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北京大学 - 王奇生
王奇生

王奇生

王奇生,1963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等。
展开

个人概况

   湖南湘乡人,1963年11月6日生,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本科、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博士),1988年7月至1993年6月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任职,1993年7月至1997年10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任讲师、副教授,兼副所长。1997年11月至1999年1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9年底博士后出站后留近代史所工作,晋升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中国国民党史。

学术著作

专著

  1、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独著

  2、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独著

  3、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独著

  4、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合著,副主编 

王奇生

命题

  《党员、党权与党争

        本书副题是“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其命题包括:

   命题之一:“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国共两党原来都是师法的苏共模式,但前者师承组织形式,排斥意识形态,结果只学到半套功夫,是“弱势独裁政党”,所以与全盘俄化的中共对局,自然败北。

   命题之二:党政双重衙门的成本。由帝治到党治、由王朝体制向党国体制的嬗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变局”,党政两套体制双轨并行,其结果意味着组织成本扩大一倍,机构高度膨胀,掣肘急剧增加,加之基层的党部运作呈虚拟状态,党政互不统属,最终削弱了党治的基础。

   命题之三:国民党究竟代表谁?二十年代,国民党改组派头目陈公博挑起一场激烈争论,焦点是国民党代表谁的利益?一派主张代表一切被压迫的“革命民众”,一派则认为代表全民,后者代表了党内主流意见。然而这种全民利益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政党都不可能真正代表超阶级的全民利益,其结果是两不讨好。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概述

  该书是《中国近代通史》的第七卷,在吸收近年来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书对一些长久以来认为是“已成定论”甚至被认为是“常识性”的问题,加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有独到创见的研究性专著。

        书中指出:1924-1927年间的国共之间,是一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因为相互合作,两党力量在短短的4年间都得到迅猛发展,国民革命的洪流由珠江流域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又因为相互竞争,两党一直或明或暗有所斗争,直至最终武力相向。两党均“以俄为师”,其组织形态和政治文化具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1920年代国共两党的党员构成和社会基础,其实并无太大差异。两党党员大致来自同一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其主体均是五四知识青年。

       书中还指出:1924-1927年间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实际远非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容共”或“联共”等语词所能简单概括。1925年后,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与此同时,大批国民党青年转入共产党。国共关系发生了深刻改变,亦即由初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单向流动,发展为两党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到后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者渐少,而国民党青年转入中共者日多。另一方面,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宣导,中共对国民党地方组织和民众运动的日趋“包办”,以及中共组织严密与国民党组织散漫的强烈反差,使国民党人感到共产党大有“反客为主”的态势,担心国民党“容共”,将转化为共产党“容国”。国民党人对共产党“容国”的危机意识,加速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发表论文

  1、《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东南文化》,1989第1期

  2、《三十年代留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民国档案》,1989第3期

  3、《抗战时期留学生群像初探》,《近代史研究》,1989第4期

  4、《取径东洋,转道入内: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党史研究》,1989第6期

  5、《近代中国节育运动述略》,《人口研究》,1990第2期

  6、《近代军事留学生述论》,《军事历史研究》,1990第3期

  7、《近代留学生与华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第3期

  8、《近代中国学会的历史轨迹》,《学会》,1990第6期

  9、《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官僚政治》,《历史档案》,1991第4期

  10、《民国时期离婚问题初探》,《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1992.4

  11、《民国初年的女性犯罪(1914-1936)》,《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中研院近史所)创刊号,

  1993

  12、《从深闺走向世界的女子留学生》,《明报月刊》(香港),1993第9期

  13、《留学与救国――战时海外学人群像》,《抗日战争与上海――上海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

  14、《留学与救国:1931至1937年中国留日学生的行为与心态》 ,《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

  (上卷,全民御侮),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15、《教会大学与中国知识女性的成长》,《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6、《“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迅》(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第21期,1996

  17、《中国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近代史研究》,1996第2期

  18、《九一八以后中国留日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研究》,1996第3期

  19、《教会大学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第4期,1996

  20、《失去重心的乡村社会:民国时期乡村权势的转移与蜕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增刊

  21、《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抗日战争研究》,1997第2期

  22、《战前中国的抗日民族教育:以中小学教科书为视点》,《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增刊

