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各国艺术家 - 粤讴
粤讴

粤讴

广东曲种。又名越讴,用广州方言咏唱,流行于广东粤语地区。原是粤语地区的民间歌曲。相传清代文人冯询、招子庸写有不少粤讴作品,被谱入声歌,流传日广,遂成为风靡一时的曲艺形式。后来,不少客居广州的文士也都写有不少粤讴作品,被人传唱。冯询之作久已失传,现存有招子庸《粤讴》一卷和浙江人缪莲仙的部分作品。
展开

粤讴 - 简介

粤讴是广东珠三角地区曲艺说唱之一,与木鱼、龙舟、南音、板眼被称为粤调。粤讴起源于珠江一带的蛋歌和咸水歌,本来是珠江花舫、唱咏的情歌,后为岸上瞽姬师娘等人的歌唱。

所谓“粤讴”,是在“木鱼”、“南音”的基础上,改变其腔调创造出来的曲种。这是岭南名士冯询、招子庸于清嘉庆年间创作的。1828年招子庸编著的《粤讴》一书在岭南影响较大,流传最广。该书于1904年被英国人克里门蒂(又译作金文泰)译成英文,以《广州情歌》的书名介绍到欧洲。“粤讴”初期一般为女伶、歌妓演唱,后逐渐以通俗文学形式流传于社会。

辛亥革命时期岭南革命党人把“粤讴”作为鼓吹革命的宣传形式,在书报上刊登反帝反封建内容的粤讴作品。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港大罢工期间,“粤讴”也发挥过很强的战斗作用。

粤讴,系文人雅士用广东方言拟写的民歌,是粤歌是一种。故而,且有粤歌的特点,诚如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述:“其歌也,辞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叶,以俚语土音衬贴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声长节,自回自复,不肯一往而尽”。相传是由冯询和招子庸在木鱼、南音的说唱形式基础上创制而成。粤讴也是一种粤语方言文学形式,主要流行于粤语方言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讴有了新的作品。粤讴,这种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一度音飘海外,就像当今的粤语流行歌曲一样风靡于世。随着时代变迁,粤讴的曲调只是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粤讴渐行渐远,成为记忆中一个遥远的历史名词。但由于格律过于严谨,曲词难于写得顺畅上口,因此,它的曲调音乐还有待进一步改革。

粤讴 - 起源与消亡

关于粤讴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中山大学梁守中教授在《岭南文学史》一书中提到,粤讴最早是清嘉庆年间的冯询和招子庸,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来。《羊城今古》副主编陈锦鸿先生则考证,在《百越先贤传》中有西汉时期南海人张买“鼓掉为越讴”的记载,是粤讴最早的起源。但真正令粤讴流传开来的人,则是岭南名士招子庸。

粤讴最早的曲本是《越讴》,一般被认为是岭南名士招子庸所著。但在孙中山文献馆查阅,相关资料中有袁洪铭先生的考证:当时官方有关招子庸的简历称,他曾“辑《越讴》一卷,虽巴人下里之曲,而饶有情韵,拟之乐府、子夜,读曲之遗,佃以诗途。残月、晓风之裔”,因此袁先生认为招子庸是运用广州方言对历史上一些粤讴曲目进行了编辑,再加上自己的部分创作,编著了被人认为 “好语如珠,即不懂粤语者读之,也为之神移”①的《越讴》一书,并开创了一种民间的曲艺形式,这就是后来的“粤讴”,令其作为一种民间音乐而广泛流传。招子庸也被公认为“粤讴鼻祖”。而陈锦鸿也认为,粤讴应是招子庸在古代越人歌、疍民的咸水歌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②。<BR>  考查粤讴的百年“变声”历程,我们可以相信,作为民间音乐,粤讴成长于民间,也衰落于民间。<BR>  民间是粤讴的摇篮。粤讴是一种将民间音乐引入文学殿堂的曲艺表演形式。按民俗学大师郑振铎的说法,第一个“染指”粤讴的文人招子庸“大胆地将民歌输入文坛”。经过这一过程,粤讴以动人的词藻受到文人的关注,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受到民众的欢迎,它将古典诗词民俗化,也将民俗音乐文艺化。

