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校长)
简介
李登辉(1872-1947),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老校长(1913~1936年),字腾飞,福建 同安人,出生于荷属爪哇岛(今印尼),印尼第七代华裔,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
他为复旦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多学有所成,其中担任大学校长的至少有二十六人,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极为罕见,他被世人誉为“ 人伦师表”,为维持和发展复旦大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登辉平生最得意之快事,就是有众多学生循着他的足迹,孜孜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建功立业,其中有二十六位弟子先后出任大学校长,他们是: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清华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安徽大学及浙江大学及四川大学校长程天放、持志大学校长何世桢、清华大学及复旦大学及英士大学校长吴南轩、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国立南宁师范学院院长黄华表、大同大学校长曹惠群、国立劳动大学及江南大学校长章渊若、复旦大学校长章益、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国立上海商学院院长裴复恒。 以及安徽大学及台湾东吴大学校长端木恺、北洋大学及青岛工学院及武汉测绘学院院长金通尹、燕京大学副校长郭云观(正校长由美国人担任)、岭南大学及暨南大学及中山大学正副校长陈序经、西北农学院院长周伯敏、河南大学校长许心武、广西大学校长陈剑翛、英士大学校长许绍棣、复旦大学校长张志让、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俞大绂、第五军医大学校长蔡翘、陕西师范大学校长陈立人、上海城建学院院长巢庆临。
生平
1883年,赴新加坡读书,1891年,赴美入威斯雷阳大学,旋转入耶鲁大学,1899年,得文学士学位。 其后李先生回南洋任教,于1905年返国来上海,他加入基督教青年会,并且积极筹组“寰球中国学生会”,当了会长超过10年。1906年,他出任复旦公学的教务长,兼授英、法和德文等科目。1908年,他去北京应考,中选为举人。1912年,因复旦公学的吴淞校址毁于战火,遂迁入上海徐家汇的李公祠。次年,校董事会成立,董事孙中山先生等推选李先生为校长。1917年,复旦正式改组为大学,设文、理、商三科。但当时复旦开办未久,基础未奠,尤缺基金,又因李鸿章后裔屡兴词讼。想把复旦逐出李公祠,为此李先生在是年冬以复旦大学校长的身份赴南洋各地向华侨募捐。时南洋侨胞景慕李先生盛名,群遣子弟入学,因而李先生很快在南洋募得巨资,次年回国后,就开始在江湾购地 ,以期另辟校址。到1920年,购得土地七十余亩,次年开工建筑,到1922年建成教室、办公室和宿舍各一幢,于是复旦大学正式迁往江湾(今校址),徐家汇原校址改为中学部。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大学西迁重庆北碚黄桷树,部分师生因困于环境不能成行,李先生就在公共租界内开设复旦大学补习部,坚持教学。1947年11月19日,李先生因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当复旦大学校长23年(1913年—1936年)
李登辉初到上海时,还不会讲普通话(华语)。他34岁才结婚(1906年),妻子海伦·汤佩琳是一个牧师的女儿,比他小15岁。汤佩琳不但是他的中文老师,她也通过长期的教育和熏陶,让丈夫对中国的人情世故和风俗习惯,有更深的了解。他们夫妻很恩爱,李丧妻后没有再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多位学校董事亡命海外,由于经济来源断绝,复旦陷入存亡关头。李登辉转到《共和西报》担任主笔,兼任中国公学教授;后来又出任中华书局的英文主任。1913年,复旦公学改为私立复旦大学时,他负责到南洋各地募捐办校基金,前后半年。
后来,他当上复旦大学校长,长达23年,相信这是个世上少有的纪录。前前后后加起来,连同在复旦公学和实验中学在内,他总共在复旦校园内服务了约40年。
