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怿(铁路)
介绍
刘怿,1922年5月7日生于 河北省丰润县东欢坨村。6岁入学,由本村先后转到区立、县立,直至 北京的学校。1938年考入北京第四中学,这里是北京中学第一流的名校之一,刘怿受到良好的教育,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
目标
毕业后的目标,原是 北洋、 清华等大学,但因“七·七”事变后,京津地区的名牌大学都已南迁。无奈之下,选择了天津工商学院土木系。该校为教会办,法国式的教学制度,教学质量和学校环境都颇好。但爱国主义的心胸,容不下国土沦陷的氛围,再加之读名牌大学宿愿的逐使,遂于1944年春离校。长途跋涉,历经艰险,辗转半年之久,到达驻扎在陕西省城固县大山中的西北工学院。经考试合格,就读土木系三年级。西北工学院的前身,是由天津的 北洋大学与另3个大学的工学院合并而成,共9个系,教授阵容很强,北洋校风犹存。虽然条件简陋艰难,但在抗日救国的高昂氛围中,能愉快勤奋的学习,效率很高。1946年刘怿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工学 学士学位。
毕业后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济南铁路局,历任实习生、工务员、桥梁工程队长、工务段副段长、主任工程师、作业科长等职,从事工务技术管理工作长达10年之久,负责整章建制,保运输安全畅通,成绩卓越,3次立功获奖。
研究生部学习
1957年赴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的研究生部学习,刘怿异常勤奋,节假日从来不休息,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学校规定的专业理论课程的考试。继而到前苏联铁道部门( 交通部、 科学院、 铁路局、 工务段),调查研究,实地试验,获得了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 知识、数据和技术资料。根据对第一阶段试验数据的分析和理论探讨,发现前苏联工务沿用的轨道移动阻力的计算方法不够完整,于是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新的计算模式,并在特重型轨道上进行了现场试验,使计算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并求得实用的设计参数。此新的轨道位移阻力计算方法,在前苏联全国性杂志上发表后,得到前苏联专家、学者们的赞许,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引用。同时,很快被前苏联铁路实际采用。1961年研究生毕业,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1985年国家科委(85)国科干字090 号文确认相当于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博士学位)。
任工程师
1961年9月分派到铁道部工务局,历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处长、局长助理、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职共30 年,对开拓发展工务技术装备和技术管理做出突出贡献。刘怿在铁道部工务局主持技术开发工作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形势大好。
“工务三化”
工务系统以“工务三化”为目标,大力开展 科技活动,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13年中,工务领域就完成了铁道部级的科研成果鉴定158项,为历史最高峰。科研成果保证了“工务三化”的实施,到20世纪末,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满足了货运重载、客运提速的需要。
积极作用
1968年至1974年,被派驻波兰华沙铁路合作委员会,担任第九专门会议主席。负责组织国际科技研究和经验交流,每年都主持制定铁路工务工程方面的技术建议、决议或报告等10多个,对与会各国铁路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任职6年期间,除出色地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和专门会议主席的职责外,还到各与会国家实地调查研究,吸取各国的科技成果和经验,并透过他们的信息渠道,获取了西方铁路的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产品。这些知识和资料,在回国后的工作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主要工作
