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宋代 - 王水照
王水照

王水照

王水照,男,1934年7月生,浙江余姚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即进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3月调入上海复旦大学任教。1980年11月任副教授,1985年9月晋升为教授。1990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唐宋文学方向)的博士生导师。92年10月获“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称号。1998年9月当选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现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筹)会长、全国苏轼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文学遗产》编委等职。
展开

生平简介

王水照,浙江余姚人,1934年7月生,1960年秋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春,调入本校(指复旦大学——编者注)中文系任教。现为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并担任上海古典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丘海诗词学会理事全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职。

三十多年来,王教授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了《宋代散文选注》、《苏轼传》、《苏轼选集》、《唐宋文学论集》等专着及《苏轼其人和文学》日译本等,他还是文学研究所编着的《中国文学史》、《唐诗选》两书的主要执笔人之一。他专攻唐宋文学,尤精于唐宋诗词、散文和苏轼的研究,建树甚多,并形成了自己好学深思、辨疑祛难的治学风格。王教授注意研究课题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尽可能选择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或难点,在掌握充分材料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在六十年代初期关于杜甫研究的评论、七十年代后期关于唐诗繁荣原因的探讨,由于见解独到新颖、议论深刻精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他在八十年代发表的《评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诗》一文,是拨乱反正后学术界最早为苏轼正名的文章,曾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

在研究中,王教授还注重新领域的开拓和研究角度的多样化。他是国内较早致力于宋代散文研究的学者,曾发表系列论文十多篇。在词学研究方面,他的近作《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等文,尝试用比较方法或历史溯源方法来研究一些词学现象,曾获中国秦观学会优秀论文奖。近年来,他很重视宋代文学和宋人心态的综合研究,视野更加开阔,议论更趋恢宏。

王教授的研究,扎根于坚实的实证基础之上,他努力于新材料的发现、整理和考订。1984年出版的《苏轼选集》一书就是一部资料丰富、工力扎实、学术性极强的选本,被学术界誉为“古代作家选本中少见的杰构。”

王水照教授在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的同时,近年来还积极从事中外学术交流。除指导国内唐宋文学专业研究生外,他还先后指导过日本等国高级进修生。1984年秋,王教授应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之聘,去该校讲学一年半。在日期间,他与海外学者切磋交流,发表学术论文和讲演,并努力搜寻国内所佚而存于彼邦的资料及其它典籍。东瀛归来后,他主持编译了《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和《日本文话三种》两书,整理编辑了《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朝鲜活字本)和《校补足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三书,交出版社陆续出版。在学术领域里,王水照教授从不满足,仍孜孜屹屹,潜心学海。1988年他被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录》。

王水照

研究范围

长期从事宋代文学的研究,尤着力于从中国文化--文学史的整体背景上探求宋代文学 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定位。在苏轼研究、宋词研究、宋代散文研究、文人集团研究上取得了颇为突出的成绩。努力提出并解决“真问题”与“新问题”,不求“宏大叙事”与“庞大体系”,但所着重阐明的“宋型文化”、“文学群体”、“文化性格”、“破体为文”以及“中唐--北宋枢纽论“等命题,已产生较广泛的学术影响,并得到好评。

近年来获奖成果

《宋代文学通论》 199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学科学优秀成果奖(1996-1997);

《苏轼论稿》 199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学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1995);

1998又获全国普通高校第二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著作奖二等奖);

1999年又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在教学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1993年曾以“唐宋文学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深化”获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又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体系的更新与完善”(集体,本人为第一申报人)获上海市高等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研究成果

专著

1、《唐宋文学论集》 齐鲁书社,1984年7月版

2、《苏轼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

3、《苏轼えの人と文学》 日本东京日中出版社,1986年6月版

4、《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报11月版

5、《唐宋散文精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报2月版

6、《苏轼论稿》 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12月版

7、《苏轼及其作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

8、《宋代文学通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9、《半肖居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 1998年4月版

10、《苏轼研究》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1、《王水照自选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2、《苏轼传》(合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3、《中国 文豪苏东坡》 韩国汉城月印出版社,2001年4月

主编

1、《传世藏书·集库》分科主编,负责《全唐文》(六册)、《王维集、李白集、杜甫集、韩愈集、白居易集》(二册)的标点整理工作,总字数达1545万字。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

2、《古代十大诗歌流派》(主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版,全四册166万字

3、《中国历代古文精选》(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7月版,全二册82万字

4、《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5、《新宋学》(第一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10月版

译著

1、《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合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版

宋代综论

“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

——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研究 《海上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

——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再研究 《〈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

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教训《文艺论丛》第五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11月

北宋的文学结盟与尚“统”的社会思潮

《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北宋洛阳文人集团的构成

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宋诗新貌的孕育

《中华文史论丛》第48辑,1991年12月

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

论北宋使辽诗的两个问题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2期,1992年4月

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四期,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12月

苏轼研究

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

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文学遗产》1985年第5期

苏、辛退居时期的心态平议《文学遗产》1991年第2期

论苏轼的高丽观《文史》第46辑

苏轼临终的“终极关怀”

“苏门”的形成与人才网络的特点

走近“苏海” ——苏轼研究的几点反思 《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 摘录自《王水照自选集》)

宋文探索

宋代散文的风格——宋代散文浅论之一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62年11月11日

宋代散文的技巧和样式的发展 ——宋代散文浅论之二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63年3月31日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

欧阳修学古文于尹洙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研究》第一辑,1992年5月

从《先君墓表》到《泷冈阡表》 ——欧阳修修改文章一例 《文史知识》1981年第2期

苏洵散文与《战国策》《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一卷第二期,1988年12月

曾巩散文的评价问题《复旦学报》1984年第4期

曾巩的历史命运 ——《曾巩研究专辑》代序 《曾巩研究专辑》,《抚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

王安石的散文理论与写作实践

苏轼散文艺术美的三个特征《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

苏辙的文学思想和散文特色《三苏散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丛刊》第13辑,1987年7月

词学蠡测

苏轼豪放词派的涵义和评价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2辑

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 ——兼论苏词革新和传统的关系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元祐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 ——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 香港《中华国学》创刊号,1989年6月

《醉翁琴趣外篇》伪作说质疑

日本的中国词学研究述评

考辨诸什

评久佚重见的施宿《东坡先生年谱》《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3辑

记蓬左文库旧钞本《东坡先生年谱(外一种)》

《伊藤漱平教授退官纪念中国学论集》,日本汲古书院1986年3月出版。

《中国文史论丛》1986年第2期转载

记蓬左文库所藏《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朝鲜活字本)

《辨奸论》真伪之争 《新民晚报》1997年2月15日

再论《辨奸论》真伪之争——读邓广铭先生《再论〈辨奸论〉非苏洵所作》

《学术集林》卷十五,1999年1月

关于《汲古阁未刻词》知圣道斋钞本的通信

附:村上哲见教授来函

《半肖居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4月

唐诗存稿

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

再谈唐诗繁荣的原因 ——兼答梁超然、皇甫煃同志 《文学评论丛刊》第7辑,1980年10月

杜甫思想简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65年8月8日

关于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一些评论《文史哲》1964年第3期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