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北京大学 - 关世杰
关世杰

关世杰

1981、198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84年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96年改为国际关系学院)任教。
展开

人物简历

  1981、198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84年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96年改为国际关系学院)任教。

  1991-1996年任国际文化交流教研室主任。

  1996-2001年任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系副主任。

  2001年至今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现为国际大众传播研究会(IAMCR)会员 。

关世杰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哈佛校友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

  1、跨文化交流

  2、国际传播

  3、国际文化关系

专著

  1、《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5.6万字。 2、《跨文化交流学》(韩文版),韩仁熙译,韩国 建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国际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2万字。

  4、《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67万字。

  与人合作著作:

  1、《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

  2、《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信息时代的传播学》,新华出版社,2002年1版。

论文

  1.“<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人:交际与传播〉序”,载于Steve J.Kulich(顾力行)主编:《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人:交际与传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2.“美国反对<世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原因初析”,载于乐黛云、[法]李比雄 主编《跨文化对话》,第20辑,第221-229页,2007年。

  3.“十年来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于尹韵公 明安香主编:《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新华出版社,2006年12月。

  4.“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载于《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2期,P32-36,2006年12月。

  5.“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浅谈中日文化差异及对广告的影响”,载于程曼丽主编:《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思维方式与跨文化交流”,载于《北大讲座》第六辑,P221-241,北大出版社,2005年3月。

  7.“冷战结束前西方国家外宣策略的发展演变”,载于《对外大传播》2004年第四期,《对外大传播》出版社,2004年5月。

  8.“国际传播模式新构想”,载于程曼丽主编:《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试论国际传播研究与跨文化交流研究的异同与互补”,载于郭镇之主编:《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0.“从数字看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文化格局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载于关世杰主编:《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 “从世界文化报告看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及对策”,载于钟期荣主编:《经济全球化与跨地区文化传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格局”,载于《北京大学讲座》(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冷战后美英文化独霸全球”,载于《现代教育报》,2003年10月29日。

  14.“全球化中我国各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问题”,载于王志主编:《2002年传播学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寻求中国文化发展对策”,载于《国际新闻界》 2002年第一期 P10-16

  16.“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国民族》,民族团结杂志社,2002年5月

  17. “文化的u2018传播化生存u2019--访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关世杰, 载于《今日民族》,2002年6月,今日民族杂志社。

  18. “第23届国际大众传播研究协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大会概述”,载于《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5期。

  19.“因特网在文化帝国主义中将发挥什么作用?”载于马戎、周星主编:《21世纪:跨文化对话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6-496页。

  20.“信息科技与文化建设”,载于《在北大听讲座(第四辑)——思想的光芒》,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21.“浅谈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东北亚文化——从历史和现状看其发展趋势”,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二期。

  22.“网络电视在国际电视传播中的地位及未来国际传播领域的争论”,载于陈卫星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0-40页。

  23.“国际文化交流与外交”,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3期,第126-137页。

  24.“试论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风险与机遇”,载于刘海平主编:《世纪之的中国与美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44-69页。

  25.“浅谈中日间的跨文化交流问题”,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2期,第15-20页。

  26.“A Comparisioon of Sino-American Thinking Patterns and the Fun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Difference”, in D. Ray Heisey ed. Chinese Perspectives in Rhetoric and Communication, 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Stamfore, 2000, pp.25-43.

  27.“90年代国际传播学得发展及对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启示”,载于尹韵公主编:《走向21世纪得信息与传播:中国与世界----第六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28.1999年2月23日-24日在文化部外联局“21世纪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从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看对外文化发展战略”一文。

  29.“中国跨文化传播学研究”,载于《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92-101页。

  30.“因特网与文化帝国主义”,载于《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1期

  31.“对美国国名汉译称谓的考察和修改建议”,载于《国际政治简讯》第51期, 1999年6月7日 。

  32.“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第35卷总189期 。被《当代管理艺术文集》收录。被《跨入二十一世纪的辉煌篇章》所收录。

  33.“因特网与文化帝国主义浅谈”,载于《宣传通讯》第54期 1998年11月26日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

  34.“The prospect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21st Century”, in D. Ray Heisey and Wenxiang Gong ed.,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China and the World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Rodopi B. V., Amsterdam - Atlanta, GA 1998。

  35.“试论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风险与机遇”,载于《中国的发展与21世纪的国际格局--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6.“21世纪东亚发展中的文化问题”,载于《东北亚研究》1997年第1期。

  37.“跨文化交流学研究若干问题”,载于《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被《当代管理艺术文集》收录。

  38.“国际传播在国政治中作用日趋重要”,载于《国际政治简讯》,第21期 ,1997年4月22日 。

  39.“美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实施战略及我们的对策”,载于《国际政治简讯》 第19期, 1997年5月27日 。

  40.“试论美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实施战略及我们的对策”,载于《国际政治研究》,1997年第5期。

  41.“从哈佛大学创办u2018新闻报道与政治u2019季刊看美国传播学研究新动向”,载于《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6期,被《跨世纪的中国信息产业》所引用。

  42.“述评美国u2018全球信息高速公路u2019的实施战略--剖析美国学者就u2018全球信息高速公路u2019给政府的战略性建议”,载于《新闻大学》1997年冬季号总第54期 1997年11月16日出版 ,被收录在《跨世纪的中国信息产业》

