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土木工程 - 约翰·伍重
约翰·伍重

约翰·伍重

约翰·伍重(JornUtzon)丹麦建筑师。1937-1942年在哥本哈根建筑学院学习,毕业后到瑞典居住了三年,受到建筑师阿斯普伦德的深刻影响;1946年曾一度在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处工作。伍重早期的主要作品有两栋建在丹麦的住宅(1952-1953)。1956年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设计竞赛中,由于评委会成员埃罗·沙里宁的鼎力推荐,伍重的方案获得首奖。沙里宁认为,此方案如能实现,必能成为伟大不凡的建筑。1973年9月经过种种波折,悉尼歌剧院终于落成。悉尼歌剧院以它那奇特美丽的造型轰动了世界建筑界,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现代建筑的杰作。
展开

约翰·伍重 - 基本资料

姓名:约翰·伍重(JornUtzon)

国籍:丹麦

出生地:丹麦哥本哈根

职业:建筑师

代表作:悉尼歌剧院

约翰·伍重

荣获奖项:200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约翰·伍重 - 个人简介

约翰·伍重(JornUtzon)伍重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他的童年在阿尔堡中学于1937年完成,他就读于哥本哈根艺术学院。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当小职员。后来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在紧接着的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澳大利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1957年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设计。

1937年就读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1942年取得学位后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事务所工作,1946年赴荷兰赫尔辛基的阿尔瓦·阿尔托事务所工作了几个月,受到了阿尔托建筑的有机方法和对自然环境的感受的深刻影响。1947年到1949年他旅行了欧洲,北非及美国等地,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养。1949年访问了著名建建筑师赖特,他从赖特的作品以及古代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建筑中又受到了强烈感染,他也很钦慕密斯.凡.德罗。1950年回到哥本哈根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伍重到世界各地广泛游历,曾到过墨西哥、摩洛哥、印度、尼泊尔、日本以及中国等地。1955年,他在北京访问了梁思成先生。这些经历和工作经验使他形成了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巧的不倦的追求精神,这也是悉尼歌剧院创作之源和一大背景。伍重是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筑必须具有地方意义。

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38岁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这座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音乐会大厅、歌剧大厅、剧场、排演厅和众多的展览场地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米。这座建筑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它的结构设计有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其间经过无数设计师的设计,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进行修改削减而成,杰作才得以诞生。伍重同赖特一样,欣赏GUNNARASPLUND的思想,他认为阿尔托、GUNNAR和赖特对世界最有影响力。

约翰·伍重 - 审美浅析

在1957年国际竞争中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设计招标的时候,伍重的那张草图并不是信手拈来碰运气的,而是绞尽脑汁才想出了这个标新立异的方案。

他分析基地后看到班尼朗半岛四面临空,这里的建筑不仅要有东南西北四个漂亮的立面,绝不能出现难看的背面。而且还应有从上面(铁桥,高楼或飞机上)看下来的第五个立面——屋面的造型。倘若采用一般歌剧院的形式,则无法避免在舞台上方设置一个方方正正,沉重封闭的舞台台箱,并且突出于整个剧院最高处。处在美丽的班尼朗半岛上的歌剧院也应该优雅多姿。所以他为未来的歌剧院设计了三组既像贝壳又像白帆的屋顶,并加上一个巨大的石头基座以抬高建筑物和占领空间。这就是那个用笔粗绘的薄壳屋顶和石头基座的由来。

歌剧院由十个薄壳组成,它们的排列有着音乐般美妙的韵律。白色的壳体看起来十分的轻盈,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白色壳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沙滩上白色的贝壳,又如大海上迎风扬起的白帆,漂亮极了。它在悉尼港的蓝天碧海之间,生出一派诗情画意,引人遐思无限。

也许任何赞美的语言对于悉尼歌剧院来说都是多余的,路易·康曾经说过“这就是为什么你不可能估价一幅乔托的画,它蔑视一切分析,蔑视一切量度概念”,“当建筑物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它迸发出无可度量的品质,其存在的精神便接踵而至”即使不是到实地去,只在照片上看一眼,你也会喜欢上它。