招子庸(1786-1847),字铭山,别号明珊居士,广东南海人。出身富家,能文章,工诗画,通音律,善骑射。他年纪轻轻就中了举人,成为知名人士,曾出任山东潍县县令。但是招子庸的性格放荡不羁,是青楼的常客,并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BR>招子庸是一个通晓韵律的音乐家。他创作粤讴之时,主要是在青楼中教歌女弹唱,所作的词多半是诉说男女爱情,代表作《吊秋喜》字字血泪,委婉而凄楚。而《粤讴》扉页所写“请以此—卷书,普度世间一切沉迷欲海者”,也看出他是一个性情中人。1904年,英国驻港总督金文泰将招子庸的《粤讴》译成英文,以《广州情歌》为名在牛津大学出版杜出版。

令招子庸名扬一时的,除了有他编著的《粤讴》,还有他的画。画史上称他是画竹高手,此外还善于画蟹。现在广州艺博院藏有“招子庸画竹十二联展”等作品。2002年7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书画作品限制出境标准,招子庸的书画名列其中。招子庸之后一百多年间,大量文人墨客加入创作粤讴的队伍,其题材内容上也从早期的男女情爱,发展到后来的针贬时事,爱国救国。而普通百姓觉得通俗易懂,好听好唱,更是热情捧场,曾经有一段时间,唱粤讴和听粤讴都成为风行一时的社会风俗。现代作家许地山曾写过一篇小说《换巢鸾凤》 ,讲一个富家小姐偶然听到有人唱粤讴,从此改变了自己一生的故事。

粤讴唱腔的韵味,听起来如行云流水,平滑流畅。但粤讴毕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曲艺,也比较简单平直,音律变动不大,因此现在保留在现代粤剧中的粤讴唱腔也多是用来叙述的。并且单从音韵上感受,粤讴的直白简单,不一定完全受到民众的欢迎;对于艺人来说,粤讴没有多大的唱功要求,体现不出个人的歌唱特色;对于老百姓来说,在现代越来越多音乐曲艺可以娱乐身心的时候,粤讴已经不是惟一可以选择的音乐了。

象其它民间曲艺表演形式一样,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粤讴的衰落是必然的。但是无论如何,粤讴在中国民间文艺中仍有其作用和地位。

粤讴 - 演唱者

粤讴由师娘瞽姬(失明歌妓)所唱,出名的有二妹师娘、英华师娘、李银娇师娘等,亦有少数瞽师唱咏时候以琵琶、扬琴伴奏。二妹师娘首创“解心腔”,英华师娘以古腔唱粤妪闻名,而李银娇师娘就留有《桃花扇》一曲录音传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懂得唱粤妪的师娘相继淡出,粤妪从此失传。

粤讴 - 其染指文人

1、梁以忠 
梁以忠曾在名伶陈非侬组织的剧团担任音乐领导,当年的粤剧演出,以一年为一届,他的年薪为三千元,三十年代的三千元,已可在湾仔或九龙城区购置一整幢楼宇,从他的薪酬便可知梁以忠是如何受器重。至于他的唱腔,吸纳了粤讴的精华,钻研新腔,并传授给小明星、张玉京等名唱家,形成梁门一派,传人梁素琴、严淑芳至今仍在发扬他的绝妙腔韵。  

前辈说梁以忠将「解心腔」融入梆黄,下半句拉腔常在梆子慢板和二黄慢板的唱腔中出现,唱起曲来,既有文采,又有情绪,成为一绝。我的粤乐水平有限,没能力为大家详细解释,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现时坊间仍可买到的两本书:黄少侠老师撰著的《粤曲梆黄怎样伴奏》和粤剧研究计划出版的《香港戏曲的现况与前瞻》。前书的附录一以梁以忠的名曲为例,介绍「解心腔」的旋律和伴奏方法,后者收录了名唱家李天弼撰写的《梁(以忠)派粤曲唱腔常用的半拍乐汇》。1994年,香港电台第五台《戏曲天地》节目为纪念这位音乐名家逝世二十周年,特别制作了《怀念音乐名家梁以忠》,由梁以忠的千金梁之□编导,靳梦萍和谭经纬主持。靳叔叔数年前亦已仙游,珠江余韵,已无几人。 

