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理工大学 - 俞元桂
俞元桂

俞元桂

俞元桂 (1921~1996)笔名吴钩、吴刚。福建莆田人。民盟成员。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展开

俞元桂 - 人生经历

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194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院文学院。历任福建协和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任省民盟宣传部长、副主委,省政协委员、常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副校长,福建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组长。职称教授。1989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延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92年9月当选福建省冰心研究会副会长。擅长文学史研究和散文写作,著作有《作品分析丛谈》、《中国现代散文理论》、《鲁迅与中外文学遗产论稿》、《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中国现代散文史》、《晚晴漫步》、《晓月摇情》等(以上均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俞元桂 - 文风

《晚晴漫步》就是俞元桂“发挥余热”的产物,辑录他近年创作的散文58篇。分为日常感兴、校园记事、师友情谊、游历观感、民俗考察、文集序跋等6个部分。其中,有往事的回味,历史的沉思,有世味的品尝,人生的妙语,有现实的投影,未来的心愿。或即小见大,触景感怀;或寓庄于谐,逸趣迭出;或平中见奇,别有会心;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有感而发,意到笔随。从中可感到俞教授对祖国古典文学的深邃教养,耕耘文字的匠心所在,以毕生心血写自己文字,宝刀不老,厚积而薄发,堪称散文精品。

俞元桂的散文观为:“有些散文就像散步、饮茶、喝粥一般,是那样自如,不拘形迹,那样轻松,赏心怡神,那样可口而对身心有益。”“有些散文特别需要作者参透人情事理,其表现形式又有点散漫不拘。”这些散文观却是他散文的绝妙注解。表面并不刻意经营,只是随遇兴怀,信笔写来,像晚间漫步,灯下闲话,自然而然成就了一种从容自在、优雅风趣的情致。《花园花木记》《木匠的手艺》《理发》诸篇平中见奇;《买书记》、《闾巷小景》、《住院杂记》诸篇即小见大;《鼓山极顶》、《卢沟秋思》诸篇触景感怀;《过年》、《几许闽江情》诸篇历史深思;《抽烟漫记》、《饮茶谈》诸篇人生品味;《忽忽三十年》、《野炊记》、《师生情》诸篇深情谐趣。《佛跳墙》、《迎春浮想》诸篇别有会心……

“人间重晚晴”。俞教授历经沧桑,见多识广,理性清明,思维敏锐,自主自律,学力很深,参透人情事理,能冷静理智地体验人生,品评世态,展示精神风尚的晦明兴衰,推移物弃,表达情态,达到乐天知机的人生境地和静观自得的创作心态。《晚晴漫步》老到醇厚,凝聚着一位老学者的阅历涵养,性情气度。

俞元桂 - 成就

俞元桂的三本著作:《中国现代散文理论》、《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这是俞元桂和他的弟子们(姚春树、王耀辉、汪文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中国现代散文的一部分成果。他们在这方面的其它成果:《中国现代散文诗选》、《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中国现代散文精粹类编》(10卷)、《中国当代散文精粹类编》(10卷)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散文卷》等。这些成果包括散文理论、散文史、散文作家论、散文作品选和散文工具书等五个方面,构成了散文研究的一个系统化、整体化工程,虽属初创,在理论上的建树或许尚有不及他人之处,但却是俞元桂及其弟子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学科建设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将为后世人所铭记。

俞元桂早年钻研古典文学,,以风格论和诗歌史论见重;中年改治新文学,着重探求作品分析的方法与鲁迅的学术思想;晚年则带领一个学术梯队主攻现代散文,取得了包括论、史、作家作品选和工具书等方面的系列性研究成果。在开拓与深化现代散文研究领域的过程中,俞元桂逐渐形成了自我对散文这一文体的一些成熟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而这些认识和见解又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本体观、创作观与鉴赏观上。

俞元桂 - 评价

林非在《丰碑》一文中曾高度评价俞元桂的深厚学养,认为正因为俞元桂在古典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才使他率领下写出的《中国现代散文史》等著作“具有明显的历史流动感”。林非以河道的上下游来比喻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是很贴切的:“因为现代文学正是从这条漫长的历史河道中汹涌澎湃地流淌过来的,如果未曾充分地了解上游河道的种种概貌,当然就无法深入地理解下游这段河道为什么会发生种种不同程度的变化。”正因为俞元桂熟悉上游河道的情况,才使得他在描述下游河道时有一种“历史的流动感”。俞元桂治现代散文史,特别强调从钩稽史料起步,他带领课题组的成员搜集原始文献,编纂了《中国现代散文理论》、《中国现代散文总书目》、《中国现代散文精粹类编》等,把散文史的编著建立在翔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他强调文学史“是文学史料和文学史观的有机结合”,“文学史结构的主体应该是史料,在史料的组合与评述中体现史识”,“文学史的独创性出诸较全面地掌握史料,用有理有据、有见地的史识对文学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合乎实际的描述和评析,就可能出现独创性”。(汪文顶:《越漠明驼志苦辛》)这些见地都是很值得我们深思,也是值得当今有些浮躁的后生学子们好好反省和学习的。

俞元桂 - 缅怀巨匠

当我穿过这一片肃静的陵园,手捧着鲜花,再一次与恩师面对面,轻诉心语,不知道在恩师眼里,我这个当年的小丫头是否长大了一点点?