  43.“试论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及汉字在其成因中的作用”,载于《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44.“试论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方汉字在其成因中的作用”《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中国哈佛-燕京学者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11月。

  45.“谈传播学的分支--跨文化交流学”,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6年第1期。

  46.“试论21世纪东亚发展中的文化问题”,载于 (日)《成蹊法学》,1996年第42号 。载于《国际政治研究》1996年第2期, 收录在《国际社会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7.“国际传播中的国际法原则问题”,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2期 。

  48.“Cultural collisions foster understanding” in China Daily, 1996. 9.2 。

  49.“应加强对外来文化产品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管理”,载于《山西外事》,1996年第4期。

  50.“邓小平对待西方文化的基本思想”,载于《国际政治研究》1995年第1期 。

  51.“加强对进境外来文化产品的宏观调控”,载于《对外文化交流通讯》1994年第1期。该文的基本观点被《光明日报》1993年12月13日一版新闻综合报道中所引用。

  52.“英国大众反对政府进行鸦片战争”《世界历史》,1990年第4期

  53.“英国宪章派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谴责”,《世界历史》,1985年第12期

  54.“Chartism and the First Opium War”, History Workshop, Issue 24, Autumn 1987.

  55.“英国宪章派反对鸦片战争”, 《自修大学》,1985年第8期。

  上述论文中3篇被分别选入《传播学论文选萃》1、2、3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三篇被选入有刘继南主编的《国际传播---现代传播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论文中有7篇被《跨入二十一世纪的辉煌篇》、《跨世纪的中国信息产业》等文集所收录。

译著

  1、《跨文化传播学:东方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告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3、《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4、《文化的冲突与共融》,[英]理查德.D.刘易斯 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5、《跨文化管理教程》,[美]菲利普.R.哈里斯/罗伯特.T.莫兰 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世界文化报告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7、《在文化的波涛中冲浪》,[荷] 丰斯.特龙彭纳斯/(英)查理斯.汉普登-特纳 著, 华夏出版社, 2003年版。

  8、《口碑》,[美] 乔治.西尔弗曼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科研项目

主持的国家研究课题

  1、1996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国际文化传播与国际关系”。(已经结项)

  2、1996年,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国际信息高速公路对文化的影响及对策"。(已经结项)

  3、2002年,主持北京985课题:"中与美、日、韩之间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研究。”。(已经结项)

  4、2004年,主持国家发改委《u2018十一五u2019时期我国广电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十一五"时期我国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已经结项)

研究课题

  北京大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研究项目:“冷战后世界文化格局量化分析研究”。

  5.2009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重大项目"提高我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研究”,任首席专家。

内部研究报告

  1、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际信息高速公路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的结题报告:“21世纪我国对文化交流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5万字,2000年1月。

  2、1999年12月23日-24日在文化部外联局“21世纪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从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看对外文化发展战略”一文。

  3、2002年4月12日在国家民委西部民族文化工作研讨会(云南保山)发表论文:全球化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的形式及对策”。

  4、2005年1月,与陆绍阳和吴靖合作撰写《u2018十一五u2019时期我国广电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十一五"时期我国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奖励荣誉

  1.论文“Chartism and the First Opium War”, History Workshop, Issue 24, Autumn 在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第二届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2.1992年获得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

  3.1994年获得北京大学世川良一优秀青年奖学金。

  4.专著〈跨文化交流学〉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论文《邓小平对待西方文化的基本思想》1996年获北京大学“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文”学术论文二等奖。

  6.1998年获得桐山奖教金。

  7.论文《述评美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战略》在1998年获得北京大学第六届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8.2003年获北京大学2002年度通用电器奖教金。

  9.2006年专著《国际传播学》获得获得北京大学第八届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国际学术交流

  1.1988-1990年受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邀请在哈佛大学访问。

  2. 1996年10月作为北京大学代表团成员参加韩国汉城大学建校50周年校庆,并参加”21的世纪东亚与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3. 1997年8月-1998年1月,到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讲学访问. 在此期间,先后在俄亥俄州的鲍尔温崴拉斯学院(Baldwin-Wallace college), 哈瑞姆学院(Hram College),扬斯堂大学 (Yongstown State University), 约翰凯柔大学(John Carroll University), 穆思金格姆学院(Muskingum college), 发表题为“21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展望”的演讲。在罗德岛大学(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传播学系和商学院作“中美谈判风格比较”的演讲。1998年1月14日在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发表 “中美谈判风格比较”的演讲.

  4. 1997年11月到芝加哥参加83届NCA年会,并发表论文“Comparison of Sino-American thinking Paterns and fun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Difference”。

  5. 1999年1月,受日本日中关系协会邀请访问日本,发表论文”从文化交流看中日关系”.

  6.1999年9月, 参加日本成蹊大学法学部召开的”50年来的中国与日本”学术研讨会.

  7.1999年10月参加韩国庆熙大学”21世纪东亚地区合作范式”学术研讨会.

  8.2001年4月,到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参加第三届”IAIR”年会,会上发表”中国民族政策的渊源及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9. 2002年7月,到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第23届国际大众传播研究协会大会,发表The Comparis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ud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一文。

  10. 2004年12月20-21日参加由越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在越南河内召开的"为促进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对话亚太地区会议.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