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瓦格纳
理查·瓦格纳
理查·瓦格纳理查·瓦格纳(1813~1883)Wagner,Richard 德国作曲家,剧作家。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1883年2月13日卒于威尼斯。14岁曾尝试写作一部5幕的大悲剧。1831年起从C.T.魏因里希学习作曲理论,早年的创作有少量钢琴曲,几首管弦乐序曲和7首为J·W·von歌德的《浮士德》谱写的歌曲、《C大调交响曲》以及几首有标题的序曲。从30年代开始创作歌剧。1833年采用意大利剧作家C·戈齐所写脚本《仙女们》创作最早的一部歌剧,他的中期歌剧有《漂泊的荷兰人》、《汤豪泽》、《罗恩格林》。在逃亡瑞士时期,受革命思潮影响,写了7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在后期创作中,《尼贝龙根的指环》是一部规模极为庞大的巨作,于1872年为实践其歌剧改革主张,在巴伐利亚的拜罗伊特自建剧院,分4夜上演。歌剧《纽伦堡的歌唱师傅》与宗教奇迹歌剧《帕西法尔》是他后期的另外两部重要作品。
理查·瓦格纳 个人简介
1842年他的歌剧《利恩齐》(1840)演出成功,才使他当上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指挥。但以后几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1841)、《汤豪塞》(1845)等演出相继失败,又使他陷于困镜。1849年因参加五月暴动失败,瓦格纳逃至苏黎世避难,过着流亡的生活。他受叔本毕悲剧哲学影响较大。自1854年起,瓦格纳酝酿创作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并完成了歌剧《特里斯但与伊索尔德》。1860年,瓦格纳获大赦返国,结束了长达十二年的流亡生活。1864年他应巴伐利亚国王路特维希之邀,去慕尼黑演出《特里斯但与伊索尔德》。1876年于拜鲁伊特筹建歌剧院演出自己的乐剧。1877年,他开始创作《帕西法尼》,因病拖延至1882年才完成。1883年2月13日,他因心脏病逝世于威尼斯。
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首演成功,瓦格纳终于真正成为德国歌剧、德国音乐乃至德国艺术的象征。对腐朽、权欲的诅咒和对英雄的讴歌,可以说,瓦格纳就是德意志精神本身。1882年,另一部迥然不同的然而同样伟大的《帕西法尔》上演了。当最后一幕乐声响起,瓦格纳从赫尔曼·列维手中悄然接过了指挥棒,在全场观众感动的泪光中,漂泊一生的大师终于回到了基督教博爱众生的怀抱,他写下了最后的精神遗嘱。带着终于如愿实现的艺术理想、带着刚刚来临的幸福、带着他对德意志民族的殷切期望,70岁的老人渐渐接近了安息。1883年2月12日,瓦格纳逝世于威尼斯;18日,下葬于拜罗伊特剧院旁的汪弗雷德花园。
瓦格纳一生共写了《罗恩格林》、《名歌手》等十一部歌剧,九首序曲,一部交响曲,四部钢琴奏鸣曲及大量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并写了《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瓦格纳对歌剧艺术的改革作出了许多贡献,如废除传统的朗诵调、咏叹调、合唱分曲的声乐形式,而代之以介于说唱二者之间、始终一贯的无终旋律;采用巨大的乐队编制,增加许多弦乐和新式乐器,应用三管编制乐队;应用主导动机统一发展原则,以追求艺术的最高结合力和明晰、统一感;频繁使用半音阶和声和复杂的调性转换,以助于更深地揭示、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理查·瓦格纳 大事记
1813年生于莱比锡,
1830-1831年就读于莱比锡托马斯学校,
理查·瓦格纳作品1832-1834年首次尝试歌剧创作,曾任维尔茨堡、劳赫施塔特剧院管弦乐队指挥和马格德堡剧院音乐指导。
1836年与女演员明娜·普兰娜结婚。
1837年创作《漂泊的荷兰人》,
1839年去巴黎,在巴黎期间靠卖文卖曲为生。
1842年返德累斯顿,1843年《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上演大获成功,瓦格纳从此一举成名,被任命为宫廷歌剧院指挥。
