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粤剧 - 黄春强
黄春强

黄春强

  黄春强优秀青年演员,毕业于广东粤剧学校,广东粤剧院一团主要演员,应工小武,丑生行当。 在《双虎闹金銮》、《狸猫换太子》、《包公审郭槐》、《唐伯虎点秋香》、《三帅困崤山》等剧目中担任主演及重要角色。荣获第三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银奖、第五、六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金奖等奖项。另同名人物还有:感动芦山十大人物黄春强、守护十万山光明的农电兄弟黄春强等人物。
展开

戏剧大师

     优秀青年演员,毕业于广东粤剧学校,广东粤剧院一团主要演员,应工小武,丑生行当。 在《双虎闹金銮》、《狸猫换太子》、《包公审郭槐》、《唐伯虎点秋香》、《三帅困崤山》等剧目中担任主演及重要角色。

  荣获第三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银奖、第五、六届广东省戏剧演艺大赛金奖等奖项。

感动芦山十大人物

 “生命力强的种子,不会向贫瘠的土地唱诅咒的歌。关键是要坚强!”黄春强站在2007年度感动芦山十大人物评选颁奖台上,激情洋溢地说道。
  黄春强,正值三十而立风华正茂的时候,没有了双臂的他依靠双脚谱写着生命的赞歌。“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朴实憨厚,勇敢坚强的性格在这位农村残疾人的言语间流露着。
  经历了多少艰辛与磨难,他战胜了自己,赢得了众人的喝彩。
突发意外,度过人生低潮
  雪花纷飞的午后,记者一行来到了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武家坝组一家农户里,小院虽有些简陋却被主人收拾得干干净净。
    “快进屋烤烤火,这大冷天的。”黄春强披着军大衣,脚上趿一双拖鞋,看样子他才忙完活路,脸上笑容满面。黄春强异常乐观,谈到激动处,他还用脚在地上画着圈儿。
     “人不能数着日历过日子,在奋斗中体验快乐生活。”失去双臂的黄春强竟说了句令在场人感到意外的话,“我要感谢那次意外!”
  感谢意外?
  见记者有些诧异,他又补充道:“是的,感谢意外,失去双臂后,我做事更加踏实认真,更有毅力了。”
  八年前,黄春强22岁。“那一年发生的事是我一生都难以忘却的。失掉工作、失去女朋友、意外失去双臂。”说起那段往事,黄春强陷入了沉思。他悄悄躲进黑暗的角落里,任凭泪水肆意地冲刷。
  一日,他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上海台正播放残疾人运动会。赛场上,残疾运动员们顽强拼搏、永不言弃,黄春强被深深感染了。第二天他写了一封信,寄往上海市残联抒发自己深受鼓舞的喜悦。没想到,在回信中黄春强收到了上海市残联赠送给他的一本名为《生命之光》的书籍。
  “《生命之光》让我重新点燃了生命之光!”黄春强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勇敢面对,重树生活信心
  养鸡、养鹅、养牛,承包山上10亩果园,黄春强忙得不亦乐乎。
  重树生活信心的他,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不幸,开始规划着以后的人生,“首先我要基本实现生活自理,然后发展经济,减轻家里的负担。”
  从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他用自己的双脚艰难的练习着。洗脸、刷牙、穿裤、穿鞋、穿袜……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黄春强却常常整得一身大汗。“但是每做成一件事,我就增加了一份信心。”黄春强表现出了乐观与勇敢的心态。  
  去年,黄春强养了100只天府肉鹅,存活率100%,现在的黄春强变成了家里的“养鹅能手”。
  黄春强是乐观的。他的乐观,带着从容,带着淡定,还带着几分洒脱。
  闲暇的时候,黄春强爱唱歌,自称是刘德华的“粉丝”。他还爱读书,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学习别人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我还喜欢写作,有空的时候便会写点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想,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勉励自己。”说罢,黄春强即兴朗诵起了自己在放鹅的时候创作的诗歌:“花团锦簇矗水中,随波逐流齐欢舞;仰空长笑歌声震,青衣江畔数风流。”
  黄春强认真专注,很有“诗人”的架势。
笑对人生,真情感激社会
  黄春强有着一颗感恩的心。
  芦山县残联为他提供了100只鹅苗帮助发展养殖业,帮助他进行了房屋改建,某公司捐资1000元来帮助发展生产……他深感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如今的他,在芦山县内已算是小有名气,走在街上时常被路过的行人认出来,某次一位小朋友认出他来以后说,“你是我要学习的榜样”,让黄春强感慨不已。
  得到社会关心的黄春强,同样也想回报社会。
  “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帮助更多的残疾人重新树立生活信心。”黄春强有个心愿,买辆车跑客运,残疾人坐车一律免票。
  “不要悲伤,不要流泪,
  身体的伤残并不可悲;
  不要悲伤,不要流泪,
  失去理想的人生才是最大的伤悲……”
  黄春强念起了自己写的诗,这既是他人生的写照,也是他想对所有人述说的心里话。

守护十万山光明的农电兄弟

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点,付出更多点,你会感觉到人生的价值所在,我很享受“被需要”的乐趣。 

  ——黄春强 

  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多点思考,解剖原因所在,相信每一位在各自的岗位上会有一番作为。 

  ——黄春宁 

  人物: 

黄春强

  黄春强,壮族, 36 岁,中专毕业。 1978 年,因越南排华, 3 岁时便随父母到广西防城十万山华侨林场生活。现为防城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所十万山华侨林场营业点一名普通的农电工。 

  黄春宁,壮族,中共预备党员, 32 岁,初中毕业,与黄春强是亲生兄弟,在十万山土生土长,现为防城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所十万山华侨林场营业点一名普通的农电工。 

