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熊
陈梦熊 - 人物生平
陈梦熊,1917年10月12日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浙江上虞,著名水文地质学家。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又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曾先后获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任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尽管在专业领域名气很大,是国土资源部的元老级专家,但他却依然身处“陋室”——住在一幢老旧的公寓里。
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80年代以来,开始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完成国际水文计划(IHP)两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除对水文地质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外,对环境地质,以及地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也造诣较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梦熊 - 院士简介
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大地质系。解放前在原中央地质调查所任职,在西地区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多年,并曾参加黄汲清先生领导下的中国地质图编图工作。
从5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发展我国水文地质事业,为专业队伍的建设和业务建设,完成大量基础。他负责组织领导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组建水文地质普查部队,制订种类规程、规范;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按计划完成全国普查任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在50年代组织编写出版我国第一本利用本国资料写成的《实用水文地质学》,编制出版我国第一幅比例尺1:300万中国水文地质图。60年代又组织编辑1:100万的黄淮海平原与松辽平原的水文地质图系,是我国最早按自然单元编制出版的小比例尺图系,获1978年科学大会奖。他先后发表多篇有关编图理论的论著,在70年代编辑出版《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图方法与图例》,首次运用迭置方法,反映多层含水层的三维特征,创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编图方法,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他发表了多篇有关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的论文,汇编出版《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问题》等论文集。他创办我国第一个遥感水文地质培训班,使遥感技术在普查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我国北方典型水文地质遥感图象集》,促进了遥感水文地质这一新学科的发展。
自80年代以来,他专门致力于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系统与环境水文地质的研究,积极倡导和推广地下水系统理论在水资源计算中的实际应用,在许多省收到明显效果。他曾先后发表"地下水系统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河西走廊水文系统分析"等论著,完成论文"华北黄河平原地下水系统",已被选作全球六大实例研究之一,纳入国际水文科学协全出版的专著《地下水流系统分析》一书。
在此期间,他系统地发表了多篇有关环境水文地质方面的论文,提出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汇编出版《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论文集,推动了我国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发展。他参加国际水文计划计划关于"水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与管理"的国际协作课题,组织我国专家共同承担该课题的地下水部分。这项研究成果已由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公开出版,受到国外同行的好评。半个世纪以来,陈梦熊教授把全部精力投入地质科学事业。他对区域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遥感水文地质、水文地质编图,以及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等的研究,均有较高成就,在理论上颇多建树,除先后获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之外,在地矿部还获科技成果奖多项,对推动我国水文地质学科的发展,起到奠基人的作用,也是我国水文地质事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陈梦熊 - 采访实录
最念三哥陈梦家
