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香庭
魏香庭 - 简介
魏香庭(1886年—1962年),男,川剧小生、老生,兼长红生。四川南部县人。11岁随鼓师楚云亭学戏,19岁搭成都彩华班,拜刘育三为师。1911年赴昆明,5年后应聘至贵阳,1927年在贵阳集资筹办天曲社科班,有学生近百人。抗日战争期间,到成都、重庆等地演出。在川、滇、黔三省都享有声誉。1954年当选为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贵州分会筹备委员会主席。
魏香庭 - 演技
他唱做兼工,嗓音洪亮,行腔有韵味,念白有力,善于运用表演程式塑造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在红生戏中演关羽,气度雄豪,神态生动。能博采京、滇、汉各剧种之长,加以融化,形成自己的风格。
魏香庭 - 生平
魏香庭本姓赵,叫火娃,其父赵天凤以拉船养家,日子甚为艰难。赵火娃10来岁时,母亲王氏进城帮人,赵火娃也随母亲进城拜师学邓。他禀性聪慧,又勤奋好学,不久即能登台。19岁时,他随戏班在大竹县演出,被县太爷召到县衙里唱堂会,县太爷的奶妈见他模样清纯秀美,为人又乖机灵,十分可爱,便将他认作儿子。奶妈姓魏,赵火娃于是改名魏香庭。
不久,魏香庭随奶妈到了成都,拜川剧名字为师,边学边演。当时成都川剧名角甚多,只要有机会,魏香庭就悉心观察他们的学出。在名师的指点和众名角的熏陶下,魏香庭的学技提高极大,很快就在成都川剧艺崭露头角。
魏香庭学艺极为勤奋努力,真下是“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练功从不间断,从不松懈,甚至常常半夜醒来来练。他经常独自比划动作,时哭时笑,简直是入迷入魔,有人叫他“魏疯子”也有人称其为“魏疯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魏香庭的学技日致臻成熟,20多岁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峰。
魏香庭扮相俏丽,唱腔优美。他那一双闪闪生辉的秀目,更是美丽动人。时而含情脉脉,时而凝恕生嗔,时而喜色飞动,时而喷焰射火,把人物的心态及其变化,表现 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演文生,一身软功,走台步不显台步潇洒飘逸,温文秀雅;学武生,刚劲有力,动作大方不粗鲁,器宇轩昂,英姿勃发。无论演文还是扮武,皆奇妙非凡,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界。魏香庭在川剧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使他誉满云、贵、川,所以人们称他为"盖三省"。
魏香庭善于吸取其他剧种的长处,对川剧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他主张吸取京剧优美之功架,武戏文唱之精华,学习秦腔音调激越高昂,节秦鲜明之优点。他还广泛向昆剧、汉剧、滇剧等多种戏剧学习过,创造性地将这些剧种的优点融入到川剧的革新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他吸取就剧武戏优点学出的《大平仓》,仿汉剧学出的《苦肉计》,都令观众耳目一新,赢得好评如潮。魏香庭在表学艺术上不断学习、创新,形成了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流派。
魏香庭早年足迹遍及云贵川三省,他唱到哪里,就在哪里引起轰动。27岁那年,他由昆明到贵阳,途经安顺,被安顺的戏迷们挽留,在那里唱了两个多月的戏,收入的钱修了一个戏院。初到贵阳那些年,魏香庭风华正茂,艺术上正是高峰期,他的戏出出皆好,场场俱精。只要魏香庭的戏牌一挂,无不场场爆满。每当演到精彩处和剧终谢幕时,剧场里总是掌声雷动,赞好之声不绝。真是响遍了贵州,红透了贵阳。
魏香庭不但对自己的学技精益求精,而且还大力促进川剧艺术的发展。在贵州军阀周西城的赞助下,他在贵阳办了一个"天曲社",招收青少年学骊,培养了许多川剧人才。后来周西城战死,"天曲社"失去资助,魏香庭独木难支,只好将其解散。
1952年,66岁的魏香庭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戏曲观摩学出,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使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回贵阳后,他立即四处奔走,多方联系,办起了戏曲学校。晚年,魏香庭把全部精力倾注到培养戏曲人才的工作中,即使在病中,也常到戏校为学生们作示范演示。
魏香庭不但在川剧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为祖国戏剧事业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虽已作古多年,但一提起"盖三省",人们还是津津乐道。
魏香庭 - 代表剧目
《夜归》、《堂会三拉》、《勾践回国》、《江东桥》、《辞曹挑袍》、《斩黄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