给谁学,保证自己的岗位。工人为谁扛枪?为谁打仗?为自己扛枪!要爱岗,有责任感,有危机感,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在青岛港,要把个人命运和企业命运联系在一起。企业不行了,个人才能就无用武之地。某个港口前几年膨胀,后来萎缩,一下子下岗6000人。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做。职工要关心公司,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与公司的生存、发展绑在一块儿,成为真正的码头主人。
4、工作上要有责任心,心系装卸桥,有故障吃不香,睡不好,眼珠子发直。整天觉得不放心,工作才能搞上去。
5、人没有了,要东西、钱物还有何用?拥有安全就拥有生命,热爱安全就是热爱生命。保护职工生命健康,就是最大的为民谋利益。
6、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存在。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增加,发生事故更具有突发性、灾难性和社会性,保护人类自身是21世纪最重要的课题。
7、安全生产靠先进的技术、健全的制度、严格的管理。不研究管理的领导不是称职的领导。不抓安全工作的领导不能当干部,不深入现场的领导不能当干部,对单位违章违纪屡禁不止的不能当干部。安全工作干不好,干部当得没必要。在劳动过程中,必须尽一切可能为劳动者创造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积极克服生产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防止伤亡。
8、钱培养不出职工队伍,培育不出正确的思想。钱买不来职工的精神状态,千万别把职工引到钱眼里去。
9、有些同志思想上滑坡,生活上向高水平比,越比越没劲,越泄气。国企不可能无限制发钱,要看看社会上大多数人是什么情况。人活着不完全是为了钱,要这样就太狭隘了。精神生活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将越来越重要。不能腰包凸了,脑子空了。精神要充实一些。
10、千难万难,不能说难。饿死不弯腰,冻死迎风站,人不能没有傲骨,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1、团结一致,才能打胜仗。国企干部,就是给职工打工和服务。好的风气带出好人,差的风气,好人变坏。
12、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要实实在在做人。
奥运
火炬手篇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手举奥运火炬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工地传递。
雅典2004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北京传递的火炬手。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桥吊队队长。
许振超在吊桥工的岗位上始终刻苦钻研,不断追求卓越。他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令世界航运界敬佩的一流桥吊专家。以许振超为队长的桥吊队,创造出每小时381自然箱的码头装卸效率。
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接力北京传递期间,54岁的许振超说:“我已经到了不容易激动的年纪。但从摸到火炬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一种神圣,一种力量。”
2008年,许振超作为一名火炬手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圣火青岛站的传递
志愿者篇
2005年4月9日,青岛港团委隆重举行“志愿者注册日”活动,许振超同志作为青岛港第一名注册志愿者,现场进行登记注册,用先模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宣扬了"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志愿者精神。
工友·振超
2004年,振超精神成为新时代工人精神的强音,许振超的工友们因许振超而无上光荣与自豪,在弘扬和学习振超精神的同时,也亲眼目睹了许振超在荣誉面前的追求,感受到振超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始终不懈的刻苦钻研是振超精神的重要内涵。去年许振超又把钻研的目标放到了“摩圣”技术上。“摩圣”技术是能够实现设备自愈和节能的国外新技术,国家作为重点项目大力推广,但一直没得到有效利用。许振超得知这个信息后,马上意识到,这是个节能的好机会。就虚心拜师学艺,研究资料,同技术人员一起反复探讨,在2台轮胎吊上投入使用,仅3个月降低燃油费3万多元,成为唯一一家成功运用这项高新技术的企业。在全国用电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为国家省电,为港口省钱,是码头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冷藏箱堆场是公司用电第一大户,占到总量的77%,电费支出4600多万元。许振超决心在冷藏箱节电项目上大干一场。从去年8月份开始,他选择了几个先进的节能产品进行了上百次测试,发现某产品在确保冷藏箱制冷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节电率达13%,这样下来,一年能节省电费近600万元,投资回报率达60%以上。当他把可行性方案上报后,董事会当即决定投入使用。
有一天,许振超看到一篇报道:我国GDP仅占世界的4%,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铁分别占全球消耗量的7.4%、31%、30%和40%,他心里就很不服气,就对我们说:在我们的码头上一定要实现低成本运行,低排放生产。
轮胎吊采用柴油发电机组供电,由于生产系统要求司机必须随时查询、接收系统指令,因此,只要有生产任务,无论作不作业,整个柴油发电机组都得处于运行状态。去年,轮胎吊平均每月运行508小时,空载运行近300个小时,高达58.5%,空转油耗4500升,既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又污染了环境。许振超就抓住轮胎吊省油这个项目不放,反复研究,全面论证,采取了加装辅助小型柴油发电机组的方法,一个月下来,在效益上收到了三个明显效果。一是减少空转76小时,同期下降15%,节支燃油费3200多元。二是按发动机运行500小时更换一次机油来算,节省机油更换费用420元。三是节约保养材料费、大修费230多元。这样一台轮胎吊一年可节约费用46000多元。按平均每天55台轮胎吊算,全年节省支出256万元,减少废气生成量高达1800吨。用实际行动证明,青岛港不仅是“效率快港”,也是负责任的“环保绿港”,我们的世界效率不仅是“金牌效率”,更是“绿色效率”。