1988年参与筹建中国铁道学会工务委员会,担任常务副主任,主持工务委员会具体工作8年。围绕工务系统行政和生产的需要,带动13个学组开展了大量的技术交流、技术研讨、技术咨询和专家建议等工作。并亲自主持召开10次全路性重点学术会议,讨论解决了当时在生产或科研方面遇到的12项重要关键问题。每次学术会议后都亲自撰写《科技工作者建议》,提供给各级领导参阅。对实施“工务三化”,起到了辅助与推动作用。刘怿还参加了国家12项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国家“三委”的联合表彰。
社会兼职
刘怿曾兼任中国铁道学会理事、名誉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材料工艺委员会副主任。还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审定委员会委员,铁道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铁道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奋战生产第一线 确保运输安全畅通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津浦区 铁路局工作,自1949年起开始担任基层领导工作,在生产一线工作10年,多次受命于困难之时,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和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均不畏艰难,扭转局面,完成任务,立功获奖。
派往坊青工程处
1949年5月,被派往坊青工程处,任桥梁工程队长。上级要求将被炸断的30多座桥梁,一个月之内修成便桥通车,并在年底前修复正式桥梁。在这时间短、任务重、战线长及雨季即将来临的形势下,刘怿对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了多方面比选,采用了多设工点,合理调配人力和物资等措施。为了安全渡洪,采用深埋基础,整平河床,疏浚河道等办法。如期完成了便桥通车和修复正式桥梁的任务,受到了工程处记功奖励。
调到张店工务段
1950年调到张店工务段,任业务副段长。当时,该段的正副段长均因故调离,整个工务段处在群龙无首、组织松懈、情绪低下的形势中,许多维修工作和重点工程项目都拖延着,不能正常进行。刘怿到任不久,新的正段长也调来,面对混乱的摊子,无从下手,但看中了刘怿的学识、能力和 作风,毅然将全段的生产业务工作委托刘怿全权负责。受权后,首先对全段上上下下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以身作则,以敢想、敢说、敢管、敢做、敢负责任的“五敢”精神,整顿处理积压已久的积案。继而整章建制,严格纪律,很快扭转了全段推委、拖拉、扯皮的作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热情空前高涨。按照紧迫的计划,将管内的便桥、便道,改建成正规的桥梁和轨道。又建立了科学的巡检制度,推行了新的养路、养桥方法,使全段的线路和桥梁状态大为改观,养护质量大大提高。段办基建工程也都按计划质量良好的完成。经过3年的努力,建成了一个崭新的工务段,三年中未发生任何行车重大、大事故,保证了运输安全畅通。
调往济南铁路局
1953年调往济南铁路局工务处,任作业 科长。当时因济南线路大修队的施工质量出现严重问题,铁路局机关召开大会,批判工务处官僚主义,宣布大修队长撤职,工务处长免职,副处长和原作业科长调离。摆在刘怿面前的,又是一个人心惶惶的乱摊子。他首先整顿作业科的组织纪律,克服机关作风,强调为现场着想,为现场服务,认真负责,脚踏实地,不尚空谈的原则,使作业科很快进入积极有序的工作状态。 两个月后,新处长和有关领导人员相继到任,开始全面整顿,励精图治,刘怿被作为主要骨干力量,受到 器重。凭借在基层段队的经验和对局工务部门的熟悉,他发扬“五敢”精神,狠抓作业质量和安全,提出“抓小防大”的安全政策及相应奖惩制度,在全局贯彻执行。对违章作业,盲目放行列车,隐瞒不报者,一经查出,严惩不贷。而对因故拦停列车者,则分析具体情况,酌情处理。此政策的实施,虽初期一般事故有所增多,却带来了很宝贵的潜在作用,职工提高了忧患感和遵章守纪的意识,使全局工务工作逐步走上正规,进入良性循环。作业质量、安全生产都蒸蒸日上,接连出现好成绩,全局工务部门连续三年消灭了行车重大、大事故,受到铁道部通令嘉奖。这样的成绩,在当时工务系统是极为少见的。
积极推动轨道结构现代化
“五五”期间,面对铁路运量急剧增长的形势,工务部门感觉到空前的压力,并预见必须大踏步地改变工务现状,研发新的技术装备、新的作业工艺和新的管理方法。1978年铁道部工务局确立了“三化”作为工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即“线桥结构现代化、施工作业机械化、企业管理科学化”。在将“三化”目标转入综合实施过程中,刘怿全力投入,奋战20年,到20世纪末,基本上完成了“三化”预定的目标,并对以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轨道结构强度