李登辉任复旦校长的初期,董事会的主席是唐绍仪(广东省香山县人)。唐绍仪曾任袁世凯时代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也是本地橡胶业巨子李光前的亲家 ——他的一个女儿嫁给本地李氏基金会主席李成义(李光前的大儿子)。另一个女儿嫁了中国的外交大官顾维钧(Wellington Koo),顾夫人早逝(1918年),他续弦娶了印尼糖王黄仲涵的女儿黄蕙兰。李成义的元配也在近30年前过世,现在的夫人是来自印尼棉兰的张治华(父亲张国富)。当地《联合早报》前年曾经报道:成义先生的儿女元士和汉士等人为了纪念他们的母亲,于前年合捐了100万元给本地南洋女中。
李登辉与人言及复旦前途,每每提到牛津、剑桥、耶鲁、哈佛,他的目光紧紧盯住这些欧美名校, 要与它们并驾齐驱。他借鉴人家的办学方式,但绝不会全部照搬。例如,耶鲁是一所极具宗教色彩的学校,李本人亦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可是他绝不要求学生信教入会。
他恪守马相伯“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的办学信条,创导“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所以被邀请来校为学生开讲座的,有形形色色的代表人物。
如保皇派的康有为,逊清王爷项俊卿,国民党的朱执信、廖仲恺、何香凝、于右任、胡汉民、戴季陶、陈立夫、陈布雷、陶希圣,共产党的陈独秀、李大钊、陈望道、邵力子、恽代英、萧楚女,托派的叶青、李建芳、邓学稼,国家主义派的曾琦、左舜生、李璜,“玄学鬼”张君励,社会党,以及著名教育家黄炎培、马君武、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经济学家马寅初、国学大师柳翼谋、唯识论学者熊十力、乡村教育派晏阳初,著名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茅盾、叶圣陶、丁玲等。
“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是李登辉智育思想的反映。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智力,不是要求学生将书本中所记载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一一记牢,而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之具有独创的见解:“思想自由”是学术独立的前提,“学术独立”是探求科学真理的保证,学术不应受功利的驱使和权力的羁绊,要营造一种鼓励独立思索和笛探究的氛围,使之有利于对真知和真理的追求,有利于科学文化的繁荣和创新。
任职期间复旦开始招收女生
李登辉在领导复旦时,印尼糖王黄奕住(Oei It Tjoe,1868-1945)在1921年捐了一万元给复旦盖一栋楼。这座1922年落成的“奕住堂”如今还在,也就是今天复旦大学校史馆的所在地。我在去年10月前往参观,资料丰富。
黄奕住是本地华侨银行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早的发起人和大股东之一。在上海,他在著名报人史量才的鼓励下,开办了中南银行(China & South Seas Bank)。黄财力雄厚,在厦门鼓浪屿的豪华别墅,昔日风华依然在,目前在大装修,是外来游客的参观景点之一。最近我刚去了,导游说:蒋介石和邓小平都在这别墅住过。
《复旦百年志》也纪录了在1919年8月20日,为在江湾购地建筑新校园,复旦总共筹得32万元。其中南洋的华侨和上海的商人总共捐出总数的三分之二。
复旦大学是在1927年突破旧传统,开始招收女生。1928年,印尼的另一个商人陈性初捐了白银二万两,兴建复旦的女生宿舍,但是,它后来在战争中被日本人轰炸而全部毁掉。
忧国忧民的海外华裔知识分子
复旦大学和南洋华侨的关系非常密切。1929年,到南京出席孙中山奉安大典的 南洋华侨领袖都应邀到复旦大学参观。此外,复旦的足球和排球队都曾经到新加坡和菲律宾进行友谊赛,或为大学筹款。
李登辉于上世纪初在槟城已经认识了林文庆医生。1905年再度访问槟城时,又结交了伍连德医生、辜立亭医生(跟出生马来西亚吉打州的国学大师辜鸿铭有亲戚关系)等人。这些优秀的海外华裔知识分子的共同点是:忧国忧民。古语所谓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军阀割据,内战爆发,日本入侵等等因素,几次都使到复旦几乎完蛋,国民党政府甚至一度想封闭它。但是,在李登辉的领导下,复旦屹立不倒;战时复旦曾迁到陪都重庆去,但李登辉却坚守在上海分校。
据英华书院前校长Mr. Earnest Lau的分析,李登辉在新加坡的三年中学教育,学习英文、科学和数学,加上圣经课,对他的一生起了很大的影响,使他最终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毕生坚信:“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慷慨,绝对博爱”。
