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大约活跃于东汉桓灵时期的女子,东汉燕王之妻。
女休是诸侯王燕王的妻子,为宗族报仇。虽然一时遭到囚禁,但最终仍被赦免。
在女休十四五岁的时候,她的同族长辈被仇人所杀。汉代是一个重视宗族观念的年代,但女休的哥哥只会忧愁,她的弟弟又懵懂无知。于是,女休手持利刃与长矛,在都市之中手刃仇人。随后女休被官府囚禁,官吏喝问女休杀人的原因,女休回答道,“自己曾经是身份尊贵的燕王的妻子,而现在却身为阶下囚。尽管知道杀人当死,但亲戚之中无人肯为长辈报仇。自己为宗族报仇之心非常坚定,即使会判死刑也毫无疑问。”女休被执法官员压赴刑场,在断头刀即将落下的刹那,一阵鼓声响起:赦免女休的文书到达了。
相关记载
三国时期左延年的乐府杂曲《秦女休行》中记载了她的事迹。其事迹在同时期曹植的《精微篇》中也有描述。
《秦女休行》:
始出上西门,遥望秦氏庐。秦氏有好女,自名为女休。休年十四五,为宗行报仇。左执白杨刃,右据宛鲁矛。仇家便东南,仆僵秦女休。女休西上山,上山四五里。关吏呵问女休,女休前置辞:“平生为燕王妇,於今为诏狱囚。平生衣参差,当今无领襦。明知杀人当死,兄言怏怏,弟言无道忧。女休坚辞为宗报仇,死不疑。”杀人都市中,徼我都巷西。丞卿罗东向坐,女休凄凄曳梏前。两徒夹我,持刀刀五尺馀。刀未下,朣胧击鼓赦书下。
曹植《精微篇》对其事迹的描述:
女休逢赦书。白刃几在颈。俱上列仙籍。去死独就生。
后世诗作
后世有不少咏叹女休的诗作,其中以李白的《秦女休》最为出名。 晋朝的傅玄的同名作品也非常有名,不过其咏叹之人为酒泉的庞娥亲。
秦女休 李白
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杨刀,清昼杀仇家。罗袖洒赤血,英气凌紫霞。直上西山去,关吏相邀遮。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素颈未及断,摧眉伏泥沙。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何惭聂政姊,万古共惊嗟。
秦女休行 傅玄
庞氏有烈妇,义声驰雍凉。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强。虽有男兄弟,志弱不能当。烈女念此痛,丹心为寸伤。外若无意者,内潜思无方。白日入都市,怨家如平常。匿剑藏白刃,一奋寻身僵。身首为之异处,伏尸列肆旁。肉与土合成泥,洒血溅飞梁。猛气上干云霓,仇党失守为披攘。一市称烈义,观者收泪并慨慷:“百男何当益,不如一女良!”烈女直造县门,云“父不幸遭祸殃。今仇身以分裂,虽死情益扬。杀人当伏法,义不苟活隳旧章。”县令解印绶:“令我伤心不忍听!”刑部垂头塞耳:“令我吏举不能成!”烈著希代之绩,义立无穷之名。夫家同受其祚,子子孙孙咸享其荣。今我作歌咏高风,激扬壮发悲且清。
本事考证
秦女休行虽不见于正史记载,但在皇甫谧《列女传》中记载了缑氏女玉的事迹,二者很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秦女休与缑氏女玉的故事有共通之处,很可能是同一件事。
首先,二者情节非常相似。女休是“为宗报仇”,女玉是“为父报仇”;接着,前者遭“关吏呵问”成为“狱囚”,而后者同样是被吏所执;最后,女休收到赦书,女玉也“为减死论”,两人都没被处死。 其次,可以从时间角度来比较。《后汉书·申屠蟠传》言“蔡邕深重蟠”,又言申屠蟠曾经历董卓之乱,可知他是东汉末年时人,虽无法确定其卒年,但据“唯蟠处乱末,终全高志”可推测他至少活到董卓死后,即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以后,所以他的活动年代距离曹植(公元192-232年)及黄初中以新声被宠的左延年还是比较接近的。申屠蟠卒时为七十四岁,而缑氏女玉之事发生在他十五岁时,即使往前推六十年,对曹、左而言,仍算近代之事,被他们取用、写入诗歌,是很有可能的。再来看皇甫谧,《晋书》本传曰:“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故他的生卒年当为公元214-282年。