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
江文也 - 个人简介
江文也,中国作曲家。祖籍福建永定 ,1910年生于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1983年10月24日逝世于北京。1923年被送往日本求学,就读于长野上田中学,课余学习音乐。1929年入东京武藏高等工业学院,同时考入东京上野音乐专门学校学习声乐,后改学作曲。1932年在武藏高等工业学院毕业后,弃工学艺,专攻音乐,从师于日本著名 作曲家山田耕。后在日本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胜利唱片公司和东京宝影片公司担任歌唱演员和作曲;并多次在日本全国音乐比赛中获声乐奖和创作奖。1938年4月,应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之聘回国任教。北平沦陷期间,他曾写作过一些适应日本侵略者宣传需要的歌曲。1945年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1949年他拒绝赴台湾,同艺专师生一起迎接了北平的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江文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数十年,主要担任作曲、配器和音乐作品分析课的教学,以讲授精深、剖析细密见长,学生甚多。他还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12首大型管弦乐曲、1 首钢琴协奏曲、5部舞剧音乐、8首室内乐、12部钢琴曲集、12 部歌曲集、4首宗教性音乐作品、若干首合唱作品等,同时还整理改编了台湾民歌100余首。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和声新颖而富于动力,乐器组合上注重色彩的鲜明和层次的丰富,并对寻求音乐的粗犷和纯朴的乡土气息怀有浓厚的兴趣。
他创作的管弦乐作品有《白鹭的幻想》、《盆踊为主题的交响组曲》、《台湾舞曲》、《孔庙大成乐章》、《第二交响曲──北京》、《汨罗沉流》、《俚谣与村舞》等。其中,1934年在日本所作管弦乐《台湾舞曲》,是其早期器乐创作的代表作。它以纯朴的旋律、民间舞曲的节奏以及色彩鲜明的配器,生动地描绘了台湾的风土人情,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在钢琴曲创作方面,以《5首素描》《16首钢琴小品》、钢琴绮想曲《船夫舷歌》和《杜甫赞歌》等较为突出;特别是1950年所作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通过对12个不同画面的描绘,表现了不同时令的中国乡土风光和人民的欢快心情,富有诗情画意。在他数量众多的声乐作品中,以1936年春所作《台湾山地同胞歌》较有代表性这部声乐套曲,用古老的台湾民歌为素材,歌词由拉丁字母拼音构成,本身没有特定的语义,通过语音与旋律的结合以及在钢琴伴奏中模仿笛声、琴声和舞蹈中打击乐器的效果,表现了高山族人民的生活情趣。此外,他还选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等谱写了大量独唱曲和合唱曲,其中有些作品旋律古朴优美,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钢琴伴奏的配置十分精巧,对原诗词的意境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他对中日两国的雅乐等也作过理论上的探讨,并撰有《中国古代正乐考──孔子乐论》等专著。
江文也 - 个人大事记
江文也,本名文彬。
1910年6月11日出生于台北县三芝乡,祖籍是福建永定客家人,父亲江温均、母亲郑氏,
1914年举家迁居厦门。
1918年江文也进入厦门旭瀛书院求学,
1922年母亲病故,遂转往日本长野县,进入上田中学就读。
1929年中学毕业后,遵照父亲遗嘱进入东京武藏野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科就读,由於喜爱音乐,课餘时间前往上野音乐学校进修,选修声乐与音乐基础理论等课程,作曲老师是桥本国彦。
1932年工业学校毕业后,随即到一家印刷工厂当排版学徒,工作之餘拜日本名音乐家山田耕筰学习声乐及作曲。同年秋天,参加日本第一届音乐比赛,获得声乐奖入选;