2、招子庸 
招子庸(~ 1846)字铭山,生年不详。嘉庆举人,曾任山东潍县知县,广东《南海县志》有传。他精晓音律,善于歌讴,所著《粤讴》1卷,收曲词120首,并附曲引和方言凡例,对粤东方言详加注释,便于阅读。其中《听春莺》、《缘悭》、《花本一样》、《潇湘雁》、《春果有恨》、《无情月》、《无情曲》、《桃花扇》等篇向受推崇;《解心事》中“心各有事,总要解脱为先。心事唔安,解得就了然。”这些句子,已成民间口头禅。《吊秋喜》是作者感怀身世之作,写秋喜被债主所逼,投江自杀,极其凄凉。《粤讴》除有清代末年刻本外,还有香港、澳门的翻印本,另有马碧漪辑本,1929年由上海华通书局出版,书后附有录自《南海县志》的招子庸传略,及现代作家许地山《粤讴在文学上的地位》一文。

3、冼玉清 冼玉清的《招子庸研究》同《粤讴与晚清政治》

4、许复琴
许复琴《招子庸与珠江粤讴》

5、薛汕
薛汕《粤讴》,载其所著《书曲散论》
蔡衍棻
蔡衍棻《粤讴》

6、区文风
区文风《木鱼、龙舟、粤讴、南音等广东民歌被吸收入粤剧音乐的历史研究》

7、陈志清
陈志清《南音粤讴的词律曲韵》

8、陈潞
陈潞《讴圣与香港的关系》
波多野·太郎
波多野·太郎《木鱼·龙舟·南音·粤讴》、〔日本〕

9、梁焙炽
梁焙炽《南音与粤讴之研究》、

10招勉之
招勉之《关于粤讴及其作者的尾巴》

11、胡适
胡适与“粤讴”又有什么关系呢?读过《胡适日记》便会知道了。1922年5月30日,胡适赴约去见清逊帝宣统皇帝,在紫禁城护兵督察处客房里,看到招子庸的一幅画竹拓本,其题诗云:“写竹应师竹,何须拟古人?心眼手如一,下笔自神通”。是招子庸曾任山东濉县知县时的作品。胡适在日记中记道:“招子庸即是用广东土话作《粤讴》的大诗人;此诗虽是论画,亦可见其人,可见其诗”。

再者,1935年1月5日,胡适去香港大学,领取平身第一个荣誉博士学位。在广东与提倡读经的军阀发生矛盾,倍受冷遇。26日早晨,胡适乘船归航,途中友人但恕刚送来一册《粤讴》,他的心情似乎平静了些。这位一向理论多,创作少的博士,却灵感来了,仿“粤讴”体写了《黄花岗》诗一首:“黄花岗上自由神,手揸火把照乜人?迷语火把唔够亮,睇佢吓倒大将军”。

也许是粤讴的白话、通俗、朴实,正好符合“胡适体”的诗味。所以,创造出仅有的这首“粤讴”来了。

粤讴

粤讴 - 主要曲目

一、 《解心事》 ,招子庸作品,有两首:
(一) “心各有事,总要解脱为先。心事唔安,解得就了然。苦海茫茫多数是命蹇,但向苦中寻乐便是神仙。若系愁苦到不堪,真系恶算,总好过官门地狱更重哀怜。退一步海阔天空就唔使自怨,心能自解,真正系乐境无边。若系解到唔解得通就讲过阴隙过便。唉,凡事检点,积善心唔险,你睇远报在来生,近报在目前。”

