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意大利导演 - 费德里柯·费里尼
费德里柯·费里尼

费德里柯·费里尼

费德里柯·费里尼(意大利语:Federico Fellini,1920年1月20日-1993年10月31日)是一位意大利著名艺术电影导演,同时也是演员及作家。费德里柯·费里尼出生于意大利的里米尼市,并在意大利电影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帮助下,开始参与电影制作。费德里柯·费里尼曾先后5次摘取奥斯卡金像奖。1993年10月31日,他因心脏衰竭和呼吸系统功能性障碍不治,在罗马的翁贝托一号医院逝世。意大利政府后来为他举行国葬,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铸造了费里尼勋章。 费德里柯·费里尼以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特别是混合梦境与巴洛克艺术影像的电影作品。他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也被认为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导演之一。
展开

费德里柯·费里尼,意大利著名导演,1920年1月20日生于意大利里米尼,1993年10月31日逝世于罗马。一生共创作48部电影剧本;导演电影24部。13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提名。4次在戛纳电影节赢得大奖。3次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奖提名,2度赢得银狮奖。1985年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CareerGoldenLion);1993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费德里柯·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AndreiTarkovsky)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

费德里柯·费里尼 - 早期生涯

1920年,费里尼出生在一个叫里米尼的小镇。小镇有着灰暗森严的冬天,保守的天主教氛围却激发了小费里尼无穷的想象空间。这座亚德里亚海边的小镇成为了费里尼一生“演出”的原始场景,北方小海港的气息和疏懒随意的意大利性情弥散于他的全部作品之中,这个夏天里亮晃晃的阳光和冬天雾锁天空交织的城市给了他最多的创作灵感,而他在70年代更以《我的回忆》一片向故乡表示了深深的感念,这部轻松怀旧的法西斯时代里米尼家庭生活肖像曾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费里尼小时候钟意木偶和马戏,在他的许多电影中都能突出的反映出他对杂耍和马戏所表现出的迷恋,在他的回忆录里,关于他为什么从事电影事业,他说:“如果你看到一只狗跑过去用嘴把半空中的球给衔住,然后骄傲地把球带回来,那狗既快乐又骄傲,因为它会一样特别、有人要看、而且又受赞赏的技艺。而该技巧可以为它换得人们的宠爱,以及高级的狗饼干。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特殊技艺,一项会赢得别人喝采的技艺。找得到的人算是运气好。我,则找到了电影导演这条路。”这令人忍俊不禁的一段话足已证明马戏在费里尼心中占据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在他的电视作品《小丑》(IClows)中,关于马戏的描述如同一个梦境:表演开始了,灯光闪烁,喇叭吹奏着奇幻的音符,小丑们涂脂抹粉在场上怪诞的表演疯狂着所有的观众。小费里尼坐在父亲的膝上,冥冥中感觉他就是他们的一分子,而那些小丑也似乎都认识他……马戏团如同一个神秘的世界,吸引着费里尼,召唤他走进无边的想象空间。影迷们曾无数次的问费里尼,听说他少年时曾逃学加入马戏团,这是否是真的?而他只是轻松的笑笑:“我只能说真实与幻想之间的关系一直缠绕着我,多少有些神秘。”马戏团和电影,成为了费里尼逃离现实的最佳去处,如果说费里尼是一名小丑,那么电影就是他的马戏团。

费德里柯·费里尼

还是学童的费里尼坐在课堂上课,思绪却早已神游到了码头,加入杂耍马戏班的行列,或者倾听时间流逝的声音,辨析远处传来的女人们的气味和教堂里的声音,甚至在想,海滨礁石的后面该有女孩儿和水手爱吧?她已经被全剥光了么?就这样,一个和家人住在乡间,生活中有教堂、海港、学校、邻居的高个子女孩儿、战争,法西斯主义的男孩沉浸在他自己编织的愉快的幻想里偷偷的成长了。由于费里尼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在手边一切白色的表面,不管是纸张、墙壁、还是桌布上用铅笔、蜡笔画上好几个小时,这为他后来成为了一位漫画作者奠定了基础,以至于后来在拍摄电影时都依然沿袭了他的绘画技巧,把电影中人脸的特征、服装的细节、人的表情,身材都一一画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费氏风格。念高中的时候,有一天他毛遂自荐,成为了佛罗伦萨幽默周刊《420》的画师。一年后,中学毕业要申请大学时,费里尼面临着人生的交叉口不知何去何从。他不想当律师,那是他父亲的期盼;他不想当医生,那是他母亲的愿望,当然他还是服从了父亲的意愿,选择了在罗马大学攻读法律,并在1938年定居罗马。