1933年再度获奖,并获藤原义江歌剧团团长赏识,聘为该团艺员,担任男中音。
1930年代,江文也在日本乐坛逐渐展露过人的才华,在各项音乐比赛中屡获大奖。
1934年3月管弦乐《白鷺的幻想》获得日本全国第三届音乐比赛作曲祖第二名,
1934年6月7日至8日,参加藤原义江歌剧团第一次公演,演出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由于江文也在音乐方面的出色表现,获得当时上田市长千金龙泽信子的芳心,而结为连理。
1934年8月11日至19日,江文也参加留学日本的台湾习乐学生组成的「乡土访问音乐团」赴台公演,并特别为阔别已久的故乡创作《台湾舞曲》,同时在巡迴公演之余蒐集各地原住民歌谣。
1935年管弦乐《盆颂主题交响曲》获日本全国第三届音乐比赛作曲祖第三名;
1936年管弦乐曲《台湾舞曲》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地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文艺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并荣获大指挥家温格纳尔银牌奖,这是江文也在世界的成名作品。
1937年管弦乐曲《赋格序曲》日本全国第六届音乐比赛作曲祖第二名;
1938年《钢琴断章小品集》在威尼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音乐节,荣获作曲奖。
1938年秋天,在前辈音乐教育家柯政和的邀请下,江文也转往北平,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理论作曲课程,课余从事中国古代和民俗音乐之研究。
1939年初江文也在认识一位北平第二女师音乐系学生吴蕊真,两人极为投缘,江文也甚至为其改名为「吴韵真」,之后,两人不顾家人反对而结为连理。
1938年至1945年是江文也创作产量最多的时期,他先后创作了许多富有民族风格、旋律优美的作品,如《春晓》、《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渔翁乐》…等。
1940年,舞剧《香妃传》在东京高田舞蹈团演出;而管弦乐曲《孔庙大成乐章》,由江文也亲自指挥日本新交响乐团,分别在3月及8月在东京放送局向中国、南洋、美国等地广播。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江文也因为抗战时期曾为亲日组织「新民会」做事而遭逮捕入狱;出狱后,短暂在北平郊区一所回民中学任教,此时,江文也创作了大量的中国调式天主教圣歌。
1950年江文也转往天津中央大学音乐系担任作曲教授,课余仍勤奋创作。然而不幸的事却一再发生。
1957年江文也在「反右运动」因台湾人身份被画右派,教学、演奏、出版的权利尽被剥夺;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挨批挨斗,被打入「牛棚」;并在1969年被送往河北清风店第38军部队接受劳改。
1976年四人帮垮台,江文也在1978年终于获得平反,恢復原教职,但此时他因为多年劳改生活,历经两次吐血、数次中风而瘫痪在床。在晚年生活渐趋安稳之时,江文也仍勉强创作交响乐曲《阿里山的歌声》。
1983年10月24日因脑血栓症逝世于北京,此曲也成为未完成的最后遗作。
江文也 - 个人作品
1934年参加了普契尼歌剧《绣花女》和《托斯卡》在东京的首演,在《绣花女》中饰演音乐家萧纳德。在此期间,他潜心自学作曲,并拜日本著名作曲家山田耕筰和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为师,钻研西方现代音乐的写作技法,创作了钢琴曲《台湾舞曲》,管弦乐《台湾舞曲》、《白鹭的幻想》和女高音及室内乐《四首高山族之歌》。其
中,管弦乐《台湾舞曲》在柏林第十一届奥林匹克国际音乐比赛中获作曲特别奖;《白鹭的幻想》在日本第二届音乐比赛中获作曲组第二名。1935年,创作了钢琴套曲《五首素描》、《断章小品》,管弦乐《第一组曲》、《盆踊主题交响组曲》,钢琴曲《小素描》以及男中音独唱和室内乐《五首高山族之歌》、《大提琴奏鸣曲》等作品。其中,《断章小品》获威尼斯第四届国际音乐节作曲奖,《盆踊主题交响组曲》在日本第四届音乐比赛中获奖。1936年,创作了声乐套曲《台湾山地同胞歌》,钢琴曲《木偶戏》、《三舞曲》,管弦乐《俗谣交响练习曲》、《赋格序曲》、《田园诗曲》,长笛与钢琴奏鸣曲《祀典》,合唱《潮音》,以及《流浪者之歌》、《赈灾歌》和《第一钢琴协奏曲》。其中,《潮音》获日本第五届音乐比赛作曲组第二名,《俗谣交响练习曲》获日本管弦乐比赛奖,《赋格序曲》获日本第六届音乐比赛作曲组第二名,《台湾山地同胞歌》和《祀典》被巴黎万国博览会选为音乐会保留曲目,并定期由巴黎广播电台播放。
