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全宝
人物简介
郑全宝,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西灶子村人。1944年1月生。1963-1968年,就读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 京理工大学)工程光学专业。毕业后在航天部第一研究院,先后被评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先后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射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总经济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副书记,他还任第三届中国宇航学会理事兼发射工程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航天科研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在“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研制发射工作中荣立二等功,在“神舟号”飞船飞行试验工作中获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他,书生气质十足,谈笑风生间全身都散发着儒雅坚定的气质。
他,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后,从事技术设计工作10多年,先后担任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所长、院综合计划财务部部长、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等领导职务。2002年,担任型号总指挥。
他,关注工作的形式,更重实质。他,关注工作的过程,更重结果。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提出“金牌不等于成功,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多次成功,多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要把确保成功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最终目的、最大原则。”
他,就是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总指挥——郑全宝。
事业在航天
青少年时代,郑全宝的兴趣爱好在文学艺术。在大连第十二中学高中毕业时,语文老师希望成绩名列前茅的得意门生报考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将来成为一名文学家;而音乐老师执意让他报考音乐学院,像这样有音乐天赋的人不考音乐学院简直是埋没人才;班主任感觉这个艺术天分很高、看完戏剧后就能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学生,还是考戏剧学院的好;他非凡的记忆力,又让外语老师极力推荐他报考外语学院。但是,他没有选择师长们设计的发展之路,而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工程光学专业。
十多年的技术设计工作为郑全宝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使他走上管理岗位后能够很快出类拔萃。改革开放为工程技术人员成长创造了新天地。1983年,39岁的他调入了研究所机关,很快担任了所政治部主任,40岁时就被提升为副所长,他是当时七机部最年轻的所领导。此后,虽然他的工作岗位进行过多次调整,但一直没有离开管理岗位。长期的不同管理岗位的锻炼,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为他在长征二号丙火箭总指挥的岗位上协调各种关系,应对各种随时发生的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管理上,郑全保强调要有层次、有幅度,不必事必躬亲,明确各级的责任,大胆放手让下属开展具体工作,充分调动各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营造和衷共济、张弛相辅、团结和谐的气氛。在下级遇到困难时,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指导工作。而他自己则全力以赴抓关键、抓短线、抓重点、抓整个队伍的建设。为此他和总设计师一起,对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郑全宝务实,强调说实话、办实事,注重效果,讲究效率。在审核下属报上来的各种汇报材料时,经常划掉那些虚话,代之以实实在在的内容。
或许你曾经参加过这样的会议,主讲人拿着厚厚的会议文件,一页一页地向大家解说,整个会议过程冗长而沉闷,参加会的人并没有了解会议的目的,也不知道会议解决了哪些实质性的问题。郑全宝提出在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试验队中,拒绝这样的会议。每个会议都力求解决实际问题,控制会议次数和时间,参加会议的人员都能清楚会议的目的。每次开会,首先宣布会议所需时间,试验队领导的发言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这就要求试验队的每位领导发言要简练、清楚,目的性强,对队员的要求要明确,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切实解决和处理具体问题上。
