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香港电影人 - 张彻(导演)
张彻(导演)

张彻(导演)

张彻(外文名:Cheh Chang),1924年1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香港导演、电影人。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张彻(Chang Che,张易扬)是香港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展开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彻

英文名:Cheh Chang

角 色:导演,演员,编剧

徒弟有:王羽、罗烈、谷峰、狄龙、姜大卫、陈观泰、李修贤、傅声等

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张彻是香港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香港人把他称为“香港电影一代枭雄”。他对香港电影所做的贡献,恐怕连今天的徐克、王家卫也都望尘莫及。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张彻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导演的电影是票房的保证,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邵氏公司的头号招牌导演。

张彻

张彻生于1924年,逝世于2002年,也算是横跨了两个世纪的大人物了。籍贯浙江青田,很多书籍都说他是上海人,其实不然,出生于杭州,成长于上海,喜欢吃上海炒面(弟子言)。少年从政,是国民党的“文化”官员。这里要强调一下文化官员,自然是要说明他没有血债,要不估计1986年回大陆拍《大上海1937》就没这么顺当了。抗战后继续“文化”担任上海戏院等职位,不仅放电影还经常出演各类戏剧等。后来还写过一部处女作电影剧本《假面舞会》,主演严化,不过这个严化绝对不是周旋老公严华。因为曾经有人弄错过,还有模有样的写了一篇十大武侠巨星,混淆视听,故而特别强调一下。严化和张彻的关系在严化去世很多年以后延续着,严化的儿子姜大卫后来成为张彻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接下来要特别介绍的是张彻创作的《高山青》这首曲子,似乎成了高山族人的民歌了,没想到还是出自一位武侠片导演。此后张彻去了台湾,彻底从文,62~67在邵氏做编剧。这期间他经手的电影我只看过两部66《文素臣》和64年美丽动物张仲文的《潘金莲》。《文素臣》据说是根据京剧、弹词、申曲(沪剧?)改编的。片子甚至还有很多说唱部分,女主角何莉莉在庙中有一段全裸,似乎完全没有必要,估计也不是这个编剧的杰作了,他不喜欢这种。这期间的电影真是有趣,不管什么形式的都要咿咿呀呀的唱两段。1964年的《虎侠歼仇》是他导演的第一部武侠片,招考了主要演员王羽和郑雷。王羽是美女王馨平的老爸,可是这位爸爸实在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还是台湾黑社会。一影迷看到王羽大呼,白毛女大春哥。那个时候不拘言笑的扮酷的样子可能比较吸引人吧。至于郑雷,一副大老粗的样子,没有任何特色瓦。最近一次看到郑雷是在TVB的电视剧《翻江倒海孙悟空》演一条蟒蛇精,出现大约3分钟,就毙了。

  1966年张彻导演的《独臂刀》票房收入首过百万,被称作“百万导演”,编剧是游水过来的倪匡,之后两人长达十多年的合作。《独臂刀》据说是改编自金庸的《神雕侠侣》,看了才知道这比大陆80年代拍的若干弱智武侠要好多了。不过说话慢条斯理,武打动作慢一拍,剧情又倾注了下层人民翻身的影子,当然这是不能苛求的。之后的《独臂刀王》《大刺客》都类似于这种,实在是不太喜欢。

1969年张彻拍了一部时装片叫做《死角》,主角是从几百人中招考的狄龙,配角是他从《金燕子》井淼替身发掘的姜大卫,编剧是有点怪异的邱刚健。据说这片子是学詹姆斯迪恩《无因的叛逆》抒发年轻人身上那种逆反的幼苗。其中有剧台词,是说大卫像不像詹姆斯,迪恩的。狄龙86年拍《英雄正传》和林青霞的激情戏老是N机,狄龙自嘲,自己十多年前就是的老祖宗了,现在怎么老N机,说的就是这部《死角》这部片子风格怪异,票房大败,狄龙歇了足足半年,两年里面彻底沦为主要配角给姜大卫操刀。