(二) “心事恶解,都要解到佢分明。解字看得圆通,万事都尽轻。心事千条就有一千样病症。总系心中烦极讲不得过人听。大抵痴字入得症深都系情字染病。唔除痴字就系妙药都唔灵。花柳场中最易迷却本性,温柔乡里总要自出奇兵。悟破色空方正是乐培,长迷花柳就会坠落愁城。唉,须要自醒,世间无定是杨花性,总系边一便风来就向一便有情。”

二、《拣心》,招子庸作品
“世间难揾一条心,得你一条心事我死亦要追寻。一面试佢真心,一面防到佢噤,试到果实真情正好共佢酌斟。噤噤吓噤到我哋心虚,个个都防到薄幸。就系佢真心来待我,我都要试过两三匀。我想人客万千,真嘅都冇一分,啲真情撒散,重惨过大海捞针。况且你会揾真心人亦都会揾,真心人客,你话够几个人分。细想缘份各自相投,唔到你着紧。安一吓本分,各有来由你都切勿羡人。”

三、《唔好死》
四、《听春莺》
五、《吊秋喜》
六、《桃花扇》,招子庸作品
“桃花扇,写首断肠词,写到情深扇都会惨凄。命冇薄得过桃花,情冇薄得过纸。纸上桃花,薄更可知。君呀,你既写花容,先要晓得花的意思。青春难得,莫误花时。我想绝世风流都冇乜好持。秋风团扇,怨在深闰。写出万叶千花,都为情一个字。唔系你睇侯公子李香君,唔系情重,点得遇合佳期。”

七、《心心点忿》

八、《唔系乜靓》
“你唔系乜靓啫,做乜一见我就心伤。想必你未出世就整定销魂今世惹我断肠。你系前世种落呢根苗,今世正有花粉孽账。故此我拚死去寻花,正碰着你呢朵异香。红粉见尽万千,唔似得你咁样。相逢过一面,番去至少有十日思量。舍得死咯敢话死去会番生,我又同你死账。难为我真正死咯,阵你话冇乜相干,呢会俾个天上跌个落嚟,我亦唔敢去乱想。真真要见谅,莫话粒声唔出就掉转心肠。”

九、《乜得咁廋》,招子庸作品
“乜得你咁瘦,实在可人怜。想必你为着多情惹恨牵。见你弱不胜衣,容貌渐变。劝你把风流两个字睇破吓,切勿咁绻缠。相思最会把精神损。你睇痴蝶在花房,梦得咁倒颠。就系恩爱到十分亦唔好咁绻恋。须要打算,莫话只顾风流唔怕命短,问你一身能结得几个人缘。”

十、《真正恶做》,招子庸作品
“真正恶做,娇呀你晓得我苦心无。日夜共你痴埋重惨过利刀。近日见你熟客推完,新客又不到。两头唔到岸,好似水共油捞。早知道唔共你住得埋,不若唔相与重好。免使挂肠挂肚,日夕咁心操。劝你的起心肝寻番过好佬,共你还通钱债,免使到处受上期租。河底下虽则系繁华,你见边一个长好到老。究竟清茶淡饭都系拣过上岸至为高。况且近日火烛咁多,寮口又咁恶做,河厅差役终日系咁嗌嘈嘈。唔信你睇各间寮口部,总系见赊唔见结,白白把手皮捞。就俾你有几个女都养齐,好似话钱债易做,恐怕一时唔就手就堕落酆都。虽则鸨母近日亦算有几家系时运好,赎身成几十个女,重有几十个未开铺。想到结局收场未必真系可保。况且百中无一个的境遇实在难遭。你最好拨埋心水揾着地步,唔怕冇路,回头须及早,好过露面抛头在水上蒲。”

十一、《生得咁俏》,招子庸作品
“我生得咁俏,怕冇鲜鱼来上我钓。今朝挈在手,重系咁尾摇摇。呢回钓竿收起都唔要,纵不是鱼水和谐都系命里所招。我想大海茫茫鱼亦不少,(你班衰佬)休要乱跳,铁网都来了,总系一时唔上我钓啫,我就任你海上逍遥。”

