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中国工程院 - 池志强
池志强

池志强

药理学家,浙江黄岩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1959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PH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
展开

池志强,男,药理学家,浙江黄岩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系。1959年获前苏联列宁格拉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PH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早期研究抗血吸虫药物锑剂的毒理及解毒剂。六十年代从事防治电离辐 射损伤的药物研究。七十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镇痛剂,他领导的研究组发现羟甲芬太尼。八十年代开展阿片受体的选择性配体及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证明羟甲芬太尼是一高亲和力,高选择性u阿片受体激动剂,得到国际承认。这一研究成果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对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在系统进行中。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池志强 - 人物简介

池志强,中国著名的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9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国际麻醉剂研究学术会执委会委员。兼任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他长期从事药理学研究,在抗放射损伤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研究,成绩突出。从事血吸虫病化学治疗、锑剂解毒研究;采用二巯基丙磺酸钠解锑毒,有显著疗效;研究放射损伤化学防护,找到一些对实验动物有防护作用的药物,并对其防护作用原理进行系统研究。

池志强自七十年代起从事分子神经药理的研究,特别对阿片受体的分离纯化及其亚型受体选择性配体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中国科学》、《药理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领导的集体研究发现了羟甲基芬太尼为一高亲和高选择性μ受体激动剂,成果获198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池志强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一些论文曾获科技大会奖、国防科委成果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池志强 - 人物生平

池志强于1924年11月生浙江黄岩,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并留校任教。1953年起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室主任、研 究员、副所长等职务。1956年至1960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学习,1959年获药理学副博士学位。1983年至1989年,曾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上海市第七届政 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麻醉剂研究会执行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中国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后任《生命科学》主编,《中国药理学报》编委,上海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神经生物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顾问。

池志强院士从70年代末以来,在长期研究强效镇痛剂的基础上,是中国最早开展阿片受体研究,以及阿片受体亚型选择性配体研究的。这些研究为研究阿片肽结构功能提供必要手段。经过多年来工作,由他领导的研究集体,根据哌啶环引入甲基可以提高苯基哌啶类镇痛作用的事实,自行设计、合成并系统研究了3甲基芬太尼衍生物,从中找到一个作用极强的镇痛剂羟甲芬太尼(ohmefen tanyl,OMF)。通过受体结合、离体器官生物鉴定及脑中结合位点分布特征等研究,证明OMF是一个高选择性高亲和力的μ受体激动剂,且是国际上已知μ受体激动剂中选择性最高者。

池志强

这一结论,经美国科学院院士A.GOLDSTEIN研究员及法国国家卫生健康研究院(INS ERM)B.Roques研究员复证。这一成果为研究受体与配体结合机理,设计新药提供重要的基础。OMF的研究成果曾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池志强领导的研究组还对氮杂二环壬烷类衍生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P7521等4个化合物是μ激动剂,同时又是K拮抗剂,它与受体结合牢固,镇痛作用时间长。该研究获1992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阿片受体结构功能研究是池志强研究员的另一个研究方向。

1987年池志强首先采用中国特有的山齿草藤凝集素(viciabungeiiohwilec tin,VBL)纯化阿片受体,而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纯化成功的实验室之一。以后采用VBL及OMF二步亲和层析纯化μ受体也获成功。当前国际上采用计算机模拟受体三维结构,研究与配体结合特征,是一个有意义的途径。池志强组织了该所化学合成、药理学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三方面 的研究力量,与陈凯先研究员实验室紧密合作,开展μ受体三维结构计算机模拟及与OMF结合特性研究。以Bacteriorhodopsin为模板,μ受体一级结构为基础,结合配体与受体结合部位研究的已有资料以及OMF立体异构体的结构功能研究成果,建立了μ受体三维结构模型,并初步分析了OMF与受体结合的可能位点。

由于池志强同志在受体研究方面的成就,他成为第一位当选为国际麻醉剂研究会执行委员的中国科学家。多年来,池志强研究员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国防任务研究,默默无闻地为国防科研耕耘了25年。他的一项科研成果于1980年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二等奖。由于他对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于1988年荣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池志强研究员1960年开始组建融化学与药理为一体的实验室,团结同志,搞学科交叉,建立结构合理的研究集体,作出了成绩。他十分注重培养、提拔年青人才,让出位置,把他们推到岗位上锻炼成才,已培养出3名研究员,一名副研究员。他是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博士、硕士生10多人。池志强研究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80余篇;有的论文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他在国际学术活动交流中,也非常活跃,先后曾到美、日、法、德、加拿大等国家访问、讲学和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池志强研究员虽年逾古稀,但仍继续工作在科研、出版战线上,为中国药理学事业努力作出新奉献。他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一位老科学家的敬业精神和高尚道德。

池志强 - 社会贡献

池志强院士五十年代苏联留学归国后,他从事抗血吸虫药物的解毒剂研究和电离辐射损伤的化学防护研究,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二等奖和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六十年代起,他在中国率先开创了强效镇痛药研究的新方向,他领导课题组先后合成了三甲基芬太尼和羟甲芬太尼,大大提高了镇痛效价。特别是后者,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选择性最高、亲和力最强的μ阿片受体激动剂,该项成果受到中国乃至国际高度评价,荣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而其本人也于1986年当选为该领域唯一的国际权威性学术机构——国际麻醉剂研究会的执委会委员,是该组织中担任执委的第一位中国人。

池院士进一步开展了羟甲芬太尼手性化学和阿片类镇痛剂成瘾性的研究,先后完成了羟甲芬太尼全部8个手性异构体的合成和药理特性的研究,发现其中2个化合物对μ受体的亲和力比对δ受体强25,000倍,是当今国际上阿片μ受体激动剂中选择性最高的化合物,这一研究成果被美国NIDA Rothman教授的实验所重复证明。这些新的发现对于深入研究阿片类成瘾机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还通过基团的引入,发现了一类镇痛作用比吗啡长3倍的长效镇痛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为了深入阐明阿片受体的结构与功能,池院士还指导研究生,在国际上首先克隆表达和纯化了μ阿片受体。他们还与所内从事计算机模拟研究的同志合作,在国际上首先发表了计算机模建的μ-阿片受体三维结构的模型。池志强院士在药理学的多个领域勤奋开拓,硕果累累,为中国药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此次获奖既是对他五十多年来从事科学研究所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令上海药物所全体科研人员引以为荣的荣誉。

池志强 -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学院网 http://www.cas.cn/10000/10013/10000/2005/98004.htm

[3] 数字中国网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35DOV31&xpos=9 

更新日期:2024-12-0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