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各职业 - 舒锦霞
舒锦霞

舒锦霞

浙江越剧团著名旦角,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师承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舒锦霞唱腔柔美抒情,韵味浓厚,表演真切纯情并富有激情。曾获82年浙江省首届优秀小百花奖;94年首届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95年中国第七届音乐电视金奖;98年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奖、艺术明星奖及中国音乐电视戏曲类金奖;2001年中国第十八届戏剧梅花奖等。
展开

基本内容

 舒锦霞,浙江越剧团旦角,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师承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

  

舒锦霞

她唱腔柔美抒情,韵味浓厚,表演真切纯情并富有激情。曾获82年浙江省首届优秀小百花奖;94年首届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95年中国第七届音乐电视金奖;98年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奖、艺术明星奖及中国音乐电视戏曲类金奖;2001年中国第十八届戏剧梅花奖;2005长三角观众喜欢演员奖等。 自70年代末登上舞台以来,成功塑造了《状元与乞丐》中刘氏、《唐伯虎落第》中沈九娘、《金凤与银燕》中银燕、《白兔记》中李三娘、《日落日出》中方小荷等一系列光彩夺目的舞台艺术形象。同时,在《光棍买新娘》、《秋瑾》、《茶妹情》、《乾嘉巨案》等多部戏剧电视剧中担当主演并获奖,特别是在八集越剧电视剧《毛泽东与杨开慧》中成功塑造了杨开慧坚贞勇敢、聪慧贤淑的女革命者的形象。(该剧荣获2006年度浙江电视牡丹一等奖及2007五个一工程奖)

  天姥烟云和剡溪之水的浸润、绍兴悠久人文历史的熏陶,造就了她清雅睿智、柔韧自信的品性,在人生的舞台上不断追逐着艺术梦想。

舒锦霞

  1998新越剧十姐妹之一:

  1)陈艺 (浙江越剧团)

  2)俞文娟(杭州越剧二团)

  3)陈晓虹(杭州越剧团)

  4)黄美菊(嵊州越剧团)

  5)杨慧月(宁波小百花越剧团)

  6)舒锦霞 (浙江越剧团)

  7)王杭娟(杭州黄龙洞越剧团)

  8)陈雪萍(杭州越剧团)

  9)朱晓平(平阳越剧团)

  10)赵海英(宁波小百花越剧团)

编辑本段艺术成果

  自70年代末以来成功塑造了《状元与乞丐》中刘氏、《唐伯虎落第》中沈九娘、《金凤与银燕》中银燕、《白兔记》中李三娘、《日落日出》中方小荷等一系列光彩夺目的舞台艺术形象。同时,在《光棍买新娘》、《秋瑾》、《茶妹情》、《乾嘉巨案》等多部戏剧电视剧中担当主演并获奖,特别是在浙江越剧发源地——嵊州拍摄的八集越剧电视剧《毛泽东与杨开慧》(该剧荣获2006年度浙江电视牡丹一等奖及2007五个一工程奖)中成功塑造了杨开慧坚贞勇敢、聪慧贤淑的女革命者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和喜爱。[1]

编辑本段专题介绍

内容简介

  专题介绍文章《放飞江南越歌》。越剧,素以柔婉清丽的唱腔, 缠绵凄迷的情节而著称,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作为越剧发祥地的浙江更是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沐浴着新世纪早春的和煦阳光,今年 3 月,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奖揭晓,我省国家一级演员舒锦霞折桂问鼎,获得殊荣。

创造梦想

  舒锦霞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澄潭镇东丁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1978 年中学毕业参加高考,不料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无意中看到新昌县调腔培训班招收学员的一纸通知,她毫不犹豫地前去报考,一曲《南泥湾》征服了所有的主考官。家人一致反对她进剧团,要她去当民办教师,边教书边复习,准备再次考大学,老师也上门做思想工作,希望继续报考她的特长――英语专业,然而舒锦霞主意已决。

  过了学艺最佳年龄的舒锦霞,学的又是古朴粗犷的新昌调腔,这就难上加难了。她咬咬牙挺住了。然而不久,剧团解散,使她陷人了迷惘。“上帝关闭一扇门,就会打开另一扇门”。恰逢黄岩越剧团来新昌招收新学员,她以出色的表演征服了考宫。在调腔剧团她只呆了 8 个月,但练就的下腰、走圆场、 拿顶、虎跳、鹞子功等基本功,为她以后的演艺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黄岩越剧团的五年,舒锦霞成了团里的台柱。 “黄岩县人大代表”、 “五届省政协委员”等一连串光环在她头上闪耀。1982 年,学越剧才三年的舒锦霞在浙江省首届“小百花”会演中以《状元与乞丐·教子》中 “柳氏”一角荣获“优秀小百花 ”奖。从此,这朵娟秀的“黄岩山花”的名声, 在浙江越剧界慢慢传开了。