十二、 《结丝萝》
“清水灯心煲白果,果然清白怕乜你心多。白纸共薄荷包俾过我,薄情如纸你话奈乜谁何。圆眼沙梨包几个,眼底共你离开暂且放疏。丝线共花针,你话点穿得眼过。真正系错,总要同针合线正结得丝萝。”

十三、《难忍泪》,招子庸作品
“难忍泪,洒湿莲枝。记得与君联句在曲栏时。你睇粉墙尚有郎君字,就系共你倚栏相和那首藕花诗。今日花又复开,做乜人隔两地。未晓你路途安否,总冇信归期。莲笔叫我点书呢段长恨句。愁怀写不尽好似未断荷丝。今日遗恨在呢处曲栏提起往事。唉,想起就气。睇住残荷凋谢咯,我就想到世事难为。”

十四、《点算好》
(一) “点算好?共你相交又怕唔得到老,真情虽有,可惜实事全无。今世共你结下呢段姻缘待等来世正做,你为和尚我做斋姑。唔信你睇红楼梦上有段鸳鸯谱,个宝玉共佢无缘,所以黛玉得咁孤。佢临死哭叫四个字,一声唉,宝玉你好。真正无路可诉,离恨天难补。罢咯不若共你淡交如水,免至话我系薄情奴。”

(二) “点算好,君呀你家贫亲又老,八千条路咁就冇一点功劳。亏我流落呢处天涯,家信又不到。君归南岭,我苦住京都。长剑虽则有灵,今日未吐。新篁落箨,或者有日插天高。孙山名落朱颜槁。绿柳撩人重惨过利刀。金尽床头清酒懒做。无物可报,珠泪穿成素。君呀,你去归条路,替我带得到家无。”

十五、《除却了阿九》,叶茗生作品
“除却了阿九,重有边一个及得佢咁销魂。任得你靓到鬼火咁凄凉,都要让佢几分。呢佢两颊桃花,不用搽脂荡粉。石榴裙下,布满不二之臣。讲到佢抱起琵琶,就越发唔洗问。唱到关王庙相会,佢重句句咁倾心。销魂一曲,的是非凡品。莺喉婉转,真系荡人魂。知否月不常圆花易落。红灯夜夜,应该要早觅知心。妹呀,快活风流非长幸。你遇到个真情者,你就要格外留神。净系替个养母发财,非你本份。我劝你求签拜佛,应该问番纸自身,因为年纪系会渐高,容貌会渐退,从前恩客会变作陌路之人。妹呢,你性本系咁聪明,你平日系咁谨慎,又知否黄金难买过去左既光阴,所谓树高千丈又何须问,人无归结,好极都系闲闻。面对个世界,你慢慢想真,喉就会噎哽。酒壶拈起,眼泪粘喉吞。总之唔得到上街呢,千日都系无倚凭。试问从良个两个字呀,妹呀,你想透唔曾。你知否多少痴男,为你贱视封侯印,知否情到深时会恨更深,总之花债未完都非福份,休再混,望你脱离苦海,好过我步上青云。”

十六、《别意》,收于招子庸《粤讴》
“想必缘分已尽,花债都还齐。债还缘尽,故此惹出别惨离凄。唉,我两个系咁情痴,点估话情不到底,想起从前个种风月哩,好似梦断魂迷。记得起首共你相交,你妹年纪尚细,个阵倾谈心事,怕听海上鸣鸡。只望相与日子咁长,你亦会同妹设计。点想你夫妻情重,不肯带贱妾回归,累得我断梗又好似飘蓬,无所倚系。想到话飘流无定咯,只着要揾的挨依。今日人地话我薄情,唔系都似系。再不估同群咁多姊妹,无个知我心上咁难为。我近日面上桃花,只系凭眼泪洗。唉,君呀,你唔好为我屃屃,知道拗硬个副心肠唔多愿,所以你自从听见话我要去咯,此后你总不开嚟。”

