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电影导演 - 帕索里尼(艺术家)
帕索里尼(艺术家)

帕索里尼(艺术家)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PaoloPasolini,1922-1975)1975年11月1日,万圣节和万灵节之间的那个夜晚,意大利作家、“后新现实主义时代”的电影导演帕索里尼在罗马郊区被一个17岁的男妓用棍棒击杀,时年53岁。这位毁誉参半的大师的猝然暴毙震动了欧洲文艺界:教士们在他尸骨末寒时便开始驱除他的“邪恶魂灵”,而他的朋友、学生和崇拜者们(其中包括萨特、贝尔托鲁奇和罗兰·巴特)则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尊奉他为“圣—皮埃尔·保罗”。
展开

人物概述

意大利导演。在文坛上以诗人成名。后写了描写罗马贫民生活的小说,属于当时的新进作家。他的小说重视视觉描述,受到电影人的赏识,创作多部优秀剧本。

1961年开始执导筒。1964年的《马太福音》将圣经故事以次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搬上银幕,遭到当时所有左翼人士的强烈抗议。他改编拍摄了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构筑他独特的史诗宗教的认识体系。晚期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一千零一夜》)改编自中世纪题材的文学名著,是一种精神的欣悦和狂欢。《索多玛120天》则将他的性虐待幻想推到极致。

1975年11月2日被少年杀害,被人称为:“死亡模仿艺术”。这位著名的异端人物一生桀傲不驯,以残酷、暴烈、惊怖的作品,以及传奇般的生活故事,来颠覆社会主流思想。其思想和意识充满了矛盾和极端性,浑身散发着挥之不去的自我憎恨,堪称西方文艺界的“怪胎”,是国际电影界最具争议的人物。

个人经历

批评家们对帕索里尼的死的评论是:“死亡模仿艺术”。这位著名的异端人物一生桀骜不驯。他以其残酷、暴烈、令人惊怖的电影、文学作品,以其明目张胆的“犯上作乱”和传奇般的生活故事来颠覆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和“官方说法“。具有象征意味的是:他的被杀似乎是他的艺术作品的一个情节,一个自然的而且是必然的结局。 帕索里尼称得上是一个混乱躁动的巨大的矛盾综合体;他的父亲是一名法西斯军官,母亲是一位反墨索里尼的敏感的农村妇女;他是战后艺术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意大利共产党在1949年以为由将他开除;他景仰神圣和主,但他14岁就放弃了天主教信仰并一生与教会公开对抗;以无产阶级左摄自居的他在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中站到了警方一边反对学生革命;他批评电视开创了一个享乐主义的时代,但是他在影片《定理》和《天方夜谭》中公开蓄意地表现;他的影片《软奶酪》因渎神而给他带来了四个月的监禁;而两年之后,他又以《马太福音》一片获天主教电影大奖;这位被称为“文质彬彬、具有深厚美学修养”、反对野蛮暴力的诗人、小说家却拍摄了据作家、臭名昭著的萨德侯爵的小说改编的影片《萨罗》(索多玛120天),在银幕上展现了肮脏、血腥、不堪入目的场面(这部帕索里尼绝笔之作在所有国家均被禁映);直到生命完结的前一天,他还在为者的平等地位而疾呼,而他却固执地视堕胎为法西斯主义行为…帕索里尼1922年3月5日生于意大利波伦亚。他在故乡上完中学和大学,战时被征入伍,战后他捣家人避难费留里这个贫困落后的北部地区,在中学任职,并以该地方言发表诗作。当时,以方言写诗,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称得上是一项创举。1947年他加入共产党,同时开始阅读意大利共产党精神领袖葛兰西的著作,1949年他被控“道德败坏”,被革除教职,遂与母亲赴罗马定居。