传又云“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经其叔母劝教后才醒悟,“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且“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所以皇甫谧著《高士》、《列女》诸传当至少在公元234年后,虽晚于曹植《精微篇》和左延年《秦女休行》,但最多也就相差数十年。总之,缑氏女玉复仇真实事件的发生与曹、左创作女休题材诗歌及皇甫谧作《申屠蟠传》,三者在时间先后上跨度大抵不超过百年。所以,秦女休和缑氏女玉两件事从时间角度来看也很可能是同一件事。
但如果是同一件事,为何主人公却不同,一个称为“秦女休”,另一个称为“缑氏女玉”,两者究竟有什么联系?我认为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理解为,“秦”并非女休真实姓氏。曹植《精微篇》就只称“女休”而不是“秦女休”。左延年“秦氏有好女,自名为女休”,句式与《陌上桑》之“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一样,很可能是汉魏时期乐府常用的叙述方式。女休未必姓秦,或许正是姓缑。再看女休之“休”和女玉之“玉”,它们在中古汉语中读音不同。前者声母属中古三十六声母之“晓”母,为喉音;后者则属“疑”母,为牙音,唐作藩先生《音韵学教程》说:“从现代语音学角度来看,牙音就是舌根音,也就是舌面后音”,如现代普通话里的g、k、h一类音。舌面后音和喉音的发音部位到底是比较接近的。又“休”在中古韵部中属“幽”部,而“玉”属屋,也很接近。所以,“休”、“玉”二字的中古读音相近,有可能被误听误传误写。如此而言,秦女休也许就是缑女玉。
第二种理解是,的确有秦女休这个人,左延年诗的称法是真实的,但皇甫谧将此事写成传记时,虽事情经过属实,却把“秦女休”改写成了“缑氏女玉”。首先,“缑氏”除了可用作姓氏外,也是山名和县名。《左传》成公一三年传云:“殄灭我费滑”,杜预注曰:“滑,滑国,都于费,今缑氏县。”杜预为西晋人,故此文也可作为一个例证,表明古滑国的地理位置,即处于皇甫谧生活的西晋时代之缑氏县。 春秋时期有一场著名的战争即秦晋肴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传云,秦军起初计划先攻郑国,但商人弦高施计使他们打消了进攻的念头,于是秦军“灭滑而还”。虽然滑只是个小国,但被秦灭掉,而且是在一场著名的战争过程中,总算是件有名的事。像皇甫谧这种饱学之士,不可能不知道缑氏县即古代被秦灭掉之滑国的典故,把“秦”与“缑氏”联想到一起,也就不足为怪了。汉末陈留郡在地理位置上与缑氏县——比较接近。《高士传》及《后汉书·申屠蟠传》皆称申屠蟠为“陈留外黄人也”,缑氏女玉与之同郡,自然也是陈留外黄人。既然陈留郡与缑氏县地处接近,那么“缑氏”就未必是女玉的姓氏,也可表示女玉的籍贯。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缑”字还有一个解释。《说文》云:“缑,刀剑缑也。”段玉裁注曰:“《广韵》曰:u2018刀剑头缠丝为缑也。u2019按谓人所把处如人之喉然。”即“缑”表示缠绕在刀剑把手上的丝线,而为父报仇的烈女正是手持刀剑杀人。无论是有意设计,还是纯属巧合,以“缑”作为该女的姓氏,都会让她显得更有传奇色彩。
综上所述,曹植《精微篇》及左延年《秦女休行》记载之女休故事确有本事,即汉末申屠蟠救同郡烈女之事。此女本名“秦女休”,但皇甫谧撰《高士传》时将其写成了“缑氏女玉”。女休、女玉本指同一人,但中古汉语“休”、“玉”读音接近,很可能因一声之转而产生此误差。又女休本姓秦,为陈留郡人,地近古滑国故地所在——即缑氏县,而滑国正是被秦所灭,且缑氏山为传说中王子乔成仙之地,所以,对仙道颇为钦慕的皇甫谧由此产生联想,将秦氏写成缑氏,暗隐其义。此即“秦女休”与“缑氏女玉”关联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