1905年,34岁的李登辉在上海青年会演讲时,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外国人办得好的事,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办,不一定要外国人来办。但我们要吸收外国人的长处,发挥中国人的智慧。”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很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
跟随李登辉一生的季英伯就是受到他这篇演说的影响,从20岁起就开始担任李登辉的中文秘书,直到1947年李先生过世为止。
64岁抗日在复旦被警察殴打
李登辉前前后后在复旦公学和大学服务了40年,始终不愿离开复旦。二战结束后,许多学生和他在上海的和平饭店聚餐叙旧,请他谈生平所得。但他只讲了一句话:“我归国后,一生旨在复旦,一生只当复旦的教授,一生只做复旦的校长。”此外,他什么都不讲。有人想为他立传,但都被他拒绝。
我所看到的文字资料,可以看出这位李登辉是反抗日本侵略和热爱中国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身为校长的他积极动员复旦学生参加这项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召集全校师生开会抗日。1936年,李登辉已经64岁时,竟然在自己的校园内被警察殴打。事缘有一晚,南京政府三更半夜出动600名警探和特务到校园内围捕学生,他听到一片混乱声,便起身出来营救学生而被殴打。
由于他非常爱护学生,支援他们的爱国运动,以至1936年被国民党政府威逼辞去校长之职。在日本占领时期,他坚持“三不”:不与敌伪来往,不接受敌伪津贴,不得已时宁可停办。维护了复旦的声誉。
高风亮节 埋名多年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复旦的学生有意为李校长立传,在他面前提出此想法后,李登辉一口否决, 正色答曰:“Man much abler than I have left no record,why should I leave any?(比我能力强得多的人都没有留下记载,我为什么要留下任何记载呢?)”
不知是否一语成谶,曾经为复旦这所著名学府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李登辉校长,果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他的记载只有7个字,“资产阶级教育家”。无怪乎后人替他鸣冤:历史没有给他留下空间,也不可能有公正的史传问世,于是,在20世纪前半叶的大学教育家群体中,他被淡忘了。在绝大部分复旦师生眼中,李登辉的形象也模糊不清。
复旦学者钱益民教授说,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趁着复旦百年华诞,才让李登辉姗姗来迟。作为刚出版的《李登辉传》的作者,钱益民不无遗憾,因为传记的执笔者已不可能是李登辉亲手培养的弟子门生,那些曾得到他教诲和恩泽的人们,早已全部作古,传记本该在他们手中完成的。
不过,虽未有皇皇大传,但李登辉的同代人对他从未吝惜过最高的赞誉:“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蔡孑民先生在北方首先树立思想自由的学风,而在南方,则复旦大学一直保持思想自由传统者,是先生最大的功劳。”
李登辉对大学风气的信条是“大学之教,百家渊薮”。他的学生回忆,李老校长对于学术思想,完全是美国最先进大学的作风,是极其自由的,甚至,“康南海(康有为)先生明明是复辟派的重要人物,为了他的经学文学,有一次我们一辈学生却得了李老校长的许可,亲自到辛家花园敦请康先生来复旦讲学”。
1917年,在校长李登辉主持下,复旦公学改为复旦大学,原有文理两科,新增商科(即商学院)。后人注意到,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设于1908年,复旦设立商学院,仅晚哈佛9年。1920 年,美国哈佛、耶鲁两校开办教育系,李登辉同时在复旦试设教育科,可谓丝毫不落后于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潮流。
思想上先进,但他在情感上却是极恋旧的人。妻子早逝,他终生未再娶,妻子生前遗物,一衣一巾,莫不保存得好好的,如她仍在人世。每年夏天太阳好时,他一定把妻子的皮衣一件件取出来晒,睹物思人,必会又伤心一场。
从复旦走出来的这些毕业生们,秉承李登辉的办学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建设披肝沥胆,百折不挠,勇攀高峰。有人说,复旦是大学校长的摇篮,李登辉是复旦的保母,此话确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