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中华 - 王彬生
王彬生

王彬生

王彬生,棉花专家和农业教育家。他在陕西育成棉花新品种“517”,在新疆推行棉花高产栽培措施,为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他扎根边陲30多年,为生产建设兵团培养造就一大批农业科技和生产管理人才,对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
展开

王彬生 - 生平概况

王彬生,1914年7月2日生于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镇。小时候便对种庄稼产生了兴趣,希望长大之后也能去探索绿色世界的奥秘。1927年,王彬生进入南京金陵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他不顾家庭的反对,报考了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1937年2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王彬生被推荐到上海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所任技术员,从事外文翻译工作。半年后,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沿海地区机关单位陆续西迁,他来到陕西省华县农业职业学校教书。

王彬生 - 棉花良种

王彬生在陕西华县农业职业学校任教三年期间,虽然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农业生产问题,但仍感到不能专心从事农业科学实验,实现“科技救国”的抱负。1940年,他转到设在陕西省泾阳县梁宋村的金陵大学西北农事试验场工作,先任技术员,后晋升为讲师兼试验场技术主任。

泾阳及其附近地区,是陕西省的重要产棉区。当时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棉花品种是从美国引进的“斯字棉4号”。由于缺乏健全的良种繁育机构和严格的工作制度,在种植过程中又不注意品种的防杂、提纯,结果“斯字棉4号”原有的一些优良性状明显退化,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亩产皮棉也不过三四十公斤。面对外引品种产量日趋下降,品质严重退化,难以适应抗战时期增产棉粮的急需和棉纺工业对棉花纤维品质的要求,王彬生决定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与耕作栽培水平,开展棉花品种改良工作。在1941—1947年的六年期间,他几乎跑遍了泾阳地区的所有棉田,选择了上万个优良单株做为育种的原始材料,采用单株系统选择方法,通过连续几年的田间种植观察比较和室内考种分析,终于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要求、适应当地栽培的优良棉花品种“517”。该品种株型紧凑,节间短,结铃多,纤维较长,衣分较高,耐旱性好,比“斯字棉4号”增产15%左右。1948年开始在陕西、山西省旱地棉区种植,深受当地农民欢迎。1958年该品种种植面积达422万亩,成为当时北方棉区主要推广品种之一。

王彬生在选育棉花新品种的同时,还参与了小麦新品种“泾阳60”、“129”与“302”的选育工作。这几个品种曾一度在陕西泾阳、三原、武功、大荔、高陵等县大面积推广种植。

王彬生 - 新棉区

1953年,主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工作的王震同志,通过高等教育部在内地部分省区的高等农业院校,遴选各门优秀专业人才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原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院系调整后成为南京农学院副教授的王彬生被选中,他无条件地服从了工作调动。

当时的新疆,无论是经济和文化,还是科技与教育都很落后,交通也十分不便。浩瀚无际的沙漠,荒无人烟的戈壁,人地生疏,工作与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王彬生身为长子,弟妹们又全都参军,家中上有年老的双亲要侍奉,下有不满6岁的幼子要抚育。同事的挽留,亲友的劝阻,都没有能够动摇他支援边疆建设的勇气与决心。他深感:新疆地域辽阔,仅土地面积就占全国的1/6,又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种资源与条件,可谓地大物博。在这块广阔的天地里,肯定可以大有作为。于是,他衷心感谢同事与亲友们的关怀,耐心说服并安置好年老的双亲,带着妻子和幼儿,踏上了支援新疆建设的征途。

来到新疆后,王彬生被安排在八一农学院任教,担任农学系副主任,兼专家办公室主任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农艺师。他除了为在校学生讲授土壤耕作学、作物栽培学、棉作学等课程外,还利用寒暑假,为兵团与自治区举办了数十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在高达40℃的炎热盛夏和零下30℃左右的严寒冬季,每次上课都是乘着敞棚汽车,在道路坎坷、尘土飞扬的戈壁滩上奔驰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授课地点。在给学员讲课的同时,他经常深入农场各连队了解农业生产情况,指导棉花科学试验与大田丰产栽培。

