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斯汀格
费斯汀格简介及主要著作
Leon Festinger(1919-198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继Kurt Lewin之后,将完形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195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最著名的贡献即是在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其理论建构的主要来源起先是和他的学生隐身在一群信众之中,研究他们的认知失调。这些信众相信在某一日会有大洪水到来,他们的守护者会驾着飞船来解救他们,带他们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对此Festinger和他的学生提出一个假设:假设有某人十分相信一件事,并假设他受到信仰的约束,因而采取不可挽回的行动。如此一来,假如在最后他有无法否认的证据显示自己信仰之错误,那么这个人不会消沈下去,反而会产生更坚定不遗的信念。而Festinger他们的观察结果也正如之前假设一般,当预言会有大洪水的日期到来了,没有飞船也没有洪水,一些坚定不移的信众(可能辞了工作、变卖家产),反而更相信这样的信仰,以此来弥补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之后又和Merril Carlsmith进行一项认知失调的实验,他们要求受试者做一件无趣的工作,结束后告诉他们实验的目的在于「对于工作有趣与否的预期,是否会影响之后的工作效率?」而这些人士属于「无预期组」,并请他们告知下一位受试者这个实验很有趣,以形成他们的预期。在这些受试者中有些被给予1美元,有些给予20美元,并被问到这件工作是否有趣?这个研究想要了解的是:事后所给予的酬金,会不会减少认知失调(一件无趣的工作,却被要求告诉别人这是有趣的工作)的冲突,而认为这件事是有趣的。研究结果出人意料,得到1美元的人之中,较多人认为工作是有趣的,根据解释:在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之中,他们会认为是因为20美元,而有合理的借口说谎;而得到1美元的人,只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告诉自己这个工作是有趣的,以减少认知失调的情形。 根据上述的一些实验结果,Festinger归纳出人类在处理自己信念受到挑战时,我们的认知系统会进行一些处理。简言之,「认知失调理论」主要在解释当个体知觉有两个认知(包括观念、态度、行为等)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会感觉心理冲突,促使个体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迁就另一认知,以恢复调和一致的状态。
个人年表
1919年 5月8日:出生于纽约市,父亲为刺绣工厂厂主。 1939年 毕业于纽约市立学院,进入爱荷华州立大学,在Lewin指导下,从事心理学研究。 1940年 取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 1942年 取得爱荷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应聘为爱荷华大学副研究员。 1945年 任罗彻斯特大学飞机驾驶员甄选训练中心统计专员。 1945年 参与Lewin于麻省理工学院所主持的团体动力研究工作。 1945-1955年:担任密西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史丹佛大学、以及纽约美国社会研究院新学院教授。 1955-1989年: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195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9年:病逝于纽约,享年70岁。
著名理论
Festinger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在社会心理学上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社会比较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4年「论社会比较」论文中所提出,指出团体中的个体具有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从中确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受到社会情境之影响,个体时而与条件胜于自己者相比较,有时将与条件劣于自己者相比较,旨在追寻自我价值。 (二)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此理论为Festinger于1957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藉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致心理平衡。此理论于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之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之重要依据。
著作专书