  1970年,张彻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导演,获奖影片是《报仇》。这部片子的精彩程度非同一般,没有时代背景,没有地点,就是一个纯粹的弟弟给哥哥复仇的故事,简单而又充满激情。最后张彻让满身是血的关小楼在杀光所有的仇人之后,翻腾着出了屋子,嘴里喃喃的叫着大哥,然后再叫着心爱女子的名字,还是慢镜头,真是一场视觉大餐。《报仇》中的姜大卫确实棒到了极点,要说不得亚洲影帝才叫做没天理。1970年还有部《十三太保》,张彻为了拍这部片子在香港某处搭外景,可能是电影过于血腥,导致忌讳的村民和剧组冲突,由此也促成了邵氏片厂的建立。同年还有部风格另类的《小煞星》大获成功主题曲《水仙》到处传唱,也唱红了罗文。不过《小煞星》的剧情和1969年的《钻石大盗》如出一辙,恐怕是同一个故事的变种,也许是《钻石大盗》不成功的缘故促使了《小煞星》的诞生,不过个人认为《钻石大盗》那首张彻作词的《钻石钻石亮晶晶》实在是比《水仙》好上许多。

1971年张彻拍了《鹰王》据说本来是王羽做主角的,可惜这家伙居然反出邵氏去台湾拍什么《独臂刀战盲侠》之类的片子。于是《鹰王》狄龙替上,也许是剧本本来就是给王羽的,居然在狄鹰王的身上看到了大春哥的苦大仇深,真是吓了一跳。

值得纪念的1971年,此年最精彩的影片是《新独臂刀》。法国最近某影展,这是唯一的华语片。有张法文版的《新独臂刀》海报,姜大卫独臂手持钢刀,眼神忧郁。这张海报应该给张纪中。大胡子见了,还用选杨过么?这不就是现成的。《新独臂刀》剧情也是简单,焦点在于狄龙和姜大卫的友情上,学金庸 萧峰和阿朱的“塞上牛羊空许约”来个“乡下鸡鸭空许约”。这段引得著名男同志麦克写了一篇《张彻电影中的断袖疑云》。不过也确实夸张,两人在电影中好的把女主角给撇在了一边干生气,现在的电影哪个敢这么表现?同年有部《大决斗》至今无缘看见,但是据说狄龙特别想得亚洲影帝,可惜不止是狄龙败北,整个香港电影全部败北。讨厌得记者还非要把狄龙颓废得样子拍下来,难怪要和兄弟不和了。此间几部电影《无名英雄》、《拳击》、《双侠》比较差就不提了。

1972年有部好电影《马永贞》主角是陈观泰和姜大卫,据说是开创了上海滩黑帮电影的先锋。这里不得不说张彻的眼光,陈观泰是东南亚拳王,身材高大,似乎就是山东大汉的样板。到了1996年邵氏招来帅哥“金城武”马永贞从大汉成了书生,唉这眼光就比不上20多前年的张彻。姜大卫的谭四也是老大的典范,是后期那个脸上有黑痣的元彪所不能效仿的。唯一遗憾的是这部片子不太像背景是上海的,略嫌小家。

1973年,张彻拍出了强作《刺马》。张彻初先拍的时候并未得到支持,因为辫子戏是卖不到南洋的。在海外华人的眼里,辫子就是屈辱的代名词。但是张彻力排众义取得支持,并且大获成功。姜大卫在某次访谈说提到,《刺马》在拍摄中加了很多东西,包括情感。我想这故事本意又只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是性格有挣扎,才能把故事说的更精彩。另外也佩服张彻的考据,剧中马新贻蓝色金丝蟒袍,已经作为珍藏而展出。查阅了山东菏泽医专高尚举的《刺马案探隐》所描述的蟒袍和张彻的电影无二致。另外张文祥临刑所穿红衣也是当时风俗。电影拍的情结很慢,但是情感戏细腻,尤其是井莉和狄龙几段。后来张彻在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中提到《刺马》很是为井莉不平。大意是这部电影很多人至今念念不忘的是狄龙的马新贻,可同样出色的还有井莉。《刺马》后辫子戏不再忌讳,而是发扬光大了。1973年的陈观泰岳华主演的辫子戏《大刀王五》相对《刺马》逊色许多,但这部片子没有表现的很夸张,倒是忠实于大家熟知的故事。到了1993年狄龙还拍过类似的《一刀倾城》可是却成了王五,谭嗣同,袁世凯三人结义以及背叛的故事。虽然精彩,但似乎夸张过头了。

1974年的《少林五祖》是比较早的少林片,其中不得不提两个人戚冠军和孟飞。戚冠军就是徐克《七剑》中的邱东洛,孟飞就是那个也是游水去港的家伙,55岁还在做电视广告。“看不出我有55了吧,我用了××护肤品”。这是张彻的长弓公司自主拍的第一部片子,个人不太喜欢,剧情比较乏味。