北京,正是气候宜人之时。根据电话预约,我们如愿拜访了上虞籍院士陈梦熊先生。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在一个上世纪80年代开发的小区里,我们叩开一处三楼的公寓。开门的是一位身材稍显富态,但气质文雅的老太太,在她的身后,站着一位个子很高、清癯而儒雅的老先生。不用说,他就是我们要见的陈梦熊院士了。陈老腿脚不好,平时只能坐轮椅行动,但见有家乡人来,他坚持拄着拐杖出门迎接。那次访问虽然短暂,但陈老朴素的家居、平实的话语、亲和的举止、敏捷的思维,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最让人难忘的是在简短的采访中,他多次提到他的三哥陈梦家。怕我们不了解,还紧接着补充介绍陈梦家就是新月派诗人、古文字学家、历史考古学家。陈老甚至叮咛记者,可以不写他,陈梦家比自己更值得我们关注。
临走时,他送给我们惟一的一份资料,是关于陈梦家去世4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有关情况和纪念文章。看出得陈老心里非常怀念这位英年早逝的兄长,同时为有这样的亲人感到自豪。
而事实上,虽然走的路与哥哥不同,一个是搞社会科学的学者,一个是搞自然科学的专家,但陈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生的不懈努力钻研,在水文地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响应号召学地质
陈梦熊祖籍上虞百官,父亲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长期在宁波执教,并在当地结婚成家。因此陈家很早就离开了上虞,只有亲戚族人还在老家。民国初年,陈家从宁波搬到了南京。陈家一共养育了五男五女十个孩子,陈梦熊在兄弟中排行老四,而与他关系最为亲密的哥哥陈梦家排行老三,所以在家里排行靠后的陈梦家和陈梦熊都出生在这座六朝古都。
1923年~1930年,陈梦熊在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念小学;1930年~1936年,进入金陵大学附中读中学。这是两所南京的名校,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也为他今后成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外,陈梦熊有个三姐叫陈郇磐,当时在中大实校任音乐教师。她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教育改革家,曾同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是上虞人)、陶行知等人组织教育改革研究会,并协助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三姐在生活上抚育弟弟的同时,在思想上也深深地影响着少年时期的陈梦熊。
1938年,陈梦熊考入抗战爆发后三校异地合并的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修地质专业。回忆起那时的选择,陈老说当时东北被日军占领,国家急需石油、煤炭、钢铁等物资,号召开发大西北。一心想为国家抗击外侮出力的青年陈梦熊,就这样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并且为之奋斗了一生。
地质地理在当时也算是冷门的专业,但专业的师资力量却空前强大。那时的名教授如王烈、王恒升、冯景兰、赵九章等,学识渊博,都是当时国内各有关学科的权威学者。其中袁复礼、米士(德国籍)、系主任孙云铸对求学期间的陈梦熊影响最大。在这些名师的鼓励下,陈梦熊更加潜心向学,坚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
4年后,陈梦熊大学毕业,顺利考上了位于重庆的原中央地质调查所,那里不但聚集了众多权威的专家和学者,而且经常有去全国各地进行野外考察的机会,是青年地质学家心向往之的地方。入所第二年,陈梦熊就被派到兰州,参加刚建立的西北分所,跟在别人后面当助手。这是这位青年地质工作者第一次参加野外考察,也是他长达10年“学徒”生涯的开始。1945年,他又参加了以王曰伦先生为首的祁连山地质矿产考察队,这是国内第一个横跨祁连山的地质调查队。“共有成员三四十人”,而陈梦熊是其中年纪最小的队员。风沙大漠、寒烟戈壁。在西北工作期间,陈梦熊开始发表地质方面的文章,将实践和思考化为文字,成为他在艰苦岁月里的别样快乐。抗战胜利后,陈梦熊于1946年随所到达南京,参加黄汲清先生主持的中国地质图编图工作,主要负责西北地区。通过这项工作,他掌握了全套的编图方法与印制技术,为后来从事水文地质图的编图工作积累了经验。
全国解放后,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组建成为地质部。这就是国土资源部的前身。陈梦熊与所里大部分人员从南京来到北京,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红色的北京。
水文地质开路人
在地质部,陈梦熊担任的第一项工作是负责天成、宝成铁路新线工程的地质勘测工作,这是我国兴建的第一条横跨秦岭的复杂山区铁路新线。因为自己没有经验,当时就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边学边干。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铁路从选线到技术设计阶段的全部勘测任务。正当陈梦熊总结经验,打算一辈子将与工程地质打交道时,一项新的更加重大的任务正在等待着他。
1954年,组织上根据国家的要求,调他负责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陈梦熊花了近30年时间,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工作时间。
水文地质学是从国外(原苏联)传入的一门地学新兴分支学科,是研究地下水的自然现象、形成过程、基本规律、测量方法,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关系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当时国内正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一下子要领导完成如此庞大、陌生、繁重的任务,是何等艰巨啊!