悉尼歌剧院的巨大壳片不是功能需要的,也不是结构决定的,他是建筑师追求雕塑感,象征意念的作品,它是“功能决定形式”那种观众厅的方方正正,沉重封闭,单调沉闷的传统力量所无法比拟的.虽然也有人批评这座建筑是异想天开哗众取宠,而且造价高的离谱,但是无论如何悉尼歌剧院已经成为悉尼的象征,那片神采飞扬的片片“白帆”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如果从建筑流派上来看,悉尼歌剧院是属于讲究个性与象征倾向的那种。它们活跃于20实际50年代末,到60年代很盛行。其动机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只允许抽象的,客观的共性的反抗。

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是要使房屋与场所都要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象征,其标准之一是要使人一见之后难以忘怀。为什么建筑必须具有个性呢?赖特说“既然有各种各样的人就应有与之相应的种种不同的房屋,这些房屋的区别就像人们之间的区别一样”。既然要与众不同,就要反对集体创作。小沙里宁说:“伟大的建筑从来就是一个人的构思。”鲁道夫也说“建筑是不能共同设计的,要么就是他的作品,要么就是我的作品。”

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在建筑形式上变化多端。究其手段,大致有三:运用几何形构图的;运用抽象的象征的;运用具体的象征的。它的代表作有流水别墅,华盛顿美术馆东馆(运用几何形构图);郎香教堂,德国的爱乐音乐厅(运用抽象的象征);纽约的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以及悉尼歌剧院(运用抽象的象征)等。要对悉尼歌剧院了解的更好的话应该与其他的建筑流派做一下横向的比较,比如典雅主义倾向的,讲究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的等。

时至今日,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约翰·伍重被授予2003年的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里茨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的评委们认为,伍重当年远远超越同时代人们的创造性是导致他在澳大利亚遭到“非难”的原因所在,而正是这一点才造就了他不可磨灭的建筑和艺术成就。凭借这件46年前被公众口诛笔伐的设计方案,当初被迫退出建造工程后就未能亲眼一睹这件艺术品的伍重,普力策奖是对他和他的杰作的最终承认。

约翰·伍重 - 名作解析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悉尼歌剧院是澳大利亚全国表演艺术中心。又称海中歌剧院。它矗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的一块小半岛上,三面环海,南端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建筑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外形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屹立在海滩上的洁白大贝壳,与周围海上的景色浑然一体。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始于50年代。1954年12月30日,新南威尔土州政府做出一项决定,成立一个5人委员会负责筹建歌剧院。1955年9月,新南威尔士州总理卜希尔宣布举行一次全世界范围的歌剧院建筑设计竞赛。这次竞赛,收到了美国、法国、英国、西德、日本等32个国家的233位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图纸。最后选中了丹麦38岁的建筑师约翰·伍重的设计图纸。约翰·伍重居住的丹麦农村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城堡,据说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这城堡的奇特结构激发了约翰·伍重的灵感和创意。悉尼歌剧院1959年3月破土动工,历时14年,耗资1亿多澳元,1973年10月落成揭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专程前来剪彩。

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上平台上。门前大台阶宽90米,桃红色花岗石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室外水泥阶梯。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紧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

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休息室设在壳体开口处,配有大片玻璃墙面,由2000多块高4米、宽2.5米的法国制造的玻璃板镶成,临墙眺望,白天绚丽的悉尼湾风光一览无遗;夜晚市内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歌剧厅可容纳1547名观众,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

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音乐厅装璜华丽,有2690个席位。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接纳6000人以上其他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之上。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练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餐厅、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问。歌剧院规模宏大,陈设讲究,演出频繁,除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外,每天开放16小时,平均有10个不同的活动项目,可同时容纳7000余人。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热闹的场所,旅游者、观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入夜,到这里来的人,不只是看演出,还来贝尼朗餐厅吃饭和观赏夜景,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热闹的场所。犹如巴黎的铁塔,这座歌剧院已成为悉尼的标志。

约翰·伍重 - 人物点评

普利策奖的评语:
约翰·伍重是一位建筑师。他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马亚、中国、日本、伊斯兰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纳亚人的遗传。他把那些古代的传统与自己和谐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他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当之无愧的成为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众多评委对伍重本人给予高度评价:

弗兰克·盖里:“我认为今年选择乔恩·伍重作为普利兹克奖得主是非常重要的。伍重的悉尼歌剧院走在了时代的前端,超越了当时技术的局限。在当时的批评和恶毒的攻击中,伍重坚持完成了这件伟大的作品,使之改变了整个澳大利亚的形象。这是我们的时代里第一件带来如此广泛影响的建筑作品。伍重所承受的压力和磨难并没有阻止他继续工作和设计出华美的建筑。他并没有去刻意引人注目来夺得这个奖,是我们选择了他。他的天才,他的坚持和他的敬业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普利兹克奖。”