1976年以后狄龙正式改投楚原,成了铁三角。姜大卫似乎也不怎么拍张彻的戏,而是和鲍学礼等拍了类似于《七面人》这样奇怪的片子。1977年张彻又拍起了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一直持续到1981年共三集。不过金庸的小说内容过多,大部分情节靠旁白支撑,这样的电影注定要失败的。不过第三集中南帝和瑛姑的故事处理的不错,只是演郭靖的傅声实在是差劲。这年有部《唐人街小子》,也是倪匡做编剧的。主角又是游水过来的,背景放在了美国。片子具有深刻反省意味,教导青年人莫走歪路。1993年邵氏有部《赤脚小子》,普遍的看法是翻拍《洪拳小子》。而我觉得唐人街小子借鉴的更多一些,尤其是手表和鞋子的意象,如出一辙。

1978年的《五毒》重新启用了一批新的弟子。郭追、孙建、江生、罗莽、韦白、鹿峰。该片子对世界都有影响,据说排名世界诡异电影11位。郭追本来是台湾演杂技的,后来很有出息,做了TVB武术指导,97天龙八部就出自他手,杨紫琼的《天脉传奇》也是他。江生因为酗酒早就死去了,88年台视的《大漠英雄传》(其实就是射雕英雄传,因为在台,射雕因为毛泽东的诗句是忌讳的)江生出演黄药师。罗莽还在TVB卖力气,鹿峰在台湾拍武侠电视剧,合拍片《少年张三丰》出自他手。

《五毒》其实只是一个邪派首脑临终忏悔清理门户的故事,但是其中的诡异真够骇人的。钢针入脑,万针衣破蛤蟆功,浸湿的黄表纸杀人,每一样都是有够血腥。当然张彻的目的显然不是给人视觉这么简单,有个叫做镜与天涯的朋友提到其中毒蛇老二一句话“这般无休无止的残杀,要到何时方了”。张彻似乎对杀戮也有厌倦之意,最终五毒中的邪恶派自然是给铲除了,但是留下的却是无尽的伤感。武侠不再是单纯的好人复仇,杀死坏人,也存有了忏悔内疚反思的精神。我想这是张彻的《五毒》带给人们新的诠释吧。相对而言同批人的《残缺》似乎又缺少了这种精神,又恢复到了复仇的老路。

此后张彻又拍了一些金庸的片子,其中《碧血剑》最佳。郭追的袁承志满脸胡须,既不漂亮也不潇洒,但是一种侠义的味道自然而生。文雪儿的温青青毫不令人生厌,反而娇俏可人。剧情紧张,没有使用旁白,其中郭追还秀了一下他的杂技翻的功夫。另外八卦一下,此剧有文雪儿的姐姐出演,就是最近凭借功夫出名的“元秋”。

此后80年代初期张彻离开邵氏组建长河,不得不提一下《上海滩十三太保》这部片子集中了他大部分的弟子,因为傅声的去世,故而由刘德华顶上,但是弟子们发现师傅的精力不再旺盛,有时候拍着拍着就睡着了。

1986年张彻来大陆拍片,第一部是《大上海1937》据说在港票房不好,那年我还没入学。但是据有点年纪的朋友说,这片子在大陆火爆的不得了,尤其是董志华的小刀杨藩。1988年《过江龙》最近刚出了DVD我只想用一个字来形容,棒。但比起原作《报仇》来略嫌逊色,报仇重情,《过江龙》过多了加入了民族大义,似乎帽子太高。1990年的《西安杀戮》则是翻拍《五毒》。之后张彻的片子便一部不如一部,《江湖奇兵》《西行平妖》则是看得人两眼金星。

1992年张彻在台视拍电视版《刺马》剧情成了裹脚布,后来导演还挂名了鹿峰。可能是因为他曾在大陆拍戏不便的缘故。但是想来他曾是国民党文化官员,不至于如李翰祥这般凄惨吧。台版的刺马有太平军四大勇士,分别是董志华、穆立新、杜玉明、陈继铭。这些人现在还活跃在电视剧中。董志华在《功夫》中露脸了一把油炸鬼。穆立新凭借《冲出亚马逊》还得了百花男配提名。杜玉明忘了是电视剧《倚天》中的阿大还是阿二了。陈继铭则是,只要是武侠片,要是不见了他还真困难。张彻的大陆弟子现在都比较沉默,但是很多人都想念他们。

张彻没有生育子女但是却发掘了那么多出色的武侠演员。就个人而言,最喜欢狄龙王钟董志华穆立新。02年去世,黄沾挽联,高山传天籁,独臂树雄风,乃是说他作的歌曲《高山青》和跨时代的电影《独臂刀》。