1953年,兵团在玛纳斯河流域的石河子垦区与奎屯垦区部分团场试种棉花2万亩。由于采用从苏联中亚地区引进的“KK1543”、“C3173”等早熟优良品种,并实行精耕细作,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适时打杈整枝与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当年平均亩产籽棉达到201公斤,其中高额丰产试验田3.12亩,平均亩产籽棉592.3公斤。在认真总结1953年大面积丰产经验的基础上,1955年又在8万亩棉田上获得平均亩产籽棉158.5公斤的好收成,其中有1.5亩丰产试验田,平均亩产籽棉696.0公斤。地处北纬44℃的玛纳斯河流域各垦区历史上不曾种过棉花,如今在大面积土地上连续试种棉花成功,并在小面积上获得这么高额的产量,这在新疆农业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在当时也是全国十分突出的范例。这不仅为兵团在北疆各垦区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积累了经验,也为自治区在北疆地区发展以棉花为原料的工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彬生

在以后的几年内,北疆垦区的棉花产量由于气候变化和栽培管理等原因,表现得不够稳定。为此,王彬生又和棉花丰产栽培组的科技人员,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将成功的试验结果、先进的植棉技术和群众的实践经验,先在样板田上验证,然后在大田示范推广。这样不但在短期内提高了霜前花的比率,实现大面积棉田稳定增产的目的,还总结制定出一套适合机械化栽培管理的植棉技术。一方面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大批植棉技术骨干,把这套先进措施层层落实到棉田,同时继续以样板田引路,带动大田生产,扩大辐射面。1965年在39万亩棉田上获得了平均亩产皮棉58.5公斤的好收成,其中小拐农场所种的棉花,平均亩产皮棉达到81公斤,使新开垦的北疆特早熟棉区,成为中国北方一个高产稳产的棉花产区。

如今的北疆特早熟棉区,每年种植棉花200万亩左右,成为新疆重要的商品棉花生产基地。种植范围也由原来的玛河流域扩大到伊犁、博乐、乌苏、沙湾、玛纳斯、昌吉等地区,每年为国家生产和上缴数以百万担计的皮棉。由于所产棉花纤维洁白,品质优良,不仅能满足本区纺织工业需要,还有大宗皮棉远销国内外,为新疆经济建设换取了大量外汇。现在,棉花生产已成为新疆农业生产的一大优势,也是发展新疆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

由于王彬生在发展新疆棉花生产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被兵团广大军垦战士与新疆各族人民公认为优秀的棉花专家。1957年,他曾随同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率领的中国棉花代表团,出席了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国际棉花会议,并考察了苏联中亚地区的植棉技术。1959年7月,苏联参观中国农业成就展览会的代表团,将5枚纪念米丘林诞辰100周年的纪念章赠送给中国有重大建树的农业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其中的一枚转赠给了王彬生。1961年,王彬生以棉花专家的身份出访埃及,不仅增进了中国各族人民与埃及人民之间的友谊,还促进了两国棉花生产技术的交流。

1965年,王彬生为了向生产单位系统传播科学植棉技术,编著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陆地棉栽培技术》一书,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对指导新疆各产棉区开展丰产栽培起到良好作用。他还根据兵团十多年来的棉花科研成果与群众植棉经验,发表了《兵团陆地棉栽培技术总结》与《玛河流域棉花大面积丰产技术总结》两篇文章。文中引用的资料翔实可靠,技术先进实用,已成为研究新疆植棉技术发展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王彬生所总结出的新疆棉花丰产栽培技术,不但在本地区得到推广应用,还引起了国内主要产棉区如河北、河南、山西、江苏、甘肃等省(自治区)的重视。他本人与兵团从事棉花栽培研究的科技人员、植棉能手,曾多次被邀请到这些省区讲学,并实地蹲点传播植棉技术,使新疆高产稳产的一些植棉经验在与内地有关省区进行技术交流中得到了弘扬,自己在专业上也受到了启示。

