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新
吴元新 - 简介
吴元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现任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馆长。竭尽全力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蓝印花布艺术,收藏明清以来实物及图片资料一千多件,创作设计了大量蓝印花布纹样及现代工艺产品,赴国际个展30多次,荣获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中国中央电视台《走进幕后》为吴元新拍摄了蓝印花布专题片,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纽约时报》等媒体也先后来馆作人物专访。由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在天津闭幕。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馆长、南通职大蓝印艺术研究所所长吴元新设计的蓝印花布作品《凤戏牡丹》,获博览会金奖,这也是南通蓝印花布在全国会展中,连续夺得的第五个金奖。吴元新 - 艺术启蒙
儿时的记忆总是鲜活的。那时,南通百姓铺的、盖的、穿的、用的,小至孩子的围兜,大至结婚整套的铺盖,都是蓝印花布的。临睡前,小元新看着那被面上有趣的图案,听父亲讲蓝印花布的传说故事。讲到高兴处,父亲就把布上的纹样画下来,有时还手把手地教他两下。从那时起,小元新对蓝印花布有了朦胧的喜爱。这儿时记忆,也是最初的艺术熏陶。
吴元新中学毕业后,16岁开始学艺。南通是纺织之乡,家家纺纱,户户织布,自己种棉花自己纺纱,自己种兰草作染料,完全是一种自给自足农民染坊经济。
由于土壤、气候优势,南通被称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吴元新母亲每天早晚纺纱织布,从小耳濡目染,中学毕业后,就选择了进民间织厂工作。那时候年轻人并不愿意学这个,喜欢去半导体厂、电机厂。他是厂里唯一一个年轻学徒,跟师傅学蓝印花布整套的工序。边学习边到农村去收集民间蓝印花布纹样。然后把搜来的图案整理、分类、编号,在这个基础上设计研究,应该是很系统的工作了。
一次,吴元新工作时不慎扭伤腿,厂领导、工会主席、老师傅闻讯上门慰问。闲聊中,工会主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上虽有人看不起我们土布染坊,可外国人很愿意和我们做生意,只要款式新,花样新,老外就给订单。”
吴元新的父母亲说:“我们祖上就纺纱、织布、印染,南通农村千万个家庭中传了好几百年了,我们相信总不会消亡吧。”
“新款式,新花样,有订单”这9个字,从此在吴元新脑海里深深打上烙印。
从此,吴元新与蓝印花布结了缘。他白天学技术,晚上练绘画,有时通宵不眠。领导见小吴技术进步快又用功,破格把他调进设计制版室,拜民间知名艺人黄师傅为师。黄师傅见小吴勤奋好学,便悉心传授自己的高超绝技。
1978年11月,日本客商久保麻纱来厂订货。离厂时,久保麻纱选了吴元新设计的12幅作品中的8幅。其中,既有传统色彩,又有几何图形和抽象写意。颇具新意的作品促成一大笔交易。吴元新的工作照还被制成明信片在日本发行。为此,厂里专门开会奖励,并授予他设计革新标兵称号。
此时,吴元新明白了:传统民间艺术要长久不衰、永葆青春,必须创新再生。
吴元新 - 艺术深造
1982年,吴元新考取了宜兴轻工学校轻工美术专业。在校3年,吴元新
广泛涉猎剪纸、刺绣、风筝、青瓷、青铜、古陶、石刻、木雕等图案,从中吸取营养,运用到蓝印花布的设计之中,先后设计上千个品种,寄给厂里付诸生产,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1985年,吴元新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他把课堂变成传承蓝印花布艺术的阵地,把民间蓝印花布艺术列入教案。两年中,他向百名学生讲授蓝印花布艺术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一批学生后来成为蓝印花布艺术的传人。
南通盛产棉花、蓝草。蓝印花布源于明末清初,在悠久的传承中积淀成手工刻版、手工刮浆、手工染色、手工刮白晾晒等一套完整的技艺。用蓝印花布成为南通人生活习俗之一,伴随着南通人走过几百年沧桑。
1987年,吴元新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被招聘到南通旅游品工艺品研究所负责新品开发。他开发的系列产品,既有传统本色,又具时代气息。1988年,在中国工艺民间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部级奖励。
1989年,吴元新被派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深造。1990年,他又到中央美术学院攻读民间美术专业。理论素养的提高为他在传承中创新如虎添翼。他不仅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寻找设计灵感,还注重在使用基材上创新。用新基材制成的蓝印花布时装、鞋帽、台布、窗帘等系列产品,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北京、南京、上海、苏州、广州等都市的大商场。
吴元新创新热情勃发。他把民间艺术、民间美术、装饰艺术融为一体,开发出文化含量高的蓝印花布系列产品。坐落在美丽濠河边的“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成了透视蓝印花布艺术传承文化的窗口。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该馆探秘、观赏。
吴元新把办好艺术馆作为传承民间艺术的大事去做。1996年,南通旅游品工艺品研究所改制,领导要他改做课题,捧“铁饭碗”。他却毅然选择自筹资金创办“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没有大量的蓝印花布收藏,就谈不上传承、研究、开发。他为收藏吃尽苦头。为收藏一幅“吉庆有余”的蓝印花布被面,吴元新在海门的乡间小路上苦苦奔波,才从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手中换取了这幅被面。听说启东市永阳乡有一幅“状元及第”的包袱,但不知谁家收藏,吴元新几乎跑遍全乡的家家户户,终于在一位老太太家发现,这是惟一收存的蓝印与刺绣结合的藏品。启东市惠和乡有一位老人藏有蓝印花布寿枕,吴元新顶着风雨,步行十多里路,来到他家,其子女深为感动,说服老人,将已收藏100多年的“梅、兰、竹、菊”寿枕套交给了他收藏。
办艺术馆,建传承基地,出专著的同时,吴元新还顺应现代营销理念思潮,参加多种展览、展示,参与名品角逐,拓宽了发展空间。