挖掘·振超
是谁发现了典型许振超
《振超效率:赶超世界第一》,是辛梅为报道许振超的事迹写的第一篇通讯,正是这篇文章,使许振超的名字开始传遍青岛,传遍全国。
发现典型 偶然中的必然
许多人都不知道,青岛日报是从一则消息里“挖”出许振超这个典型的。2003年3月,青岛日报记者辛梅采写了一篇题为《青岛港刷新中国集装箱装卸效率》的消息,其中提到了青岛港许振超的名字,命名集装箱服务名牌为“振超效率”。这则看似“很一般”的消息,却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新闻线索,“为什么要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这个效率呢”,带着这个问题,辛梅第二天又跑到码头采访。据辛梅回忆,“一见面,就感到这个队长与众不同。”也正是在这次采访中,辛梅掌握了许多关于许振超感人事迹的第一手材料,而今天,这些事迹已经家喻户晓。
“收获”的喜悦让辛梅带着兴奋跑回报社,当即向报社领导做了汇报。第二天,社领导在例会上明确提出,“这是难得的当代产业工人的典型。”“要举全编辑部之力将它做好,要做成系列。”半个月后,辛梅十易其稿,精心采写出了关于许振超先进事迹的第一篇通讯《振超效率:赶超世界第一》。交稿后,社长谭泽、总编辑蔡晓滨亲自改稿,之后,又将此稿送交市委有关领导亲自审阅,市领导充分肯定了这一典型报道。2003年4月2日,这篇经过反复锤炼的人物通讯在青岛日报头版头题刊发,报社为了处理好这篇报道,做了精心设计,一版配评论,配照片。报道见报,一夜间,青岛人知道了许振超这个名字。
对于青岛日报发现了这个先进典型,许多人认为是幸运的、偶然的。而青岛日报社社长谭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据谭社长介绍,青岛日报一直注重培养记者的“典型意识”。长期负责海尔、青岛港等大型企业报道的记者辛梅,脑子里就时时绷着“典型意识”这根弦。辛梅也告诉记者,社长谭泽曾经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这里容易出典型,一旦发现,就要抓住不放。”
挖掘典型 文章力求本色
在青岛港,辛梅俨然成了“名誉职工”。这个跑了6年交通口的女记者,对青岛港已经相当熟悉。这为发现、写好许振超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但是,她并不满足,为了写好许振超,她简直挖空了心思。
为了挖细节,她先后20多次在各种天气下,爬上17层楼高的桥吊;为了写好许振超修理张紧液压装置的画面,她越过护栏,一直爬到探到海里的桥吊前大梁上,亲手去实验两个油阀的温度;为了写出桥吊司机工作的单调,她反复计算出了一天一个司机要做近万个重复动作的次数……这些还不算,对于辛梅而言,最难的是怎样从内敛的许振超口中和不善表达的工人口中挖出想要的素材。当时,许振超就像一张白纸,连青岛港自己的港报都没有宣传过许振超,更谈不上有什么相关资料。面对沉默的许振超,她的采访往往很难进行。于是,在最初一段时间里,她只有从“外围”入手,尽量多地掌握一手资料。那时,她只要听说谁是许振超的好朋友,就缠住人家不放,硬拉着人家讲讲老许的事;她还和许振超的妻子女儿成了好朋友,说起许振超的事,她们一块大笑,一块流泪;一个人和十几个工人座谈,一谈就是大半天;晚上十一二点还“泡”在码头上……
就这样,在写完最初的几篇通讯之后,辛梅的采访笔记就有了一尺多厚。而每次写作,她都要从上百个事例和细节中选取最为合适的素材。因为她知道,典型人物容易留给大家“似曾相识”的印象,就是因为记者在对典型人物宣传时容易“为了宣传而写作”、“为了宣传而拔高”。同时,青岛日报从最开始就给这次宣传定了基调:让典型人物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辛梅也回忆到,“我的目的是要写一个本色的许振超,既要写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许振超,又要写出一个唯一的许振超。”
推广典型 追求动态效果
从去年4月第一篇通讯见报到现在,青岛日报关于先进典型许振超的报道从没停止过。青岛日报在这次典型报道中突出表现出“不搞一阵风”的报道特点。2003年,青岛日报共发表文章十余篇对许振超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跟踪报道,其中包括《一个人和他的团队》、《告诉你一个生动的许振超》等6篇主打通讯。进入2004年,青岛日报仍然对其进行跟踪采访,写出长达1.3万字的通讯《许振超和他的振超效率》,并打破常规,用2/3个一版转1/2个6版的形式进行了一次性刊发。这对于报社而言,是个“破天荒”的举动。
最近,许振超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先进典型,辛梅又采写了《还是那个许振超》、《不是那个许振超》等一批新的报道,当然,还是用事实说话,写平常事,反映许振超在北京做完事迹报告会后的变化。总之,“典型是动态的。一个成功的报道也应该是动态的,让报道与典型共同成长,这就是我们的追求。”青岛日报的记者们如是说。
书籍
《当代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
《金牌工人——许振超》
2009年9月14日,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常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 1[MP4]2025 不要你的红包发财发福中国年 小哈尼Viki Miko晓倩 JaniceOfficia2024-12-15
- 2[MP4]2025新年歌新年歌儿大家唱Nick钟盛忠 Stella钟晓玉 Officia2024-12-15
- 3[MP4]Erva da Jamaica - Live in Indian Spirit - Germany2024-12-15
- 4[MP4]Neelix - Bang Bang (Sighter Remix - Official Music Video)2024-12-15
- 5[MP4]超嗨串烧BEAUZ - PSY POP _ HARD TECHNO DJ SET Borderland Festival Malaysia2024-12-15
- 6[MP4]2025 黄铭德尾尾庙宇朝拜一家大小2024-12-15
- 7[MP4]2025新年歌同欢共乐Nick钟盛忠 Stella钟晓玉 feat巧千金 Joanne Miko Official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