也许正是文学、艺术的积淀,使他在技术管理岗位上得心应手,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艺术与专业技术的有机结合,使他的管理才能得到充分显现,因此同事们都称他为“儒将”。
夺成功之路
长征二号丙火箭是中国所有液体运载火箭的基本型,长征二号丙火箭及其改进型运载火箭迄今已连续成功发射27次,有中国航天“金牌火箭”美誉。担任长征二号丙火箭总指挥后,他首先从任务入手,对火箭的技术状态进行学习,一方面和别人交流管理队伍的经验,一方面向队伍学习。
2003年12月30日,我国与欧空局合作的第一个地球空间科学探测卫星项目——“双星计划”,随着长征二号丙/SM火箭把“探测一号”赤道星送入轨道而拉开序幕。
这次长征二号丙火箭执行发射“探测一号”卫星任务,是试验队伍面临的一次重大考验。此次任务是我国在地球空间探测领域的第一次国际合作,全新的上面级火箭第一次发射,国内运行的工作轨道最高的一次发射,也是长征二号丙火箭第一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以往长征二号丙火箭从未在发射过程中呈现这种复杂的曲线。这一切,让郑全宝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他辛勤地工作着,在发射场的那段时间,郑全宝的身影,每天出现在发射一线阵地上。当大多数试验队员已经休息时,他还在灯下审核文件,有时与总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一起讨论问题,常常工作到深夜。他习惯每天晚上梳理当天的工作,思考第二天的工作如何开展。
真抓实干,要求明确。在这次发射场工作中,郑全宝强调重点抓四项工作,一是抓技术状态变化,二是抓测试覆盖性,三是抓产品出厂验收,四是抓质量问题归零。为了在研制人员中更直接、更清楚地开展工作,郑全宝重申质量工作“三不”原则:一是质量归零标准不降,二是质量管理项目不减,三是质量控制程序不漏。在质量管理中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同时还提出一个对发射队二岗人员的要求,叫“三清楚”,一是技术状态清楚,二是操作细则清楚,三是图纸文件清楚。设计人员要对技术状态了如指掌,不能有说不清楚的地方;研制人员要对操作细则清楚,虽然是一岗进行操作,但二岗要起到把关的作用;图纸文件要清楚,出现问题能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不误进度。
在动员大会上,郑全宝给全体队员提出六个方面要求:一是肩负使命,高度重视。深刻认识此次发射任务中试验队肩负的历史使命。二是强化意识,过程控制。强化质量意识,狠抓质量不放松,一切为了成功,成功才是硬道理,必须重视过程控制。三是群策群力,深查细找,不放过任何疑点,不放过任何隐患。四是落实责任,严格把关。每一人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增强责任意识,认真负责做好工作。五是精心组织,大力协同。六是遵守纪律,保证安全。正是这样的真抓实干,确保了这次发射的成功。
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探测一号卫星时,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郑全宝沉着冷静,甚至当报出“星箭分离、卫星入轨”的口令时,他脸上的表情都很平静。平时的努力,辛勤的工作,他无怨无悔。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地完成发射任务,是郑全宝最大的心愿。
展儒将之风
2004年11月25日,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前的几天时间里,天公不作美,不是有高空风,就是阴着天或下着小雨。那几天,郑全宝的眉头经常紧锁着。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好日子,顺顺利利地把火箭“嫁”出去。
根据每次发射任务的不同,火箭技术状态都有所变化。据统计,这次发射“试验卫星二号”的长征二号丙火箭技术状态更改有20多处,其中火箭的卫星调姿定向系统、二级箭体处理系统是这枚火箭增加的主要技术。郑全宝说,长征二号丙火箭不但要保证卫星的入轨精度,还要在卫星精确入轨之后,完成卫星的“脸”朝向哪里的要求,这就需要增加火箭的二级调姿定向系统,该系统能帮助卫星有效地进行姿态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该技术增加了卫星的控制精度。
一般在这样的轨道高度情况下,火箭在星箭分离完成发射任务后,二级箭体将在太空中漂浮50年到100年才会重返地球大气层,这样形成了对航天器具有极强杀伤力的太空垃圾。郑全宝说,长征二号丙火箭将卫星精确送入轨道后,实施星箭分离,再利用箭体中剩余的推进剂推动火箭离开轨道飞往地球方向并在地球大气层中焚毁。在发射前的评审会上,不少专家称赞道,这项技术既是长征二号丙火箭在技术上的创新,也体现了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航天大国,将净化太空视为己任。
长征二号丙火箭试验队创立了新型的滚动的工作流程。一级、二级火箭在北京总装测试完成后,一部分人员就随着火箭来到了发射场;而在北京,另一部分人员开始了下一枚火箭的组装、测试工作。在发射场,部分发射队员完成火箭相应系统的测试工作后,又回到北京加入后方的工作。郑全宝介绍说,在2004年的7月到9月的3个月中,采取齐头并进、交叉作业的形式,这枚火箭在发射场,那枚火箭就在进行出厂测试,原来一枚火箭在发射场需要近50天,现在不到1个月就能完成发射。
从2003年发射“探测一号”卫星到2004年发射试验卫星二号,在不到1年时间内,长征二号丙火箭队伍转战我国酒泉、西昌和太原3个发射中心,5次成功护送6颗卫星上天。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享有“金牌火箭”美誉的长征二号丙火箭质量是可靠的、受控的;另一方面长征二号丙火箭有一套合理的工作流程和一支不怕疲劳、具有连续作战精神的队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认真贯彻了“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优化程序、流程再造、过程控制、闭环管理”的管理工作要求。