1938年应北平(今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台湾籍音乐家柯政和的聘请,任该系作曲与声乐教授。在北平师范任教期间,创作了《中国名歌集》、《啊!美丽的太阳》、《唐诗五言绝句篇》、《唐诗七言绝句篇》、《元曲集》、《明清诗词曲集》、《现代白话诗词曲集》、《中国民歌合唱集》、《北京点描》、《孔庙大晟乐章》、《碧空中鸣响的鸽笛》、《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北京》、《为世纪神话的颂歌》、《小奏鸣曲》、《第三钢琴协奏曲——江南风光》、《浔阳夜月》和舞剧音乐《大地之歌》、《香妃传》。其中,《为世纪神话的颂歌》获日本“电影音乐作曲比赛会”第二名;《碧空中鸣响的鸽笛》获日本胜利唱片公司主办的“管弦乐曲甄选比赛”第二名。1945年,因对日本侵华表示不满,被北平师范学院音乐系日籍系主任解雇。失业期间,在收集和研究大量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近百首风格古朴的独唱歌曲,并为京剧《西施复国记》、《人面桃花》编配了管弦乐谱。
江文也 -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江文也钢琴作品集》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书 号: 7810961578
出版日期: 2006 年10月
版 次:1-1
内容简介:江文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音乐创作到70年代末结束,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据不完全统计约创作了130多部音乐作品,其中管弦乐22部、室内乐11部、钢琴曲33部、舞剧音乐6部、歌剧3部、合唱曲14部、独唱曲24部、宗教音乐12部,其他体裁音乐7部。这些钢琴作品虽完成于1953年前,却能反映出他一生音乐创作风格的演变过程。此次出版的这18部钢琴作品,有的于20世纪30年代曾在日本出版;有的于80年代后陆续在北京出版;还有一部分曲目是在本钢琴曲集中首次发表。江文也的钢琴音乐非常丰富多样:他的作品是前卫的,也是坚守传统的,是传统的延续和创新,因此它应纳入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之中。它丰富了祖国的钢琴演奏曲目,也使中国音乐创作更丰富多彩。
《北京万华集》(钢琴曲)——江文也曲
作于1938年8月。全曲通过十段小品组成:①天安门,②紫禁城之下,③子夜,在社稷坛上,④小丑,⑤龙碑,⑥柳絮,⑦小鼓儿,远远地响,⑧在喇嘛庙,⑨第一镰刀舞曲,⑩第二镰刀舞曲。乐曲表现一个长期身居异国的游子,初回到祖国的北京城,通过耳闻目睹,特别是对于北京的风土人情,产生了无数新鲜的感触,遂作此曲。
这首钢琴曲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音乐形象准确、鲜明、易解。如《小鼓儿,远远地响》,是以一个比较富有特征的节奏音型,来模仿敲击小鼓时的形象。《镰刀舞曲》是以富有特性的舞蹈节奏音型,表现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
二、旋律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如《紫禁城之下》、《龙碑》和《柳絮》等,旋律都是五声音阶特点的民间曲调,十分单纯、朴实而新颖。
三、调性十分明确,转调、离调和乐曲中间无调片断的运用等,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为了鲜明地表现幽默的“小丑”形象,在旋律中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变化音。《紫禁城之下》在进行中运用了片断的无调性音乐作过渡,显得十分奇异而自然。