中国铁路的轨道结构强度,长期处于落后薄弱的困境。许多有志之士付出多年努力,未能从根本改变其落后面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十二大的召开,振奋了全国人民,激起大搞现代化的雄心。作为铁路运输最基础的轨道,急需重型化,60公斤/米的重型钢轨的研发,已被停顿10年,重又启动,经与各方面协同努力,于1978年首次上道试铺,几经改进,才在铁路干线上批量铺设。到20世纪末,全路主要干线都铺成60公斤/米钢轨。刘怿是75 公斤/米特重型钢轨的倡导者。他注意到前苏联铁路,在65公斤/米的钢轨批量上道铺设后,随即着手研发75公斤/米特重型钢轨,铁路运输的发展证明,这种预测和超前研发是非常正确的。铁道部对75公斤/米特重型钢轨是十分慎重的,经多年多次的反复论证,逐步给予肯定。1983年版《技术政策》称“积极试制70公斤/米以上钢轨”;1988年版《技术政策》称“积极试制75公斤/米钢轨”;1993年版 《技术政策》改为“发展75公斤/米钢轨 轨道结构”。1985年至1989年在北京等4个铁路局,试铺233公里,开创了中国铁路的特重型轨道结构,并积累了经验。当国家决定修建中国第一条重载运煤专线,国务院大秦铁路领导小组下达攻关项目后,身为工务设备攻关组组长的刘怿,由于昔日广泛的知识储备,洞悉国内外铁路工务发展过程和现状。因而对大秦线路攻关目标胸有成竹。组织有关人员,赶在设计开始之前,在几天内率先提出工务设备攻关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成为设计的指导思想及政策依据。1992年,75公斤/米钢轨在大秦线上道试铺,运营情况很好。 鉴于国产钢轨的强度和耐磨性能都较为低下,刘怿倡导并组织开展重轨全长淬火工作,并提出在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上,采用超高强度合金淬火钢轨。以上建议均被纳入铁道部的《技术政策》之中。目前,全长淬火重轨已在全路大量铺用,效果很好。 作为重型钢轨的配套装备,刘怿还组织研制Ⅱ型钢筋混凝土轨枕、60AT弹性可弯道岔等,在大秦及全路主要干线铺用。 刘怿在铁道部工务局主持技术工作期间,对是否应发展无缝线路问题,发生过较大争议。有些人对无缝线路技术不甚了解,以战备为理由,对发展无缝线路提出异议。 刘怿组织力量,据理力争,终于获胜。随即组织工厂制造了气压焊机、换轨小车、长轨运输列车等设备。在全路设立10个焊轨车间,推进了无缝线路发展。继而组织科研,解除原来对无缝线路所设的“四大禁区”,为扩大铺设范围及超长无缝线路创造条件。到2001年,全路 无缝线路达3.2万公里,占正线的26%。刘怿认为,26%嫌少,最低也得达到50%,他呼吁启动经济杠杆,改变钢轨使用制度,促使扩大无缝线路的铺设。为了提高工厂的焊轨质量,刘怿主持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钢轨焊接机,其中包括瑞士的GAas80型和前苏联的K190 型,淘汰了厂用气压焊机和MR-500型的焊机。使厂焊钢轨的断头率大大降低,保证了行车安全。这些先进型号的焊机,至今仍是主型设备,是保证钢轨焊接质量技术基础。 中国铁路,多年来一直未能重视道床和道碴的质量和功能,随着提速、重载的发展,劣质道碴的道床暴露出严重的问题。统计分析发现,道床作业的工作量,占养护维修工作量的70%,且频繁地扰动道床,影响运输质量,形势迫使制定新的道碴标准。20世纪80年代初,铁道部设立了道床、道碴科研专题,组织资深、得力的科研人员,先从摸索道床工作状态变化规律、拟定评判道床工况标准入手,进而优选道碴材质、研究最佳级配方案。做了大量的实验室试验和现场观察分析,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和情况,摸清了规律,终于制定出《TB 2146-90铁路碎石道碴标准》。在这个新《标准》的立项、科研、出台及贯彻的过程中,刘怿积极宣传、支持,对成果的获得起到重要作用。新标准在试验参数、等级划分、粒径级配、评估标准等方面,都有创新,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既适应中国铁路的路情,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为了使成果尽快转入生产应用,又制订、编著了一系列管理细则、规则、手册等资料,并开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对指导采石场的新建、改建、扩建,关停劣质采石场,改进生产工艺,生产质量检验和出场交货验收等方面,都做了很出色的工作,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新《标准》实施20 多年来,收到很好的效果,显现出其对高速、重载的适应能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据郑州铁路局统计,一级道碴与二级道碴相比,线路维修费可降低50%。上海铁路局1980年在宽轨枕下铺设了劣质道碴,两年后全线翻浆冒泥;改铺优质道碴8年后观测,状态仍然如初。 综上所述,刘怿推动了钢轨、轨枕、道床、道岔等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向现代化迈进,适时地为重载、提速铺就了轨道条件。
