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各项运动员 - 边巴顿珠
边巴顿珠

边巴顿珠

高山协作,男,1979年5月17日出生,藏族,西藏自治区定日县扎果乡人。登顶布洛阿特峰。
展开

培训经历

  1999年至2002年,西藏综合登山培训学校

  2000、2001、2002、2003年10月-12月,随法国登山协会教练学习

  外语:英语、日语

攀登经历

  1999.10作为学员参训启孜峰 海拔6206米,登顶。

  2000.6-2000.9作为协作参加中国西藏14座八千米登山队攀登K2,海拔7000米。

边巴顿珠

  2001.5-2001.8作为协作参加中国西藏14座八千米登山队攀登布落阿特峰,登顶,海拔8045米。

  2001.9作为协作参加首届西藏登山大会攀登姜桑拉姆峰,登顶海拔6325米。

  2002.9作为协作参加美国登山队攀登宁金抗沙峰,登顶海拔7206米。

  2002.5-2002.8作为协作参加中国西藏14座八千米登山队攀登K2,海拔8000米。

  2002.9-2002.10作为协作参加瑞士登山队攀登K2,海拔6000 米

  2003.5作为向导参加瑞士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海拔8600 米

  2003.10作为向导参加第四届西藏登山大会攀登念青唐古拉中央峰,海拔7000 米

  2003.11作为向导参加日本登山队攀登红旗峰,海拔6000 米

  2004.7作为高山协作参加中国西藏14座八千米登山队攀登K2,登顶,海拔8611米

作品

文章

  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高原机立窑优质高产的实践

  积极为建设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西藏地学(综合)旅游资源调查(三)

  西藏地学(综合)旅游资源调查(四) 加强边疆建设的根本所在

  抢抓机遇 发挥优势——为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努力 统一战线要为西藏新农村建设服务

  民族自治换新天 论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医学汉藏对照辞典 我所知道的战争——巴顿回忆录

  傈僳族文化大观 西藏统计年鉴

  《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释义 欧战纪实与反思

  寸土必争 软件测试

  战争回忆录 英语新概念阅读

论文

  西藏林芝地区公路建设对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川藏公路105道班至鲁郎兵站段在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帕金森病的实验和临床神经功能影像学研究

  双足机器人步行仿真与实验研究 脉通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 事务间关联规则的有效挖掘

  基于Z对UML中Use Case图的形式化 中性粒细胞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致凋亡作用与机制分析

  内蒙古工商银行学校培训管理的几点思考 呼和浩特市中学教师流动述论

 

农业经济看后藏

 

“后藏处处闪金光,翻身农奴巧梳妆,父女双双逛新城呀;家乡日夜忙建设,高楼鳞次栉比,大道纵横交错,小康步子越迈越宽……”

  入夏,在地区油绿的麦浪当中,金黄的油菜花间,这首农牧民群众自编的《新编逛新城》不时传入我们的耳中。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叫我们怎能不歌唱!”很多农民由衷地说。

  是啊,徜徉于年楚河畔,采访于边境古镇,目睹着珠峰脚下的沧桑巨变,怎能不令记者与农牧民群众一道为这充满希望的新生活而歌唱呢!

  边巴顿珠:科技“引”出小康路

  早晨天刚蒙蒙亮,在市区各大菜市场,到处摆放着刚从白朗县运过来的蔬菜:绿油油的青椒、长着嫩刺的黄瓜、红扑扑的西红柿、新鲜的西葫芦……应有尽有。谁能想得到,这些新鲜蔬菜就是像巴扎乡彭仓村农民边巴顿珠这样的白朗县农民种出来的。

  边巴顿珠一家6口人,2001年之前,他家是全村典型的贫困户,吃了上顿没下顿,如今,他家年纯收入突破了3万元,边巴顿珠告诉我们: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外,关键还是学会了科学种田。

  边巴顿珠介绍,民主改革初期,种地对白朗人来说,只是维持生计的一条活路,两头牦牛、一把木犁,青稞种子随手一撒,长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就在前些年,一些村民还受“不杀生”的传统观念影响,把县里免费发放的杀虫农药悄悄埋到地里,任凭害虫吞食庄稼。

  2001年,白朗县推广大棚蔬菜,边巴顿珠被安排到济南籍农民技术员办的大棚中学习,令他震惊的是,一个大棚居然有几倍于种青稞的收入。回到家中,他就在自家的耕地里建起了0.5亩的蔬菜大棚,种起了大棚蔬菜。在援藏技术员的帮助、指导下,边巴顿珠当年收入突破了9000元。“按技术人员教的方法经营大棚,产量就是高!”边巴顿珠对记者说。

