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履历
构造地质学家,女,四川重庆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
1987年获法构造地质国蒙贝利埃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地质研究所所长。早期从事裂谷构造研究。
80年代起,以“新的构造观”为指导,致力于青藏高原及周缘造山带的变形构造、造山作用及造山机制研究。厘定了我国50余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奠定了西部若干造山带变形构造体制,划分造山作用阶段和大陆山链的“构造造型”,提出“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复合体”及中国西部华力西期以来巨大平移作用的新认识。首次发现中固别山超高压柯石英矿物,领导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组”为推动我国入地工程的实施作出了很大努力。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
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
全国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三八红旗手,中央机关妇女十杰,李四光科技奖获得者。
成就及荣誉
1987年在法国蒙贝利耶大学获博士学位,曾获李四光奖及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任国际岩石圈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2001年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和地质研究所所长。
2002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构造和超高压变质带研究。
1989年至今一直为中法青藏高原研究的中方负责人(部重点项目),为建立青藏高原的基本构造格架及大型韧性剪切带研究做出贡献。
1987年首先在中国大别山发现柯石英。
1989年开始组织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预研究和重大科学工程的申请,为争取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成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做出了贡献,现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九五期间曾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祁连山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1997 -2001)。
出版专着7本、论文160多篇,两次获部科技二等奖。许志琴院士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外有一定知名度,多次被特邀在国际会议上发言。组织能力强,正领导一支具长期实践经验、富有顽强拼搏精神和凝聚力的、高水平的中青年研究群体。
重要学术观点
早期从事裂谷构造研究。80年代起,以“新的构造观”为指导,致力于青藏高原及周缘造山带的变形构造、造山作用及造山机制研究。厘定了我国50余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奠定了西部若干造山带变形构造体制,划分造山作用阶段和大陆山链的“构造造型”,提出“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复合体”及中国西部华力西期以来巨大平移作用的新认识。首次发现中固别山超高压柯石英矿物,领导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组”为推动我国入地工程的实施作出了很大努力。
70年代从事郯庐断裂构造研究,提出白垩纪以来郯庐断裂的裂谷事件。 80年代初至今,不断以新的构造观为指导,宏观构造与微观构造结合,进行青藏高原及中西部造山带(大别-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松潘-甘孜,可可西里-唐古拉山及喜马拉雅山等)的变形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以她为首的群体厘定了50多条大型韧性剪切带,奠定了上述造山带的基本变形构造格架,重塑了造山作用过程。提出中国西部晚加里东期以来地体间存在巨大走滑作用新认识,提出青藏高原岩石圈-超岩石圈剪切断层、低速地幔羽及岩石圈板片拆沉为特征的地幔结构。为中国西部祁连山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Yang Jingsui, Xu Zhiqin et al, 1998 - 2002)作出贡献,提出祁连山南缘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斜向挤出”折返构造模式。并根据中亚最大走滑断层—阿尔金断层两侧构造单元及超高压变质带的详细对比,证明阿尔金山是祁连山的西延部分及沿阿尔金主断层左行400公里的走滑量。最近又与法国地学家Tapponnier教授一起进一步提出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由南向北东方向增生的斜向右旋隆升机制,在2001年“Science”上发表。
1987年首先在中国大别山昌蒲榴辉岩中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的重要信息,为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成为地学研究热点起了奠基作用;经过12年与其他地学家一起的共同努力,使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成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及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现已完成2000米进尺。为中国“入地”计划作出贡献。
最早提出在中国推行大陆动力学计划,并曾在她领导的研究所及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中推行和实施了“以大陆动力学为龙头,以大陆科学钻探与青藏高原为拳头”的科技战略,取得显着成效。
重视了解国际地学最新动向,与国际著名地学家们有广泛交往及合作,经常参加国际会议,并主持过会议,多次在国际大会上被邀重点发言。20年来,许志琴负责了中法青藏高原合作项目6个(秦岭,大别,松潘-甘孜,东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西昆仑及喜马拉雅山),大别苏鲁超高压项目4个。现同时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973 项目及国家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以许志琴为首的科研群体近30人,是一支有拼搏精神,有实力与国际接轨的中青年队伍。许志琴曾在全国范围举办构造学习班近20期,曾被邀请在台湾成功大学讲学,受到普遍欢迎。被吉林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南京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曾经和正在培养硕-博士生共14名,一名美国博士生。
特别重视野外作业实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30年来,每年在青藏高原及造山带艰苦地区工作,锲而不舍。曾9次上阿尔卑斯山,多次去欧洲华力西、比里牛斯造山带,美洲阿帕拉契山和安第斯山考察及工作。曾组织多次国内与国际野外地质考察,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