在上大学其间,他为多家画刊画漫画,他的漫画着色明快艳丽,人物形象活泼大胆,最重要的是他的幽默感很强。对于费里尼而言,能让人发笑就是最崇高的工作。他甚至认为自己以后就是干这一行的了。而就在1940年的春天,他看到了著名作家卡夫卡的惊世之作《变形记》,卡夫卡小说里所呈现的置身迷宫般的感觉,和能把日常生活变成魔术般幻觉的能力让费里尼震惊,费里尼忽然觉得文字描述下的世界,毕竟和绘画是有所不同的。从此,费里尼也陆陆续续的做起了编撰剧本的行当。1942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悄然盛行,费里尼也认识了该运动的倡导者罗伯托·罗西里尼,罗西里尼以自己的激情和勇气,扛起了摄影机走出了摄影棚,穿行于大路和人群中,用记录的方式真实的再现了意大利社会的风貌,抨击了法西斯政府对战争的控诉反动。这是无论何种电影棚无法表现达到的效果,这一点,让费里尼深深折服。

费德里柯·费里尼 - 导演前期

1943年,费里尼与茱莉埃妲·玛茜娜结婚,之后玛茜出演了费里尼的多部电影。浮现在她脸上的忧郁笑容和纯真感伤,都恰到好处了表现了费里尼的特殊风格,长期以来成为了费里尼拍摄电影的灵感所在。之后的1944年,他着手写了《罗马,不设防城市》的剧本。当时墨索里尼政府的垮台,使罗马成为了不设防的城市。而意大利的解放,让罗马处处都能看见美国大兵的身影,好莱坞的电影充斥着罗马。费里尼找不到写剧本的活儿,只好和几个老朋友开了一家卖漫画和唱片的书店。美国大兵在他的书店里看着自己被画成漫画的形象会笑上半小时。就是在这样喧闹的气氛里,有一天,罗西里尼找到了费里尼,希望他能写一个描绘抵抗运动领导人一生的剧本。然后罗西里尼扛着摄像机在事件发生的地点,重现当时情景,这部影片以它特有的空间真实感,叙事真实感的“新现实主义”风格轰动影坛。费里尼也因此和罗西里尼成为了好朋友。

在罗西里尼拍摄电影《老乡》时,经常要费里尼进片场帮忙写一幕新戏或改一段对白,而片场里是一片喧闹——机器的轰鸣,演员在背诵台词,剧务人员忙着准备放映机,化妆师紧跟在演员身后,导演拿着话筒跟一位黑人演员喊话……这一切又让费里尼跌入了儿时马戏团的梦里,费里尼想,如果电影是不断发生在“真实人生”和“描绘人生”之间的一种体验,那么又有什么比自己拍摄电影更真实更有体会呢?拍摄电影,可以使导演带领他的演员们展开“发现自我”之旅。于是1950年开始,费里尼踏上了导演之路。

1950年,费里尼与拉都阿达合作执导《杂技之光》,以十足的黑色幽默方式描绘一些在意大利城镇中巡回演出的杂耍艺人的悲惨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自《杂技之光》开始,费里尼把他自己的片场布置成非常马戏团化,时而搭棚子时而拆棚子,无休止地混乱状态标榜着他的个人风格。1951年他导演《白酋长》,描写一个连环故事画的女读者遇上了自己梦想中的白酋长,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1953年导演《浪荡儿》,这部影片记述一些青少年的生活。在费里尼的家乡里米尼,一帮年轻人手头上有些零钱,成天在街头游荡,吃喝玩乐,消磨时光。这部影片很有些契诃夫某些短篇小说的气息,它塑造出了典型的“无业游民”形象。其中有这样一场戏:一个曾经风光过的舞台剧演员,被现实生活所逼,在一个小公司挂名演出小角色。有一天,这家小公司到了外省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一个满脑子梦想、对文学野心勃勃的青年(浪荡儿)请求这个曾负盛名的演员聍听他的剧本,这位老演员大受感动,以为自己仍然是青年一辈的偶像,于是一位被人们遗忘的老演员和一个天真的年轻人互相欣赏,吐露心声。而他们彼此都没有发觉对方的真实情况,或者,这已经不重要了。这个带有明显反讽和黑色幽默的镜头标志着一个由幻想、回忆、交流、魅惑的奇境所构成的电影美学新境界也因此诞生。