50年代初,他任教于罗马邦区贫民窟学校。于是他目睹了一无所有的流氓无产者的被社会所遗忘了的生活角范:这里有骗子、窃贼、强盗、、妓男,有被污辱与被损害的,有肮脏、下流、背叛……他记录表现这些社会历史边缘人物的文学和电影作品屡道非议,但他声称:“真正的残酷来自事物本身,是生活的本质使人恐怖。”在此其间,他先后写了《生活的年轻人》、《激动的生活》等反映罗马贫民生活的小说,在当时是为人瞩目的新进小说作家。而且由于他的小说比较注重视觉,特别受电影人的喜爱,很多导演纷纷邀请他撰写剧本。他曾先后为马里奥苏迪特、费里尼、波罗格尼尼等人撰写剧本。其中费里尼的两部名作《卡比利亚之夜》和《甜蜜的生活》就是与费里尼合写的。当时还年轻的贝尔托鲁奇对帕索里尼极为尊敬,并请这位亦师亦友的前辈为他写了处女作《死神》的剧本。50年代末他出版了使他位居最伟大的当代文学家行列的两部作品:诗集《葛兰西之烬》和小说《暴力人生》,后者因描写与皮条客的生活而被指为“猥亵堕落”。此时他已开始与索尔达蒂、费里尼等电影大师合作编剧。他第一部独立导演的影片是《乞丐》,改编自他本人的作品。第二部为《罗马妈妈》。影片以一个贫困暗娼为主角,描写她们悲惨无望的生活。影片再度成功,获得62年威尼斯电影节俱乐部联盟奖。在他的影片中,充斥着强烈的宿命感和悲剧性。他的影片《软奶酪》只放映一次即被永远禁映。他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因内容不良被起诉33次,而帕索里尼却说:“以保护他人道德为名禁止,是为禁止其它更具危险性的事物找借口。”

帕索里尼

他的最后作品——《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揭露现代消费社会残忍的虐待狂般的暴殄天物的力量,把“施虐狂/受虐狂”的称号送给所有的观众,引起轩然大波。影片成了这位诗人的凄厉绝望的呐喊。作为一位身体力行的革命家,帕索里尼的目光总是凝聚在生活在资产阶级世界之外的苦难者身上。他出身于典型的小资产阶级,但是他深入骨髓地自我憎恨:“我同莫拉维亚和贝尔托鲁齐一样,是个小资产阶级分子,也就是说,是个狗屎蛋。”他热爱一无所有的流氓无产阶级,他经常在影片中搬演、重现圣经中耶鲜受难的场面,而被他视为现世基督的人物往往是窃贼、抢劫犯之流。他以其特有的风格来“污染”神圣。但是他认为:真正被污染的是罗马郊区的贫民百姓和广大的被剥削阶级,正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庸俗油滑的资产阶级用虚伪透顶的教义来“污染”纯真率直的无产阶级群众。帕索里尼永远是矛盾和争议之源。他在1964年改编拍摄了《马太福音》,将圣经故事以次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搬上银幕,并以近乎纪录片的方式运用镜头和调度,在他看来,马太是基督众使徒中最入世、最具革命倾向的一位。但几乎遭到了当时所有“进步的”左翼分子的强烈抗议。在现代语言学与神话人类学之间微妙的关系影响之下,帕索里尼的创作开始偏离“新现实主义”的传统,转而关注神话和意识形态,同时继续构筑他的史诗宗教的认识体系。他改编拍摄了《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在前一片中,他改动了那些人所共知的情节,重新塑造了主人公借以表达他个人的观点:俄狄浦斯不是一个遭到命运诅咒的悲剧人物,而是一个拒绝理性地自我反思而走向毁灭的暴徒。他最终瞎眼、流浪,罪有应得(这正是盲目愚蠢的现代人的写照)。这两部影片进一步确定了帕索里尼对边缘文化和前工业文明的依恋,他认为资本主义建立了丧失了神话感性的世界,使人们丧失了对神化身份的认同感,丧失了与大自然的和谐。于是在《美狄亚》中,美狄亚象征无产阶级的复仇就具有了新的含义:他们借助巫术神话的力量战胜理性与秩序,获得解放和自由。

生命三部曲

他晚期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谈》、《坎持伯雷故事集》、《天方夜谭》则更近于一种“狂欢”,一种大众神话。这些影片以精妙绝伦的奇观景象、轻松幽默迹近下流的笑话和精心编排的异国情趣获得了惊人的票房。这三部影片标志着帕索里尼中止了他对古老传奇的现代寓意的探究,脱离了神性的护佑,转而与民同乐。他深信“生命三部曲”在上坦然不讳,正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强加在人民身上的物化和异化统治的“政治抗争”手段。“身体始终具有革命性,因为它代表了不能被编码的本质。”归根到底,身体生命是不能被禁锢的。