吴元新 - 荣誉
2002年初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南通考察时勉励吴元新把蓝印花布私营博物馆办成最具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亮点。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顾秀莲,2004年考察该馆时,得知吴元新同志自筹资金创办艺术馆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时指出:要大力发展和宣传这种民营博物馆办馆模式,推进文化事业体制改革。
全国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刘延东,2001至2003年两次考察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并高度赞扬该馆在抢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的成绩
2004年5月,中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应邀来通,参观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并在馆内与南通市文联主席尤世玮、秘书长冯新民及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宇明就吴元新对蓝印花布的保护、挖掘、创新等进行了研讨,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当看到《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的样稿时,冯主席认真阅读,十分高兴,并鼓励他要继续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搜集。当谈到吴元新为恢复明清蓝印花布染坊作准备时,冯主席认为,这个想法很好,并建议他广泛搜集蓝印花布及染坊的相关旧物器具,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如民间有遗存的原始染坊要整体搬移,或加以组合,恢复染坊要尽量用原物,尽可能反映原来的风貌,哪怕是一缸一碗都要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真正把事情做到极致。人活在世上,要在地球上划一道痕,留点对后人有用的东西下来。临别时,冯主席欣然为蓝印花布馆题词:“靛蓝人间布上美,青花世界馆中看。”
在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前夕,苏州在开发千年古街山塘的同时,有关领导邀请吴元新在山塘建馆并陈列展示江南古旧蓝印花布,抢救、保护、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苏州市领导及三塘街等有关部门支持和关心下,经近一年筹建,吴元新创办的苏州江南蓝印花布艺术馆于2004年6月试开馆。在世界遗产大会上,江苏省及苏州市领导陪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参观了蓝印花布馆,并观看纺纱、织布等工艺流程演示,受到了与会官员一致好评。
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走进幕后》、《走遍中国》等栏目组来馆作专题采访;江苏电视台《新闻时空》、江南《天工开物》节目组、台湾中天电视台、东森电视台节目组等都先后来馆作专访;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周刊》、《人民画报》、《中国时报》、《香港商报》、《纽约时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媒体来南通对吴元新传承、弘扬民间艺术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
吴元新长期以来在保护、抢救、挖掘、继承、开发蓝印花布传统艺术上的贡献,2004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吴元新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成为本次评选中江苏省唯一获奖的民间艺术家。
2004年度吴元新荣获了全国优秀文艺奖项一等奖。
2005年至2006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联邀请在民间工艺上有杰出贡献的民间艺术家,参加中国文联举办的春节联欢会。吴元新作为民间艺术家之一,连续两年在联欢晚会上为全国电视观众演示传统民间印染工艺,讲解蓝印花布艺术,受到全国文学艺术界领导的称赞。
2005年6月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第二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吴元新设计的“蓝印花布工艺系列”, 突破了传统的蓝白二色局限,开发了二次上浆,三次刻版,二次染色的复色布系列,并荣获金奖。同年10月 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在杭州举办,吴元新设计的“台布工艺四件套” 在保护传
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适合现代家庭生活需求的工艺饰品,又一次荣获金奖。
2005年中国文联、民协授予吴元新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成就奖(获此奖中国只有5位民间文艺家)。
2006年初应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邀请,吴元新在该院创办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分馆,其目的是在大学中传播民族民间艺术为弘扬传统文化,宣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努力。同年12月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