费里尼电影的另一个非常突出的感觉就是他试图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现实主义和强烈的自传性:影片描述孤独而不失幽默的小人物,嘴角永远都露出诡异的笑,他们出现在马路上、咖啡馆里、广场上,他们在现实和幻想中游离,寻找生活的落脚点。这形象几乎贯穿了所有费里尼的电影,成为经典形象。他们的遭遇是现实的,是无根无助的,他们漂泊的生活感动了所有的人,也奠定了费里尼的大师地位。至于自传,则一直都被影迷们视为费里尼电影里最大的悬念,影迷们总是乐于扮演侦探的角色,在他的电影里寻找费里尼早已设好的隐喻和暗示并为此暗自惊喜。

1954年他拍摄了《大路》。大路的情绪很忧郁,调子是自然主义的。写的是一个粗暴的江湖杂耍大力士和一个头脑简单的流浪女人(由费里尼的妻子扮演)之间的悲惨遭遇。费里尼把这部影片称做“我的整个神秘世界的索引大全,我的个性的毫无保留的大暴露”,这部关于个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社会现实的的成人寓言成功的以“费里尼风格”重新诠释了意大利电影的新现实主义。而该片在荣获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后共获得60项以上的国际奖项,堪称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尽管这部电影遭到了当时大部分的左翼记者的猛烈抨击,然而影片的放映成功掀起了50年代世界各国影迷排起长队等待观看费里尼的影片的热潮,而太多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更是在每当哼起《大路》的主题歌时,总是悉悉嗦嗦的吸着通红的鼻子,泪雾迷漫。

1955年,这位高产的导演再度拍摄了充满颓废反动意识的电影《骗子》,它以那些棚户居民,即一些象狼那样生活和死去的小偷、骗子,作为悲惨的主人公。故事苦涩辛酸,但却没取得商业上的成功。随后在1957年拍摄了凄凉但不失谐谑的《卡比比里亚之夜》,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受尽了嘲弄、蔑视、侮辱和欺骗,她跌跌撞撞的跟随着一抹曙光回家,正在她茫然无助的时候,她的身边出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她看着他们,本已麻木暗淡的脸又泛起了希望的微笑,跳起了舞蹈。而就在这个时候,她忽然转过身来,面对镜头,看了好几眼。正是这个著名的回望镜头让观众激动不已,戏院里的观众被这奇妙的眼神所震撼,他们分明感觉到了这是一种渴望交流的眼神。他们纷纷交头接耳:“哦,可怜的卡比里亚,我们要帮她一把!”,完全忘记了他们正在电影院里欣赏一种被称之为电影的艺术。而费里尼的伟大就在于他放弃了电影语言的格式,成功的运用意识流的暗示让观众觉得前所未有的投入感。

费德里柯·费里尼 - 导演中期

1960年,他创作了《甜蜜的生活》。据说当时费里尼找甫出道的男演员马塞洛·马斯楚安尼拍这部电影,马斯楚安尼跟大导演讨剧本看,得到的只是一捆空白纸张,里面只有张费里尼画的速写,内容是个赤裸裸勾着一条大阳具的男人在海里游来游去,周遭则有美人鱼前来围绕。马斯楚安尼尴尬地不知该如何拒绝,只有答应演出,这也促成了马斯楚安尼成为了费里尼的御用男演员的开始。这部影片描述的是由马斯楚安尼饰演的花边新闻记者,他混迹于明星、富豪们的生活圈子当中,目击了这些上流寄生虫们的虚浮、堕落和丑闻。他空虚,恶心,但是也无力自拔,因为他本身也是其中的参加者和同谋。影片毫无顾忌地展示了罗马名流们肮脏龌龊、寻欢作乐、得过且过的日常生活。片中那骄奢淫逸的场面和光怪陆离的段落,使得全世界的电影观众既感到震惊,又感到神往。而且还因为费里尼给这部电影的角色取名为“PAPARAZZO”,“PAPARAZZO”从此成为国际通用的“狗仔队”同义词。