四、在追求民族风格的和声方面,重视运用四、五度音程的结合,有时对于不协和音的运用,显得谨慎有目的性。特别是《在喇嘛庙》这一段中,全曲无明显的旋律,几首全由不协和音响来构成。作者采用这种处理方法,是为了刻画庙堂钟鼓的音响和庙堂神秘的气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江文也 - 职业生涯
江文也是台湾光复以前的杰出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天赋命名其早在1930年代即活跃于日本、台湾及中国大陆的乐坛上,并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深受俄国作曲大师齐尔品的赏识。江文也致力于保存中国音乐传统,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音乐,谱写了中国人的心声。
1910年6月11日,江文也生于当时称之为台湾州淡水郡三芝庄(即现在的台北县三芝乡),本名为江文彬。1923年13岁时即到日本东京就读小学,不久,进入长野县“上田中学”就读,在中学时就展现出对音乐浓厚的兴趣。1928年自“上田中学”毕业以后,考入东京“武藏高等工业学校”电气机械科,课余在“上野音乐学校”选修声乐。1932年毕业后在“东京时事新报社”主办的“日本第一届音乐比赛”中,获声乐组入选。这个比赛是决定了江文也走向音乐家的一个重要事件。
乐坛上的新星
1933年,江文也在《通过预赛的感想》中提到,他在上一次的音乐比赛之后,除了开始热中于研读法文,也与田中规矩士及桥本国彦学习钢琴及作曲。而他对学习作曲的态度是“自学”,是告自己多听、多看、多想为主的“方法”。他说:“尽可能地找大量作品来听,反覆无数次地听,然后在五线谱上,将自己耳朵里逐渐感受到的音符实际写出,并将之弹出声音来听听看。”“我能有今天的成绩,……实际上作曲方面的功力大部分可以说是自修的,同时得益于日本出版的大量唱片和乐谱,我把许多名曲几乎背下来才学和声基础。这样很快的学到了欧洲音乐的作曲技法……” 1934年,江文也参加了第三届音乐大赛的作曲组,并且在这次的比赛中荣获第二名。得奖的作品是《来自南方岛屿的交响素描》的第二乐章《白鹭的幻想》。1935年以后,江文也在日本得奖连连,作品接二连三地问世,也逐渐地在日本乐坛奠定了“作曲家江文也”的地位。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中,江文也以《台湾舞曲》获得奥林匹克的选外佳作的“认可奖”(“特别奖”)。两年后,他的钢琴作品《十六首断章小品》又在威尼斯“第四届国际音乐节”中获奖。此时,江文也的一些作品也分别在欧美各地演出。他成了国际性的作曲家。
定居北京
1938年,时年28岁的江文也接受了北平师范学校音乐系主任柯政和的邀请,担任作曲与声乐教师。从此定居北平,以创作、教学为主要的活动。1949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直到1983年去世。
从1938年到1948年,可以说是江文也创作最丰富的时期。这期间的管弦乐曲有《孔庙大晟乐章》、《为世纪神话的颂歌》等;舞剧有《大地之歌》、《香妃传》;歌剧有《西施复仇记》、钢琴曲有《小奏鸣曲》、叙事诗《浔阳月夜》、《第三钢琴奏呜曲(江南风光)》;室内乐曲《大提琴组曲》;合唱曲有《南薰歌》等九首;独唱曲则有《中国名歌乐》、《唐诗--五言绝句九首》、《唐诗--七言绝句九首》、《宋词李后主篇,苏轼篇,李清照篇,吴药篇》、《古诗篇》、《律诗篇》等。
1950年以后,江文也的管弦乐作品有五首,一首遗失,最后一首《阿里山之歌》未完成。留下的是1953年完工的《汨罗沉流》以及《第三交响曲》、《俚谣与村舞》;钢琴曲则有《乡土节令诗》,钢琴奏鸣曲《典乐》,钢琴绮想曲《渔夫歌》,为教学用的《钢琴奏鸣曲(中级用)》,《儿童钢琴教本》,及《杜甫赞歌》;弦乐合奏《小交响曲》;小提琴奏鸣曲《颂春》;钢琴三重奏《在台湾高山地带》,管乐五重奏《幸福的童年》、《第四交响曲--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木官三重奏(一)、(二)》;独唱曲只有《林庚抒情诗曲集十首》。
作品的风格
江文也在1938年前的作品,写作手法充满了当时1930年代最前卫的手法。从他在1937年为日本音乐杂志写的一辑名之为《黑白放谈》的文章里,可以看出江文也不仅对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的文学家如凡雷里、蓝伯、瓦勒尼等人,也对当时前卫作曲家如德布西、拉威尔、瓦列滋、巴托克、赫尼格、辛德密等人以及当时在西方乐坛流行的新国民乐派、新古曲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神秘主义的作品及思想认识颇深。江文也在日本的挚友高城重躬的回忆中也说: 江先生的作品受匈牙利马尔托克民族乐派的影响,特别是钢琴作品很容易听出巴尔托克的风格。依福部昭曾讲过,江文也受巴尔托克的影响……