罗斯奇尔德:“乔恩·伍重创造了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悉尼歌剧院),它已经成为世人皆知的美的化身。除了这个主要的作品,伍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一丝不苟地工作,从不哗众取宠。他是普利兹克奖得主中最卓越的一位。”

AdaLouiseHuxtable:“在我们的时代里,前半个世纪在探索建筑的真正道路,寻找建筑的连续性和未来的路标。同时,我们也在了解教条现代主义批判和分类下的20世纪建筑有着怎样广泛和深入的意义。乔恩·伍重的作品有着特殊的丰富性和重要性。在4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的每一项作品都在延伸着自己的想法,微妙而大胆,有着很强的预见性。他的理念创造出一系列不同的作品,从雕塑般精美的悉尼歌剧院到美观又实用的住宅以及壮观的教堂应有尽有。”

卡洛斯·希门尼斯:“约翰·伍重的生活和工作可以用‘非凡’一词来形容。他的作品虽然不算多,但是都不同凡响。50年前,他刚开始踏入建筑行业时,就开始崭露头角。他的博学和创造力总是引起人们的惊讶。伍重的三件作品最让人难忘,那就是塔斯马尼亚海上扬起的白色风帆般的歌剧院、Fredensborg舒适的住宅以及Bagsvaerd建筑壮观的波浪起伏般的天花板。他是建筑师当中的建筑师,平静的生活中显露出智慧。”

JorgeSilvetti:“约翰·伍重早就该得到普利兹克奖。在这个个人表现欲高涨的时代里,引人注目的技术被过分强调。而伍重的探索提醒我们‘表现和技术’都是次要的,最关键和深刻的应该是建筑理念。他的作品告诉我们,通过思考和动手,看上去‘不可能’的建筑也会实现。”

比尔·拉丝:“今年的普利兹克奖授予了创造出20世纪最伟大建筑之一的乔恩·伍重。他正确地加入到上个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师的队伍里。他创造了不朽的建筑艺术。”

约翰·伍重 - 人物轶事

悉尼悲剧

由于澳大利亚的政客一直把歌剧院作为他们政治竞选的资本。不等设计完就破土动。因此工程处于边设计边设计边施工的状态。但是这个另人着迷的空间在在建造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最重要的就是当时建造这样巨大的薄壳体的技术尚未成熟,原先粗估的壳顶厚10厘米,底部厚50厘米的的巨大薄壳根本无法实现。伍重求助于世界著名的结构权威——丹麦著名工程师阿鲁普。阿鲁普也认为这群薄壳无法实现。伍重的方案原来就有不少争议这时受到的压力更大,不少人建议另选方案。凯希尔总理非常支持伍重,命令先修建底座部分,留时间给伍重他们寻找完成壳体施工的方法,1963年,底座部分完工。在底座施工的6年间,伍重和阿鲁普在前3年设想了各种薄壳,做了各种模型试验,结果全部失败,阿鲁普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最后不得不放弃薄壳思路,在后3年中,他采用预制双曲肋架混凝土拼接三角瓣壳体,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悉尼歌剧院的整个建筑建在一座高高的混凝土平台上。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一座20层楼的大厦。歌剧院被八个壳片屋顶分成三组,一组覆盖音乐厅,一组覆盖歌剧院,另一组覆盖贝尼朗餐厅。音乐厅、歌剧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4块巨大的贝壳状屋顶覆盖。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像是两组开盖倒放着的蚌。

歌剧院工程反复曲折,工期,造价屡受指责,因为支持该项目的总理凯希尔病逝,而新总理不欣赏伍重,工程改由本国建筑师和政府官员接手。在当时,这座造价昂贵,远远超过预算的建筑并不被人认可。以至于当时伍重被从澳大利亚驱逐出去。悉尼歌剧院从方案选定到最后完成,经历了17年(1956——1973),工程造价从原来预算的700多万美元一再追加,直至最终的1.2亿美元,是原先预算的十多倍。

但是到1978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授予伍重金质奖章,以表彰他的杰出创造。伍重这才感慨的说,是奖章治愈了他“悉尼悲剧”的创伤。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