广遭非议

在1975年,帕索里尼完成了自己最警世骇俗的最后一部电影《萨罗,又名索多玛120天》,将法国最“臭名昭著”的性作家萨德侯爵的作品搬上银幕。萨德侯爵在法国以致世界文学史上一向难登大雅之堂,他的作品以性风俗尤其是虐待狂的大肆描绘而著称。现代学术界在研究虐待狂这一现象和病例时,就采用萨德的姓氏命名。该作者最著名、最遭非议的就是这部《索多玛120天》。帕索里尼却将之更进一步,将时代背景定在法西斯统治时期。并使原作中狂乱的文字化为影像,实在是惊人之作。有人称这部影片是“一部不可不看,却不可再看”的影片。 帕索里尼始终在他的生命激情、性意识形态和政治两极之间摇摆撕裂,一边是美学、异教、隐逸,一边是现实、大众和革命;一边是弗洛伊德,一边是马克思。他不断地否定自身,超越自身,抛弃自身,直至死亡。

代表作品

导演作品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作品充满影像活力,寓意深刻。导演本人是同志,在自己的电影里却很少涉及这个题材。

1961年,他导演了第一部片子《寄生虫》(Accattone),继承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的风格,真实地呈现了罗马的边缘阴暗面。

1964年的《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1964)以现实主义风格讲述了耶稣的一生,被认为是最忠于基督精神的宗教影片,在美国获得宗教团体的广泛认可。假如这些教会得知帕索里尼既是共产党员,又不信神,还是者,他们大概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帕索里尼的作品常向古典名著取材,比如《俄狄普斯王》(Oedipus Rex ,1967)《十日谈》 (The Decameron,1970),《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 Tales,1971)《一千零一夜》(Arabian Nights,1974) 等,在这些影片中,他通常采用自然光线,并起用非职业演员。

帕索里尼最受争议的影片是死后上映的遗作《萨罗》或《索多玛120天》(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综述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电影作品列表:1961:Accattone迷茫的一代1962:MammaRoma罗马妈妈1962:Laviamociilcervello洗脑1964:VangelosecondoMatteo,Il马太福音1964:Comizidamore爱的集会1966:Uccellaccieuccellini害鸟和益鸟1966:Streghe,Le女巫1967:Edipore(1967/I)俄狄浦斯王1968:Teorema定理1968:Capriccioallitaliana任性的意大利风格1969:Porcile猪圈1969:Amoreerabbia爱与愤怒1970:Medea美狄亚1970:Decameron,Il十日谈1971:RaccontidiCanterbury,I坎特伯雷故事集1974:Fioredellemilleeunanotte,Il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1975:Salòole120giornatediSodoma萨罗(索多玛120天)附小传:生于意大利博罗尼亚的贫民窟,父亲是来自拉文纳的没落贵族,母亲则是农家女,由于家族血缘的复杂关系,皮尔·保罗·帕索里尼一家几乎包有亚平宁半岛所有的族群,而他也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典型的意大利家庭。因为父亲的工作关系,他小时候辗转各地。大学时读文学系,在19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如《格伦姆西的遗骸》和《我们这时代的宗教》等,很快就在文坛上以诗人成名。

《生活的青年人》和《激动的生活》

其后写了《生活的青年人》和《激动的生活》等描写罗马贫民生活的小说,是当时相当受人注目的新进作家,他的小说和诗集中较常使用方言,而这却是当时执政的法西斯政权所不容的。他的小说比较重视视觉和映像,因此受到电影制片人的赏识,一般电影导演纷纷请他写剧本。他第一部电影剧本是马里奥苏狄特导演,索菲亚.罗兰主演的《河娘泪》(LaDonnadelfiume,1954),以后相继写了许多名导演导演的一级剧本,也因此与电影界产生了深厚的关系。

《寄生虫》

1961年他导演了第一部片子《寄生虫》(Accattone,1961),承继了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的风格,真实地呈现了罗马的边缘阴暗面,映像构成极为出色,在威尼斯影展上获得了热烈的赞赏。

《Laviamociilcervello 1962》

接着又导演了一部描写私娼的电影《Laviamociilcervello,1962》,较之前作更是成功,在1962年的威尼斯影展中获得意大利电影俱乐部联盟奖,但是因为题材尖锐,风格独立,被保守势力认为是亵渎神明,以至于当局将他逮捕并缺席审判。