1845-1848年着手写作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1849年在德累斯顿的起义中因站在革命者一边遭警方通缉,在李斯特的帮助下逃出德国,在苏黎世定居。
1849-1859年,创作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1861年以后,瓦格纳得到巴伐利亚国王路易二世的援助,完成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创作。
1863年起,瓦格纳与比洛之妻科西玛双双坠入情网,在路德维希的热情鼓励下,重新开始了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创作。
1868年和科西玛去瑞士卢塞恩湖郊的特里布申别墅定居,
1870年与科西玛正式结婚。
1871年筹建拜罗伊特歌剧院,
1872年后破土动工,同年还为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和寻觅歌唱演员。
1876年,他的四部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首演时,国王和许多音乐名流千里迢迢出席公演。
自1878年起,瓦格纳心脏病频频发作,
1883年2月13日在威尼斯溘然长逝,葬于瓦恩弗里德。
理查·瓦格纳 个人轶事
理查·瓦格纳梦与牧歌
瓦格纳与李斯特之女科西玛结婚后,科西玛为他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使瓦格纳欣喜万分。科西玛的生日也快到了,为了表示祝贺,瓦格纳决定送给她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此后,便整日钻进工作室,进行筹备。科西玛见瓦格纳每天进工作室工作,对她的生日并不在意,因而深感失望。生日的那天清晨,科西玛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正做着幸福的甜梦。一阵悠扬、感人的乐声飘来,把她从梦中唤醒。她睡眼朦胧地看见瓦格纳站在楼梯上,指挥着一群音乐家在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科西玛弄不清是梦还是真?直到加入乐队中的哲学家尼采说出:“这是你丈夫献给你的生日礼物”时,科西玛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瓦格纳的一腔至诚。这首为科西玛生日而作的乐曲,名叫《齐格弗里德牧歌》,然而家人们却亲切地称它为“楼梯音乐”。
理查·瓦格纳 瓦格纳故居
理查·瓦格纳画像
拜洛伊特这个城市很小,大概不到10万的人口,地处德国巴伐利亚的东北部丘陵地带,地势多起伏,城市与瓦格纳息息相关,以瓦格纳歌剧人物命名的街道建筑商店比比皆是。从火车站出来向右看,不远处一座红色的建筑,就是许多古典音乐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拜罗伊特节日歌剧院。歌剧院前的花圃左右是大树覆盖的草坪,瓦格纳夫妇的青铜头像一左一右伫立其间。
故居的后边是小小的一个花园,瓦格纳夫妇长眠于此,墓地上边没有任何雕塑,只有一块大理石板,铭刻着夫妇的姓名,在墓地右前角还有一块小小的石碑,上面用德文写道:“瓦格纳的小狗在此休息”。墓前也有鲜花。
理查·瓦格纳 个人作品
歌 剧:《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唐豪舍》、《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分为四部:《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帕西发尔》等
管弦乐曲:《C大调交响曲》、《浮士德序曲》等
理查·瓦格纳 个人评价