出了较大的贡献
为刘怿掌管养路机械化工作达15年之久,从改进小型机械到确立发展大型养路机械,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中国铁路养路机械出现一次群众运动式的大发展。种类繁多的小型机械应运而生。但都是手工作坊生产,质量低劣、得不偿失,造成外部责难、内部彷徨的被动局面。正值此时,刘怿受命主持养路机械化工作。他先摸清情况,加强对内外宣传,从树立 信心着手,先易后难,因势利导,逐步改善。以科学态度对机械选型、定型,并扩建4个养路机械工厂,定点生产。开展既全面又有重点的调查研究,每年召开工作会议和研讨会,集思广益,取得共识。花费5年时间,将小型养路机械化导入科学发展的轨道。1979年铁道部在 绵阳召开全路养路机械化会议,肯定了这个成果,确定了此后小型养路机械的发展方向。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伟目标的公布,铁路也提出运量翻两番的雄心壮志。刘怿预感到现有小型机械维修,不可能满足届时巨大运量的需要。发展大型、高效、综合配套的先进机组,势在必行。但由于财政条件和 传统习惯,有的铁路局领导公开表示拒绝接受大型机械,也有人规劝刘怿不可自找苦吃。但他认定大势所趋,锲而不舍,上上下下反复宣传,多方解释,并趁 大秦线的修建及世界银行给予贷款的良机,于1984年开始,前后从国外购买9台大型机械。实践证明,其效率之高、质量之好、确保行车安全等优点,小型机械是办不到的。事实促进了共识,使中国铁路养路机械化进入了崭新的高水平的发展阶段,也振兴了国内养路机械制造业。在引进国外的大型机械的选型和寻求合作厂家的问题,刘怿非常冷静慎重,举办多种展览会、座谈会、出国实地考察,对其他国家的用户进行咨询,组织专家和有识之士反复研究。从机械型式先进、性能良好、质量高、价格合理、诚信守法和售后服务等各方面比较,选定了奥地利“普拉塞尔—陶依尔公司”。20多年来,双方一直密切配合,发展良好,证明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目前,全路拥有大型机械400多台,承担了主要干线的线路维修和大修。 养路机械化的发展做贡献。
研制先进轨道检测设备 推进科学管理
刘怿认为,现代化的轨道设备和机械化的作业方法,必须用科学的手段去管理。在工务系统他首先倡导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建立全路线桥设备计算机管理系统,将原来用手工管理的工务各种设备的统计、分析及地形地貌都纳入计算机管理。并主办了工务部门第一届电子计算机学习班,推动了管理科学化的发展。中国铁路使用的轨道检查车,一直沿用“弦测法”,后来国外开发了“惯性基准法”,其思路新颖与当代科技发展相适应,但投资较大,且需要拥有雄厚的科技队伍来管理,何舍何取,须慎重考虑。为此,刘怿亲自添乘轨道检查车20多天,检查线路7000多公里,确认了“惯性基准法”的先进性和可行性。果断决策,组织一批精英,研制“惯性基准法”的新型轨道检查车。随即派骨干人员赴美国考察,选购ENSCO公司最先进的T-10型设备,利用国内制造的车体,于1985年制成中国第一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XGJ-1型轨道检查车。研制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更造就一批具有创业潜能的科技人才。随后相继研制成GJ-3和GJ-4型及更先进的轨道检查车,建立了铁路局到铁道部分层次的轨道检测系统。使铁路局和铁道部能够更及时、更准确的掌握轨道使用状况,为管理科学化逐步打下基础。 刘怿还主持了大型磨轨列车等多种先进机械设备的选型、引进、 试用等工作,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当初的果断决策是正确的。
敬重事业 淡泊名利
刘怿在治学和办事方面,常以“勤、严、实”自律,大量收集 阅读中外资料,经常深入 科研和生产实际,及时总结分析阶段性成果,都体现了“勤”字。为了交流自己的学术思想或技术观点,为了推动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除了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外,他还曾亲自撰写专题论文70余篇,均在正式书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其中5篇在国外书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
制定政策或标准