王彬生 - 培养人才

1959年,兵团为了支援地方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将创办多年并已初具规模的八一农学院移交给自治区,又在石河子筹建新的兵团农学院。这时王彬生已被调任兵团农林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为了继续发展兵团高等农业教育,他又服从工作需要,兼任兵团农学院农学系主任。

1953—1965年,王彬生在八一农学院与兵团农学院任职期间,始终坚持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要求任课教师努力做到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要求学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劳动观点与生产观点。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总是认真仔细地写好教案,上好每节课。他认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农学家必须掌握大田生产的基本技能,了解主要作物的生产发育规律,学会实验室有关仪器设备与田间试验的操作技术,做到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因此,他非常重视现场教学,经常在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季节带领学生到田间一边观察、一边讲授,使学生理解得深刻,记得牢靠。他还结合农事活动,经常安排农学系学生到农场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劳动锻炼,使学生既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王彬生在新疆两所农业院校前后执教的30多年中,为地方和建设兵团培养造就了成百上千的农业科技人才。他们毕业后,除少数分调至新疆各农业院校与科研单位外,大多数被分配到天山南北、自治区各地(州)县的农业生产单位、兵团所属各国营农牧团场,从事实际生产指导工作。其中不少已成为自治区和兵团所属生产、科研与教学单位的骨干。尽管在校教学相处的时间不算太长,有的已走上工作岗位二三十年,但他们一直对王彬生怀有深厚的情谊,念念不忘他的教诲。不论是到石河子开会,还是出差途经石河子,他们总要登门拜访探望王彬生,或向他汇报工作情况,或请教生产技术问题,或叙说家常往事。王彬生看到自己所培养的学生,大多都成长为建设新疆的栋梁之才,继续完成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伟大事业,总是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极大的欣慰。

王彬生 - 科研生产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彬生曾被罗织各种罪名遭到批斗。他所领导的兵团农林牧科学研究所后来也被解散,所内的科技人员和他本人均被下放到农场接受“改造”。他虽身处逆境,仍坚信一个拥有八亿人口的国家,要解决穿衣吃饭问题,绝不能不发展农业;而要发展农业,就不能离开科学技术和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各类人才。1976年,科学的春天又来到了神州大地。这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又被起用,重新筹建兵团农科所。这时他虽已年过花甲,但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和重托又使他焕发了青春。他精心筹划,四处奔忙,争取经费,购置图书资料与仪器设备;调回被下放的科研骨干,从基层农业单位物色、选拔德才兼备、具有良好科研素质的人员充实科技队伍;确定近期有条件开展的项目,尽快配备人员立即进行研究。总之,在他的积极组织领导下,兵团的农业科学研究又出现蓬勃生机,逐步走上正轨,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

1979年,兵团为了进一步发展农垦科技事业,决定成立新疆农垦科学研究院。王彬生被任命为首任院长,除了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外,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抓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上。他先后支持、指导了“麦茬夏播大豆”、“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等研究课题,并亲自主持“小麦田管机械化”与“玉米、苜蓿带状轮作”等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他还亲自出面为承担课题的科技人员争取经费,解决仪器设备,审查开题报告与田间试验方案。每次外出开会回来,他总要先到试验地查看、询问工作进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是想方设法给予解决。当上述由他主持研究的课题完成后准备进行成果鉴定时,他的助手要将他的名字排在申报人员的最前面,他却毫不犹豫地予以谢绝,让别人多分享一份成果。他这种在成就与荣誉面前不争、不要,甘心做人梯与铺路基石的高尚情操与科研道德,深受助手和同事们的敬仰和称颂。

