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中国地理家 - 潘保田
潘保田

潘保田

潘保田,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

潘保田 - 简介

潘保田,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黄河形成发育与青藏高原隆起和环境变化的研究。曾主持 “青藏高原形成隆升及其环境资源效应研究”项目中课题等的研究工作。2000年获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79.9 1983.6 兰州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 学生

1983.7 1985.8 兰州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 助教
1985.9 1988.8 兰州大学地理系 在职硕士生
1988.9 1991.12 兰州大学地理系 在职博士生
1992.1 1992.9 兰州大学地理系 讲师
1992.10 1993.4 英国伦敦大学皇家Holloway学院地理系 访问学者
1993.5 1994.11 兰州大学地理系 讲师
1994.12 1997.11 兰州大学地理系 副教授
1997.12 1998.11 兰州大学地理系 教授
1998.12 2001.10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系 教授、博导
2001.11 2002.11 美国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地壳研究所 高级访问学者
2002.1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系 教授、博导

潘保田 - 主要学术任职

2003.12-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
2000.9-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2.5-- 甘肃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自然地理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
1999.12-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
1999.1- 《冰川冻土》副主编
2001.1- 《地理科学》编委
2003.1- 兰州大学职称聘任委员会委员
2003.1-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4.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4.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主要研究经历

1985年--1994年:主要从事黄河形成发育与青藏高原隆起地貌证据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
1995年以来:重要从事祁连山与青藏高原隆起及其环境环境效应的研究工作。做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家"八五"攀登计划青藏项目的研究,做为专题负责人之一主持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专题和国家科学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的研究;做为课题负责人之一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项目"青藏高原各圈层相互作用关键问题"课题的研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专题和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
主要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起至年份 资助金额 本人作用 完成情况
黄河发育与青藏高原隆起研究(49101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92.1
-1994.12 4.0万元 主持人 完成
祁连山东段第四纪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49471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95.1
-1997.12 8.3万元 主持人 完成
青藏高原夷平面研究(49771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98.1
-2000.12 18万元 主持人 完成
兰州地区河流阶地发育模式研究(40171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1.1
-2003.12 25万元 主持人 进行中
石羊河下游古河道与地下水分布研究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1996.1
-1997.12 0.6万元 主持人 完成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KJ85-07-02-03) 国家八五攀登计划项目 1993.1
-1997.7 80万元 参加人 完成
青藏高原北缘天然剖面与高原夷平面研究(KZ951-AL-204-02) 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项目 1996.1
-2000.12 65万元 第二主持人 完成
河西地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49731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1998.1
-2001.12 120万元 子课题主持人 完成
青藏高原各圈层相互作用关键问题研究G19980408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1998.5
-2003.10 120万元 第二课题负责人 完成
祁连山北麓新生代沉积磁性地层与青藏高原隆升(教外司留959号) 教育部国际合作 1998.1
-2000.12 6万元 主持人 完成
祁连山北麓层状地貌发育与青藏高原隆起研究 教育部重点项目 1999.1
-2001.12 12万元 主持人 完成
石羊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流域地貌对构造/气候事件的不同响应及其反馈作用 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 2004.1
-3007.12 6万元 主持人 进行中
人才基金项目
祁连山东段黄土气候记录研究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 1999.1
-2001.12 7万元 主持人 完成
黄河与石羊河水系发育关系及阶地阶地形成对比(教技函1999-2)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 2000.1
-2002.12 30万元 主持人 完成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研究(教技司2000-65) 教育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00.1
-2002.12 15万元 主持人 完成
层状地貌发育与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教人司2000-26)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 2000.1
-2004.12 50万元 主持人 进行中
获奖情况

成果奖:
1 1991年"兰州黄土研究"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五完成人;
2 1995年"甘青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三完成人;
3 1998年"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与我国自然环境形成演变研究"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第三完成人;
4 2000年"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高分辨率黄土与季风气候演化"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第二完成人。


荣誉奖:
1993年"甘肃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1996年"甘肃省园丁奖"。
1996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1998年"青藏高原优秀青年科技奖"。
1998年"甘肃省优秀青年科技奖"。
1999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奖励;
2000年"霍英东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类三等奖"。