  科技让边巴顿珠尝到了甜头。现在,边巴顿珠拥有5个大棚,去年为他带来了3万多元的纯收入。“过去,我连黄瓜都不认识,通过援藏技术员的传、帮、带,现在我学会了种植青椒、西红柿、洋香瓜、茄子等20多个品种的蔬菜,科技让我富起来了。”边巴顿珠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

  看到边巴顿珠依靠科技经营大棚迅速脱贫致富,彭仓村里掀起了学科技、建大棚的热潮。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抢着到县里、乡里办的科技班去学习。边巴顿珠自己就带了四、五名村里的农民徒弟,彭仓村的大棚也迅速发展起来,共建起了70个高标准的蔬菜大棚。仅今年5至7月,该村户均收入就达5400元,预计全年户均收入将突破1万元。

  旦增:小牛“牵”出富裕路

  瘦小的脸颊,谦逊的态度,根本看不出旦增与普通农民的区别。然而,他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和说干就干的劲头。2003年的一天,旦增从西藏电视台播放的《高原科技》栏目中,看到了一条令他振奋的信息:山西省忻州市秀莹奶牛养殖场有高产奶牛出售。

  看到这条消息后,旦增从乡信用社贷款15万元并于去年5月到山西实地考察,购买了纯种黑白花高产奶牛15头。

  “不会说汉语,不认识汉字,却跑到内地去了,旦增胆子真大!”平生很少离开土地的江孜农民不禁佩服起旦增的勇气。

  旦增的举动得到了江孜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政府的支持下,旦增很快建起了一个占地面积达1925平方米的养殖场。去年6月,旦增顺利地把15头奶牛运进了修建一新的养殖场里。

  走进旦增的养殖场,我们看到,旦增根据当地的气温变化和自然条件牞就地取材,修建了一个房屋式牛舍。牛舍具备了地面保温且不透水、不打滑,污水、粪尿易于排出等要求,我们不禁佩服起旦增的科技意识。他说:“为了使购进的奶牛适应西藏高原的环境,保持较高的生产性能,我在山西参加了出售方举办的养殖培训学习。同时,购买了奶牛养殖技术光盘、书籍和疫病防治方面的学习资料。眼下,我按照养殖技术要求,为奶牛建立了生产养殖档案,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科学养殖和管护。”

  目前,旦增的15头纯种黑白花奶牛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各项生理生产指标基本稳定,有10头正在产奶,日产奶量最高的达22公斤,最低的也有6公斤,养殖场平均日产奶达100公斤以上。

  通过经纪人,旦增与江孜县几家饭店签订了鲜奶销售协议。他说,明年计划拿出10亩地来种饲草料,同时建一个饲料加工厂、一个酥油加工房,等条件成熟后,再扩大规模,把提供种牛作为发展方向。

  “喂,西宁吗?三天之内发出50万元的农机,货到付款……”

  “江苏吗?市场东风牌大型货车和长安小轿车销售看涨。能否再强化一下售后服务……”穿着笔挺的西服,驾着豪华桑塔那轿车,打着索尼手机,转眼间多拉又做成了几笔业务。

  看到这些,谁又能想得到,这位谙熟市场经济规律、眼界开阔、头脑灵活的实业家,曾是市山沟里“土得掉渣”的农民呢!

  多拉:小木匠到农机大王

  就在20多年前,多拉一家11口人还得为吃上一顿有肉的菜、穿上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而发愁。

  是的,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完全改变了他和他一家人的命运。多拉从勉强糊口的艰难日子,逐渐走入了一个富裕的天地。现在,他创立的市珠峰农机有限公司,拥有总资产5300多万元,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是地区名副其实的大型私有企业。

  多拉家中往上数的10辈人,都是地道的农民,也是手艺精湛的木匠。每逢扎什伦布寺维修,多拉家总是要被请去做木匠活。和历代祖先一样,多拉的父亲靠着几亩薄田和木匠活儿,艰难地支撑着全家11口人的生计。

  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进一步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发展。多拉和他的父亲贷款1万元,购买了一辆二手“解放牌”汽车,开始跑运输。在跑运输过程中他发现:兜里有了一些钱的农牧民群众把眼光瞄向了各类农用机械。多拉很快“嗅”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他就干脆一门心思地贩运起了各类农用机械。

  就这样多拉很快富了起来。目前,多拉的珠峰农机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大型农机销售企业,公司除了农机,还经营其它车辆销售、建筑装修等业务。多拉个人,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成为乃至全区都闻名的“大能人”,他先后获得了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全国劳模、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贡献奖等200多个荣誉和奖章。