不知道以后的人会不会还眷恋武侠,但是我想这是我永远的童话。刚看了《七剑》平心而论,并不喜欢,因为情节的庸俗,并没有看出什么人性来。禁武令是荒唐的开端,最后也荒唐的结束了。若干年以后,《七剑》《英雄》《十面》不会是武侠电影的代表,反而这一些朴实无华的才是最真挚的。

周星驰拍摄的《功夫》有不少张彻的影子,如斧头帮来自《马永贞》,甚至请来董志华演油炸鬼。我相信,这武侠精神不会给岁月的尘埃蒙上,时而温习,会有一种故如新的感觉。

生卒年月

1924年1月17日生于杭州,在上海长大,祖籍浙江青田,原名张易扬。

2002年6月22日张彻因肺炎病逝,享年79岁。

生平介绍

在上海

早年的文化运动(1940年代中期)

1940年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修读政治时参加文化运动委员会而得到张道藩的器重,担任文运会专员,参加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从事戏剧工作,后就任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秘书。

1947年编写了第一个剧本《假面女郎》。

在台湾

进入电影界(1948-1957) 1948年与蒋经国结下友谊,借此在台湾执导电影。

1949年自编自导处女作,也是日本战败结束殖民统治后台湾第一部国语片《阿里山风云》并因为时局的变动而留在台湾,揭开了战后台湾电影的帷幕。该片传唱至今的插曲《高山青》,就是由他作词的。

在香港

开创武侠电影的辉煌(1957-1972)

1957年赴港,编导《野火》。其后一度专业写稿,笔名沈思,并以何观为笔名撰写影评。

1960年加入电懋公司,先后编写了《无语问苍天》、《贼美人》、《游戏人间》(1961)等剧本,风格轻快,迥异于后来的阳刚风骨。

1962年入邵氏,初任编剧部主任,后任导演。

1966年43岁执导《边城三侠》,步上导演坦途。

1967年执导《独臂刀》,票房突破百万,由此带来“百万导演”称号。成为香港最早的功夫电影。开创古装刀剑片的高潮;

1969年《大盗歌王》想把打斗招数带入现代社会,并与“007”电影挂钩,

1970年《小煞星》大谈1970年代流行的“代沟”问题

1970年执导《报仇》获第16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开拳脚功夫片风气之先;

1971年《拳击》结合了当时很受瞩目的泰国拳,

1972年《四骑士》名为回溯韩战,其实是影射酣战中的越战

1972年执导《马永贞》,获第16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奖启发了一整个时代的香港电影,成为轰动一时的由周润发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的原动力。

回到台湾

(70年代中后期)

1973年组长弓公司,以台湾为拍摄基地

1973年《方世玉与洪熙官》开始了正宗国术的探讨。

1974年《少林五祖》开“南少林”电影风气之先;

1975年《洪拳小子》创立“小子片”电影类型

频繁在两岸三地活动

(80年代)