《甜蜜的生活》尽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同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教皇勃然大怒,由梵蒂冈天主教廷领导发起运动来反对这部被他们称为“图谋不轨”的影片,罗马的教堂门口贴上了黑色的巨幅海报:“让我们为人民公敌费里尼的灵魂得到救赎而祈祷”;而资产阶级因为自身丑态毕露而怒火中烧,他们出钱让《罗马观察报》撰文的记者每天呼吁电检处撤消准映许可,销毁底片;即使费里尼曾经的支持者也认为费里尼的电影已经离开了底层人民,用华而不实的奢靡场景铺陈着上流社会的颓废。但是,没有人能否认费里尼的确是天才,他用冷静的语调描述着当时的那个放肆虚无的现实生活。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让费里尼完善了新写实主义,超越了新写实主义,富有诗意地重新安排了世界。《甜蜜的生活》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被称为探索二十世纪文化与想象殿堂之门。

两年后,费里尼拍摄了为讽喻《甜蜜的生活》的电检而写的《三艳嬉春》故事中的一段——《安东尼博士的诱惑》,也是费里尼的第一部彩色片。之后的1963年,费里尼拍摄了轰动影坛的代表作—— 《八又二分之一》。该电影是费里尼的创作转向表现人的内心现实的标志。它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苦苦挣扎。影片题目的含义,一说是吉多在拍摄他的第9部影片,却没有完成;一说是费里尼自己的影片——他在此前共拍摄了7部半影片,接近人的内心世界,回忆、回忆幻觉、想象以及梦境与现实的片断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一个“处于混乱中的灵魂”。这部影片为什么叫《八又二分之一》?显然这片名并不标示着题材内涵或形象特征,而同无标题音乐的编号一样,仅仅指示出作品的序列。费里尼在拍摄这部影片时,曾执导过7部故事片和略等于半部影片的两个插曲,因而这部借男主角吉多来比喻自己创作甘苦和人生经历的影片,便被命名为《八又二分之一》。

费里尼在《八又二分之一》里,大量借鉴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巧。象征、闪回、幻想和梦噫大量穿插在电影里,使观众能深入地看到吉多的内心状态:吉多在拍片过程在片厂的活动中,穿插他儿时的回忆与自己的幻想,各个段落以超现实的方式拼贴组合,似真似幻,难以区分。片头医师开给焦虑的导演的处方是喝矿泉水与洗温泉浴,而此二种建议都在他的幻想中以变形的方式出现。例如众人如同领圣水般虔诚地领矿泉水,或是他幼年时洗澡的快乐经验,他想像被众多女子陪侍洗温泉,其实这正代表了他的情欲幻想,他希望所有的女人都能把他视为神明,把她们自己奉献给他,并且能够始终驯服于他。除此之外他还有各种幻想或回忆景象,如他幼年到海边看浪女跳舞的经验,他自风雪夜归来,双手捧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分送众女子,还有他手持皮鞭兴奋地驯服众女子。

这些荒诞的场景让影迷们为费里尼疯狂大胆地,甚至“无耻”的暴露自己的内心活动而深深折服。《八又二分之一》在剪辑上的时空跳跃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被人们称作“意识流”的风格。这部现代派的经典之作,是费里尼创作的高峰和转折点。这部1963年拍摄的电影如今被广泛的模仿着,电影里的各种桥段和镜头至今都让人们津津乐道,它几乎成为了心理片的代名词。费里尼在接收采访时说:“在《八又二分之一》里,人就像涉足在记忆、梦境、感情的迷宫里,在这迷宫里,忽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过去是怎样的人,未来要走向何处?换言之,人生只是一段没有感情、悠长但却不入眠的睡眠而已。”

两年之后,费里尼拍摄了另一部自传性很强的电影《朱丽叶与魔鬼》(又名《鬼迷朱丽叶》),在这部电影里,费里尼过分追求神秘主义的梦境空间,在影片里极尽详能的描写一个资产阶级的女人遭到丈夫的欺骗,精神迷惘,陷于离奇古怪的幻觉,最后终于清醒的故事。虽然费里尼和茱莉埃妲两人携手共度一生,而且费里尼也从来没有传出与其他女人的诽闻,但是所有对费里尼非常熟悉的影迷都不相信费里尼从没有出轨的行为。尤其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因为电影中充分的表现出费里尼是一个性欲旺盛且对女人充满遐想的导演,他甚至形容男人外遇只是把自己的性器官借给别人用一下罢了,并没有出卖自己的灵魂。或者这正是费里尼的迷人之处吧,他永远是神秘的,让人无法捉摸的。