抒航天心愿
继1年时间内连续5次发射成功,创下中国运载火箭发射的奇迹之后,2005年8月2日,长征二号丙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圆满完成发射任务,书写了第27次连续成功的记录。
2004年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第19颗返回式卫星时,难度较大的低空抛罩技术已经通过考核。这次发射返回式卫星,为进一步提高火箭可靠性,采取了相关措施。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此次发射,火箭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发射第19颗返回式卫星时,长征二号丙火箭进入发射场后排查质量问题9个,这次发射进入发射场以后,只发现一个地面问题,而且不影响发射。“火箭进入发射场测试,只有一个质量问题,这是比较少见的。”郑全宝说。
高质量、高可靠性的“金牌火箭”背后,是研制人员和发射试验队员的心血和汗水。他说,确保成功,必须自始至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自始至终保持“严、慎、细、实”的作风。质量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是抓作风、带队伍的问题。因此,他要求发射队员在连续成功面前,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对于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进入发射场前,发射队对火箭的多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复核复算;进入发射场后,发射队开展了严肃细致的双想活动,要求“火箭不起飞,u2018双想u2019不停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队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85%以上。任队长兼发射队党委书记的郑全宝,特别强调发射队的团结:“岗位有分工,干活是一家。”而队员们的表现,也让郑全宝非常满意:“队员们很活跃,非常团结,可以说是一支和谐的发射队。”7月30日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庆“八一”军民联欢晚会上,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队近30名队员统一身着红色服装,在郑全宝的指挥下,朝气蓬勃地演唱《神箭的摇篮》和《长江之歌》的一幕,也许是和谐发射队的最好写照。
核心是质量,主体是队伍,关键是思想,这是郑全宝最重视的三方面内容。他强调在思想方面要突出两个意识,即成功意识和质量意识。针对成功意识,针对金牌火箭,郑全宝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今天成功不等于明天成功,一次成功不等于多次成功,多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截止到2006年9月,长征二号丙火箭已实现28次连续成功,但不能背上包袱,每次任务都要从零开始,从头做起。
在30多年的工作历程中,他以从事技术设计和行政管理工作为主,无论是在基层工作还是作为院领导,无论是担任院党委副书记还是担任型号总指挥,他都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郑全宝先后荣获所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院级二等功、院经营管理开拓成绩奖励证书、“长二捆”火箭研制二等奖、院最高荣誉奖“长征奖”;航空航天部工会优秀职工之友、航天总公司工会优秀职工之友、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突出贡献奖、国防科工委长征二号丙火箭研制一等功等荣誉。
写人生乐章
作为一名高层管理人员,郑全宝是一位严谨务实的科技工作者。在严谨、务实、现实的另一面,郑全宝又是一位感情丰富、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 “儒雅之士”。
气质洒脱的郑全宝,额头宽阔闪亮,饱蕴着智慧,恬淡的外表散溢着儒将之风。郑全宝出生在美丽富饶的海滨城市——大连,那里有连绵起伏的丘陵,风景秀丽的海岸线,也许正是那秀美的山水孕育了郑全宝的聪明才智和儒雅之气。
聪敏好学的他,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不仅数理化成绩优异,而且琴棋书画均有涉猎。小学时,他已是吹笛子的高手了。吹笛子,这是他最初受到的音乐熏陶和感染,这也是他所受的最初的音乐启蒙。他具有很高的艺术天赋,乐感强,领悟力高,在一起学习的学生中,他接受得最快。到中学时,音乐老师十分喜欢这个聪明的学生。音乐老师把他找去拉二胡,希望这个得意门生能成为一名演奏家。郑全宝虽然“辜负”了音乐老师对他的期望,没有作一名专业的音乐人而成为一名航天人,但他仍然以其特有的执著精神,孜孜不倦地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为了扩展音域,郑全宝在大学期间又学习了与二胡音质完全不同的键盘乐,学起拉手风琴。经过刻苦学习,他不仅可以配曲子、拉和弦,为唱歌的校友伴奏,还可以做初学者的老师,在音准上给予指导。后来,郑全宝又自学钢琴。如今,每逢周末或闲暇之余,他都会弹上一曲。对音乐不倦的追求,不仅陶冶了情操,也使他明白只要学艺精,搞什么都有发展!