著名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Wagner),1813年5月22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少年时期瓦格纳即由于身为演员的继父的引导而逐渐对戏剧和音乐发生兴趣。当时正值第一部伟大的德意志民族自身的歌剧、韦伯的《魔弹射手》的成功演出,认识作曲家本人以及受到歌剧本身的强烈感染和震撼,对瓦格纳后来的艺术创作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从小就开始的对德国本民族的传说、莎士比亚戏剧和古希腊神话的深刻迷恋,还有对古典主义和新兴浪漫主义音乐的同样崇拜,促使瓦格纳最终走上一条崎岖曲折、满布荆棘然而最终使他赢得曙光的艺术之路。
瓦格纳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歌剧创作与改革、影响遍及整个欧洲的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是改变音乐历史进程的少数人之一。他的歌剧创作,全面、系统地实践了他对歌剧改革的主张,使歌剧艺术真正成为融戏剧、诗歌、音乐为一炉的“乐剧”。他创立了各种声乐、器乐形式完全服从戏剧情节发展的、连续不断的综合体结构,以及所谓“无终止旋律进行”的新风格,从而为勋伯格的革命开路。他把主导主题的运用发展成为精美的艺术,不仅用以刻划人物,而且用以揭示情感,并将主导动机编织在无比丰富的管弦乐织体中,致使管弦乐添了一层歌剧的意义。他运用了“半音和声体系”和不停顿的转调连续进行,致使以大小调体为主要功能和声体系的技法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不仅如此,他的歌剧还要求新的歌唱技巧和新型的歌唱家,他们必须是有智慧的,这才能表达他的艺术的精妙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瓦格纳确实把路都走完了,他本人是个空前绝后的天才。就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出神入化技巧,使长达20小时的音乐永远保持在灵感的顶峰,听来始终惊心动魄,不愧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艺术成就。
理查·瓦格纳瓦格纳第一、二部歌剧作品《仙妖》和《爱情的禁令》并没有取得成功,正当他的艺术才华难以被承认同时生活拮据时,按照法国大歌剧创作的《黎恩济》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赞扬。但是,瓦格纳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独立的艺术理想追求以迎合观众的“梅耶贝尔式口味”,他要继承韦伯开创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传统,创造崭新的、真正能够反映德意志民族精神的伟大艺术——也正是他从小的梦想: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的“完美结合”。于是《漂泊的荷兰人》首演时,观众陷入漠然和困惑之中,他们只是因为他的《黎恩济》的作者而礼节性地鼓掌——他们甚至不相信这出自一人之手——到了《汤豪瑟》,愈趋离奇的情节、诡异的人物、充满神秘色彩的音乐,使观众们感到害怕。
甚至可以说,《荷兰人》、《汤豪瑟》、《罗恩格林》和《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的古老传说所显示的神秘力量,还未能够被人们完全理解。但是,瓦格纳的成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创作中奠定的。为了寻求能够表现他的艺术理想的音乐,他努力地去“导致和声语言和管弦乐色彩的极端扩张”,创作出最复杂的、最瑰丽的、最震撼的同时也是能够深深驻留于人们心目中的音乐。
