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意大利 - 梅塔斯塔齐奥
梅塔斯塔齐奥

梅塔斯塔齐奥

梅塔斯塔齐奥,原名彼得罗·特拉帕西。意大利剧作家。早年写作诗歌,后转向歌剧文学剧本的写作。他对16世纪的歌剧进行了重大改革,反对当时歌剧迎合贵族趣味、偏重歌唱、轻视戏剧内容的倾向,力图把古典主义悲剧、田园剧的特点同歌剧、音乐、诗歌结合起来,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歌剧剧本有《被抛弃的狄多》、《卡图在乌提卡》、《忒米斯托克勒斯》等。以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为蓝本而作的《中国英雄》,在欧洲广泛流传。他的剧本全部用诗体写成,文辞优美 ,结构严谨 ,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

简介

 [1]梅塔斯塔齐奥(1698~1782)

  自幼在诗人G.V.格拉维纳门下接受严格的教育,研究古典文化和法律。19岁时第一部诗集出版,后来他同著名歌剧演员M.布尔加雷莉结识,开始学习音乐,并从田园诗、悲剧转向歌剧文学剧本的写作,从此享誉文坛。[2]

生平

  生于罗马,父亲是小商人。从小梅塔斯塔齐奥就表现出写诗的才能,在诗人格拉维纳的帮助下,受到良好教育。1717年出版一部具有田园诗风格的抒情诗集。1718年被授予为“阿卡迪亚”诗人。同年迁居那不勒斯,进入上流社会的文艺沙龙,并创作小夜曲、剧本等。1730年应聘赴维也纳,担任神圣罗马皇帝查理六世的宫廷诗人,从此在维也纳定居,为宫廷和当地剧院写作了大量的歌剧剧本,这是他的创作的成熟期。[2]

名言

  在黑暗中,即使是一线微光,也常常能使航手找到北极星而修正他的航向。[2]

作品

  1724年为著名歌剧演员马里安娜·布尔加雷利写了第一部歌剧脚本《被抛弃的狄多》,获得巨大成功。

梅塔斯塔齐奥

  

梅塔斯塔齐奥

随后写出《卡图在乌提卡》 (1728) 、《埃齐奥》 (1728)、《亚历山大在印度》(1729)等。

  他对当时迎合贵族阶级和宫廷趣味、偏重歌唱、轻视戏剧内容的歌剧进行改革,把古典主义悲剧的特点揉合进歌剧剧本,力图在歌剧中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之具有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被抛弃的狄多》是以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为素材,描写责任与爱情的冲突,表现狄多细微、复杂的心理状态。《卡图在乌提卡》也是一出历史剧,反对君主的暴虐,歌颂忠诚、勇敢和履行责任的品德。

  1729年,梅塔斯塔齐奥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为宫廷诗人,为王室和当地剧院写作歌剧文学剧本,1730年定居维也纳,直到1782年4月去世。维也纳时期是他多产和成熟的时期。他把古希腊悲剧的因素巧妙地同田园剧的风格融会一体,借鉴P.高乃依、J.拉辛古典主义剧作的题材,表现理性同情感的矛盾,歌颂忠于神圣职责的高尚行为。在《忒米斯托克勒斯》(1736)中,通过流亡波斯的希腊英雄忒米斯托克勒斯的事迹,赞美爱国精神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格。

  《奥林匹亚德》(1733)把希腊悲剧的传统同田园剧结合起来,《蒂托的仁慈》(1734)从法国剧作家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罗玛克》中汲取素材,它们和《阿蒂利奥·雷哥洛》(1740)都表现依靠理性克服个人感情、维护崇高的职责的悲剧英雄人物。也有些剧本以新奇的情节和异国情调为特色,如《中国英雄》(1752)是以中国元曲《赵氏孤儿》为蓝本而作,表现异国情趣,成为欧洲最早改编中国戏曲的作品之一,在意大利和欧洲流传甚广。及《鲁杰罗》(1771)则是一部以离奇的情节取胜的骑士童话剧。他的歌剧结构严谨,剧情紧凑,诗句优美,富有音韵,他的革新对意大利和欧洲的歌剧产生很大影响,但没有完全摆脱宫廷的趣味。[3]

成就贡献

  18世纪意大利歌剧独领风骚红遍欧洲。当时意大利有名他位著名诗人,

  