王彬生在担任院长期间,时刻关心兵团所属每个农场生产的发展。他经常教导并要求科技人员深入农牧团场寻找研究课题,要把农场作为进行农业科学试验研究的主战场。兵团农八师一四七团地处“下雨成泥浆,天晴白茫茫”的盐碱滩上,生产长期上不去。1981年,他应该团领导的要求,带领科技人员对该团农场的农业生产现状作了全面调查。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为该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土培肥措施,举办了几种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培训班,就地培养了一批懂得科学种田的骨干,从而促进了该团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彬生是一位有影响的农业专家。他在1959—1988年期间,曾被选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第五届、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也曾被选为第一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学会副理事长兼作物学会理事长;第二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农垦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棉花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王彬生没有把自己的眼光局限在兵团,而是放眼全新疆。1980年,自治区召开了新疆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在会上,他根据自己在新疆30多年的科研与教学实践,向自治区主管农业生产的领导和决策部门,提出了对实现新疆农业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的几项建议。首先,他针对新疆土壤有机质缺乏和缺磷少氮的现状,提出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土壤肥力是当前发展农业生产的迫切任务,只有积极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实行牧草轮作,推广秸秆还田和增施厩肥、堆肥,才能从根本上培肥地力。其次,他认为新疆具有利于发展大豆生产的光、热、水、土资源条件,应该积极扩大种植大豆,以改善人民膳食结构,解决植物蛋白饲料的不足以促进畜牧业发展。利用大豆根瘤菌固氮,可以培肥土壤,大豆做为传统商品,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他还指出,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同等重要,而且两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忽略任何一方都会影响产量和质量,必须克服重育种、轻栽培;重良种、轻繁育的错误倾向。王彬生特别强调,对领导和管理农业生产的基层干部,实行技术培训是实现新疆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政策,又懂管理与技术的农业生产领导干部和农业技术干部。他建议自治区应效法生产建设兵团过去培训干部的办法,即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师资力量,举办各种不同性质的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班,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上述意见和建议受到了自治区领导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王彬生常说:“新疆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有志于献身边疆建设事业的各类专家技术人员,在那里一定会大有作为。”他以自己的实践实现了这一预言。

王彬生从1953年进疆到1988年退休,在这块他称之为第二故乡的土地上,勤勤垦垦、兢兢业业地耕耘了36个年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十多年来,国内在经济建设和其他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党对王彬生的信赖和重用,使他亲切地感受到党的英明和伟大。1985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以来要求入党的夙愿。他把对国家的希望,事业的追求,人民的热爱和自己家乡的眷恋之情,全部倾注到这块广袤国土的开发上。他为新疆的农业教育、科研与生产的发展,献出了卓越的智慧、旺盛的精力和宝贵的年华,作出了令人瞩目的功绩。由于他的无私奉献和卓有实效的服务,1983—1985年间,他先后获得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颁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证书;由新疆农学会颁发的“为新疆农业科学事业发展和新疆农学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荣誉证书;由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和新疆人民政府颁发的“在新疆工作三十年”的荣誉证书。对于这样一位为国家为人民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在新疆享有盛誉的优秀农业科学家,新疆各族人民不会忘记;与他并肩战斗过的兵团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军垦战士更不会忘记他所做出的业绩。

王彬生 - 人物简历

1914年7月2日 生于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
1937年2月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
1937年 任上海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所技术员。 
1937—1940年 任陕西华县农业职业学校教员。
1940—1941年 任金陵大学西北农事试验场技术员。
1941—1948年 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讲师,兼西北农事试验场技术主任。
1948—1950年 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讲师。
1950—1953年 任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副教授,南京农学院农学系副教授。
1953—1958年 任新疆八一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1958—1599年 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农艺师。
1959—1969年 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林牧科研所副所长,兼兵团农学院农学系主任、副教授。
1973—1975年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
1975—1978年 任新疆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979—1983年 任新疆农垦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1984—1988年 任新疆农垦科学研究院院长、顾问、研究员。
1988年 退休。

王彬生 - 主要论著

1 王彬生.棉花(作物栽培学,李竞雄主编).北京:高教出版社,1958.
2 王彬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陆地棉栽培技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65.
3 王彬生.玛河流域棉花大面积丰产技术总结.作物学报,1966,5(2):227—237.
4 王彬生.推广麦田留行机械管理新技术促小麦单产提高.新疆农垦科技,1983(2):24—26.

更新日期:2024-12-0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