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玄
演义传说
《三国演义》对韩玄的描述是“(却说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而在关羽战长沙时,韩玄责黄忠出战不利有通敌之嫌,引起部将魏延不满,遂杀韩玄救下黄忠,投降了关羽。
相传魏延在城内追杀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南城墙上往北而逃,在两条小巷内将靴子脱下摆向别的方向想以此来迷惑魏延,魏延识破韩玄的脱靴疑阵最终将其刺杀。后人将这两条小巷取名为“南倒脱靴”、“西倒脱靴”。
今长沙市内有一古巷名“赐闲湖”,古名“刺韩湖”(长沙方言中“韩”与“闲”同音)相传是一个长沙城内的一个小湖。因是当年魏延刺杀韩玄之处而得名。
捞刀河
传说一
传说关公领兵攻打长沙,来到捞刀河一带后,屯兵缓进,以探虚实。 一天关公乘小船沿捞刀河进入湘江,然后往南摇去,想从水路打探长沙城的河防情况。但见湘江河上,战船密布,戒备森严,若从水路进军,攻取长沙,肯定不行。为此,关公闷闷不乐,倒桨回营。当船行到小河入口处时,一个大浪将小船颠了起来,关公因未提防,手中的青龙偃月刀不慎落入河中。周仓跟随关羽多年,深知青龙偃月刀的性能,便一头栽入水中,一口气逆水追了7里才将宝刀捞了上来。原来龙为鳞族,鳞族水动物都喜逆水而游。宝刀上镶嵌的青龙,入水而活,因此宝刀入水后,青龙自然荷着宝刀逆水而上。从此,关公落刀之处就收落刀嘴;捞刀的这条河就叫捞刀河。
传说二
在今天长沙城北郊,有一个地区叫做捞刀河镇。该镇得名于流经于此地的捞刀河。现在的捞刀河盛产各种刀具,散销于三湘四水。那么捞刀河的名字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谈到关羽——一个所谓正人君子的代名词,一个所谓英雄,以“义”著称天下的关羽。
中原地区的地主武装领导人刘备,联合东吴,挫败了北方曹操的南下大军,占据了荆州的驻地。那几个月里北方魏国源源不断进行着备战备荒的准备。在外交上加强了对东吴势力的打压。面对这种情况,刘备必须加速争夺领地。大将关羽被他派出,一路打进了今天湖南省地区。
当时长沙郡在太守韩玄的领导下,尊奉朝廷,民众富足,社会稳定,但是在领导人之间——文官与武将双方的领袖之间存在一些问题,当然,这也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
面对强敌,虽然存在矛盾,长沙地区的领导人还是努力布置了一场伏击战,在长沙北郊将关羽军队的前锋打的落花流水,轻敌冒进的主将关羽这次刚好冲到最前面,在向回逃窜的时候把大刀掉到了水里,才摆脱了追击。这次漂亮的伏击战历史书上没有提到,因为历史的著作者不喜欢看见关羽的失败。
听说对方主将的武器掉进了水里,长沙郡政府组织军民前往打捞。那天是个好天气,对长沙人民来说,也是个好日子,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河边观看这一盛大的活动。经过一上午的努力,大刀被捞上了竹排,而在这之前,关羽派出埋伏在河对岸的轻弓队,在对岸不设防的情况下,展开了疯狂的射杀。包括在妈妈怀里的孩子在内的至少几百名长沙人就倒在河里。
拿到了刀,关羽又帜高气昂的率领部队向前进发。在踞城六里地的地方与长沙守军打了一场相当不对称的战斗。长沙守军——来自长沙各个阶层,大部分是农民,死伤惨重。长沙城外围完全暴露给了嗜血者。关羽在这里下达了“屠城”的密令,而且处死了数十名自己的士兵——因为这些人不听他的命令,把关将军丢刀的事情向外传播。
经过几场接触,长沙城领导层的裂缝更大了。太守韩玄主张坚守,拼死保卫王土,决不让丧心病狂的关羽进城,他在全城百姓的集会上说“入其履吾”(如果他们进城,就只能踩着我的尸体进来) ;但是以黄忠为首的武将们不想再打下去了,他在家天天装病,拒不履行总军领的职守。
关羽的军队,在城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包括几岁大的孩子在内的誓死反抗,使全军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这件事引起了刘备的关注,派来了文官过来解决事件,他认为必须拿到完整稳定的长沙才是重要的目的。刘备下令告示,说他姓刘是皇族,代表大汉... ...,这回只杀韩玄一人,长沙人民是伟大的云云。此后,黄忠叛变,韩玄宣布只要保存全城生灵,他可以一死,关羽拒绝,关羽表示凡是韩玄一路的都要死,最后是刘备又一次过问,才定了下来。太守韩玄自刎后从城头掉下,履行了他“入其履吾”的誓言。长沙城保存了下来,长沙人民为了纪念韩玄,修建了韩玄墓。并且不顾关羽的强烈反对,把那条河流更名为“捞刀河”。关羽死后,这个名字就叫开了,一直流传到今天。
以上传说二,可以称得上是无稽之谈,关云长的人物形象,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历史上长沙是开城投降,韩玄也未死可见此传说连基本的源头都没有,而近千年的流传历史里,始终作为正面英雄人物的关羽则更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传说,这和基本的民间心态是格格不入的,所谓的传说的由来实际上就是民间心态通过文字和语言传承来表达的另类版本历史,而视关云长为盖世英雄的理念恰恰是最深入人心的,这段三无内容不过是有心人的编造和影射而已。
辨析
上述传说一定不是真实的。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当时的技术根本做出不大刀、长刀这种武器。而大刀也不利于马战,更不利于冲锋,只有枪、矛、槊这类依靠刺、戳等方式攻击的武器才是武将、骑兵作战的武器。像大刀、大斧、大锤这些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武器,只是做为仪仗装饰用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军中挂着好看,用来“耍帅”。而“刀”这个名词做为武器,一直到宋代真正意义上出现。同时根本陈寿所著《三国志》的记载,关羽杀颜良是这样描述的“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这一个“刺”字就体现了,刀是不可能刺杀的。
关于韩玄
韩玄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也绝非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如此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