从江文也《台湾舞曲》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当时欧洲新潮流的吸收程度。1938年以前的作品虽然前卫,江文也在“带着独特而有生气的性格,不用传统的表现方式而选择新的作曲概念”之外,还明显的具有“民族性的”题材与内容。这个“民族性”的内容,在江文也音乐中所显示的显然与他生长的环境有关。
被激发出原本是中国人的意识
图说:江文也先生塑像(拍摄地点:江文也纪念公园,台湾台北三芝乡)影响江文也在“民族风格”方面转变最大的应该是俄国美籍钢琴家及作曲家齐尔品。江文也与齐尔品最初的见面可能是在1935年2月14日。根据齐尔品夫人李献敏女士的说法,齐尔品立即就体认出江文也的才华,在得知他是台湾人后,就鼓励他朝“民族主义”的路线继续创作,也引导江文也去认识中国的民族传统。他们两人在很快就发展出亲密的“亦师亦友”关系。之后齐尔品不仅时常在各种场合演出江文也的作品,也不时鼓励他、指点他作曲的方向。
1936年6月中旬,齐尔品邀请江文也一齐到中国的上海、北京,这是江文也第一次到中国。显然,这次的旅行是影响江文也对中国、中国文化及中国音乐认知与感情最重要的事件。这次旅行的经历、见闻,让他对祖国着迷,应该也是在心中中国人的意识与情感被引发了出来。他在同年9月号的日本音乐杂志《月刊乐谱》上写了一篇《从北平到上海》一文,透露出他的心境说:
“我清楚的感觉到心脏鼓动的鸣声,我的全身有如市街的喧扰般沸腾的要满溢出来。我竟能在憧憬许久的古都大地上毫无拘束地疾驶着。“我实际的接触了过去庞大的文化遗产,而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这些遗产所压垮,压得扁扁的。……虽然如此,但我直视遥远的地平线上的白云时,却在彼端发现了贫弱的自己。”
应聘到北平
“……却在彼端发现了贫弱的自己。”这样的觉醒,与在北平所受到的极度感动,使他在1938年接受了“北平师范学院音乐系”系主任柯政和的邀请,担任作曲与声乐教师。而对接受“教授”这样的职位,江文也不是没有考虑的。在日本乐坛,江文也一向被认为是“在野派”或是“非学院派”,他自己也对以山田耕筰为首的“学院派”不以为然。江文也讲,俄国的管弦乐法权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海军出身,后来当了彼得堡音乐院管统乐法的教授。已有前人引路,我也想努把力。从上面的这一段话,不难看出江文也应聘“北平师范学院音乐系”之前的心境,以及他对欧洲音乐历史的了解与受到欧洲国民乐派影响的程度。到北平以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和声学与管弦乐法,也成为江文也常用的教学教材。
风格的转变
从1938年返回中国后的江文也作品中,很快的就见到了他音乐风格的转向,明显的是扬弃了在日本时代所受到的西方当代主流风格的写作方式。他的音乐逐渐以五声音阶为写作中心,在和声的运用上也不以当时流行于中国境内混合五声音阶与类似功能性三和弦的作曲方式,他的乐曲写作多是以线条为出发点,在乐曲织度方面也越来越单纯。管弦乐曲《孔庙大晟乐章》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点。
江文也是一个以写作管弦乐曲为特长的作曲家,从目录与一些记载来看,他一生总共写过21首管弦乐曲,目前仅存九首,其中一首还是未完成的。已经出版的只有《台湾舞曲》与《汩罗沉流》。虽然大部分乐谱已经遗失,但依量的方面来说,在中国也是少有的。就大部分的作品完成于1950年以前来看,江文也绝对称得上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管弦乐曲的先驱。1950年以前中国的管弦乐曲可以说是稀有乐种,囿于环境的限制,即使写出一首管弦乐曲也难得演出。曾经是江文也学生的邓昌国回忆道:“江文也先生作品极为丰富,当时北平器乐不甚发达,许多他的作品如《孔庙大晟乐章》试奏不甚理想,《台湾舞曲组曲》更是复杂难奏。”江文也对管弦乐队以及对配器的掌握,在1950年以前的中国的确无人能出其右。在《孔庙大晟乐章》中,西洋管弦乐队居然奏出令人错以为是中国乐器合奏的音响与意境,这种表达的方式,令人想起周文中的《渔歌》,那已是距离《孔庙大晟乐章》完成26年以后的事了!