《马太福音》

1964年的《马太福音》(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1964)以现实主义风格讲述了这个广为流传的圣经故事,虽然手法一如既往的狂放,但这部影片却被认为是最忠于基督精神的宗教影片而获是广泛认可,它也获得威尼斯影展审查员特别奖并获得1967年三项奥斯卡提名。基于自身文学的素养,他的作品也习惯于向古典名著,特别是一些民间故事的寓言取经,比如《十日谈》(TheDecameron,1970),《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Tales,1971)等,在这些影片中,他通常采用自然光线,以及非职业演员来演绎作品,虽然片中暴力场面露骨,但由于寓意深远,影像出色,又合乎七十年代的反叛精神,《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Tales,1971)获得了1972年的第二十二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索多玛120天》

而他最为震惊世人的作品是1974年的《索多玛120天》(Salo),这部寓意反法西斯的影片改编自18世纪备受争议的法国作家萨德的小说,讲述了二战末在纳粹占领的意大利北部某城,四位高官以极其野蛮的方式性虐待和残杀16位男女少年,而这一切还在专门请来的钢琴师的伴奏下进行。影片一经播放可说是令人目瞪口呆,此片在包括意大利的许多国家都被禁映。影片完成不久,皮尔·保罗·帕索里尼就离奇死亡,据报道是被曾和他有染的少年杀害,但很多人都认为是由于皮尔·保罗·帕索里尼深受马克思主义及基督教义影响,他的影片也往往带有极强的政治倾向而受到指责,因此包括意大利名导贝托鲁齐在内都认为他是因政治原因而被害的。

文学生涯

意大利导演。在文坛上以诗人成名。后写了描写罗马贫民生活的小说,属于当时的新进作家。他的小说重视视觉描述,受到电影人的赏识,创作多部优秀剧本。

导演生涯

1961年开始执导筒。1964年的《马太福音》将圣经故事以次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搬上银幕,遭到当时所有左翼人士的强烈抗议。他改编拍摄了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构筑他独特的史诗宗教的认识体系。晚期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谈》、《坎持伯雷故事集》、《天方夜谭》)改编自中世纪题材的文学名著,是一种精神的欣悦和狂欢。《索多玛120天》则将他的性虐待幻想推到极致。

1975年11月2日,人们在罗马郊外一个荒凉的海滩上发现了意大利争议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尸体,被乱棍打得不成人形。后来,17岁的男妓朱塞佩·佩罗西被指控谋杀帕索里尼,但帕索里尼的死仍然留下了诸多疑点。

“这起案件布满了漏洞”

曾于2001年至2008年任罗马市长的瓦尔特·维尔特罗尼,日前向意大利司法部部长安杰利诺·阿尔法诺递上了一封公开信,要求相关政府部门针对疑点重重的帕索里尼谋杀案重新展开调查。意大利民主党人维尔特罗尼还曾在1990年代任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的副手,曾任意大利副总理。关于帕索里尼谋杀案,维尔特罗尼表示:“与那个年代很多案件一样,这起案件布满了漏洞。”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日报《晚邮报》刊登了这封公开信,并撰文表示,当下的司法科学可以解开帕索里尼之死背后的谜团。

对于帕索里尼之死,官方给出的解释是,17岁的男妓朱塞佩·佩罗西因为帕索里尼对他提出性要求,他表示拒绝后反应失控,才用木棒将其击打致死,还开着帕索里尼的车对尸体碾压了数次。最后,佩罗西以少年犯身份被判处9年零2个月徒刑。然而,故事还有无数种版本在流传。帕索里尼的友人都表示不相信帕索里尼之死只是一起简单的“桃色事件”,而是一起“政治谋杀”,因为就在帕索里尼去世前一周,他就曾宣称自己将要被黑手党谋杀。此外,现场诸多证据表明,仅凭佩罗西一己之力,不可能使帕索里尼受伤如此严重。当时的意大利少年法庭庭长阿尔弗雷德·卡洛·莫罗也表示:“陪审团认为诸多证据表明,当晚出现在谋杀现场的不只佩罗西一人。”

新技术或为案件疑点提供解答

2005年,凶手佩罗西翻供,称对帕索里尼棍棒相加的另有其人,他并没有参与谋杀,只是因为受到惊吓仓皇开车离开现场时没注意到躺倒的帕索里尼,才使得汽车从他的尸体上轧过。不过,当时罗马检察署表示,由于缺乏具体的证据,仅凭佩罗西一家之言,无法重新开展调查。