主要科研成绩


1. 黄河形成发育研究。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km,流域面积达75.24万平方公里,以多沙、多淤、善徙、善决而著称于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我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已在黄河中上游建起了龙羊峡、刘家峡等许多座大型水利工程。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由于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中游水库和下游河床严重淤积,对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和下游有2.7亿亩耕地、1亿多人口的华北沿黄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自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时间不断延长,95年断流时间长达122天,断流里程683km,对工农业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黄河的整治与开发始终是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治理与开发黄河的基本是认识黄河的性质与特点,深入研究黄河形成发育历史就是这类基础研究之一。河流地貌是地貌学研究的中心之一,探讨像黄河这样巨型水系的形成发育规律可以丰富和发展地貌学的理论。因此黄河形成发育研究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根据较精确的测年资料,在李吉均院士指导下在国内较系统地研究了黄河全程的形成历史。指出黄河形成是通过袭夺、串联内流水系进行的,先后经历1.7MaBP前的水系孕育,1.7-1.1MaBP的水系形成,1.1-0.08MaBP的水系发展和0.08-0.01MaBP水系定型等五个阶段。该研究第一次定量给出了黄河的形成年代,澄清了部分段落黄河发育研究的混乱问题,填补了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最上游发育研究的不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有关研究成果完成后,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重视。黄河水利委员会编撰的《黄河志》卷四--"黄河勘测志"和卷五--"黄河科学研究志"将该研究成果收入并重点引用介绍。
2.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环境效应研究。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分布纬度最低、面积最大、高度最高、形成时代最新的巨型地貌单元,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形成隆起不仅深刻揭示了地壳的演化规律、成矿机理和大陆动力学机制,而且对最近40Ma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对亚洲季风环流和干旱区的形成,自然资源分布有重大影响。多种研究表明: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是干旱的荒漠环境。因此不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就很难对我国环境的形成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有深入的认识,对未来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趋势难以给出准确的预报。鉴于此等重要的研究意义,青藏高原隆起及其环境效应问题是当今国际地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问题,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得重大学术突破和形成有国际影响学术理论的研究领域。根据夷平面、河流阶地等资料,结合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与李吉均院士、崔之久教授和方小敏教授等一起,较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第三纪高度变化历史和第四纪强烈隆起主要事件发生的年代。指出青藏高原在第三纪经历了两次抬升和两次夷平;导致青藏高原达到现代高度的强烈隆起开始于3.6Ma前,至少经历了发生在2.5、1.7、1.3、1.1、 0.8、0.6、0.14、0.05、0.01MaBP的九次强烈构造上升。3.6MaBP高原主夷平面解体前其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 2.5MaBP时青藏高原的高度超过2000m,0.6MaBP时超过3000m,0.1MaBP以后超过4000m。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变了它本身的自然环境,而且对它周围乃至全球的自然环境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青藏高原隆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青藏高原是晚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和"放大器"。这些观点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3. 河流阶地发育模式研究:河流阶地长期以来一直是河流地貌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研究对象,关于河流阶地的形成模式经典的西方地貌学认为侵蚀基准面和气候的变化主要原因,后来又提出河流系统对外界因素变化的复杂响应也可以形成阶地;我国的河流阶地到底是什么原因控制的?这对通过河流阶地研究构造抬升、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环境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对黄河上游和祁连山等地区河流阶地的研究,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我国西部高山高原地区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指出大河流的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抬升控制;小河流的阶地在抬升背景下还受气候的影响,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决定何时下切,构造的影响表现为控制河流下切幅度。
4、东亚季风演变研究。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控制的国家,季风的变化对国民经济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成为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地学界十分重视的科学问题。(1)第四纪东亚季风演化:根据多种指标在国内较早提出,第四纪期间东亚季风经历了五个演化阶段,2.4-1.7MaBP.的夏季风阶段、1.7-1.1MaBP.的冬夏季风初始阶段、1.1-0.6MaBP.的冬夏季风增强阶段、0.6-0.1MaBP.的冬夏季风鼎盛阶段和最近0.1Ma的冬季风阶段。并将季风的每个演化阶段与与青藏高原隆起事件进行了对比,论述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2)最近15万年东亚季风演化:根据兰州附近的黄土气候记录,揭示了末次冰期中季风环流的不稳定性以及其Heinrich事件和Bond周期的关系。(3)高原东部季风黄土记录研究:根据川西甘孜地区晚更新世黄土研究了末次间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部的环境和季风变化,指出甘孜地区黄土记录的气候变化与黄土高原地区存在差异,它与印度洋季风记录的对比较之与全球冰量曲线的对比更为接近,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与印度洋季风在成因上存在内在联系或二者具有共同的驱动机制。
5、青藏高原东北部冰冻圈和西北内陆沙漠变化研究。青藏高原是地球中低纬度地区唯一大面积进入冰冻圈的地区,青藏高原冰冻圈及其变化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区域的气候变化,因此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研究广受重视。根据青海东南部地区的冰缘遗迹,通过较精确的年代测定,首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甘青地区最近15万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多年冻土的变化历史,恢复了起下界变化过程;根据气候意义比较明确的冰楔价型和沙楔,提出青藏高原冰期是气温下降幅度要大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根据冰碛、冰水阶地与黄土沉积的关系,较精确地确定了祁连山冷龙岭地区第四纪冰期的年代。根据河西走廊东段的黄土粗颗粒记录研究了西北内陆沙漠最近80万年的扩展与收缩过程,通过冰川、沙漠、气候和高原隆升记录对比,研究的构造-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

潘保田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