2006年4月参加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吴元新蓝印花布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展出,受到了中央美院专家、师生的好评。5月冯骥才主席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专程来南通授予吴元新蓝印花布艺术馆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承志、中国民协副主席陶思炎、江苏民协秘书长张建华出席了授牌仪式,冯骥才先生在授牌仪式上说:我特别希望象吴元新这样的人在南通能更多一些,因为南通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希望元新能做更大更广泛的工作,……今天我们给元新更多的是光荣,明天更大的是压力,但我相信,元新不会叫苦。因为他每一分钟都要讲蓝印花布这四个字。
2006年6月 由吴元新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部的专家李绵璐、朱培初这样评价的:南通蓝印花布有今天的成果,这是吴元新带领印染技艺一班人30年来坚持不懈的收藏、研究、传承、创新的努力结果。同年8月吴元新参加了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作品《桌旗、靠垫系列》荣获第八届“山花奖”。这是吴元新连续三届荣获“山花奖”。
2006年10月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主办的天津第三届中华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吴元新设计的作品《狮子滚绣球蓝印花布台布》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作品展现了民间艺术 现代魅力,荣获组委会颁发的金奖。同月在中国家纺协会主办的中国民族家纺设计大赛上蓝印花布“喜相逢”桌旗系列荣获“金奖”。鉴于吴元新在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创新、传承中做出了杰出的成绩,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2006年11月“吴元新蓝印花布收藏设计艺术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历任院长出席开幕式,吴元新作为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传承人,被邀请走进清华讲堂讲授蓝印花布图案艺术,传授蓝印花布传统技艺,展览结束后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王进展为展览所取得的成效,写信向吴元新表示感谢,并祝贺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吴元新代表作品“年年有余”饰品、“凤戏牡丹”台布、“喜相逢“桌旗系列应邀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其代表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7年元月经国务院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领导小组批准、国家发改委在人民大会堂授予吴元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成为中国民间传统印染行业中建国以来的第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为大师们颁发荣誉证书。
吴元新蓝印花布艺术馆,在民间艺术遗产的抢救、传承中,已走在全国前列,受到国家领导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已成为全国社会文艺事业的“光彩之星”。
吴元新 - 事迹概述
1977年在启东工艺印染厂从事蓝印花布刻版设计工作。
1979年作为青年工艺家,刻版工作照在日本被制成明信片发行。
1982年考入江苏省宜兴轻工业学校(现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美术设计专业学习。
198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1987年调入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任设计室主任。
1988年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蓝印花布》系列产品获部级奖,在第22届全国旅游工艺品博览会上《蓝印花布时装》获优秀奖。
1989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学习。
199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大专《专业证书》班学习。
1991年设计的民间工艺品《仿古彩陶》、《蓝印敦煌飞天》分别获江苏省第三届轻工美术设计一等奖和二等奖。
1994年南通旅游工艺品研究所蓝印花布分厂,任厂长。
1997年创办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任馆长。
1998年应台湾文化中心邀请,赴台参加“亚太地区工艺家交流展”。
1998年收藏蓝印花布的古旧精品在日本日中友好会馆展出。
在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工艺品博览会上,设计的《纺织图》壁挂系列荣获金奖。
1999年12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蓝印花布收藏设计作品个展“中国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展”。
2000年9月应邀参加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并作为工艺美术专家代表在南京文化中心献艺。
2001年2月应美国亚利桑那州中国文化中心的邀请,吴元新蓝印花布作品展赴美展出。
2002年参加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年年有余”系列饰品荣获金奖。同年五月在中国民俗艺术节活动中,“蓝艺”系列作品再获金奖。
2004年6月创办“苏州江南蓝印花布艺术馆”。
2004年6月参加北京首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创作的“蓝印花布工艺品系列”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
2004年度荣获了中国优秀文艺奖项一等奖。
2005年2月荣获江苏卫视“我爱我家”江苏民间艺术家最具人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