不过,前罗马市长瓦尔特·维尔特罗尼此次要求有关部门对已有证据进行重新审查,“我们必须寻找真相。”维尔特罗尼在致司法部部长的信中写道,“如今的科技进步使我们有了进一步调查、找到真相的可能。现在,您如果能对此案件的调查进程施加压力,将发挥极大的作用。”维尔特罗尼指出,应该对从在罪案现场发现的衣物、血样、汗水样本,以及帕索里尼自卫用的木棍等物证重新进行检测和化验,最新的科学技术将可以对很多疑点提供解答。

据悉,在罪案现场,警方发现了一件既不属于被害人也不属于凶手的外套,此外,现场以及帕索里尼的车上也有一些带血的指纹没有进行彻底的分析。

好友坚持帕索里尼死于政治迫害

因为帕索里尼生前一向不惮于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许多帕索里尼的友人都认为,帕索里尼死于政治迫害。帕索里尼生前的好友、电影导演塞尔吉奥·奇蒂曾宣称,谋害帕索里尼的凶手其实有五个人.奇蒂在接受意大利一家报纸的采访时曾表示:“佩罗西只是一个男孩,他只是那五个人的诱饵。他被那些人利用了。必须得有人为谋杀负责,他于是成了代罪羔羊。”他还指出,帕索里尼是在其他地方被谋杀的,事后尸体才被转移到发现尸体的海滩。

在被害前一年,帕索里尼曾在意大利《晚邮报》上发表过一篇著名的题为《多重谋杀案的故事》的文章。在文中,他写道:“我知道有好多位居要职的政治人物在背后操控着这些无助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杀手或者打手……”

帕索里尼:最离经叛道的导演

帕索里尼1922年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父亲是一名法西斯军官,母亲却是坚定的反纳粹者。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他,却始终同情无产阶级,成为西欧艺术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1947年,他加入共产党,两年之后却因身份被开除党籍。

在艺术世界,他是诗人、记者、专栏作家、哲学家、画家、语言学家、剧作家,当然,他最著名的身份还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他因为电影作品《软奶酪》“渎神”而被监禁4个月,但两年之后的《马太福音》却获天主教电影大奖。他最著名的电影作品包括《定理》、《猪圈》,根据名著改编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等。1975年,帕索里尼将法国文学作家萨德侯爵的作品搬上银幕,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电影《索多玛的120天》,这部惊世骇俗的电影因为内容涉及、虐待、食粪以及大屠杀,在世界各国均遭到禁映。

人物传记

书名: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图书编号:758107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定价:13.5

ISBN:753143147

作者:董冰峰

出版日期:2004-01-01

版次:1

开本:大32开

简介:

1975年11月2日,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PaoloPasolini)伤痕累累的尸体在罗马郊外的海滨被人发现。他的生命结束于一次夜晚的寻欢,结束在一名17岁男妓的乱棒下。他的死留下诸多疑点,迄今仍是神秘的谜团,有人猜测这是有计划的政治暗杀,有人哀叹这是一场艺术的殉难,文化的仪式。帕索里尼曾希望自己的尸体上混合着白色的精液与殷红的鲜血,竟然一语成谶。而此时,距离他完成电影《萨罗:索多玛120天》(以下称《萨罗》)仅仅数周,那部渗透着彻骨绝望的冰冷影片,似乎是他给世界留下的黑色遗嘱,这巧合中传递的死亡讯息令人毛骨悚然。

但还有谁比帕索里尼更适于将萨德的这部千古奇书搬上银幕呢?《萨罗》的副标题是"浪荡子帮",萨德和帕索里尼就是各自时代"浪荡子"的标本。他们都倡导身体革命瓦解所谓文明价值观,任由欲望奔流、释放想象的放浪不羁行为难以见容于社会,萨德被指控对多名女子猥亵、虐待,前后遭监禁28载,帕索里尼则因为其作品内容伤风败俗被起诉达33次。他们是世俗的背叛者,是魔鬼的异教徒。