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戏剧,郑全宝的业余爱好十分丰富,发展特别全面。郑全宝酷爱读书。他出差每一地,只要有时间,必进书店。经典的世界名著,他阅读过很多。在他的书架上,除专业技术书籍外,还摆放着很多文学、艺术、书法和人文科学方面的书籍。
郑全宝自小喜欢文学和诗词。他对文学名著《红楼梦》很有兴趣,有许多独到的见解。郑全宝爱好诗歌创作,尤其对律诗有很深的研究,工作之余创作了数十首诗歌,有的描绘山川景物,有的抒发情感志向,陶冶情操,砥砺心志。
“丹桂飘香恰金风,学子众口颂园丁。五十春秋育人史,六载日月读书声。勤勤浇灌有桃李,默默奉献无利名。我欲因之几多愿,再创辉煌耀滨城。”这是郑全宝写给曾经读书六年的母校——大连12中学50周年校庆的诗,表达了对母校的真挚感情和美好祝愿。“泽畔怀沙跃浪涛,铮铮鲠骨亦英豪。峨冠博带图行吟,忧愁幽思篇离骚。卓绝一世无肩比,高峰几度有谁超。汨罗水逝楚云飞,年年敬祭千古骄。”这首《读〈屈平列传〉有感》,是郑全宝许多读史抒怀的诗词中的一首。郑全宝在各地检查工作期间,还创作了一些山水诗词。《记神农溪漂流》就是他担任院党委副书记期间,到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巴东县检查扶贫工作时创作的。“高差山水千米殊,穿峡漂流几叶舟。源头有神抛玉带,巴地无声绣绿绸。两壁陡峭鬼斧迹,一溪灵秀神工幽。既从鹦鹉过龙昌,便下土寨入江流。”诗中既描绘了山川的壮美,也记录了扶贫工作人员途经各地的足迹,意蕴深远。
郑全宝认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并没有明显的鸿沟,它们能够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文学艺术是感性的,科技管理更需要理智。郑全宝说,这两者之间没有鸿沟,理智和感性是相通的,有了全面的文化素养,处理问题时才会更理智。
说到自己的家庭时,郑全宝说:“我和老伴是高中同学,那时候她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而我只是普通工人家庭出身。但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我、鼓励着我,陪我一路走来,并用自己的努力为航天事业贡献了一生。现在我们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儿一女都很优秀,小孙子也很可爱,更是我们全家的宝贝。”说到这时,郑全宝的脸上浮现出了笑容,那是一种幸福的笑、自豪的笑、满足的笑。
曾有人问郑全宝有没有后悔选择航天事业。郑全宝笑着说:“以前我也想过要是向音乐方向发展,或许会成为出色的指挥家。这也只是我的一种想法,对于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过,我坚信自己的选择。现在看来,我在技术岗位的实践还不够,所以我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扩充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合格、更出色的航天人。”
正如郑全宝所说,科学事业是一种永恒探索的事业,它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我们既要享受成功之后的欢乐,更要享受探索和前进过程中的欢乐。这正是航天本身的魅力所在!
郑泉宝 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影视编导与制作系副主任 研究生导师
曾任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演员、创作员,国防科委文工团演员、创作员,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中国人口音像出版社总编、社长,中央戏剧学院成教学院导演系主课教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
编导的主要作品有:《多棱镜》、《灵与血》、《我心中的故事》、《刘巧儿的后代们》、《该回
家的时候》、《石瀑布》、《各有所乐》、《牛铁汉和他的儿女们》等,获得飞天奖、
国际红十字会奖、全军红星奖、全国喜剧展播奖等。
主要编剧影视作品:电视剧《幸福生活》 编剧、50集电视剧《大明日落》编剧、24集电视剧《牛铁
汉和他的儿女们》编剧、26集电视剧《守望家园》编剧。
主要文学作品:《大明日落》、长篇小说《北京裁缝》等。
- 1[MP4]2025 不要你的红包发财发福中国年 小哈尼Viki Miko晓倩 JaniceOfficia2024-12-15
- 2[MP4]2025新年歌新年歌儿大家唱Nick钟盛忠 Stella钟晓玉 Officia2024-12-15
- 3[MP4]Erva da Jamaica - Live in Indian Spirit - Germany2024-12-15
- 4[MP4]Neelix - Bang Bang (Sighter Remix - Official Music Video)2024-12-15
- 5[MP4]超嗨串烧BEAUZ - PSY POP _ HARD TECHNO DJ SET Borderland Festival Malaysia2024-12-15
- 6[MP4]2025 黄铭德尾尾庙宇朝拜一家大小2024-12-15
- 7[MP4]2025新年歌同欢共乐Nick钟盛忠 Stella钟晓玉 feat巧千金 Joanne Miko Official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