1983年创办长河公司,赴大陆拍摄了《大上海1937》(1986)、《过江龙》(1987)、《西行平妖》(1991)、《神通》(1993)等。

1989年为纪念从影40周年他的香港弟子共同参演由吴宇森、午马执导的《义胆群英》。

主要作品

监制

  年代

  名称

  1984

  《擂台》

  《九子天魔》

  1985

  《霹雳情》

  1988

  《过江》

  1990

  《江湖奇兵》

  1993

  《神通》

导演

  年代

  名称

  1949

  《阿里山风云》

  1957

  《野火》

  1965

  《蝴蝶杯》

  1966

  《边城三侠》

  《虎侠歼仇》

  1967

  《大刺客》

  《独臂刀》

  《断肠剑》

  1968

  《金燕子》

  1969

  《铁手无情》

  《大盗歌王》

  《飞刀手》

  《死角》

  《独臂刀王》

  《保镖》

  1970

  《鹰王》

  《游侠儿》

  《十三太保》

  《报仇》

  《小煞星》

  1971

  《无名英雄》

  《拳击》

  《新独臂刀》

  《双侠》

  《大决斗》

  1972

  《年轻人》

  《群英会》

  《恶客》

  《马永贞》

  《四骑士》

  《快活林》

  《水浒传》

  《仇连环》

  1973

  《警察》

  《叛逆》

  《刺马》

  《大海盗》

  《大刀王五》

  《愤怒青年》

  《荡寇志》

  1974

  《方世玉与洪熙官》

  《朋友》

  《少林五祖》

  《哪咤》

  《少林子弟》

  《洪拳与咏春》

  《五虎将》

  1975

  《洪拳小子》

  《马哥波罗》

  《逃亡》

  《八国联军》

  《红孩儿》

  1976

  《方世玉与胡惠干》

  《蔡李佛小子》

  《少林寺》

  《八道楼子》

  1977

  《唐人街小子》

  《江湖汉子》

  《射雕英雄传》

  《海军突击队》

  1978

  《射雕英雄传续集》

  《残缺》

  《南少林与北少林》

  《五毒》

  1979

  《杂技亡命队》

  《第三类打斗》

  《街市英雄》

  《金臂童》

  《生死门》

  《卖命小子》

  《广东十虎与后五虎》

  1980

  《飞狐外传》

  《铁旗门》

  《大杀四方》

  《少林与武当》

  1981

  《射雕英雄传第三集》

  《碧血剑》

  《叉手》

  1982

  《神雕侠侣》

  《五遁忍术》

  《侠客行》

  《冲霄楼》

  1983

  《神通术与小霸王》

  《撞鬼》

  1984

  《九子天魔》

  《上海滩十三太保》

  《擂台》

  1985

  《霹雳情》

  1986

  《大上海1937》

  1987

  《西安杀戮》

  1988

  《过江》

  1990

  《江湖奇兵》

  1991

  《西行平妖》

  1993

  《神通》

配音

  年代

  名称

  1974

  《朋友》

策划

  年代

  名称

  1965

  《江湖奇侠》

  《鸳鸯剑侠》

执行监制

  年代

  名称

  1983

  《撞鬼》

出品人

  年代

  名称

  1974

  《怪人怪事》

  《吸毒者》

  《电单车》

  1975

  《后生》

  1989

  《义胆群英》

  1993

  《神通》

编剧

  年代

  名称

  1949

  《阿里山风云》

  1951

  《永不分离》

  1957

  《野火》

  1960

  《黑蝴蝶》

  《脂粉间谍网》

  1961

  《游戏人间》

  《无语问苍天》

  《贼美人》

  1962

  《珍珠泪》

  《桃李争春》

  《野花恋》

  1964

  《潘金莲》

  《血溅牡丹红》

  《双凤奇缘》

  1965

  《蝴蝶杯》

  《鱼美人》

  《怒海情仇》

  《鳄鱼河》

  《宋宫秘史》

  1966

  《边城三侠》

  《文素臣》

  《虎侠歼仇》

  《女秀才》

  1967

  《断肠剑》

  《大刺客》

  《独臂刀 》

  1968

  《金燕子》

  1969

  《飞刀手》

  《独臂刀王》

  1970

  《报仇》

  《十三太保》

  1972

  《快活林》

  《年轻人》

  《仇连环》

  《四骑士》

  1973

  《荡寇志》

  《警察》

  《叛逆》

  《刺马》

  1974

  《五虎将》

  《哪咤》

  《少林子弟》

  《朋友》

  《洪拳与咏春》

  《方世玉与洪熙官》

  1975

  《马哥波罗》

  《八国联军》

  《红孩儿》

  《洪拳小子》

  1976

  《方世玉与胡惠干》

  《蔡李佛小子》

  《八道楼子》

  《江湖汉子》

  1977

  《唐人街小子》

  1978

  《残缺》

  《南少林与北少林》

  《五毒》

  1979

  《金臂童》

  《广东十虎与后五虎》

  《街市英雄》

  《杂技亡命队》

  《第三类打斗》

  《生死斗》

  《卖命小子》

  1980

  《大杀四方》

  《飞狐外传》

  《铁旗门》

  《少林与武当》

  1981

  《碧血剑》

  《叉手》

  《射雕英雄传第三集》

  1982

  《侠客行》

  《冲宵楼》

  《神雕侠侣》

  《五遁忍术》

  1983

  《神通术与小霸王》

  1984

  《上海滩十三太保》

  1986

  《大上海1937》

  1988

  《过江》

  1991

  《西行平妖》

  1993

  《神通》

风格特点

阳刚

曾几何时,中国香港电影以女性为主导,但张彻一反潮流,极力提倡“阳刚”之风。张彻影片的武打动作主要是硬桥硬马,注重男性的雄健感,以及血肉暴力感,壮男裸胸露肉,是张彻影片的招牌。张彻的阳刚路线大大扭转了港片的“性格”,开创了此后长期以男星为首的港片主流趋向,这方面的影响是胡金铨及其他导演不及的。没有人可以记住他的任何作品里面的女性形象,在张氏作品中,写男主角与女人谈恋爱是一件很难想象的尴尬事。