但是,经历了二战的历史性地震、在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思想中浸染过的帕索里尼毕竟不同于大革命时代的没落贵族萨德。他的人生、他的个性充满了矛盾对立:父亲是法西斯军官,母亲却是坚定的反纳粹者;他在1947年加入共产党,两年之后因身份被开除,但他终生以左翼自居并深受葛兰西影响;他认为生活的神圣特质并不存在于任何宗教之中,而是存在于生命本身,他选择和所有的宗教断绝关系,他那种神圣与亵渎并置以创造诗意的颠覆性美学招致教会的谴责乃至监禁,然而《马太福音》却为他赢得了梵蒂冈的奖章。本质上他是流氓无产阶级之子,常年与强盗、小偷、等社会边缘人相伴。他诅咒消费主义和工业制度,向往农业文明下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感性世界,究其一生,他都在寻找一种在现代社会中失落的纯真。所以,他用方言写诗,用小说记录社会底层的贫民生活,用影像重现古老的原始神话。

作为诗人、剧作家、理论家、先锋小说家、期刊专栏作家,电影对于帕索里

尼只是艺术表达方式的一种。他在处女作《乞丐》中就高声宣布:"审判日来了!",而到最后一部作品《萨罗》直书地狱图景,14年电影之旅犹如一条毁灭之路,《萨罗》之前"生命三部曲"中洋溢的享乐主义与对欲望的热烈讴歌似乎只是回光返照中一曲最后的挽歌。

由《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和《阿拉伯之夜》组成的"生命三部曲"重返情欲奔放、生命力张扬的前工业社会,活色生香的描写、嬉皮笑脸的幽默风格与通俗易懂的故事令影片创造了帕索里尼始料未及的高票房。商业成功却促使他认识到这种表现形式并没有引发本能解放与身体革命,反倒迎合了大众对肉体的剥削性消费。于是他公开表示对这种类型的弃绝:“就算我想继续拍这种电影我也无能为力,因为现在我如此憎恶新一代意大利青年的身体和性器官。”他哀叹着年轻人中人性的缺失,哀叹着人类学意义上的“人”已然不存在。

《萨罗》就是一次彻底的翻转。他摒除了“生命三部曲”中性欲的快乐,赤裸裸地呈现无政府主义的性暴力对身体的残酷迫害。编剧塞奇奥·西提甚至建议应该将那种对牺牲者——亦即意大利青年——无力被动性的仇恨带到影片中。他采用最恶心的方式表达了对消费哲学的刻骨敌视,消费者产生粪便,又吃下/消费自己的粪便,于是人的身体变成自我封闭的系统,工业机器上的一环,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生产/消费的都不过是垃圾。

帕索里尼把影片的背景设置在意大利法西斯统治末期暗无天日的萨罗共和国,从而在消费主义、法西斯主义与性暴力之间寻找内在一致性。对于他,这一改写有着特殊的意义,他的弟弟正是在附近的山区参加游击队而牺牲,他本人也曾在那边被法西斯逮捕。作为意大利历史上最黑暗的一章,纳粹在萨罗统治期间,7万人惨遭杀害,4万人被截肢,无数妇女、少年被或鸡奸。影片中有贵族、司法、神权等组成的统治阶级,有士兵组成的暴力机关,有严格的法律,甚至还有被统治者的告密揭发,宛如一个微型国家。城堡内几何学式的布景设计,追求整齐对称,象征着权力制度的森严。法西斯政治与影片中的性政治有相同的权力结构,都是将人类身体对象化后无节制地滥施权力。摄影机固定地记录城堡中发生的所有骇人事件,犹如不动声色的注视,纪录片式风格令影像内容更加让人不安。摄影机对暴行总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让其发生在画面之外,让观众发挥想象力比直接展示更可怕。当影片结尾的大屠杀用距离感和无声音强化效果时,画面的性达到了触目惊心的顶峰。

这不只是一篇回溯法西斯时代的历史批判论文,帕索里尼的矛头直接对准了每位观众。吉尔·德勒兹认为“在《萨罗》中,不存在外面的世界”。影片把观众完全囚禁在封闭世界中,死亡是惟一可能的反抗形式和逃脱途径。观众只能与四位施暴者认同,观众的目光与他们的视线牢牢绑定,或者由他们在画面中出场与观众一起注视着被施暴的身体,或者通过他们的主观镜头直接代表观众的凝视。这种策略坚决破坏观看快感的产生,当观众无法通过他们自己的眼睛观看从而攫取愉悦,仅仅被强迫见证恶行。观众可以观看,却不能享受这种观看——与影片中的受虐者处于相似的境遇中,他们可以有性行为,却不能享受。正如罗兰·巴特所指出,帕索里尼采用了施虐狂策略把攻击矛头对准了观众。以萨德之名,在帕索里尼的无情逼视下,我们无处藏身。我们,也是那兽性狂欢中的一分子。