要普查,首先要专门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新开办的地质院校虽然建立了水文地质专业,但使用的教科书却是从“老大哥”前苏联翻译过来的教材。为了创立有自己特色的水文地质学,陈梦熊在1950年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等工作的初步成果,编辑出版了第一本以我国实际资料为主的《实用水文地质学》;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国内采用的以苏联为蓝本的普查规范已经难以满足我国实际应用的需要。陈梦熊于70年代初根据中国水文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制定了一套不同地区的水文地质普查规程;水文地质普查的最终成果是水文地质图。与地质图在国际上有统一的格式不同,这种图件在1970年之前,全球尚无统一规定。之前,我国采用的编图方法还是“老大哥”的那一套,图面按地层划分含水岩组。70年代初,陈梦熊结合本国实际,创立了一种在图面上重点反映含水介质、水量、水质、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特征等内容的彩色水文地质图,这就是运用迭置方法、反映多层含水层的三维特征、具有我国特色的《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
在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期间,陈梦熊还填补了其他多项全国空白:编制出版了国内第一幅比例尺1∶3000万的中国水文地质图;创办了国内第一个遥感水文地质培训班;创立了地下水天然资源与开采资源的新概念,组织各省首次完成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
1982年,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按计划全部完成。近30年间,这位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的高个子科学家几乎用脚步丈量了一遍国土,走遍了万水与千山,成为科学界的“当代徐霞客”。
退而不休迈新程
80年代初,陈梦熊退居二线。但痴迷于祖国水文地质事业的陈梦熊退而不休,今天退,明天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这时的国际水文地质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区域水文地质学、农业水文地质学等传统水文地质学,转向了以环境水文地质学和水资源水文地质学等为标志的现代水文地质学。年逾花甲的陈梦熊迎头赶上,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英文),成为他新时期的代表性著作。
与此同时,陈梦熊也有时间出访一些国家和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增进了与外国同行之间的交流,扩大了眼界,开阔了思路,了解了国际水文地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1982年,陈梦熊在英国参加第一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时,从荷兰著名学者英格仑教授的报告里,首次听到了“地下水系统”这一崭新的理论,这引起这位中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为将这一水文科学的先进理论引进国内,陈梦熊回到北京后,先是系统搜集整理国外有关文献,编印出版了《地下水系统理论研究论文选编》。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各国对地下水系统理论研究的最新动向和不同观点,发表论文《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并阐述了自己的认识与见解;邀请地下水系统的权威学者英格仑教授来华讲学;在武汉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开办专门培训班,传播新学说。除了理论学习,陈梦熊还投入实践。他利用参加会议的机会,主动要求参加以英格仑教授为首的国际水文计划(IHP)——“地下水流系统研究”的专题工作组,承担亚洲地区的典型实例研究。所做论文《华北黄河平原地下水系统》(与人合著),被列为全球六大实例研究之一。为了研究地下水系统由于水资源开发可能引发的各种环境效应,他又承担了国际水文计划关于“水资源开发的负效应与管理”的国际合作课题,负责其中地下水部分。之后,陈梦熊又相继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河西走廊水文系统分析》、《西北干旱区水文系统与生态环境》等论文,对该新课题的研究臻于精深。
掌握了地下水系统理论,陈梦熊便在江苏、河南、吉林、青海等地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不久,便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特别是对复杂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计算和模型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退休后的陈梦熊不是闲了,反而更忙了。20多年来,陈梦熊共发表论文140多篇,其中包括英文论文20多篇,并完成两项国际合作课题。期间,他还曾出访英国、荷兰、德国、芬兰、原苏联、美国、泰国、印尼等国家,并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眼下,已届耄耋之年的他,虽然行动不便,但依然给自己布置了多项工作任务:在接受咨询、担任顾问的同时,制定一套新的水文地质图和水资源水文地质图的编图、制图方法;编写一本《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事业发展史》。
在最近的一次通电话中,记者问陈老写那么多文章、出那么多著作,这种文字上的爱好、写作上的擅长是否受到陈梦家的影响?电话那头随即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还有一个清晰、厚重的声音——“我想是的!”
陈梦熊用一生的时间,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写下一首探询和求索的生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