  多拉富了以后,处处想着家乡父老,处处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他把自家的70余亩耕地全部无偿交给宗村8户贫困家庭种植,并每年为他们提供6000元左右的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另外,多拉从亚东、谢通门、白朗、江孜等地的贫困户中,每年吸收部分特困户劳动力作为正式职工。目前公司的85名正式职工中,82名曾是贫困户,现在他们每个人年收入基本保持在1万元左右。

  除了这些正式职工,凡是有活儿,多拉总是第一个想到农牧民群众。每年在他的各个工地、商场打零工的农牧民人数基本保持在200至1000人。仅去年,农牧民在珠峰农机有限公司打工,就增收200多万元。

  罗布旦增:观念一变天地宽

  白朗县贵热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素以盛产优质青稞而闻名全区。过去,罗布旦增和当地其他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门心思务农。村里虽然拥有上好青稞,但以自用为主,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不起眼的糌粑。每次从村外回来,村里人总要聚在一起,聊一聊繁华的都市,赞一赞别人富裕的生活。最后,一些人就自怨自叹,感叹自己生在一个“没什么指望”的穷山村里。

  罗布旦增却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走了出来。多年走动在外,使他注意到拉萨、山南等市场上,质量上等的糌粑很受欢迎。联想到白朗县那家家堆满仓廪的糌粑,他就想做一些尝试。

  1999年,罗布旦增开始搞糌粑加工。2002年,罗布旦增投资22万元,新建了厂房,去年又投资42万元,新添了部分设备。经过几年来的运营,罗布旦增的糌粑加工厂迅速发展起来,目前他的加工厂固定资产达11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65万公斤,年销售总额达到234万元。

  成功了的罗布旦增,经常深有体会地对周围父老乡亲讲:“要想富,头脑是关键。过去,我们总觉得贵热村没什么发展潜力,现在我不是靠本地资源优势富起来了吗?你要想和我一样,就必须扔掉脑壳子里的那些条条框框,排除等靠要思想,以新的眼光看身边的事。”

人物专访

  边巴顿珠:我是边巴顿珠。

  记者:现在在我们镜头前的就是本次火炬上珠峰队伍中的一个能手,边巴顿珠,首先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

  边巴顿珠:大家好,我叫边巴顿珠,来自于西藏登山学校,参加登山学校1999年。

  记者:边巴顿珠是什么样的一个意思呢?

  边巴顿珠:边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星期六,顿珠也可以这样理解,可以说是梦想成真,这个意思。

  记者:你是一个星期六出生会梦想成真的人?

  边巴顿珠:对,可以这样理解。

  记者:在星期六,会梦想成真。你是怎么样开始登山的呢?

  边巴顿珠:我本来在我们家里面,在干农活,我从初一就开始没去上学,当时我们在那边招生登山的,我就报名了,参加登山队。

  记者:你当时报名知道是要去干吗吗?

  边巴顿珠:知道,都是说是登山学校,西藏那边有一个登山学校,在那边招聘,我们通过比较简单的考试,那种体能考试,考试考完了才能通过。

  记者:那现在你还记得你第一次登的山是哪座吗?

  边巴顿珠:我第一次登的是,可以说是在巴基斯坦的,我跟14座一起去的,布洛阿特,8048米的。

  记者:第一座就那么高的啊?

  边巴顿珠:对。03年的时候,我去过一次珠峰,但是当时我跟老外当协作,当时我没跟着登顶。

  记者:从一开始登山到现在,登山在你的脑子里有什么变化吗?

  边巴顿珠:我觉得比以前好很多了,现在登珠峰也好,登其他我们西藏境内的喜马拉雅山脉境内,比以前的话现在简单很多了。

  记者:容易很多了,各方面保障很多了。

  边巴顿珠:对。

  记者:你们在环境好起来的里边也做了很大的贡献?

  边巴顿珠:对,现在我们国家的一些条件、各方面,比以前那好多了,现在我们登山也比较容易多了。

  记者:这次参加火炬上珠峰的活动,你估计或者是希望自己到哪个高度?

  边巴顿珠: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没问题,我听从我们上面的指挥。

  记者:听从大家的安排,那么多人,大家不可能都登上去。

  边巴顿珠:对。

  记者: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成为奥运火炬手,因为你们之前都有很多的任务,登了很多山,觉得这次任务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吗?

  边巴顿珠:以前我们主要是商业性登山,但是我2001年开始一直跟14座以前做他们的登山协作,但是明年的这个活动比以前的话那压力更大了,明年就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比较大的活动,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比较骄傲,很光荣的活动。所以我一定要克服训练在这里,一定要把明年的火炬搞好。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