在1938年到1958年的20年间,以数量来说,江文也的声乐曲与钢琴曲占了多数,就声乐曲的音乐风格上,和早期的作品比较,乐风显得质朴、端庄、含蓄、调性明确、节奏平稳,结构也显得十分单纯,几乎所有的作品全都以五声音阶来写作。钢琴的伴奏特别具有特色,每首伴奏都随诗词的内容而不同,写作是以线条式来思考的,而且使用的“和弦”也仍然不是出自于大小调性以三度音叠置的三和弦,以四度音叠置构成的“和弦”依旧是特色。他的钢琴伴奏与诗词的配合十分精妙,在歌声完了以后,钢琴仍然能够引领着听者的情绪,大有诗韵犹存之感,显示出钢琴的独立性。在中国大量的艺术歌曲作者中,能像江文也这样细致的处理声乐曲中声乐与钢琴的作曲家,实在寥寥无几。
在中国近代钢琴音乐的创作历史中,江文也是他同时期的音乐家里写作钢琴曲数量最多的一位,在这些钢琴音乐中也反映了他一生音乐风格的发展过程。他的钢琴作品皆完成于1953年之前,总共有22部,约占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他中、后期的钢琴作品,与俄国19世纪末期国民乐派的作品风格“似乎”相似。然而在呈现“中国风格”时,江文也的作法仍然是与1950年代的中国作曲家大不相同。周行先生在《论江文也的钢琴作品在我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一文的结论中,这样写着: 江文也的钢琴创作正处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开拓和初步发展时期,他是此时在钢琴音乐创作领域中创作最多、取得成就最大的作曲家之一。江文也的钢琴作品又具有鲜明代感和富于探索精神,表明了他对不断发展的世界音乐潮流的参与意识。江文也的钢琴作品以鲜明的艺术个性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独树一帜……
返回中国后的江文也除了写作音乐与教学以外,还醉心于研究中国古代的音乐与音乐理论,并以他诗人的情怀写了许多他在北京的种种感受,他的文字著作多达10部之多。在1941年以日文出版的《上代支那音乐考--孔子的音乐论》中,江文也第一句就说:“‘乐’永恒的与国家并存。”又接着说:“当今,已十分习惯西洋式音乐史的人们,如果阅读此文,首先会觉得奇怪,然后会起疑,……此即中国音乐文化史与其他国家有其特异的不同处。以西洋式的想法或许无法相信,或者也是难以理解的特征之一。”
虽然,江文也在《孔子的音乐论》中是在探讨孔子的音乐思想,然而“‘乐’永恒的与国家并存”这句话其实已经表明了“音乐具有国家民族的特点”这个意思。而且接下来的话,也显示出在1941年的江文也已经深深地了解不能“以西衡中”的这个观念。
坚持民族传统
综观江文也的一生,1938年以前,诚如韩国磺所说的“国际的作曲家”,不仅活跃于日本,作品也在国际间演出而受到注目。江文也1938年决定返回中国,放弃在日本的锦绣前程,以前一直是研究江文也生平的一个谜。
图说:江文也先生塑像(拍摄地点:江文也纪念公园,台湾台北三芝乡)1938年后的江文也,在音乐的风格上抛弃了西方当代主流音乐写作方式,许多人对江文也的转向非常不解,许多人对他中、后期的音乐作品深深不以为然,也有人认为他的创作从1938年开始渐走下坡!这些人显然是以西方的音乐美学标准、以西方对音乐的认知作为评论江文也作品的尺度。然而江文却不以为意,对他自己的转向,他最后一篇文章《圣咏作集》(第一卷)做了充分的说明:“我知道中国音乐有不少缺点,同时也是为了这个缺点,使我更受惜中国音乐;我宁可否定我过去半生所追究那精密的西欧理论,来保持这宝贵的缺点,来创造这宝贵的缺点。我深爱中国音乐的传统,每当人们把它当作一种遗物看待时,我觉得很伤心。遗物不过是一种古玩似的东西而已,虽然是新奇好玩,可是其中并没有血液,没有生命。传统可不然!就是在今天,还保持着它的精神--生命力。本来它是可以创造的,像过去的贤人根据传统而在无意识中创造了新的文化加上传统似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创造一些新要素再加上这传统”。