1956年:WHEN PROPHECY FAILS年: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理论》ISBN:7533842671.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22页,248页. 开本:, 20cm. 中图法分类:, B842.1. 读者对象 1962年:Deterrents and Reinforcement:The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回顾》 ,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年:认知不协调理论 译自 《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
改变心理学的四十个研究
你是否曾经陷入过这样一个处境,你不得不做一些或说一些与你态度或个人观点相悖的事?很有可能你确实经历过。每个人在某些时候都会经历。当你那样做的时候,你的真实态度或观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什么也没有吗?好吧,也许真的没有。然而,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当你的行为与你的态度相反时,态度会有所改变以和行为保持一致。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出于实验要求被迫发表一篇演说,而所要求的观点或立场恰与他(她)自己的意见相左,那么演说者的观点会转向被迫接受的立场。 在20世纪50年代初,各种不同的研究将这种观点的转变解释为两个过程的结果:第一,在脑中演习演讲过程;第二,试着往有利于给定立场的方向考虑。早期的理论认为,为了完成这项在脑中进行的任务,被试会使自己确信那种将采取的观点。为了使这种推理更进一步,补充的研究被处理为提供被试金钱回报以让其作出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令人信服的演说。他们预期,回报越丰厚,演说者的观点转变也会越大(这听起来很合逻辑,不是吗?)。然而,就像很多常识难以预测人类行为一样,研究结果刚好相反。比起微薄的利益,报酬越多,所产生的态度改变越小。若用当时流行的学习理论(如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理论等等)来解释,这类结果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几年之后,一个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莱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深具影响力的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才解释了以上的矛盾结果。认知指任何心理过程,如思想,主张,知识单元,态度或者信念。不协调就是指不一致。因此,费斯汀格指出,当你同时持有两种或多种在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你就会感到认知不协调。此时,它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不适和压力,其程度取决于这种不协调对你生活的重要性。由于你无法改变你的行为(因为你已经完成了,或者当时的形势压力太大),于是你只好改变你的态度。 费斯汀格的理论来源于紧随1934年印度地震后广布全印度的谣言报道。谣言预测,在灾区之外还会有地震,而且规模更大,波及范围更广。这些传言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费斯汀格很奇怪,人们为什么要传播如此具有毁灭性的耸听危言。过了一段时间,他突然想到:也许谣言并非增加焦虑而是确认焦虑。也就是说,即使住在危险区之外,这些人仍然非常恐惧。这样就产生了认知不协调:对自身恐惧的认知与缺乏恐惧科学证据相抵触。所以散播将有更大地震的谣言就能确证他们的焦虑,减少他们认知的不协调。他们是先有感觉和行为,然后再设法将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与之相吻合。 理论的提出 费斯汀格创立了一种理论,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你的公开立场通常会与你的个人观点或信念大体一致。所以,如果你相信“X”,而公众立场为“非X”,你就会感到认知不协调的不适。然而,假如你知道支持“非X”的理由显然由压力、报酬的许诺或者惩罚威胁所确证,这种不协调就会有所削减。你越将不一致的行为视为出自己愿,你的不协调程度就越深。 有一种方法可以减少这种认知不协调的不快,就是改变你的个人观点以使它和行为一致(即改变立场)。费斯汀格认为当不协调较大时,态度和观点的改变也越多。考虑一下,假如有人给你一大笔钱,让你在公众面前发表与你真实观点相反的立场,并且你同意了,然后假定其他人也对你作出同样要求,但是给你很少的酬劳,尽管此事不值得一为,你仍然同意了。哪种情况下你的认知不协调更大呢?按照逻辑,在酬劳较少的条件下你的认知更不协调。因为你态度的前后矛盾缺少充足理由。因此,按照费斯汀格的理论,你的个人观点在这种情况下会改变更多。我们来看看费斯汀格(在助手詹姆斯.卡尔史密斯James.Carlsmith的协助下)是如何检测这个理论的。 方法 假想你是一个报名参加了心理学入门课的大学生,其中一门课程要求你本学期作为被试参加3小时的心理实验。你核对了公告栏,上面贴有众教授和学长们正在从事的各类研究,然后你选中了一个持续2小时有关“行为测量”的实验。如同其他心理实验一样,这项由费斯汀格与卡尔史密斯设计的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不能泄露给被试的,否则会使被试的行为发生严重偏差从而导致结果无效。原来的被试组包括71名心理学专业低年级男性学生。 你在约定时间来到实验室(在这里,实验室是只是一个普通房间),你被告知这项研究耗时1小时多一点,所以在日程表上只能定为2小时。