十七、《问阿桂》
已故香港典故专栏作家鲁金说过,粤讴是不限字数的民歌,好像同是一首《解心事》,第一首只有一百二十字,第二首就有一百三十七字;所以粤讴歌者,往往透过掌握上下句的句法,就能别出心裁,唱得婉转而动听。

粤讴 - 艺术特点

粤讴,系文人雅士用广东方言拟写的民歌,是粤歌是一种。故而,且有粤歌的特点,诚如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述:“其歌也,辞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叶,以俚语土音衬贴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声长节,自回自复,不肯一往而尽”。相传是由冯询和招子庸在木鱼、南音的说唱形式基础上创制而成。粤讴也是一种粤语方言文学形式,主要流行于粤语方言区。

粤讴的曲词,基本是七字句,四句为一节,句中多有衬字,押韵的格律极为严格,若有一字一词拗口,便无法成讴。曲调适合抒情,旋律沉郁悲凉,曲词大多抒写男女爱情和的种种不幸遭遇。粤讴早期是无伴奏的徒歌形式,后来多以广东盛行的管弦乐器如琵琶、扬琴、洞箫等伴奏。

据了解,招子庸擅长琴诗书画,尤其精通粤谣民歌。“粤讴”是他集珠江三角洲多种民间说唱文学而独创的一种曲词,长短随意,有韵而不限格律,主要供青楼女子侍客时边弹边唱。

粤讴的特点主要有:音乐性较强,能念能唱;有一定程式,不那么板滞;用典不受拘泥;文词易懂易唱;在表现手法上多用象征的比喻,抒情味重等,极富诗歌韵味。对粤讴有过深入研究的岭南著名学者冼玉清教授也这样认为。在形式上,粤讴以长短句为主,字数或三七,或五五,唱腔也比较平直,单调,唱起粤讴来也如行云流水,平滑流畅。

粤讴 - 文化底蕴

粤讴出现于清代嘉庆年间,相传是由冯询和招子庸在木鱼、南音的说唱形式基础上创制而成。粤讴也是一种粤语方言文学形式,主要流行于粤语方言区。

招子庸(1786—1847年),字铭山,别号明珊居士,南海人。他能文善诗,通晓音律,这对他创制粤讴提供了条件。粤讴出现后,很快就为社会所接受,作者迭出,使这一样式得到巩固和发展。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粤讴紧跟时代步伐,反映各个时期的历史面貌和人民的斗争生活,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学艺术体裁。

粤讴除了使用粤语方言外,创作上还有篇幅和句法长短随意及有韵而不限制格律等特点。演唱时用琵琶伴奏(后改用扬琴),但也可不用伴奏。一般前唱先奏引子,唱完一节奏过门。以四句为节,每节中间有“过序”,全歌唱完奏煞板。音乐贯穿始终,结构上非常完备。

招子庸的《粤讴》一书,出版于1828年,共九十七题,收曲词一百二十一首。代表作有《吊秋喜》、《解心事》等。《吊秋喜》诉说作者对与自己相爱的被豪奴暴客相逼而投江自杀的歌妓秋喜的怀念之情,一字一泪,感情至深,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郑振铎认为:“像《吊秋喜》这样温厚多情的情诗,在以前很少见到。” 招子庸的作品,多为《吊秋喜》一类诉说男女情爱之作,这奠定了粤讴早期作品的基本内容。

鸦片战争前后,粤讴开始反映社会现实,并成为一种斗争武器参加到抗英行列。这一时期的作品如《颠地鬼》、《义律鬼》和《颂林制军》分别揭露侵略者颠地、义律的侵华罪恶,把他们称为“鬼”;而对主张抗英的林则徐则大加歌颂,将他比之岳飞。辛亥革命前后,粤讴创作更加繁荣,不少作品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清朝政府,表现出鲜明的战斗性,如《舒眼泪》、《黄花影》等。冼玉清在《粤讴与晚清政治》一文中对这一时期粤讴的评价颇为中肯,她认为:“粤讴的社会价值,即在于它反映当时现实的生活和斗争,成为时代的史诗。而它的艺术价值,则在于它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浅显形象的比喻,跌宕悠扬的声调,表达了人们的生活斗争。”粤讴作为一种对历史现实有过积极影响的文化现象,其意义是深远的。