梅塔斯塔齐奥

写过很多歌剧脚本约有30多部,几乎被当时欧洲的所有歌剧作曲家都采用过,有的甚至被反复采用、被数百次地配乐。原因是他的作品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当时人们所时兴的典雅情趣,这一点不但对当时的音乐产生了影响,而且与当时音乐的追求具有吻合之处。由此,通过梅塔斯塔齐奥标准的意大利正歌剧格式得以形成。

  梅塔斯塔齐奥主要研究古典文化和法律并出版诗集曾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为宫廷诗人。梅塔斯塔齐奥对歌剧的接触是由于与著名歌剧演员M.布尔加雷莉的结识而产生兴趣。从此梅塔斯塔齐奥不但开始了对音乐的学习,还结合田园诗与悲剧从事对歌剧脚本的写作,并同时为王室和当地剧院写作歌剧文学剧本。在歌剧领域中,梅塔斯塔齐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由此而享誉文坛。正歌剧在斯卡拉蒂去世后逐渐走下坡路,音乐与戏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得不到重视,程式化、炫技式的俗套成为正歌剧表现的主要方式。[1]

  说《赵氏孤儿》,盖因它的早成名与大影响,自 《左传》、《春秋》、《史记》直至元杂剧,甚至在法国乃至欧洲一些国家引起的轰动,而这与法国文豪伏尔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在信息通联尚不发达的时代,一部《赵氏孤儿》是如何漂洋过海展现在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面前的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梅塔斯塔齐奥内容介绍

马若瑟的翻译

  1752年,意大利剧作家梅塔斯塔齐奥以元曲《赵氏孤儿》为蓝本,创作了《中国英雄》,使之成为欧洲最早改编中国戏曲的作品之一,在意大利和欧洲流传甚广。

  17世纪的法国,汉学的领先程度已经让其他欧洲国家望尘莫及,《中华帝国志》等一批著作的面世为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中国”,成为18世纪中国文化热的主要源头之一。马若瑟是久居中国的法国传教士,为了让欧洲学者知道中国古代经典的价值,1731年年底,他用了七八天的时间,完成了对《赵氏孤儿》的翻译。马若瑟托两个送信人把包裹先交给了杜哈德——他当时正在编辑《中华帝国志》,就把《赵氏孤儿》的译文用上了,然后又把包裹还给了傅尔蒙——当时法国皇家铭文美文学院的院士、法国的中文权威。傅尔蒙见到此剧本发表后很是吃惊,公开指责杜哈德,因为马若瑟在给他的亲笔信中明确地把稿件的发表权交给了他。这场笔墨官司打了很多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傅尔蒙有理。

  马若瑟为什么在百种元剧中选择了《赵氏孤儿》?有学者说,因为这出剧在元剧中最符合当时法国文学界对悲剧的理解: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一致;主题来自古代历史,是涉及国家民族大事的重大题材;主人公属于王公贵人;文体高雅,用语不俗;悲剧也必须用诗体。中国戏剧从来都不讲究时间和地点一致,但除此而外,《赵氏孤儿》在其他方面都严格合乎法国悲剧的要求。另一方面,剧中人物高贵的英雄气概也是吸引马若瑟的原因之一。

  马若瑟虽在中国生活长达30余年,但对中国戏剧艺术和中国诗词似乎还缺乏深入研究,他在译介过程中,认为:“这种唱词不易理解,对欧人来说更是晦涩难懂,因为其中富含我们所陌生的隐喻,其修辞法也是我们难以领会的”。故将占全剧一半篇幅的诗歌唱段全部删去,仅以“他唱”二字代之。他的译本仅保留了原作故事梗概的节译本,中国元剧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已荡然无存。马若瑟节译的《赵氏孤儿》进入法国之时,正值法国和欧洲“中国热”方兴未艾之际,它一传入法国便引起了一些作家、批评家的关注,促进了中国文化热潮的高涨。

马若瑟简介

  马若瑟出生在法国北部城镇歇尔堡。1698年来华后,在中国语言文学、哲学等方面付出了30多年的心血,直到去世。他在汉学方面造诣极深,被后世学者公认为是西人汉语文学专家和易学专家中的佼佼者。马若瑟有许多重要的著述或译著。在涉及中国语言文字的著作中,他的拉丁文手稿《汉语札记》堪称传世力作。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