由于还有一点剩余时间,主试告诉你一些研究心理学的人在访问被试在实验中的感受,然后要求你在实验结束后与他们谈谈,然后你被授予第一个任务。 在你面前放了一只内装12个线轴的盘子,你被要求将盘里的东西全都转移到桌上,接着把线轴重新放入盘中,再弄空,再重装,以此类推。你必须单手操作,速度自便。当主试一边掐秒表一边记录时,你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半小时。然后盘子被移走,主试给你一块钉有48个小方钉的木板。你现在的任务是把每个方钉顺时针转1/4圈,然后如此重复长达30多分钟!如果这听起来枯燥得令人难以置信,那么这刚好就是研究者的意图。用作者的话来说,这部分实验的目的在于让每个被试产生统一的消极观点。你也许同意这个目的毫无疑问已经达到了。在这项任务完成之后,实验才真正开始。 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三个组中。在控制组,被试在完成任务后被带到另一个房间中被问及他们关于刚完成的实验的反应。其余被试则被引诱入实验更玄妙的操纵中去。在那个任务之后,主试假装解释实验目的似的告诉他们,他们每个人都属于被试组A,在操作前没有任何提示信息。而B组中的被试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会收到一个描述信息。他接着说道,B组中的被试所获悉的信息是任务很有趣,而且要由一个本科生作为已完成任务的被试来传达信息。必须记住,以上这些都是幌子,以使随后研究中更关键的部分看起来真实可信,也就是说,这只是“故事的引子”。 然后主试离开房间几分钟。回来后,他继续说道,现在发生了一些意外的麻烦事,他有些尴尬地解释道,那个通常给B组传达消息的本科生刚好病了,现在B组有个被试正在等待,而他们很难临时找个替补。接着他很有礼貌地问该被试是否愿意加入研究,向正在等待的那个被试传达信息。 研究者为了感谢他们的帮助会给其中一些被试每人1美元,而另一些被试则有20美元。被试同意后,主试给他一张标有“给B组”的纸条,上面写着“这很有意义,我得到了许多乐趣,并且过得很愉快,这很有趣,很令人兴奋。”然后被试得到1美元或20美元,并被带到接待室去会见所谓新来的“被试”。他们被独自留在接待室20分钟,随后主试返回,感谢他的帮助,并把他带到访问室,就像控制组的被试一样,问他关于那项任务的真实想法。 这整个过程听起来有点儿复杂,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根据预算共有3组,一组为了1美元关于任务的态度撒谎,一组为了20美元撒谎,而控制组则如实相告。由于程序错误,其中11名被试没有列入最终的统计分析,所以每组共有20个被试。 结果 研究结果反映了在最后访问阶段每个被试对那个枯燥任务的真实感觉。研究者要求他们按以下方式评估实验。 1、这项任务有趣吗?按从-5(极其枯燥无味)到+5(非常有趣)评分。0分意味着任务中性,既非有趣又非乏味。 2、你对完成这类任务的能力了解多少?按0-10评分。0表示自己一无所知,10表示对此了如指掌。 3、你认为本实验任务有什么重要价值吗?按0-10评分。0表示毫无科学价值,10表示表示很有研究必要。 4、你是否想参加另一个类似的实验?按-5(明显不想参加)到+5(明显想参加)评分。0表示感觉中性。 访谈中回答的平均值列在表1。问题1和问题4的设计是为了验证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这两个问题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极其显著。与先前研究对此的解释和我们用常识预期的情况相反,比起另两组被试,为1元钱对此任务撒谎的被试表现得更喜欢这项任务,这个发现既反映在第一个直接问题中,也反映在第一组被试对参加同类实验更强烈的意愿上(即问题4)。 表1.每种实验情况下访谈问题的平均值 问题 控制组1美元组20美元组 1.这项任务有多令人愉快(-5到+5)* -0.45+1.35-0.05 2.有多了解 3.08 2.83.15 3.科学价值 5.6 6.455.18 4.参加同类实验*-0.62+1.2-0.25 用费斯汀格的话来说,认知不协调理论是指: 1、如果说服一个人去做或去说一些与他个人观点相反的事时,他就会有一种改变观点以和自己言行一致的倾向。 2、引起公开行为的压力越大,上述趋势就越微弱。 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发现显然支持了这个理论。费斯汀格对此的解释为,当人们表现出前后态度不一致(如说谎),但有充分的理由(20美元)这样做时,他们就会经历一个较小程度的认知失调。因此便不会感觉到有改变其观点的特别强烈的动机。 另一方面,对其矛盾态度没有充分理由(1美元)的人会感到更多的认知失调,故而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会更彻底地改变其态度。该理论可以被形象地表述如下: 矛盾态度--行为理由充分--轻微认知失调--小程度的态度转变 矛盾态度--行为理由不充分--严重认知失调--大程度的态度转变 问题和批评 费斯汀格本人就曾预期到那些理论受自己新观点威胁的早期研究者会企图批判他的结果,并提出一些其他的解释(如本章之初讨论的心理预演或想出一些更好的理由)。为了反驳这些批评,真被试对新来“被试”撒谎的过程被录进磁带,然后由两个独立的毫不知情(1美元或20美元)的评估人评判。统计结果显示,这两组被试谎言的内容和说服力都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对此结果唯一明显合理的解释就是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了。 自从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证实了认知不协调理论以来,研究者们纷纷改善而非拒绝这项理论。这些不同改版由库伯(Cooper)和法西奥(Fazio)(1984)进行总结,他们将认知失调中态度的转化过程分成四个必要步骤。 