粤讴的作者,影响较大的还有廖恩焘、郑贯公和黄鲁逸。黄鲁逸的作品反映现实生活,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创作量较大,影响面也比较广,在当时有“粤讴王”之称。 

粤讴 - 传承价值

一、心灵地图:民间是民歌的摇篮与坟墓 
粤讴在人们的记忆中已经越来越淡化了。随著一代人的渐渐离去,不知还有多少人能记起年少时听粤讴的心情。作为民间音乐,粤讴成长于民间,也衰落於民间。 

粤讴是一种将民间音乐引入文学殿堂的曲艺表演形式。按民俗学大师郑振铎的说法,第一个“染指”粤讴的文人招子庸“大胆地将民歌输入文坛”。经过这一过程,粤讴以动人的词藻受到文人的关注,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受到民眾的欢迎,它将古典诗词民俗化,也将民俗音乐文艺化。 

此后一百多年间,大量文人墨客加入创作粤讴的队伍,其题材内容上也从早期的男女情爱,发展到后来的针贬时事,爱国救国。而普通百姓觉得通俗易懂,好听好唱,更是热情捧场,曾经有一段时间,唱粤讴和听粤讴都成为风行一时的社会风俗。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再听到粤讴的歌声。不仅外地人没有听说过粤讴,就连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不一定听说过粤讴这种民间曲艺,更不用说忆起几首曾流传一时的粤讴。虽然粤剧中还保留了部分粤讴的唱腔,不过若非粤剧行家,从一部粤剧中分辨出哪种是粤讴唱腔,哪种是其他唱腔,也确实不容易。 

陈先生自幼学唱粤剧,曾是粤剧专业演员,修行不可谓不深。他轻松来一小段粤剧中的粤讴唱腔,让我一饱耳福。陈先生以小生和武旦出生的功底,唱起粤讴来也如行云流水,平滑流畅。 

但陈锦鸿先生也承认,粤讴毕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曲艺,也比较简单平直,音律变动不大,因此现在保留在现代粤剧中也多是用来敍述。并且单从音韵上感受,粤讴的直白简单,不一定受到民眾的欢迎;对于艺人来说,粤讴没有大大的唱功要求,体现不出个人的歌唱特色;对於老百姓来说,在现代越来越多音乐曲艺可以娱乐身心的时候,粤讴已经不是惟一可以选择的音乐。 

作为民间曲艺表演形式,粤讴的衰落自是必然的。但是无论如何,粤讴在中国民间文艺中仍有其作用和地位,其音韵作为一种独特的唱腔保存在粤剧中;其优美动人的词藻也作为广东文学的一种代表,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学写进文学史,受到了文学家们的赞美。喜欢粤讴的人,还可以到那些发黄的歌本中,感受广东文学的独特的味。 

民间音乐自有其发展的脉络,成长与消亡都由一定时代发展而决定。我们无意改变这种发展趋势,只是借此板块希望重新唤起深埋的记忆,重温当年温暖的记忆。 

二、寻找之旅:一种民歌的百年“变声”历程 
什么是粤讴特採访了为数不少的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结果发现,四十岁以下的基本上没有一个听说过粤讴这种民间音乐,粤讴在人们的记忆中已越来越远了。 

事实上,粤讴曾是广泛流传于广州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从19世纪初开始,粤语区域的人们几乎没有不知道粤讴的。粤讴在长达100多年的历史中,如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般,传唱于市井百姓之中。如今,这种表现方式与歌唱技巧都相当朴素的民间曲艺已在逐步消逝中。也许只有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还会遥远地传来几曲粤讴的音调。 