神话和史诗具有无穷的、永恒的魅力,它们常常是民族悠久历史的最贴切反映。瓦格纳的代表作——自《漂泊的荷兰人》以来所有歌剧作品——的素材均来自描述古老传说的神话和史诗,而他总是自撰台本——他的台本代表着德国乃至欧洲十九世纪下半业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以及自行设计舞台场景,这使他能够将音乐天才和创作灵感最佳地统一起来。正是这样的创作历程,造就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诞生——这是瓦格纳第一次以“音乐戏剧”来命名的作品,也是乐曲调性、结构上作出了最大胆创新的作品,它被认为是对推动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发展起了最大作用的作品:西方音乐史对前、后浪漫主义的划分是以瓦格纳为标志的,而最能够反映瓦格纳创作理念与哲学的作品,是《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瓦格纳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失败、破产、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总是伴随着他。作为早期革命与自由注意的同情者(这些也反映在《黎恩济》中),他被通缉而被迫流亡国外十多年,正是在这期间他创作出了《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和堪称最伟大的谐歌剧之一《纽伦堡的名歌手》(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部谐歌剧,也是瓦格纳歌剧中唯一连他的“反对派”也喜爱的歌剧——虽然创作的意图中有对他们的恶意讽刺意味),而音乐创作史上最大的奇迹之一、宏编巨制《尼伯龙根的指环》也在此期间创作了很重要的部分。
1864年,瓦格纳得到了他的崇拜者巴伐利亚国王的资助回到了德国,结束了居留国外的生活,终于能够有安定的场所来创作了。也许艺术家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不能被常人理解(这种思想在《罗恩格林》中得到了最深刻的反映),他与自始至终都是坚定而狂热的瓦格纳派的著名指挥家、曾指挥上演了多部瓦格纳歌剧的汉斯·冯·比洛夫(HansvonBuelow)的妻子、李斯特的私生女儿科西玛(Cosima)的恋爱,闹得慕尼黑满城风雨,也使他难以在宫廷立足——这对于崇尚独立思想的作曲家来说不是什么问题,而那优厚的金钱支助也并未减少。但是,在1876年那看来是天方夜谭的拜罗伊特节庆剧院——可以说是瓦格纳的私人圣地——落成暨《尼伯龙根的指环》首演计划得以实现之前,瓦格纳一直生活在磨难之中,其中有对前途的不自信、论敌的攻击、绯闻的困扰,更多的是创作的艰辛。幸而有科西玛忠实的陪伴,使大师度过了这段岁月。
理查·瓦格纳 个人经典
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全曲)
亚当、伊文思等演唱
卡拉扬指挥德累斯顿国家乐团
三幕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作于1862-1867年,由瓦格纳自撰脚本。剧情描述骑士施特尔青格爱上了金匠波格纳的女儿埃娃。波格纳举办一次歌唱比赛,宣布要将女儿嫁给得奖者。预赛记分员、镇公所书记贝克梅塞尔想以诡计取胜,竟妄评施特尔青格的歌唱违反了比赛规则。深夜,埃娃和施特尔青格私奔,被发现,躲在鞋匠萨克斯家里,骑士做梦,在梦中得到一支曲子,萨克斯为他记录。贝克梅塞尔后偷得这支曲子,用以作为比赛曲目,结果受到笑骂。施特尔青格唱此曲,却获大胜,于是娶埃娃为妻。这是一部讽刺喜歌剧,据说瓦格纳是以贝克梅塞尔的形象来讽刺当时抨击他的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卡拉扬的这套CD,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理查·瓦格纳作品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全曲)
伯姆指挥拜罗伊特节日乐团
三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作于1841年,1843年首演于德累斯顿。由瓦格纳根据德国诗人海涅的《施纳贝尔沃普斯基的回忆》第七章自撰脚本。剧情描述荷兰人乘红帆船在海上航行,魔鬼罚他终生漂泊,7年方可登陆一次。只有找到一个忠贞地爱他的女子,方可得救。船长达兰德的女儿桑达从画中认识了荷兰人,对他产生思慕之情,渴望救他上岸。一天,荷兰人在海上漂泊又满7年,上岸寻找救星,被船长约到家里,见到桑达。两人一见倾心,荷兰人为自己即将得救而暗自庆幸。此时恰逢桑达以前的恋人,猎人埃里克前来求婚,并提醒桑达不要忘记过去的誓言。荷兰人闻言大失所望,离开桑达,沮丧地奔回船去。桑达追到海边,见红帆船远去,悲不自胜,投海而死。红帆船此时亦沉入海中。剧终时,海中庄严地出现荷兰人与桑达的身影,他们在朝阳中拥抱着,向天空升去。伯姆对《漂泊的荷兰人》的诠释,对此剧表达得非常细腻,充满炽烈的情感,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另外,索尔蒂版也很不错,值得一听。
