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德国剧作家 - 恩斯特·托勒尔
恩斯特·托勒尔

恩斯特·托勒尔

恩斯特·托勒尔(ErnstToller,1893年12月3日~1939年5月22日)是1920年代最出名的德国剧作家之一,也是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的重要代表作者,与乔治·凯泽(GeorgKaiser)齐名。托勒尔的戏剧特色,在于他的戏剧与他的政治参与密切相关,几乎他的每一部剧作都带有政治主题,宣扬他的左倾政治理念。
展开

人物生平

托勒尔自幼生长在 犹太家庭中,居住在当时属 波兰的Samotschin地区,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经在 法国留学,不过在他后来的写作资料中,很少提到在法国的经历。1914年大战爆发时,因为自幼犹太背景生活中的疏离感,为了追求能够加入当时德国主流社会的认同,因此主动从军参战,而在战场上却看到了实际的战争残酷,他自己也在1916年时负伤回乡,从此改变了原本的态度,彻底转向反战。

托勒尔在1917年回到 慕尼黑大学就学后,又接触了 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后便开始参与校园中的学生运动,以及 巴伐利亚地区的独立社会民主党的相关活动,并且在1918年参与巴伐利亚苏维埃革命,在革命失败后,1919年为 魏玛政府所逮捕,从1919年到1924年间在狱中度过五年岁月,而他就是在这五年间,写下他最重要的剧作,而这几部剧作首演时,作者本人都无缘目睹。而因为本身的争议性,在1920年代快速成为德国最出名的剧作家,作品被翻译成27国语言。

1924年出狱后,托勒亲自率领自己的作品《亨克曼》等巡回演出,并且受邀造访 美国以及 苏俄。1927年与导演厄文·皮斯卡托(Erwin Piscator)合作的《哈啊!人生如斯》,后来被人誉为是比拟 俄国的安东· 契诃夫(Anton Chekhov)与康斯坦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的黄金编导组合。

1930年代的托勒尔除了写舞台剧之外,同时也写广播剧本,以及一部没有完成的电影剧本。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因为托勒尔本身的犹太背景以及左倾政治思想,不为 纳粹所容,因此流亡美国,纳粹并公开焚烧托勒尔著作,托勒尔并因此写下自传《德国青年》。流亡后的托勒尔并不得意,因为语言的隔阂,托勒尔的作品在美国没有观众,加上婚姻失败,1939年最后在纽约自杀身亡。

代表作品

托勒尔的重要剧作包括《转变》(Die Wandlung)、《群众与人》(Masse Mensch)、《德国青年亨克曼》(Der deutsche Hinkemann)、《哈啊!人生如斯》(Hoppla, wir leben!),The machine wrechers《机器粉碎者,诗集《燕子集》,以及自传《德国青年》(Eine Jugend in Deutschland,英译《我是德国人》I wasa German)等。

恩斯特·托勒尔

《转变》[编辑]

是在1918年时原本是当成是宣传革命的传单而写,最后在狱中完成,1919年出版后由Karl Heinz Martin执导首演。《转变》是托勒尔的自传性质作品,剧中主角腓德烈(Fredrich)就是托勒尔本人的化身,在这部剧作中总共有十三个画面(Bilder,相当于“景”的戏剧分隔单位)使用了表现主义戏剧的真实画面与梦幻画面交错的技巧,表现腓德烈如何从志愿从军,到最后成为革命者,最后全剧在呼喊革命中结束。

根据派特森(Michael Patterson)的研究,在马丁(Karl Heinz Martin)执导的《转变》首映中,是就目前的纪录来看,在德国剧场中最早使用灯光的明灭(black out)作为分场手法的戏剧,不同于当时流行的 写实主义戏剧,多还是倚靠布幕分场。

《群众与人》[编辑]

《群众与人》是在巴伐利亚革命失败后的狱中作品,一改在《转变》中对于革命的乐观态度,叙述主角“女人”—颂雅(Sonja)虽然是处在中产阶级背景,却倾向支持革命,最后夹在代表政府威权的丈夫与代表革命暴力的“无名氏”之间无法抉择,一方面她反对政府对人民的压迫,一方面她的人道主义又反对暴力的革命手段。在其领导的革命失败后颂雅被军方逮捕并在最后被枪杀。在剧作表现上,也是一部表现主义的作品,使用真实画面与梦幻画面交错的技巧,全剧有七个画面,其中有三个是梦幻画面。

《德国青年亨克曼》[编辑]

1923 年之后托勒尔的风格从表现主义逐渐转向回到写实的传统,《亨克曼》甚至可以说是一部 佳构剧,在这部剧作中,托勒尔的兴趣也从表现革命英雄,转向表现在1920年代威玛德国实际受到大战伤害以及社会压迫的劳工生活。亨克曼是《亨克曼》的主角,这个名字在德文中是“残疾者”之意,亨克曼在大战中因为受伤而失去性能力,个性也变得乖戾古怪,妻子因为无法忍受这样的个性而出轨,亨克曼在马戏团中工作扮演茹毛饮血的德国巨人,却遭到讪笑,整部剧作以一个三角恋情为中心,却展现到了外在社会中的层层相互压迫。《亨克曼》是托勒尔在1920年代演出次数最多的作品。

《哈啊!人生如斯》[编辑]

《哈啊!人生如斯》所处理的问题则是1919年革命的同志,在革命八年之后面对时势变迁、同志的变节,以及潜在的、新兴的纳粹左派势力,应当如何自处的问题。主角卡尔·汤玛斯(Karl Thomas)在革命失败后,因此精神不正常,先后在监狱与精神病院中关了八年,出狱后看到过去的同志 修正主义者威廉·基曼(Whilhem Kilman)反而成为了政府中的高官,并且制造供战争用的毒气。汤玛斯又从旅馆中的工作,看到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状,在气愤下欲杀基曼,但是在汤玛斯打算下手时,基曼却为右派所暗杀,警察以为汤玛斯是凶手而逮捕,汤玛斯以为他原本是为了基曼倒向右派而欲杀之,但是反而却被右派所杀,在大感世界的荒谬的同时,最后决定自杀。根据纪录,在首演结束时,在场的工人观众纷纷起立合唱 国际歌。

《哈啊!人生如斯》是一个相当难以给予定位的作品,因为这部剧中包含了托勒尔与皮斯卡托的共同创作,而前者倾向的是一种个人英雄式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后者倾向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在合作期间也有不小的摩擦,根据托勒尔原本的初稿,汤玛斯原本是要更积极的投向革命,选择自杀是皮斯卡托修改后的结果。此外,《哈啊!人生如斯》是在皮斯卡托新盖好的剧场中首演(Piscator Buhne),使用了三层楼的特殊设计舞台,并且在剧中插入了新闻电影影片,可说是在剧场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相当早的例子。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