第一步,这种态度矛盾必须产生人们不愿有的消极影响。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被试不得不对同学撒谎以说服他们参加一个非常枯燥的实验,这样就产生了所要求的消极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何当你恭维某人衣服漂亮而你其实对其根本无法容忍时,你对衣服的态度不会改变。 第二步,被试必须对这种消极影响负有责任感。通常这涉及到一个选择问题。如果你自己对消极结果做出态度改变的选择,你会体验到认知不协调。然而,如果某人强迫你那样做,你就不会产生对行为的责任感,因而也就不会产生认知失调。虽然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文章标题用“被迫应允”这个词,被试实际上还是相信他们的行为是出于自愿。 经证实,生理唤醒(第三步)也是认知不协调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费斯汀格认为不协调是一种不适的紧张状态,它驱使我们改变态度。研究表明,当被试自由地表现出态度的矛盾时,他们确实有生理唤醒的体验。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没有测量被试的这一指标,但可以可靠地假定,生理唤醒确实出现。 最后,也就是第四步,被试必须意识到,生理唤醒是由态度矛盾引起的。在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研究中,被试所感到的不适应该被轻易和显然地归因为自己对同学了撒谎。 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已经成为一个被广为接受并且被大量引用的心理学原理。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观点和态度由两个基本过程引起:一个是劝说——由其它人积极活动以劝服你改变态度,另一个就是认知不协调。
近期应用
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背景确证了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理论和结果。其中一项有趣的研究让被试评估在一次(弗吉尼亚)州长竞选中险胜的当选者和被淘汰者分获的票数(贝根Beggan和阿里森Allison,1993)。结果表明,被试明显高估获胜者的得票数,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效果逐渐增加。根据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此结果表明,当一位竞选者的胜出成为事实时,被试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就会达成认知一致性。 一项另一领域的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确实可能为了较少的回报工作得更为努力。挪威的研究者发现,在完成简单任务时,获得低报酬的被试要比得到高报酬的被试表现得更加精力充沛(斯瓦尔多Svartdal,1993)。这可以用认知不协调理论的一个变式来解释,就是说,你对一项任务难度的认知将取决于你所获得酬劳数。你会假设报酬付得越多,任务也应该越难。 最后,基于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最新研究由加州大学的艾洛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和桑塔.克鲁斯(Santa Cruz)合作完成,其研究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冒险性行为。性活跃的学生被要求制作一张关于避孕套如何减少感染爱滋病危险的录象带。在做完录象带之后,一半学生被要求分组讨论为什么大学生要抵制使用避孕套,并引用他们自己不用避孕套的经验。换句话说,这些被试不得不承认他们并不总是坚持刚才录象带中所提倡的观点。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的矫饰,其它参与制作录象带的学生则没有进行以上的讨论。当给所有学生买避孕套的机会时,比起仅制作录象带的那组,矫饰组中有92%的学生说他们每次时都用避孕套,而另一组中只有55%的人这样报告,但这里没有要求他们公开承认态度的转变。这是一个认知不协调理论应用的典型范例。你越是被迫面对你的信念和行为间的矛盾,你越会感到认知不协调。因此你就越有改变行为的动机。作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积极倡导者,阿伦森强调了认知不协调理论在真实生活中改变人们行为时的重要性,他解释道:“我们大多数人终日做着矫饰行为,因为我们会自我蒙蔽,但如果有人来强迫你面对这种行为,恐怕你就无法对此付之一笑了。
- 1[MP3]晓东、伊然 - 哥妹拜年歌 (DJ月之歌版)播放:2.3万
- 2[MP3]六仔哥 -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牛马发一天疯)播放:1.7万
- 3[MP3]Moonlit Dream - 汽车摇 (love to the city)播放:1.3万
- 4[MP3]Justin Owen_Cyber Punk - Minimal Bandman (feat CYBER PUNK)播放:0.81万
- 5[MP3]djkk强力打造最新舞曲播放:1.6万
- 6[MP3]梵影 - 最后一个问候 (dj默涵版)播放:1.9万
- 7[MP3]魏志璇 - 思念说给月亮听(DJ默涵版)播放:2.0万
- 8[MP3]田园 - 逃爱(DJ沈念版)播放: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