三、民歌:“粤俗好歌” 
广东一向是热爱音乐的地方,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就少不了编钟等乐器,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也提到:“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乐”。 

今天,粤语歌曲,传遍大江南北,就连听不懂广州话的北方人也都能哼上几句粤语歌曲。粤语“流行歌”渊远流长,粤讴风行之前,广州民间已有木鱼歌、龙舟歌等多种民间音乐。 

关於粤讴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中山大学梁守中教授在《岭南文学史》一书中提到,最早是清嘉庆年间的冯询和招子庸,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来。《羊城今古》副主编陈锦鸿先生则考证,在《百越先贤传》中有记载,西汉时期有南海人张买“鼓掉為越粤讴”的记载,是粤讴最早的起源。但真正令粤讴流传开来的人,则是今白云区石井镇横沙村人士招于庸。 

粤讴最早的曲本是《越讴》,一般也被认为是岭南名士招子庸所著。在孙中山文献馆查阅资料时,找到出版于民国时期的《粤剧粤曲粤讴木鱼书考》一书,其中有袁洪铭先生的考证:当时官方有关招手庸的简歷称,他曾“辑《越讴》一卷,虽巴人下里之曲,而饶有情韵,拟之乐府、子夜,读曲之遗,佃以诗途。残月、晓风之裔”,因此他认为招子庸是对历史上一些粤讴曲目进行了编辑,再加上自己的部分创作,编著了《越讴》一书,后来被人称为“粤讴”,并开创了一种民间的曲艺形式。而陈锦鸿也认为,粤讴应是招子庸在古代越人歌、蛋民的咸水歌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四、雅歌:文人染指民歌 
招子庸将民间歌曲与文学艺术结合起来,不仅受到民间的欢迎,也深受学术界推崇。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盛赞招子庸是“最早的大胆的从事把民歌输入文坛的工作者”。 

招子庸创作的粤讴,比起原来的民间音乐,增加了一些文学创作和优美词藻,而比起古典诗词戏曲,又增加了许多粤语口语、俗语,更利於民间传唱。《粤讴》一书中,除了有部分曲目可能是他从民间音乐编辑而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他创作的,如风靡一时的《吊秋喜》等曲目。 

招子庸时代的粤讴,多以缠绵哀婉之词,或是诉说男女的爱情,或是讲述一些受害者的可怜身世,又或者是劝世文字。《粤讴》第一篇《解心事》,劝说人们苦中寻乐,这种劝世歌曲,却能打动许多普通老百姓的心。还有,粤讴中的名作《吊秋喜》,是招子庸的代表作,以凄美的语句讲述了作者与秋喜的爱情悲剧,连黄遵宪也感慨地说,“唱到招郎吊秋喜,桃花间竹最魂消!” 

五、战歌:革命徵用民歌 
晚清时期,许多文人加入到粤讴的创作之中,推动了粤讴的流传。清末民初,作为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广东出现了一批进步报刊,粤讴成为知识分子面向民眾的启蒙武器。 

19世纪初,帝国主义加快入侵中国的步伐,各种思潮也在影响整个中国社会。广东的一批进步人士為了传播救国思想,利用民间喜闻乐见的粤謳等曲艺体裁进行宣传。由於这批人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社会地位,令粤讴得到—定程度的改造和利用。 

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期间,黄遵宪向他建议,刊物发表的诗歌应“斟酌于弹词、粤讴之间”,梁启超接受了这一建议,刊发了—系列时政题材的新粤讴,廖恩燾是这个时期新粤讴的著名作者。而后,郑贯公创办《有所谓报》后,还创作并刊发了不少反帝题材的粤讴。据学者洗玉清在《粤讴与晚清政治》中考证:在1905年《中美华工条约》签订之后,《有所谓报》发表了156篇反对美国的民间歌曲,其中粤讴就有54篇,这些粤讴在民间迅速传唱开来,成为宣传革命的工具。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