  1987年夏天,舒锦霞成了浙江越剧团的一员。美丽的西子湖畔的良好的艺术氛围,给了舒锦霞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随着电子视听艺术的兴起,传统的越剧面临着争取现代观众的考验。舒锦霞时时思考着如何在现代社会里保存这一艺术之花,并使之发扬光大。她认为自己是个越剧演员,对越剧有感情、有基础,如果完全改行唱通俗歌曲,于情不忍,也体现不出自己的优势,她决定走越剧的创新之路,“我宁可失败,也不选择重复。”

  舒锦霞曾将自己喻为“等待起飞的飞机”。从艺二十多年的她如今已开始加速“起跑” ,试图把舞台上未圆的梦想借助深入千家万户的荧屏来实现,让越剧以耳目一新的面貌出现,“以争取更多的年轻观众”。

锦瑟帘幕勤作码

  面对越剧观众的日益老龄化,面对越剧的不景气,她默默地思考:作为个人,她需要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作为一个越剧艺术传人,她有责任把自己在艺术上的探索和越剧事业的职责紧密结合起来。于是,有了中国越剧界首创用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讲述越剧经典故事的 MTV《焚稿》,一举捧回了1995年中国第七届音乐电视金奖和上海首届 TV邀请赛银奖; 于是有了全新创作的江南越歌《断桥的传说》个人 VCD 专辑,特有的清丽秀美的韵味,打动了很多现代观众。所有的这一切使她坚定了走越剧创新之路的信心,也使她对越剧的明天产生了更美好的憧憬。

  《断桥的传说》是以越歌的形式对越剧及江南经典的爱情故事所作的一次全新诠释。它以缠绵哀婉的语调来讲述越剧舞台上所发生的一个个美妙的爱情传说:“西子作证伞作媒,依依情长白堤短”的 “断桥之恋”,“相逢相送又相别”走不出“十八里缠绵的蝴蝶恋”……动人的故事,清幽舒缓的旋律,加上舒锦霞委婉清丽、极富越剧韵味的演唱,将江南的轻柔与淡淡的忧伤演绎得淋漓尽致。 “既然忘不掉这份哀怨,就让它美丽一万年。 ”在如梦如幻、余音袅袅的歌声中使观众感受到越剧的精灵正在江南上空飘荡,定格成一个个美丽的瞬间。

  舒锦霞认为对前辈艺术和唱腔的刻意摹仿只能导致艺术之路越走越狭隘。她师从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学的是王派的唱腔韵味,但并不全盘照搬。她说王文娟的“王派”唱腔主要也是在结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所形成的。比如说,王老师的嗓音较粗,而自己的嗓音较纤细,音量较高,许多音量能较轻松自如地唱上去,换气方式上也就不能刻意摹仿。舒锦霞追求的是“上海派” 与“浙江派 ”之间的融合,采用浙江的发声方法,吸收王派的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在唱的过程中,追求“声”“情 ”的深度契合和情绪到位。

  搞越剧 MTV 需要许多资金。为了筹集资金,她风风雨雨孤身一人,南来北往;为了赶拍摄时间,有时半夜 2 点起来化妆。记得有一次,她半夜 3 点就起来,由于劳累过度,晕倒在浙江电视台 800平方米的演播厅里。为了多筹资金,几年来她舍不得花钱买一件高档时装,却花大笔的钱做了很多戏装。当 VCD 临近出版时 , 因为资金问题差点搁浅 , 她先生 默默地拿出多年的积蓄投人其中。

  为了追求艺来的完美,在整个MTV的拍摄过程中,从服装到化妆,从场景到道具,事无巨细,每一样,都要亲自过问,一一落实。她牢牢把握着“要做,就要做最好的”这一初衷,对种种细节问题的近乎苛刻的认真态度令摄制组的人深为感动。

  《断桥的传说》的词曲作者、优秀音乐人钱健隆和周斌,将越剧、流行歌曲和谐地揉合成了既充满抒情韵味但又不乏现代气息的“越歌”。青年导演许继锋和杜昉,化妆服装名师毛戈平,蓝玲等的加盟,一流的班子为舒锦霞追求“一流”的艺术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著名戏剧评论家沈祖安先生对舒锦霞的探索作了肯定。他说,舒锦霞的《断桥的传说》是歌,并非戏,是江南新民歌的一种开拓,也可以说是通俗流行歌曲在音乐境界上不断提高的新探索;这也是戏曲――越剧在歌唱领域的一种延伸。