江文也的《写于〈圣咏作曲集〉(第一卷)完成后》,记述他音乐风格从国际性到民族性转变过程,文章写道:“一个艺术作品将要产生出来的时候,难免有偶然的动机--主题,和像事似的--有兴趣底故事连带发生。可是在艺术家本身,终是不能欺骗他自己的,就是在达文芝的完璧作品中,时常觉得有艺术作品固有的虚构底真实在其中,那么在一切的音乐作品中,那是更不用谈了。在这一点,只有尽我所能,等待天命而已!对这蓝碧的苍穹我听到我自己:对着清澈的长空,我照我自己;表现底展开与终止,现实的回归与兴起,一切都没有它自己。是的,我该彻底舍弃我自己!”
这篇文章是江文也回到中国以后的研究与思考的总结。早在1936年,他与齐尔品到北京时就已经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本质,中国音乐简洁的表现方式,而这种简洁的表现方式对他而言,是绝对不输于西洋庞大复杂的呈现手法的,也以他直觉的感受接受了中国音乐的价值。他明确地说:“我知道中国音乐有不少缺点”,这个“缺点”明显的是以西洋音乐作为标准来衡量的说法,也是针对那些已经习惯了以西衡中的人们,对中国音乐批评时所惯用的说法。
接着江文也又说“我同时也是为了这个缺点,使我更爱惜中国音乐”,这些“缺点”在江文也的眼中其实是中国音乐的“特色”。这也是他接下去说的“我宁可否定过去半生所追究那精密的西欧理论,来保持这宝贵的缺点,来创造这宝贵的缺点”。这些话也透露出,他认为用西欧精密的创作理论与写作技巧是不能维护中国音乐的“特色”的,甚至可能会毁损了中国音乐的“特色”!这种论调对熟悉西乐、推崇西乐的人们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不能理解的。
《写于〈圣咏作曲集〉(第一卷)完成后》这篇文字,已经明确地说明了江文也在1938年后风格上转向的原因。清楚地说明了他的作品由国际性到民族性,从复杂庞大转为短小单纯;从西方作曲材料上无限的可能,转到看似发挥空间有限的五声音阶段,以及近乎单旋律的音乐风格的原由。江文也因此成为一个“保守主义者”,对那些追随西方传统或追逐西方潮流的人来说,总觉得江文也的转向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是负面的,是为中国音乐开倒车的。但他是一位真正了解他所要继承的中国音乐传统是什么,又能确实守住所要继承的传统的人;他不同于那些封闭、狭窄、顽固的“守旧主义者”。关于这一点,与江文也生前即相识相知的苏夏先生说:江文也一生在音乐创作上追求中国风格……,一生都在追求和探索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的民族特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江从“古琴、笙管、琵琶”的演奏谱中归纳和声,在“金声玉振”的“基本精神”中寻找对位,在织体写法上刻意摸拟出稚体、模拟民族乐器或乐器合奏的新写法。对此,作曲同行中颇有微言,认为音乐太单一、太单薄了!为此,我和江老交换看法:他认为“足够了”。也许这是构成他音乐风格中的最难选择。
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人
1948年暮春,江文也完成了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以中文写歌词的《弥撒曲》,在这首《弥撒曲》之后,也写了这样的“祈祷”:“这是我的祈祷,是一个傍徨于艺术中求道者最大的祈祷,在古代祀天的时候,祖先把礼乐中的乐,根据当时的阴影思想当作一种阳气解释似的,在原子时代的今天,我也希望它还是一种气体,一种的光线在其“中”有一道的光明。”