费德里柯·费里尼 - 导演后期

沉寂了三年之后,费里尼在1968年拍摄了《癫狂三步曲》中的一段—— 《该死的托比》,1969年拍摄了《爱情神话》,但并没获得大众的认可和他自己的评价,他开始远离现象的本质,而深入神秘的内心世界。他也不再希望获得观众的掌声,而沉浸在自我陶醉中,和他的电影一起陷入了低潮。然而1970年后,他陆续拍摄的《小丑》、 《罗马风情》、《乐队排演》、 《女人城》和《卡萨诺瓦》又掀起了费里尼的创作新高峰。《女人城》描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火车上邂逅年轻貌美的女郎而下车跟踪,误入了全是女人的城市,那里有妇女解放运动的成员,有歌舞女郎、、泼妇、应召女郎、“第三性”女郎等等,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女人们的表现让这位男士目瞪口呆。

80年代的费里尼转向了形而上学和人道关怀。1983年拍摄的《大海航行》以世界末日为时代背景,对未来世界的渴望为电影主思路。在拍这部电影时,用水压起重机支撑一艘船,架在巨大的摄影棚内,当时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晕船了,只有费里尼太专心拍片所以没有晕。他说大海只是一块大的塑胶布,落日是用人工画的,更重要的是,费里尼在这部电影的后面故意让观众看到拍片现场和摄影机后面的自己。他一再让他的观众进入他所制造的魔术幻想中,误以为是真实的,以后再告诉观众那是假的。可是当观众失望时,他又再一次提醒观察这些虚构和梦一般的画面才是人生的真谛。跟着在1986年他继续执导了电影《金格和弗莱德》(舞国);1987年导演《采访:剪贴簿》,在该影片中可看到他对于片厂工作回忆的点点滴滴,几乎是一部完整的费里尼电影自传簿。

正是1987年,费里尼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手持一只导演用的大话筒,神情茫然地望着阴沉的天空自语:“我们还能拍电影吗?”。在商业和娱乐电影成为当今世界电影的主流的时候,我们和费里尼同样悲哀的发现,真正的电影艺术正在消失,连费里尼都无法再为他的的拍片计划找到投资人。于是在1989年拍摄了《月吟》之后,他和他的电影都消逝了。1993年10月31日,费里尼病逝于罗马。意大利举国哀悼一代艺术宗师,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所有影迷为他的逝世而扼挽叹息,人们沮丧的喃喃重复:“再也看不到了,再也看不到了。”

费德里柯·费里尼 - 特点风格

诗意和梦境:费里尼的电影具有诗意,他的分镜头脚本写得似真似幻,尤如魔幻剧场:“奇迹般的宁静中,海面上降下雪来。难以形容的堆云,明亮的月色,夜莺的歌声在空中回荡,然后突然一片静。”喜欢费里尼电影的影迷会为展现在他部部影片中的奇诡绚丽风格醉心不已;费里尼喜欢在片中引一位修士的话:“凡事皆为神迹,唯须用心领悟。”生命对于他是一场真实与幻想、浮面与内里潜藏的神秘不断交织的过程。他说:“我只能说真实与幻想之间的关系一直缠绕着我,多少有些神秘”。他的自传《梦是唯一的现实》表达了他对梦境的迷恋,他喜欢并习惯了以一种反显示、甚至怪诞的精神来在电影里呈现出真实的世界。一幕幕分不清真实与想象、抑或欢乐荒诞的场面便常常让观者为之错愕。

自传痕迹:费里尼小时候钟意木偶和马戏,在他的许多电影中都能突出的反映出他对杂耍和马戏所表现出的迷恋,马戏团和电影,成为了费里尼逃离现实的最佳去处,如果说费里尼是一名小丑,那么电影就是他的马戏团。自《杂技之光》开始,费里尼把他自己的片场布置成非常马戏团化,时而搭棚子时而拆棚子,处于无休止地混乱状态。费里尼喜欢“自传式”地在电影里描述他自己,他说:“我的电影中一切都是自传式的,即使描写一个渔夫,也是自传式的。”