  生活从不会亏待有心人,真诚的付出必将得到丰厚的回报。近几年来,她先后录制出版了《舒锦霞越剧金曲》专辑、《二度梅》、《秦香莲》、《王昭君》、《柳毅传书》、《明星金曲选》等近二十余盒 VCD 及录音带。 1999年3月她又推出我国首张集民歌、越剧、通俗歌曲为一体的 MTV《江南越歌》。这种崭新的艺术样式,是越剧与通俗歌曲联姻的产物,既具有现代流行歌曲节奏感强的特点,又保留了越剧清幽舒缓的旋律和细腻委婉的行腔风格。专家们肯定了越歌的创新意义。在《江南越歌》专辑中,《沈园的故事》及《蝴蝶恋》二首 MTV,获浙江省电视文艺一等奖,《沈园的故事》入围中国电视金鹰奖,《断桥的传说》荣获 ’98 中国音乐电视戏曲金奖。

  从艺二十余年来,舒锦霞在越剧舞台上成功塑造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借红灯》中的金风、《李师师》中的李师师、《花魁女》中的花魁、现代戏《金凤与银燕》中的银燕 ( 该剧获 1995 年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 、《巧凤》中的巧凤等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她的唱演柔美抒情、韵味浓厚,表演真切纯情且富有激情。她还主演或参加演出越剧电视连续剧《茶妹情》、《秋瑾》、《朱元璋巧访记》、《光棍买新娘》、《乾嘉巨案》等,还为电视剧《汉武之恋》及《珍珠塔》中的主要人物配唱。她还荣获 ’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中国音乐电视戏曲类金奖、浙江省明星奖、国际 MTV大赛二等奖和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等荣誉称号。

艺德人昆共升华

  舒锦霞把“德艺双馨”作为追求目标。

  早在 80 年代初,有一次舒锦霞赴上海演出,有好心人劝她去拜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为师,且愿意为她引荐,但被舒锦霞拒绝了。为什么呢?她说,一怕自己功底浅,在高徒如林的王派门下会有自卑感;二是怕拜名家为师会有借老师之名沽名钓誉之嫌。但婉谢别人美意的同时,她却在心底里埋下了另一个愿望:当有一天我有成绩的时候,我一定会堂堂正正地去拜师的。白驹过隙,不知不觉过去了十多年,1997年,在越剧之乡舒锦霞和王文娟老师会面了,王文娟对舒锦霞以前饰演的几个角色表示极为欣赏,这次又听了她的 MTV《焚稿》,十分满意,特别是她增加了两个二声部,十分有创意。这次,她高高兴兴地收下了这位徒弟。这年末梢,舒锦霞还专程赴上海去王老师家求艺,带回了老师多年来的经典唱段。

  舒锦霞说她之所以如此挚诚地拜王文娟为师,还出于对王老师人品的仰慕。拜师时的磕头礼,人家都是三个,而舒锦霞磕了六个。她说:“三个是为老师的艺术,另三个是为老师的人品。”王老师与故乡领导的那次会谈更让舒锦霞心潮起伏。王老师一遍地请求领导多关心民生疾苦,多为农民办实事,她还从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中拿出4.5万元支援村里修水库。老师对农民、对家乡那片土地的深情使舒锦霞热泪盈眶。

  救火英雄孟小波救火受伤的报道见诸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舒锦霞为英雄的壮举所感动,专程前往探望,赠送他 VCD 影碟机和自己的越 剧、歌曲盒带和 CD、VCD碟片,并在病床前为其演唱,深深感动了孟小波和当地的群众。热心公益事业的舒锦霞同样也关心希望工程,1998 年,她与浙江衢县石梁镇中学高一年级的一名学生结对子,资助他完成高中学业。 2001年,新年刚过,舒锦霞就参加了“过年不忘孤儿”暨中华慈善艺术团成立活动,加入到中华慈善艺术团的行列中,成为该团的首批团员之一。

翻越剧舞台霞光

  1999年12月,舒锦霞随团到欧洲访问。无论在巴黎还是在马德里、巴塞罗那、布鲁塞尔,只要她一出场,伴随她的就是如潮的掌声――她那炉火纯青的演技和唱腔,严谨、典雅的台风,多才多艺的气质,热情爽朗的性格,让热爱祖国戏曲的欧洲华人为之倾倒,也使对越剧艺术十分陌生的欧洲观众大开眼界。