  23、《教会大学学报校刊出版史略》,《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4、《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递嬗》:以1927至1949年长江流域省份为重点,22/千,《历史研究》, 1999第2期

  25、《国民党执政时期县长的人事嬗递与群体角色》,《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51/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6、《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26/千,《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7、《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31/千,《近代史研究》,2000第2期

  28、《以共和精神治校:陈裕光与金陵大学》,15/千,《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9、《探索女子高等教育办学之路: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9/千,《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0、《张謇与南通地方自治模式:兼论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调适》,21/千,《苏东学刊》,2001第1期

  31、《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25/千,《中国社会科学》,2001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2春季号  

  32、《从“容共”到“容国”:1924-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36/千,《近代史研究》,2001第4期

  33、《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20世纪30年代一例劳资纠纷的个案分析》,24/千,《历史研究》,2001第5期

  34、《党的派系化与派系的党化:CC系的组织形态与政治理念(1933-1938)》,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 2001.10

  35、《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自省》,《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6、《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自省:以1944-1947年国民党党政革新运动为视点》,16/千,《划时代的历史转折:“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

  37、《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33/千,《近代史研究》,2002.5  

  38、《战时国民党党员与基层党组织》,23/千,《抗日战争研究》,2003第4期

  39、《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25/千,《近代史研究》,2003第5期

  40、《国民党中央委员的权力嬗蜕与派系竞逐》,25/千,《历史研究》,2003第5期

  41、《湖南会战:中国军队对日军一号作战的回应》,30/千,《抗日战争研究》,2004第3期

  42、《革命与反革命:192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30/千,《历史研究》,2004第5期

  43、《北伐中的漫画与漫画中的北伐》,20/千,《南京大学学报》,2004第5期

文章书评

  1、《中国留学史上的五次热潮与两次断裂》,《神州学人》,1989第2期

  2、《抗日战争时期的留学生群像》,《神州学人》,1990第2期

  3、《留学生与近代中国思想界》,《神州学人》,1990第4期

  4、《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共产党》,《神州学人》,1991第4期

  5、《孙中山的留学观》,《神州学人》,1991第5期

  6、《近代留学生与中国科学的发展》,《神州学人》,1994第1期

  7、《中国留学史上的六代留学生》,《神州学人》,1994第10期

  8、《留学与救国:战时海外学人群像》,《上海党史与党建》,1995第1期

  9、《第一个与托尔斯泰通信的中国人》,《神州学人》,1995第2期

  10、《杂谈清末民初的回国留学生》,《神州学人》,1995第3期

  11、《章开沅教授与贝德士文献研究:南京大屠杀资料的新发现》,《抗日战争研究》,1995第4期

  12、《民族苦难的历史再现和反思:评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难民群体研究>》,《民国档案》,1995第4期

  13、《中国近代史上的留学生作家群》,《神州学人》,1995第5期

  14、《留学生:剪辫易服的带头人》,《神州学人》,1995第7期

  15、《万里辍学赴国难: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留学生》,《神州学人》,1995第10期

  16、《留学生与中文革新趣话》,《神州学人》,1996第2期

  17、《西文东渐:译介有功的留学生》,《神州学人》,1996第3期

  18、《三分洋货,七分传统:漫话近代留学生的知识结构》,《神州学人》,1996第5期

  19、《开新式教育之先河:近现代留学生对中国教育的影响》,《神州学人》,1997第12期

  20、《留日学生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神州学人》,1998年第1期

  21、《播科学之火于华夏的典范:欧美留学生的早期科普活动》,《神州学人》,1998第2期

  22、《近代留学生与中国科学事业》,《神州学人》,1998第3期

  23、《周恩来的留日经历》,《神州学人》,1998第4期

  24、《书评应该多样化》,《近代史研究》,1999第1期

  25、《中国人的百年留学梦》,《神州学人》,2000第12期

  26、《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改革内参》,2002第7期

  27、《海归派与百年中国》,《中国改革》,2002第9期

  28、《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学海无涯:近代中国留学生展(图片集)》序,香港历史博物馆,2003.11

工具书

  1、《中国国民党大事典》,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副主编

  2、《抗日战争大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主编之一

资料汇编

  《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七卷,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全书共132万字,本人承担63万字(第三编南京国民政府),2003.7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