漫画和悲喜剧:费里尼拍摄电影时依然沿袭了他的绘画技巧,把电影中人脸的特征、服装的细节、人的表情,身材都一一画下。他的作品悲喜交加,洞悉人生的美好同时也有悲凉。他的作品散发了典型属于欧洲人的实用精神、纯费里尼式的嬉笑态度——时而凝重,时而轻俏,两极间的摆荡更加令人眩目。比如处女作《杂技之光》以十足的黑色幽默方式描绘一些在意大利城镇中巡回演出的杂耍艺人的悲惨生活。1951年他导演《白色酋长》描写一个连环故事画的女读者遇上了自己梦想中的白酋长,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

新现实主义:他的影片描述孤独而不失幽默的小人物,嘴角永远都露出诡异的笑,他们出现在马路上、咖啡馆里、广场上,他们在现实和幻想中游离,寻找生活的落脚点。这形象几乎贯穿了所有费里尼的电影。他们的遭遇是现实的,是无根无助的,他们漂泊的生活感动了所有的人,也奠定了费里尼的大师地位。

对电影语言的贡献:费里尼放弃了电影语言的格式,成功的运用意识流的暗示让观众觉得前所未有的投入感。从《8?》开始,意识流和象征手法成为费里尼电影的重要手段。追随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我们像穿行过一座丰妙的游乐场,在时而风趣、时而滔滔不绝论述中接近一颗童稚而高远的心灵。

经过设计的“即兴创作”。他自己公开承是“在感性的非理性基础上工作的”,因而“没有任何东西是具体的,没有任何东西是特意安排的,没有任何东西是经过预见的”。但是当他在美国访问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他的工作是非常科学的,有设计的。无论他怎么说,他的实际的工作方式与大部分人所认为的那样相反,或者是与他自己谈到他的工作方法时所说的那些话相反,他的影片实际上是由他自己和几位编剖非常细致地设计出来的,尽管他自己说他的影片可能不“象晶体设计那样纯净和准确”,并且绝大多数是以“势如破竹的节奏”讲述出来的。

费德里柯·费里尼 - 佳片赏析

《道路》LaStrada(TheRoad)1954
情绪很忧郁,调子是自然主义的。写的是一个粗暴的江湖杂耍大力士和一个头脑简单的流浪女人之间的悲惨遭遇。该片共获得60项以上的国际奖项,堪称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

尽管这部电影遭到了当时大部分的左翼记者的猛烈抨击,然而影片的放映成功掀起了五十年代世界各国影迷排起长队等待观看费里尼的影片的热潮。这部电影是对新现实主义的继承和超越,他在试图避免用过于真实、过于简单的新现实主义传统人物来表现他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

由费里尼的妻子Masina主演,这是一位伟大的演员。她天真的表情让无数人感动。

《甜蜜的生活》LaDolcevita(TheSweetLife)1960
当时费里尼找甫出道的男演员马斯楚安尼拍这部电影,马斯楚安尼跟大导演讨剧本看,得到的只是一捆空白纸张,里面只有张费里尼画的速写,内容是个赤裸裸勾着一条大阳具的男人在海里游来游去,周遭则有美人鱼前来围绕。马斯楚安尼尴尬地不知该如何拒绝,只有答应演出,这也促成了马斯楚安尼成为了费里尼的御用男演员的开始。

这部影片尽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同时引起教皇勃然大怒,由梵蒂冈天主教廷领导发起运动来反对这部被他们称为“图谋不轨”的影片,罗马的教堂门口贴上了黑色的巨幅海报:“让我们为人民公敌费里尼的灵魂得到救赎而祈祷”;而贵族阶层因为自身丑态毕露而怒火中烧,他们出钱让《罗马观察报》撰文的记者每天呼吁电检处撤消准映许可,销毁底片;即使费里尼曾经的支持着也人为费里尼的电影已经离开了底层人民,用华而不实的奢靡场景铺陈着上流社会的颓废。但是,没有人能否认费里尼的确是天才,他用冷静的语调描述着当时的那个放肆虚无的现实生活。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让费里尼完善了新写实主义,超越了新写实主义,富有诗意地重新安排了世界。《甜蜜生活》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被称为探索二十世纪文化与想象殿堂之门。

