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
人物生平
汪公于1926年开始,先后在今是中学、协会医院等处教拳,从学者众多。朱怀元、张孝达等由此跟随汪公终生。1957年在众多学生中有朱怀元、孙德善、张广龄、高占魁、张孝达成为汪公的第一批入室弟子。1977年汪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重新教拳,院内有许多中老年人一起参加了这项业余活动。1980年,孙德明、齐一、王平凡、孙耕夫、丁冠之、彭诚等成为第二批入室弟子。比较用功的还有魏树人,青年卢志明也颇受汪公器重。
拳架特点
汪公练习拳架特点是:舒适、开展、美观、大方;推手发劲乃继承了杨少侯之衣钵,充分发挥出“动中求静,以静制动”的原理,特别体现出了杨式太极拳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原始内涵,使弹簧力一类的独特功夫达到神奇的境界。
1926年起汪公在“今是中学”教拳,后1934年开始在协和医院进行传授,从学者众多。朱怀元、张孝达等由此跟随汪公终生。1957年在众多学生中有朱怀元、孙德善、张广龄、高占魁、张孝达成为汪公的第一批入室弟子。1977年汪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重新教拳,院内有许多中老年人一起参加了这项业余活动。1980年,孙德明、齐一、王平凡、孙耕夫、丁冠之、彭诚等成为第二批入室弟子。比较用功的还有魏树仁,青年卢志明也颇受汪公器重。
逝世状况
1990年于汪公仙逝近三周年之际,“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作为汪公遗作与世人见面,此书详述了杨式太极拳的精髓,对人们了解杨式太极拳的真谛有很大帮助,可说是一部太极拳经典之作。这是汪公晚年的重大成就和贡献。
汪永泉不愧为杨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他生前淡泊名利,安于清苦,献身拳艺,教学严谨,为人忠厚,以身作则抵制拳界搬弄是非之风。他付出全部心血和精力,深入继承杨氏太极拳,艰苦传授六十年,晚年并著书立说、公开内中奥秘,从而形成杨氏太极拳汪传一脉,这是他一生的重大成就,也是对中国武术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2006年4月,汪脉传人在北京故宫太和殿联合召开《纪念汪永泉老师》大会,会后向北京武协报批成立了《永泉太极拳研究会》,决心为继承汪公遗志、拯救和发扬汪传养生与技击功夫、使杨氏原创太极拳技艺进一步走向世界,谱写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