瓦格纳《罗恩格林》(全曲)
多明戈、诺尔曼等演唱
索尔蒂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三幕歌剧《罗恩格林》作于1846-1848年,由瓦格纳自撰脚本,1850年在魏玛由李斯特指挥首演。其剧情取自古代史诗,描述10世纪时,布拉邦公国的戈德弗里特公爵年幼,由弗里德里克摄政。弗里德里克与妻子奥特鲁德共谋,以妖术将戈德弗里特化为天鹅,而向德国国王亨利一世控告戈德弗里特的姐姐埃尔莎为争夺王位而谋害弟弟,并声称反对其控告者将与之决斗。埃尔莎跪求梦中所遇的武士出场代战。武士与埃尔莎相爱,但约定不得互问来历,两人举行婚礼(著名的《婚礼进行曲》就出自这一场)。弗里德里克夫妇阴谋挑拨埃尔莎追问武士来历,弗里德里克并于婚礼之夜持刀前来寻衅。武士杀死弗里德里克,并带着埃尔莎向亨利一世声明自己来历。原来他是天国帕西发尔王之子,圣杯护卫士,名罗恩格林,受命专来救埃尔莎。因为埃尔莎违背誓约,追问了他的来历,所以他必须返回天庭。罗恩格林破魔法,使天鹅恢复了戈德弗里特的原形,这时又有白天鹅自天降,引罗恩格林乘船隐去。埃尔莎悲痛万分,倒在弟弟怀中咽气。索尔蒂最伟大的业绩,就是录制了全部的瓦格纳歌剧。这套唱片(4张),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另外,科洛、托莫瓦-辛顿等演唱,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与柏林德国歌剧院合唱团版的演录版也很不错,值得一听。
瓦格纳《莱茵的黄金》(全曲)
伦敦、弗拉格施塔德等演唱
索尔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莱茵的黄金》是瓦格纳最伟大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一部,作于1852-1854年。《尼伯龙根的指环》由瓦格纳根据冰岛历史学家施图鲁孙的北欧神话《埃达》与12至13世纪德意志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自撰脚本,题赠给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整套歌剧于1876年首演于拜罗伊特。剧情是莱茵河底有莱茵女仙守卫着的魔金,可以铸成指环,戴上就可以统治世界。但其人必须事先抛弃爱情。尼伯龙根侏儒阿尔伯里希受女仙嘲弄,得不到她们的爱情,因此而宣誓抛弃爱情,夺得魔金铸成指环,而成了世界之王。众神之王沃旦令巨人法索尔特与他的弟弟法夫纳建造瓦尔哈拉宫,以供诸神居住,并答应以美的女神弗赖雅许以报偿。宫殿建成后,法索尔特索要弗赖雅,沃旦毁约,答应以尼伯龙根指环代替。沃旦来到尼伯龙根洞穴,用计迫使阿尔伯里希交出指
理查·瓦格纳环。阿尔伯里希诅咒得到指环者必得灾祸。果然,巨人兄弟为争夺财富而争斗起来,法夫纳杀死了法索尔特。剧终,沃旦看到这一切十分不安,对指环的魔力感到震惊,众神入新建的城堡。索尔蒂指挥演录的全套《尼伯龙根的指环》,被称为Decca公司的一大壮举,他们集合了各种精英,用最优秀的录音制作,成为唱片史上的一大里程碑。这部《莱茵的黄金》录于1958年有3张,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美国TAS也评为发烧名片。《尼伯龙根的指环》,最早有福尔特温格勒指挥拜罗伊特的版本,单音录音,索尔蒂的全套(共15张)制成CD后,又有一套卡拉扬版。
瓦格纳《女武神》(全曲)
尼尔森、路德维希等演唱