在制定政策或标准, 机械选型或定型方面,历来是非常严肃、非常严格的。初始十分谨慎,反复推敲,一旦论证认定,则锲而不舍,有时甚至力排非议,誓必办成。铁道部决定成批引进和生产大型养路机械后,寻找合作伙伴和机械的选型成为事关成败的关键。在奥地利的机械已在现场顺利试用、机械国产化已开始进展之际,又有人提出一个“改型、换厂”的方案。刘怿凭仗严肃的态度和严格的条件比较,设法对有关部门做工作,扩大共识,维护了原定的“选型择厂”的决策。
敬重事业,名利淡泊
刘怿自参加工作之日起,就勇于开创,敢于负责;办事认真,实事求是,待人诚恳,乐于助人。特别是对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育更为突出,在技术方面毫无保留的给予 指导;在生活方面热情关怀。其根源出自“敬重事业,名利淡泊”的信念。他为推动“工务三化”所做的贡献 有口皆碑,但每当有人肯定今天的成绩,回顾当年决策的正确时,他总是表示:“成绩真是来之不易,那是因为上有睿智卓识的领导,下有许多有识之士和全体有关人员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至于我本人,可幸正好处在改革开放伟大洪流中,又身兼数职,必然要发挥一定的作用。”他还特别强调:“对于各项成果,我只做到1990年。此后又有大的发展和创新,是其他同事做的。”曾与刘怿一起工作的人,都为他待人诚恳,平易和气所感动,既把他视为领导,又把他当做朋友,公认他是开拓“工务三化”的带头人,是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榜样。
简历
1922年5月7日 出生于 河北省丰润县。 1941-1944年 天津工商学院土木系学习。 1944-1946年 西北工学院 土木系学习。 1946-1949年 津浦区铁路局实习生、工务员。 1949-1956年 济南铁路局任工程队长、工务段副段长、 工程师、作业科长。 1957-1961年 前苏联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科学技术副博士。 1961-1968年 铁道部工务局工程师。 1968-1974年 华沙铁路合作组织委员会第九专门会议主席。 1974-1978年 铁道部工务局工程师。 1978-1981年 铁道部工务局副总工程师兼技术 处长。 1981-1990年 铁道部工务局局长助理、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0年 退休。 1988-1996年 中国铁道学会工务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论著
[1] 刘怿.铁道线路垂直位移阻力和点式起道机的基本参数.莫斯科铁道运输工程学院论文集.莫斯科,1962(147). [2] 刘怿.积极利用新技术提高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铁道建筑,1984(7):1-5. [3] 刘怿.繁忙铁路运输需要高强度优质重轨.1985年优秀论文集.北京:中国铁道学会,1986年. [4] 刘怿.关于在我国发展重载运输问题.北京:铁道工程学报,1986(6). [5] 刘怿.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以提高铁道工务设备质量.铁道科技动态,1988(7):1-5. [6] 刘怿.铁道工务技术手册养路机械专册序言.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7] 刘怿.铁道工务技术手册道岔专册序言.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8] 刘怿.世界铁路养路机械化水平及发展趋势.中国铁路,1990(8):1-5. [9] 刘怿,卢祖文.中国铁路重型钢轨的发展.第5届重载铁路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铁道学会,1993. [10] 刘怿.积极贯彻铁道部关于加强混凝土轨枕生产建设宏观调控措施的建议.铁道标准设计,1994(11). [11] 刘怿.铁道工务主要学术会议及其效果分析.铁道专业学科发展与展望文集.北京:中国铁道学会,1995.- 1[MP3]晓东、伊然 - 哥妹拜年歌 (DJ月之歌版)播放:2.3万
- 2[MP3]六仔哥 -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牛马发一天疯)播放:1.7万
- 3[MP3]Moonlit Dream - 汽车摇 (love to the city)播放:1.3万
- 4[MP3]Justin Owen_Cyber Punk - Minimal Bandman (feat CYBER PUNK)播放:0.81万
- 5[MP3]djkk强力打造最新舞曲播放:1.6万
- 6[MP3]梵影 - 最后一个问候 (dj默涵版)播放:1.9万
- 7[MP3]魏志璇 - 思念说给月亮听(DJ默涵版)播放:2.0万
- 8[MP3]田园 - 逃爱(DJ沈念版)播放: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