《8?》1963
轰动影坛。该电影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苦苦挣扎。影片题目的含义,一说是故事主人公在拍摄他的第9部影片,却没有完成;一说是费里尼自己的影片——他在此前共拍摄了7部半影片。
费里尼在《8?》里,大量借鉴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巧。象征、闪回、幻想和梦噫大量穿插在电影里,使观众能深入地看到主人公的内心状态:儿时的回忆与自己的幻想,各个段落以超现实的方式拼贴组合,似真似幻,难以区分。回忆、回忆幻觉、想象以及梦境与现实的片断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一个“处于混乱中的灵魂”。荒诞的场景让影迷们为费里尼疯狂大胆地,甚至“无耻”的暴露自己的内心活动而深深折服。

《8?》在剪辑上的时空跳跃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被人们称作“意识流”的风格。这部现代派的经典之作,是费里尼创作的高峰和转折点。这部1963年拍摄的电影如今被广泛的模仿着,电影里的各种桥段和镜头至今都让人们津津乐道,它几乎成为了心理片的代名词。费里尼在接收采访时说:“在《8?》里,人就像涉足在记忆、梦境、感情的迷宫里,在这迷宫里,忽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过去是怎样的人,未来要走向何处?换言之,人生只是一段没有感情、悠长但却不入眠的睡眠而已。”

费德里柯·费里尼 - 作品年表

导演
? 1989年《月吟》 (TheVoiceoftheMoon)
? 1987年《访谈录》 (Intervista)
? 1986年《金格和弗莱德》 (GingerandFred)
? 1983年《大海航行》 (AndtheShipSailsOn)
? 1980年《女人城》 (CityofWomen)
? 1978年《乐队排演》 (OrchestraRehearsal)
? 1976年《卡萨诺瓦》 (Fellini’sCasanova)
? 1973年《阿玛柯德》 (Amarcord)
? 1972年《罗马》 (Fellini’sRoma)
? 1970年《小丑》 (TheClowns)
? 1969年《爱情神话》 (FelliniSatyricon)
? 1968年《死亡精灵》 (SpiritsoftheDead)
? 1965年《朱丽叶与魔鬼》 (JulietoftheSpirits)
? 1963年《八又二分之一》 (OttoeMezzo)
? 1960年《甜蜜的生活》 (LaDolceVita)
? 1957年《卡比比里亚之夜》 (NightsofCabiria)
? 1955年《骗子》 (IlBidone)
? 1954年《大路》 (LaStrada)
? 1953年《浪荡儿》 (IVitelloni)
? 1951年《白酋长》 (TheWhiteSheik)
? 1950年《杂技之光》 (VarietyLights)

编剧
? 1987年《访谈录》 (Intervista)
? 1986年《金格和弗莱德》 (GingerandFred)
? 1983年《大海航行》 (AndtheShipSailsOn)
? 1980年《女人城》 (CityofWomen)
? 1976年《卡萨诺瓦》 (Fellini’sCasanova)
? 1973年《阿玛柯德》 (Amarcord)Amarcord)
? 1972年《罗马》 (Fellini’sRoma)
? 1969年《爱情神话》 (FelliniSatyricon)
? 1968年《死亡精灵》 (SpiritsoftheDead)
? 1965年《朱丽叶与魔鬼》 (JulietoftheSpirits)
? 1963年《八又二分之一》 (OttoeMezzo)
? 1960年《甜蜜的生活》 (LaDolceVita)
? 1957年《卡比比里亚之夜》 (NightsofCabiria)
? 1955年《骗子》 (IlBidone)
? 1954年《大路》 (LaStrada)
? 1953年《浪荡儿》 (IVitelloni)
? 1951年《白酋长》 (TheWhiteSheik)
? 1950年《杂技之光》 (VarietyLights)
? 1950年Francis,God’sJester
? 1948年TheMiracle1948L’Amore
? 1946年《老乡》 (Paisan)
? 1945年《罗马,不设防城市》 (OpenCity)

费德里柯·费里尼 - 相关词条

大卫·里恩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安杰伊·瓦依达

塞尔吉奥·莱奥内

奥塔·埃索里亚尼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大卫·波德维尔

成濑巳喜男

罗曼·雷蒙德·波兰斯基

费德里柯·费里尼 - 参考资料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12/04/FA0712040002.htm
《费德里柯?费里尼》;作者:(法)梅让著,周皓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ISBN:9787534377518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