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元代戏曲家]
高明[元代戏曲家] - 简介
由于数忤权贵,晚年退居于明州(宁波)栎社之沈氏楼,“以词曲自娱”(《留青日札》等)。相传明初太祖朱元璋慕其名,遣使征召,他“佯狂不出”(《南词叙录》),不久病卒。糟糠自厌选自明代万历二十五年玩虎轩刻本《琵琶记》插图高明善书法工诗文。他的诗文中有不满黑暗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内容,如《题画虎》斥责“人间苛政”,《乌宝传》抨击元朝的宝钞政策;有表现晚年厌倦尘世奔波、向往隐居生活的思想,如《次韵酬高应文》等。
他还借咏史抒发黍离之叹,对宋王朝的昏暗,岳飞父子的愚忠给予批判。至于《孝义井(全部)记》、《华孝子故址记》、《王节妇诗》等,则是颂扬孝义、表彰贞节贤德之篇。南戏《琵琶记》是高明得以名扬后世的代表作,它是在宋元时民间流行的蔡伯喈故事,尤其是在“戏文之首”《赵贞女蔡二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而成。在宋代民间讲唱、戏文中,蔡伯喈是一个弃亲背妇的反面人物,高明却把他改写成孝义两全的正面形象。关于高明作《琵琶记》的起因及剧中人物是否有所影射,前人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说法,不过多为捕风捉影之谈。姚华《□猗室曲话》说:“柔克所讥,□属世情之常,不必意中实有其人,即以为讽世之作可也。”
高明[元代戏曲家] - 作品
《琵琶记》写蔡伯喈被其父逼迫赴京应试。中状元后,牛丞相奉旨招他为婿。他辞婚、辞官均不获准,被逼入赘相府。时值家乡遭逢荒年,其妻赵五娘历尽艰辛,奉侍公婆。她求得赈米供养二老,自己却暗吞糠□,年迈双亲盼子不归,气饿而亡。五娘剪发买葬,安葬公婆后,又琵琶卖唱,寻夫至京。最后夫妻团圆,庐墓一门受旌表。这是一部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的作品。它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专横自私、欺压百姓的黑暗社会现实,告诫读书人应试求官会带来灾难,宣扬“真乐在田园,何必当今公与侯”的避世思想;另一方面又以提倡道德风化为创作宗旨,不厌其烦地宣扬子孝、妻贤等封建伦理观念。在元朝统治即将灭亡,重开科举,妄图拉拢知识分子为其服务的时候,作品中表现的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背景下,这毕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而作品以彰孝义、美教化作为拯救社会的灵丹妙药,也暴露了作者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性。赵五娘是剧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她的不幸遭遇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里许多妇女身受的深重苦难,体现了中国妇女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传统美德和克己待人的牺牲精神。蔡伯喈是一个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他被迫屈从权势,生活在富贵之中,内心却充满痛苦。他希望忠孝两全,结果却忠孝两不全。这个悲剧形象暴露了封建道德自身的矛盾及其不合理性。剧中牛氏以贤惠著称,但是以她为主的几场戏充满了令人生厌的封建说教。张大公古道热肠、扶危济困,反映了中国古来民间的睦邻风尚。剧中人物各具性格,五娘、伯喈、张大公、蔡公、蔡婆都写得有血有肉,情态逼真。
《琵琶记》被称为戏文中的“绝唱”(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它描写人情,真实细腻,婉转曲折,能深深打动读者。剧中双线交错发展,以富衬贫,以喜衬悲,二者成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矛盾,加强了悲剧的气氛,文词以本色为主而又文采斐然。明代王世贞说:“则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回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艺苑卮言》)传说高明写剧本时,“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表明他的创作态度是十分认真的。高明墨迹《琵琶记》是把民间戏文与文人创作结合起来的成功之作,它把南戏创作提高到艺术上比较成熟、能为雅俗共赏的新阶段。它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赞赏,获得不同阶层人们广泛的爱好。自它以后,文人雅士、名公大臣纷纷起而制作戏文,以致蔚然成风。
《琵琶记》成为南戏创作的范本,获得“曲祖”(魏良辅《曲律》)、“南曲之宗”(黄图□《看山阁集闲笔》)的称誉,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还被译为法文、日文,传播国外。中国戏剧家协会曾于1956年在北京召开关于评价、整理《琵琶记》的讨论会。《琵琶记》的传本很多,《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有清陆贻典钞本《蔡伯喈琵琶记》,是保持古本原貌较好的本子。明嘉靖苏州坊刻巾箱本与此相近。1958年在广东揭阳出土的嘉靖写本,也属“元本”范畴,是今存最早的艺人演出本。其余均经后人删改,与原本差异较大。据《南词叙录》载,高明还有《闵子骞单衣记》戏文一部,今无存。高明的诗文集,有《柔克斋集》20卷,已佚。近人冒广生曾辑其诗49首,词1首,刊于《永嘉诗人祠堂丛刻》中。另有《碧梧翠竹堂后记》、《孝义井记》、《华孝子故址记》、《乌宝传》等多篇,散见于《玉山名胜集》、《黄岩志》、《常州府志》、《南村辍耕录》等书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