对江文也来说,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传统,不单单只是他创作的根源,也同时是他的“信仰”!在这个被史惟亮先生称之为中国音乐史上“对中国音乐最无信心的时期”的时代里,江文也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传统的“信仰”,会被人视之为白痴?或是先知? 江文也已巧妙的运用了20世纪的许多技巧来表现;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西洋乐器或人声而作。江文也对中国音乐传统的热爱、维护、坚持与信仰,在他后半生的作品中,的确毫无疑问地呈现了出来。在活跃于30、40、50年代的作曲家里,江文也在许多以西洋乐器为媒介的乐种之中,都位居中国先驱者的地位;许多人或许精通某种西洋乐器,或许精通西方文化,但是能像他这样深刻了解西方文化与西方音乐,也能自由运用20世纪前卫的技法,又如此忠于传统中国音乐的“特性”,如此努力于保存中国音乐“传统”的“作曲家”,在中国近代的音乐史上,除了江文也以外,似乎还没有第二个人!
江文也 - 相关书籍
《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
《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作者:张己任
副标题:资深音乐家丛书
出版社:时报外版
出版年: 2003·01·06
简介:生于台湾,旅居日本的江文也,一九三○年代即以前卫原创的作曲风格,在日本成为锋芒毕露的青年音乐家,更以《台湾舞曲》扬名国际。一九三八年后,他移居北平,在民族情思与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而完成了《孔庙大晟乐章》等作品,实现创作现代中国民族音乐的理想。生命晚期,政治斗争使江文也身心饱受煎熬,但他仍进行了台湾民歌的改编整理,并以未完成的《阿里山的歌声》为最后遗作,表达对故乡浓烈的思慕之情。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不仅是江文也创作的根源,也是他的「信仰」。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能这样深刻瞭解西方文化与现代音乐,却能坚持「不以西衡中」,努力保存中国音乐特性与传统的作曲家,除了江文也之外,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一九八○年起,「江文也」这个名字重新在音乐界引起注意,也让更多世人得以认识这位优秀的台湾音乐家。多变的人生、敏锐的情感、深沉的思绪,使江文也留下了多采多姿的美丽作品;而他一生勇於追求理想,始终不曾放弃的音乐热情,也令人深深感动。
作者简介:张己任,东吴大学音乐系教授,音乐评论家,曾任东吴大学音乐系主任及音乐研究所所长,客座指挥过多个乐团,并多次在指挥比赛中获奖。
江文也 - 相关词条
蒋才如 黎英海 林耀基 刘北茂 刘诗昆 刘雪庵 吕思清 吕文成 青主 沈湘 石峰
- 1[MP4]2025 不要你的红包发财发福中国年 小哈尼Viki Miko晓倩 JaniceOfficia2024-12-15
- 2[MP4]2025新年歌新年歌儿大家唱Nick钟盛忠 Stella钟晓玉 Officia2024-12-15
- 3[MP4]Erva da Jamaica - Live in Indian Spirit - Germany2024-12-15
- 4[MP4]Neelix - Bang Bang (Sighter Remix - Official Music Video)2024-12-15
- 5[MP4]超嗨串烧BEAUZ - PSY POP _ HARD TECHNO DJ SET Borderland Festival Malaysia2024-12-15
- 6[MP4]2025 黄铭德尾尾庙宇朝拜一家大小2024-12-15
- 7[MP4]2025新年歌同欢共乐Nick钟盛忠 Stella钟晓玉 feat巧千金 Joanne Miko Official202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