悲情

张彻镜头里的英雄情感炽热,性格强猛而少转折,因此多以悲剧收场。他的英雄正和他自己升任导演的历程一样,由于怀才却不见用于当世,空有满腔赤诚,但受制于环境的局促与命运的播弄,所以在雄伟豪放中,总带着一丝悲怆愤慨。

武侠精神

“通过大量武侠电影的创作实践,张彻不仅较为成功地弘扬了自己提出的u2018阳刚电影u2019美学,而且以其对男性之间忠肝义胆、深情厚谊的描绘,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将港、台武侠、功夫电影推向一个更具个性化魅力的叙事层面和更具个体写作特征的精神领域,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20世纪80年度以来的香港电影面貌”。

血腥

评论界对张彻一直毁誉参半,自从推出早期作品《独臂刀》、《大刺客》等,他就被冠上“血腥大导”、“茄汁大导”(番茄汁指电影中大洒鲜血,一片红色)的称号。可多见冗长的血腥杀戮,筋肉虬结的男性胸腹上满染鲜血,慢动作拍摄的盘肠大战。这种反传统反潮流风格,也反映了张彻电影的反叛作风,使他成为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张彻的写实道路,于港片影响之深远,绵延至今。

武打

张彻的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指导,都是当时武指行当中的金牌人物。与张彻合作最多的要算刘家良和唐佳了。刘家良和唐佳都堪称武指行当中的宗师级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班底,人称“刘家班”和“唐家班”。后来,他们两人都离开张彻当了导演,而且都很有成就。

当时的武打演员,也大多武行出身,像狄龙、姜大卫、陈观泰、傅声、戚冠军等人,都是武行出身,有些直接来自“刘家班”和“唐家班”。一流的武指,加上武行出身的演员,使得当时的电影中的武打十分逼真动人。这时候的香港电影中的武打,往往被称为“硬桥硬马”的武打。当时,武指行当中还没有大量使用技术辅助手段,蹦床、吊钢丝之类的辅助物很少使用,电脑特技更是还没有出现。电影中高难度动作,一般都是由演员亲自完成。

张彻的电影里面,武打场面却往往是用长镜头来拍的,这一点在“功夫片”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往往一个镜头就是二、三十招,整一套拳打出来,显得非常的流畅自然,双方的进退攻防,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这些电影里面的武打虽然是真打,但跟生活中的真打却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真打,过分讲求实效,往往并不好看。而电影中的真打,是经过设计的真打,那些不好看的招式动作,均已剔除,剩下的都是好看的,虽然“硬桥硬马”,却不失“行云流水”。而且,生活中的真打,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全景”,无法注意细节,而电影中的真打,却可借助摄影机的运动,拍下打斗中的精彩细节。所以,拍武打片的摄影师,如果对武术不略知一、二,很难捕捉到武打中的精彩细节。

影像风格

快速剪辑(当然是相对而言),手提摄影,跟镜头,变焦,慢镜,都是比较突出的。

西乐配音

这应该又是张彻的电影的一大标签。同为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一直坚持使用“民族元素”,张彻却不同,他的片子多多少少有点“西化”,他大胆使用新技术、新元素,“西乐配音”在今天的武侠电影中可能已经司空见惯,在张彻的年代却是一条戒律。张彻大胆起用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陈勋奇用西乐给他的电影配音。西乐可以大气磅礴、奔放开阔,正合张彻的“阳刚美学”。

戏曲影响

邵氏导演是普遍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的,比如非常注重影片中主要人物的“亮相”一环。

参差不齐的质量

与胡金铨慢工出细活不一样,张彻拍片的速度极快,高峰时一年执导电影将近十部。这种高速拍片的做法,导致了张彻的电影往往在制作上显得比较粗糙,不注意细节。张彻的电影中的人物的造型、衣着,往往和史实不符。胡金铨为艺术追求,有时甘愿牺牲一下票房。所以,胡金铨的武侠电影,几乎部部经典,但卖座的并不多。张彻却十分在意票房,什么市道好,他就拍什么。张彻的确很有才华,但他一部电影成功后,他就马上大量制作同类型的电影,趁观众兴头未减,狠狠地赚他一笔。张彻是一个典型的片厂导演,他的电影不赢利,他就会失业。为保饭碗,他也许不得已而为之;但不够争气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佳片赏析

[title2]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