陵园很静,也许是昨夜一场春雨,墓前两个插花的圆孔盛满了雨水,我就一枝接着一枝,将鲜花插上,先插黄的,那是六月雪,恩师生前最喜爱的,接着是洁白的百合花,最后是紫色的”勿忘我”,我最喜欢的花。恩师常说这花高雅,但太昂贵,劝我别买,但我却坚持物有所值,因为它不仅仅是好看,花期很长,细细小小的,一簇簇的,一副团结向上的朝气,还特别有诗意,所以我每次去病房看恩师都买它,只要看到紫色的“勿忘我”,恩师就知道我来过。他对我说周末回家,他特别留意把紫色的“勿忘我”带回家了,所有的花都谢了,唯独它还开着。恩师说看到鲜花联想到“桃李满天下”,心中甚感欣慰,病痛自然去掉几分。记得我当他研究生时,一副纤弱的样子,一手忧郁的笔调,他说:你的文章让人感到一颗长不大的心……

年轻时的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长大?一副孤芳自赏的修女模样,让男生伤透心,也让父母操碎了心。我发誓今生今世死守做学问,当一名独身女学者。恩师摇摇头,他微笑着说:你不可能独身的,只是你的缘份还没有到。我不赞成女生独身,那样你的生活有缺陷,也就长不大了。

开始,我挺不服气的,凭什么一定要建立家庭人才会长大呢?你瞧,林巧稚不也是独身也很伟大?谁能说她长不大呢?我心里横竖要与俞老师较真。我把这些想法写成一篇杂感当成作业上交,俞老师却微笑着说,你的这些想法还挺有道理,文笔也不错,可就散了点。写东西呀,要学会用一根线把这些零散而有趣的东西串起来。

可这根“线”对我来说如登“天梯”。俞老师鼓励我多改多写,我写一次,他改一次,我再写一次,他再改,看着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恩师批语,我沉思许久,以至文章发表后,我已分辩不清哪句哪行是恩师写的,仿佛都融在一块了。我隐约感到自己缺少了什么。恩师又给我出了一道难题,他把自己的一篇文章叫我修改,我读了半天,改不动一个字,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距离感,在恩师的文章面前,我感到自己的浅薄和幼稚,一种无奈的失落。恩师批评我说,你读文章时就不该想作者是谁,即便是你的老师也不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的。一个听话的学生是一个好学生,但不一定有出息,一个有出息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你看,我写的这几句话是不是“粗”了点,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句子改写一下?我试着改了几回,虽然得到恩师的肯定,但我知道恩师真正用意在于要我超越他,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感到一种压力,渴望成长和成熟,于是我不断努力,不敢有半点懈怠。

毕业时,我想留校,恩师说你还年轻,先去社会上锻炼锻炼,如果不能适应再回学校也不迟。你不是一直渴望长大,这样你就长得快些。因为在学校,恩师对我关爱有加,在他的精心指点下,我发表了不少作品,拿了不少稿费,宿舍的女友羡慕我,说我是“小富婆”,我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工作。然而,天有不测之云,我刚上班两周,就生病住院了。恩师十分着急,他隔三岔五就打电话向我父母询问我的病情,他安慰我说,好好养病,对付疾病就像你写毕业论文一样,也拿个“优”,我相信你会的。

俞元桂

俗话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病好以后,我努力工作,诚如恩师所说要学会宽容和忍耐,凡事不要太计较。我终于出色完成了工作。在工作中和学习中,我结识了一位男朋友,我们相爱了,恩师很高兴。他让我带上
男友去见他。那时他已病重,在家里插着氧气瓶,说话很吃力。恩师听说我的男友是邵武人很高兴,他说他在邵武教过书,那儿民风纯朴,他对此留下很美的回忆。临走前他送我一张照片,他说这是我与师母的金婚照,你留着作记念,你俩要好好相爱,不要吵架……没想到这次会面竟成永诀……

获悉恩师走的那一天,我悲戚地脱下新娘装,穿上黑衣,急急忙忙跑向恩师的家,师母拉着我的手一直哭,她说:"俞老师知道你结婚了,他很高兴,前天他还特地吃了一个你的喜糖,他说你成家了,长大了,好,很好……怎么说走就走呢?……"我忍不住落下眼泪。

俞老师,现在站在您面前的学生已为人妻,为人母,我的孩子已读小学一年级了,如果您能看到这一切该多好,您在另一端还好吧?我儿子还小,分不清阴间和阳间,他只觉得奇怪为何看不见您?我对他说等你读了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看到妈妈的老师了。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而我也在一天天长大,我一直在听您的话,一直在坚持写作,写日记,虽说往事如烟,可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没法接受您离开人间的事实,我总感觉您仍在我们身边,如同我在这里就能看到您,一个和以前一模一样的您,用心和您对话,感受您的教诲,我在长大,慢慢向您靠近,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师生缘,不管永远有多远,我永远是爱戴您的学生,一直会在这里怀念您,想念您……

恩师,您好好安息吧!(该文发表于《荷泽日报》2003年7月 作者 林薇)

俞元桂 - 主要作品

著有散文集《晚晴漫步》、 《晓月摇情》 ,主编 《中国现代散文理论》 ,论文集《文学作品分析丛谈》、《鲁迅与中外文学遗产论稿》(合作)等。  《中国现代散文史》 (主编)获全国第二届高校教材优秀奖,《中国现代散文十六家综论》(主编)获全国第二届高校教材优秀奖。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