  在2000年8月下旬举行的温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温州新编南戏系列剧目展演期间,温州又掀起一股舒锦霞热――越剧爱好者争相观看她主演的新编南戏《白兔记》。观众被她那富有激情、丝丝人扣、细腻传神的表演和动人唱腔所折服;几位越剧爱好者自己看了还不过瘾,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她的风采,又自费包下一场;中央电视台等众多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舒锦霞主演《白兔记》的专题新闻;参加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观摩了《白兔记》的演出后,无不盛赞舒锦霞的表演。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说:“《白兔记》演得太感人了,像我这种铁石心肠的人看后也掉了眼泪。它深切地表现了亲情…… ”韩国一位研究戏剧的博士看见舒锦霞在用手机,向她伸出大拇指,笑道:“ 啊,李三娘 (《白兔记》的女主人公 ) 当年要是有手机,也不要等 (丈夫)得这么苦,害得我们都哭了 !”

  在温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除《白兔记》外,还有5台新编南戏展演。在这6台戏中,要数《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的戏最重:她那大苦大悲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感情纠葛,要求演员自始至终保持充沛的激情和高度的爆发力以及驾驭人物性格发展的能力。而剧中用于烘托女主人公形象的外加的因素就少得可怜,李三娘所处的规定情景几乎离不开小小的磨房和挑水的井台,人物形象的树立全凭演员内心的深刻体验和传神的诠释,因此,要深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心路历程,只能依靠演员的表演。而这对于已经十余年未演古装戏的舒锦霞来说,不啻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她作为温州越剧团的特邀演员,下车伊始,就赶紧练台步、水袖等基本功。舒锦霞一边向《白兔记》的编剧请教,一边悉心研读剧本,把握全剧的基调,深入分析李三娘的人物形象。那段时间,她把自己关在温州越剧团招待所的小房间里,一心一意静下来塑造李三娘。白天捧着剧本想李三娘,晚上醒来还是想李三娘.....

  舒锦霞认为,演唱不是为唱而唱,唱无非是语言的夸张,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此,她根据剧情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需要,在王派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出新,或融入其他流派唱腔。如剧情表现李三娘发现丈夫刘知远已经另娶,冤屈难诉,心冷如冰,这时,出现了一大段难度很高的反映李三娘十六年苦难人生、百感交集的无伴奏清唱――这大段清唱舒锦霞由 慢到快,声情并重,字字凝血,句句含泪。800座的温州东南剧院全场屏息聆听……更有难度的是,在这段清唱之后,要立即与大乐队的伴 韵合拍。人们看到,当大乐队奏出烘托李三娘心境的激愤音乐时,似乎已走到了人生之路尽头的李三娘张口无声,身子因绝望、痛苦而颤抖……舒锦霞把唱腔塑造人物的功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白兔记》最后一场,当李三娘与儿子咬脐郎见面,蓄积了十六年的母子之情顷刻爆发,舒锦霞唱到“天下万物皆可抛,抛不开十指连心血脉相依骨肉情深日思夜想的我儿咬脐…… ”时,最后一个字唱出了全剧的最高音,把剧情抛向了高潮,引起强烈共鸣的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为了把李三娘塑造得血肉丰满,舒锦霞不光自己潜心钻研,还虚心请教老师王文娟,把她请到温州看彩排、看公演。王文娟对自己的高足向来关爱有加,她不顾 75岁高龄,冒着酷暑,飞来温州。进了剧场,王文娟就从李三娘的造型开始,与舒锦霞一起探讨角色的创造。演出开始后,王文娟手拿纸笔,随时记下自己的观感。当晚回到宾馆,师徒俩不顾疲惫,又探讨起表演、唱腔、念白等艺术处理问题,直到次日凌晨 2 点,仍意犹未尽。 7月下旬,舒锦霞又前往上海王文娟家,王家的客厅成了师徒俩的排练场。舒锦霞在现场安上录音机,把王文娟的一言一语都录下来。她们不厌其烦,把《白兔记》中李三娘的每一句唱词、每一段念白甚至每一个动作,都反复琢磨,力臻完美。就这样,黄浦江畔,越剧两代名演员的汗水和角色的泪水滴落在地板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舒锦霞因成功塑造了李三娘这一形象,而众望所归地在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折桂。

  中国曾产生过标志越剧艺术鼎盛时期的以“越剧十姐妹”,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舒锦霞作为“浙江省越剧新十姐妹”之一,面对近年来越剧舞台的不景气,并没有丝毫丧失信心。“希望用我的歌声,以浓郁的江南风格、创新的艺术特色,表达我与您息息相关的艺术情怀。”舒锦霞用勤奋为纤,拖走岁月的沉舟。从艺二十年来,她以坚定的信念向着一个方向前进,用一行行足印留下许多关于江南越剧的传说。她不断地调整自己,超越自我,始终以一种奋斗者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2]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