由此《萨罗》也显示了高度自反性,它如此深刻地反省了电影叙事中的权力关系。帕索里尼通过“生命三部曲”发现了零散故事的交织关系衍生力量,而萨德小说复杂又极其秩序化的结构正具有这种令他痴迷的形式美感。但他最终从叙事美学上升到叙事政治学,片中的用叙述故事来激发性欲,类比着电影导演对于叙事的迷恋。掌握了叙事权力的人可以成为施虐者,令观众接受酷刑,乃电影叙事机制的暴政性。

或许这亦是萨德与帕索里尼的不同。萨德小说的核心是快感,残忍暴行和死亡愿望作为性快感的组成部分出现,小说中的一位主人公声称建立在理智之上的恶行“是真正的精神享乐,它点燃了所有的激情”。而帕索里尼的电影则主要关于权力、死亡和堕落,他排斥快感。对于他来说,这已经不是标准意义上的虐恋,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虐恋是游戏,并不涉及造成身体伤害的暴力。显然,《萨罗》中的施虐早就超出了虐恋的范畴。在帕索里尼看来,这是一场权力的纵容与暴力的专政。在电影中,一切都与权力密切相关,至于快感在影片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生产,一种是自慰,而更多的时候是掌权者实现惩罚、虐待、折磨的过程中,这些掌权者都是性无能者或者至少无法通过直接的途径获得性快感。

帕索里尼不似萨德般决绝地离经叛道,他给影片留下了一个暧昧的结尾:两位士兵随着收音机曼妙的旋律跳起舞,轻松地谈到自己的女友,在经历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之后,这一刻如此平静而温暖。你可以将它视作帕索里尼内心深处一丝悲悯的不忍,给了我们一线生机和希望;你也可以把它看成帕索里尼最后凄凉的叹息,历史惨烈的一页被翻过,刽子手身上血迹未干,生活的齿轮又开始转动,如同资本主义工业机器还在不停运转,罪恶被悄悄掩埋,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

帕索里尼说:“真正的残酷来自事物本身,是生活的本质使人恐怖。”萨德在他的体内,一如卡尔维诺所言:“萨德在我们体内。”

所获荣誉

 时间 名称 奖项 获奖人 获奖情况
 1958年第11届 戛纳电影节 最佳编剧奖 Giovani mariti  获奖
 1966第19届 戛纳电影节 金棕榈奖 大鸟与小鸟 Uccellacci e uccellini 提名
 1974第27届 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 一千零一夜 Il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获奖
 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一千零一夜 Il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提名
 1962年第27届 威尼斯电影节 金狮奖 罗马妈妈 Mamma Roma 提名
 1964年第29届 评审团特别奖 马太福音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获奖
 国际天主教电影视听协会奖 马太福音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提名
 1967年第32届 金狮奖 俄狄浦斯王 Edipo re 提名
 1968年第33届 金狮奖 定理 Teorema 提名
 1969年第19届 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 爱情与愤怒 Amore e rabbia  提名
 1971年第21届 银熊奖-评审团特别奖 十日谈 Il Decameron 获奖
 金熊奖 十日谈 Il Decameron 提名
 1972年第22届 金熊奖 坎特伯雷故事 I Racconti di Canterbury 获奖
 第21届(1968)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联合国奖 马太福音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提名

外界评价

1975年11月2日被少年杀害,被人称为:“死亡模仿艺术”。这位著名的异端人物一生桀骜不驯,以残酷、暴烈、惊怖的作品,以及传奇般的生活故事,来颠覆社会主流思想。其思想和意识充满了矛盾和极端性,浑身散发着挥之不去的自我憎恨,堪称西方文艺界的“怪胎”,是国际电影界最具争议的人物。

附文

演员尼内托·达沃利谈《十日谈》

演员尼内托·达沃利谈《坎特伯雷故事》

演员尼内托·达沃利谈《一千零一夜》

帕索里尼谈创作

评论作品

生命三部曲

诗的电影

改变中的现实

死在田园-再论帕索里尼

六 剧本

《爱情百科》剧本摘选

更新日期:2024-12-25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