索尔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女武神》是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二部,作于1854-1856年。剧情为:沃旦预见阿尔伯里希将从法夫纳手中夺回指环,进攻神殿,使众神遭殃,于是让他和智慧女神所生的九位女武神,到各地寻觅阵亡的英勇武士,领到天界,使他们复生,让他们守卫瓦尔哈拉神殿。沃旦有一对子女,儿子齐格蒙德,女儿齐格琳德,两人在两地长大,互不相识。齐格琳德自幼被人拐骗,被迫嫁给武士洪丁。齐格蒙德视洪丁为仇人,一天晚上,他趁洪丁外出进洪丁家,与齐格琳德产生爱情。两人互诉身世,方知是兄妹。齐格蒙德在屋旁大树中获得父亲留下的宝剑。其实这一切都是沃旦所安排。沃旦的安排却遭他妻子女神弗里卡的反对。弗里卡是婚约守护神,力主要惩罚兄妹,沃旦无奈,只得让女儿(女武神之一)布仑希尔德将兄妹两人交给洪丁处置。洪丁与齐格蒙德决战,布仑希尔德用盾保护住齐格蒙德。齐格蒙德正要刺杀洪丁,却被沃旦敲断剑而被洪丁所杀。布仑希尔德保护藏匿起齐格琳德,预言她将生下齐格蒙德的儿子,最勇敢的英雄齐格弗里德,并将齐格蒙德的宝剑碎片交给了齐格琳德。沃旦不得不惩罚布仑希尔德,把她驱逐下界,让她沉睡在山顶,让火神以火焰包围山顶。剧情在沃旦“惧怕我手中枪的人,不得踏过这片火焰”的高喊声中结束。这套CD(4张)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瓦格纳《齐格弗里德》(全曲)
尼尔森、温德加森等演唱
索尔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齐格弗里德》是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三部,作于1856-1871年。剧情为:齐格琳德生下儿子齐格弗里德后死去,由阿尔伯里希的弟弟、尼伯龙根铁匠米默抚育成人。齐格弗里德长大后,力大无比,他让米默给自己铸造一把折不断的剑,但米默铸出的剑却全被他折断。沃旦乔装打扮成流浪汉,告诉米默,只有不知恐惧的人,才能铸成折不断的剑。后齐格弗里德以母亲所留下的宝剑碎片重铸成不折之剑。巨人法夫纳化为巨龙,守护着莱茵河的指环。齐格弗里德为夺回指环,找见巨龙,听到小鸟叫声,不知其意。后斩杀法夫纳,因其血染了自己舌头,一下听懂了鸟语,原来小鸟告诉了他指环所在,并告诉他米默将为指环而加害于他。齐格弗里德取得指环,杀死米默,又听小鸟告诉他,有美女在山顶,就随鸟上山,冲过火焰,叫醒了布仑希尔德,沃旦曾预言,第一个见到布仑希尔德的男人将是她的丈夫。于是两人沉浸在爱情之中,结成夫妻。这套唱片(4张)录于1962年,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这个曲目,伯姆1968年指挥拜罗伊特的版本也很优秀,可供候选。
理查·瓦格纳 作品评价
作为一个作曲家和歌剧改革者,瓦格纳的世界观为复杂,充满各种矛盾。1849年的革命成为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分水岭。革命前的作品,内容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艺术上较为协调完整;革命失败后的作品,消极颓废的倾向占
这是2004年7月18日,德国演员正在排演理查德·瓦格纳创作的歌剧《帕斯法尔》。据主导地位,艺术上也走入歧途。
这样一条曲折而倒退的道路,深深烙印在瓦格纳的音乐中。从他第一部有影响的歌剧棗以德国当时进步青年崇拜的罗马护民官主英雄主人公的《黎恩齐》(1842),到最后一部宣扬基督教义的乐剧《帕西法尔》(1882),可以看出瓦格纳接受过各种相互矛盾的思想的影响,在艺术上也有与自己改革政府相悖的作品。但就在这复杂的变化中,一种独特新颖的歌剧体系逐渐形成。无论是早期代表作,还是后期代表作,包括另一种风格的《纽伦堡的名歌手》(1867~1868),不同程度体现了瓦格纳新型乐剧的特征。他宣称自己的歌剧创作是戏曲、诗歌、音乐高度结合的“乐剧”,在这个最高的“综合艺术品”中音乐只是手段,戏剧才是目的;乐剧的内容必须是能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永恒不朽”的神话、传说;成为连续不断的整体。
瓦格纳偏重运用乐队的交响化手法,大量运用主导动机,并在声乐和乐队里不停地展开、演化,配合和声上极端的半音化,形成“无穷尽的旋律”。这种独树一帜的“瓦格纳主义”的音乐风格,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的西方音乐中,起了巨大的影响,瓦格纳也成为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