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四川人 - 任正隆
任正隆

任正隆

任正隆(1949.12.17--)男,无党派人士,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农部作物遗传实验室高访学者、四川农业大学植物遗传和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第九、十、十一届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物和园艺学科组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工程和转基因生物主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四川省自然科学领域学术带头人、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展开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任正隆,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方向为生物技术。1949年生,1977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981年在四川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1985年4月~1988年9月在联邦德国哥廷根大学农艺和植物育种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3年1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中科院候选院士之一。

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也是改革开放后四川省农业界第一个学成归国的洋博士;他是提出麦类基因符号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一系列麦类新基因的发现者和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理论的建立者;他率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培育出“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并在世界上第一个育成小麦“延绿型”新品种,实现了通过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生物量达到增产的目标。

学科方向

为生物技术和作物遗传育种。我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家。长期从事植物遗传与育种、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在小麦育种、基因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各项奖项。

个人履历

1949年12月生于四川省彭县。

1977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生物学系(今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任正隆

1981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84年~1988年在联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植物遗传育种学,获博士学位;

1993~1994在密苏里大学美国农业部作物遗传实验室作高访学者。

现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及荣誉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任正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17和18次会议上审议“税法修正案”发言时认为,“在封建社会,老百姓是臣民,不得不向统治者进贡纳税;而现代国家中,老百姓是公民,是主人,为了给u2018公仆u2019工资、为了国家事务开支和社会公共事业的需要,公民要分担这些开支,所以需要上税。公民通过尽自己的税收义务来参与国家事务、同时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我认为1600元的起征点比较合适,不宜过高。过高的起征点将剥夺低收入者纳税的权利和作为纳税人的荣誉。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细胞工程和转基因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农业生物学会理事,

中国作物学会理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物和园艺学科组委员,

四川省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四川省go-vern-ment学位委员会委员,

国家小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第九、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

参与<<种子法>>等多部农业相关法律制定工作。被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1991),

全国先进工作者(1995),

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特邀代表(2000),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5),

四川省自然科学领域学术带头人(1998)。

四川省小麦育种攻关主持人,长期从事植物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教育工作。

代表性著作

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审定了小麦新品种川农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4号、17号、18号、19号等10个新品种。其中川农10号和川农17号为国家级审定,其余被四川省审定。川农11号、12号、17号为四川省重点推广品种。川农11号、12号、17号、18号、19号获得国家品种权保护。这些新品种年推广面积已突破600万亩,推广面积还在不断扩大,每年创社会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

代表性论文

The use of monosomic rye addition lines for transferring rye chromatin into bread wheat.

I. The occurrence of translocations. Plant Breed. 1990 105: 257-264.

The use of monosomic rye addition lines for transferring rye chromatin into bread wheat.

II. The breeding value of homozygous wheat/rye translocations. Plant Breed. 1990 105: 265-270.

黑麦种质导入小麦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方式。中国农业科学,1991,4(3):18-25.

小麦遗传背景对黑麦抗叶锈病基因Lr26的抗性表达的影响。遗传学报,1993,20(4):312-316.

Induction of small-segment-tranalocation between wheat and rye chromosom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1997, 40 (3): 323-331.

小麦对纹枯病的抗性及其遗传的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99,vol.29,No.3:199-202.

小麦遗传背景对普通小麦X 6X小簇麦杂种F1减数分裂行为的影响及育性。遗传学报,1999,26(4):363-369.

Expression of nucleolus, endosperm storage protein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an amphiploid between Aegilops tauschii and Secale silvestre. Euphytica, 2001, 119 (3): 317-321.

Identification of a Triticum durum-Secale africanum amphiploid and its crossability with commom wheat. J. Genet. & Breed. 54:

of Lophopyrum elongatum (Host) A. Love genes for aldult plan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wheat background.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01, 48: 183-187.

学术成就

1、发现了一系列的重要基因,以及这些基因的分子标记,如抗小麦条锈病病基因Yr41,YrCn17,YrBL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23,Pm40,PnYU25;抗纹枯病基因Sus1;发现黑麦的杂种坏死基因Ner1和Ner2,并把它们定位在染色体5R和7R上。提出的基因符号Ner被国际学术界接受,是提出的麦类基因符号被国际科技界接受的第一个中国人。还发现几个抗病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抑制基因;是发现小麦重要基因最多的中国人之一。

2.他是一系列麦类新基因的发现者。他及其科研团队发现一系列重要基因,如小麦抗病基因Yr9b,YrCN19,Pm23,Sus1,PmYU25,PmE等;抗病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抑制基因;发现黑麦的杂种坏死基因Ner1和Ner2,并把它们定位在染色体5R和7R上。提出的麦类基因符号Ner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的第一个中国人。还提出了外源基因在真核生物中表达的三级调控理论。

3.他是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理论的建立者。他在外源DNA插入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研究中,发现小麦异源易位的诱导和发生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小片段易位的概念和并证明小片段易位的存在。提出小麦异源易位育种理论和克服异源易位在实际育种中产生的不良作用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染色体工程新方法。培育了一大批小麦抗病新材料,在国内被广泛应用。

4.他是我国育成小麦品种最多的小麦育种家。针对西南麦区由于光照不足,小麦高产存在生态穗容量的限制,提出了小麦高产育种的“协调型”育种理论,并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这个目标。他率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培育出“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创造了“川农”小麦新品种品牌。已选育被四川省和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有川农7号、8号、9号、10号,川农11、12、17、18、19、20、21、22、23、24、25、26和成电麦1号等17个,大麦新品种2个(川农大4、5号),还有大批优良的新品系正在参加区试。其中川农11、12、17、18、19、21、23、25、26等9个新品种被四川省政府推荐为重点推广品种(十五期间四川省小麦育种攻关组培育的四川省重点推广新品种有18个,我们的新品种占了7个)。川农11,12,17,18,19获得国家品种权保护。这些新品种这些新品种高产、抗病、优质,已经在我国长江上游冬麦区的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几亿亩, 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维护我国粮食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并在世界上第一个育成小麦具抗衰老特性的“延绿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7”,实现了通过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生物量达到增产的目标。近年来还开展了水稻、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

5、在小麦生产产业化生产方面,实现了“从基因到餐桌”的产业链生产,为农民增收、企业创新和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同行誉为中国南方小麦生产的产业化模式。

6.已指导了26名博士研究生和52名硕士生,其中1名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7.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

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

1、小麦超高产育种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

2、中国南方小麦的优质育种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3、小麦抗病基因的筛选、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4、作物的基因工程;

5、植物细胞生物学的特殊问题;

6、基因表达调控和DNA损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

7、控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关键基因的鉴定、筛选、克隆的研究。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