  十万山的磅礴赋予了黄春强兄弟俩宽厚朴实的胸怀,十万山的秀美培育了他们自然淳朴的美德,十万山的艰苦磨练了他们的坚韧与顽强的生活态度。在家里,兄弟俩和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及妻小共十口人四世同堂,同吃一锅饭,是朝夕相处和和乐乐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工作中,兄弟俩是相互尊重的好同事,是并肩作战的好战友,是团结协作的好伙伴。寒来暑往,跋山涉水,走村窜寨,早出晚归,任雨打风吹,年复一年,抄表、收费、维护、抢修……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十万山的每个村落,每一户人家。他们不在乎身份和收入,十多年来,兄弟俩一直坚持如初,执着地守护着通往十万山的光明之线,他们用青春的汗水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主稿: 

  弟弟保前方,哥哥保后方 

  

  如果不是那一身橙色的工作服而是穿着普通的休闲便装,黄春强、黄春宁兄弟俩给人的感觉更像城市里的大男孩。身材颀长、样貌俊朗、清秀斯文,言语不多,甚至不乏几分腼腆。冬天里,弟弟黄春宁的脸上恢复了几分白皙。如果换上西装革履,兄弟俩一定会“正点”得跟写字楼里的白领没有什么两样。 

  也许做工的人话不多,而做电工话时更需要高度集中精力,需要精确精细,因此,兄弟俩都显得较为静默,俨然技术人员的性格。 

  第一次见黄春宁是在 2010 年广州亚运保供电现场。当时,参加亚运会保电工作的工友,有人“爆料”他是撇下大着肚子的妻子来的。在广州保供电两个月期间他只抽空回去看过妻子一次。黄春宁记得很清楚。在保供电日记里,他这样写:“这两个月,我们苦过、累过、想过家,中午吃住都在场馆,但因为肩负着南网的使命,国家的荣耀,我们都挺过来了。” 

  从偏远的十万山去到广州亚运会场,对于黄春宁来说,是个人的荣幸。“那时我妻子怀孕 4 个月了。我真的特别希望陪伴在妻子身边,好好照顾她。”可是,黄春宁被公司选中了,被亚运会选中了。 

  当年,作为一名只有初中文化小伙子成为一名农电工,黄春宁自知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因此,他就像一块干燥的海棉,如饥似渴地吸取技术的养份。公司培训、所里培训、班组培训及各级劳动竞赛,一有机会兄弟俩从不放过。因受环境所限,兄弟俩在平日的工作中,相互学习和探讨。技术从实践中来。 2004 年黄春宁被评为防城供电公司“农电管理先进生产工作者”, 2006 年获得了防城区电力公司第一届配电线路技能竞赛中获个人技能第二名,并被评为“优秀农电工”、“广西电网公司农电先进个人”。特别是 2006 年获得那个第二名,是公司 150 多名正式工、农电工同时参赛的。因此,他能参加广州亚运会现场保电,可谓实至名归。 

  在广州亚运会,黄春宁个人负责的是棒球馆三楼东侧面积 400 多平方的供保电工作:为确保万无一失,把原有的旧电线全部拆除,重新制图、安装,并保证现场用电正常供应。亚运会开幕之前,现场供保电准备工作顺利提前完成;亚运会结束,黄春宁的“责任区”没有丝毫差错。一般人想象不到,在广州亚运保供电现场技术娴熟而淡定自如的黄春宁,竟然是来自十万山深处一名普通的农电工。 

  十万山华侨林场总面积达 98.8 平方公里,聚居着包括侨民在内的壮、汉、瑶等民族共 1.25 万人, 2000 多个用户,居住十分分散,而且山高路远坑深,交通很不方便。弟弟保前方,哥哥保后方。在广州亚运保供电现场的两个月里, 1.25 万人、 2000 多个用户的抄表、收费、维护、抢修等工作,主要落在哥哥黄春强的肩上。比如两个人分头同时收一次电费,一般得用六七天,一个人则用近半个月。而在城区, 2000 多户一个抄表工,大半天即可完成。 

  当时,虽然公司派了人手,但由于情况不熟悉,加上地处偏僻,作为“本地人”、一周 7 天坚守岗位的黄春强一个人几乎也挑起了弟弟的担子。期间许多客户打电话到黄春宁那里,黄春宁回话“我在广州亚运保供电,有问题找我哥就行了”。或者,有什么事需要协商的,兄弟俩只好通过手机临时开个“电话会议”沟通解决。 

  清障 20 多公里,线损从 40% 降到 9% 

  

  “十万山华侨林场片区共有 17 个归侨生产队, 52 个农村生产队, 3 个管区共 2020 用电客户,线路总长 49.91km ,杆塔 373 基,公变 26 台,专变 8 台。”说起自己的辖区, 12 年来,穿梭在田间地头和山山岭岭上的兄弟俩如数家珍。因为山多路弯、道路崎岖不平,黄家兄弟俩至少得四五天才能走完所有管辖区。 

  2003 年.黄家兄弟俩从林场聘的“游击队”成为供电企业聘用的农电工。两个 20 多岁的毛砂小伙子能否撑得起十万山华侨林场这个“烂摊子”,旁人为自家以后能不能正常用上电担忧。“大家都笑我们还是两个大孩子,都担心我们搞不掂十万山这个片区。因为,当时十万山农网改造前线损达到 40% 。”谈到工作时,一向不善言辞的黄春强话才多了起来。 

  由于十万山线路老化,绝缘子上的各种污垢沉积,竹木丛生,与线路达不到安全距离,容易造成电流泄漏,导致线损一直居高不下,村民的安全用电仍得不到保障。为此,黄春宁兄弟没有少动脑子。“为了避免闪络和泄漏事故,减少损耗,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要登杆对瓷瓶上的污垢进行彻底清除,同时对线路走廊清障,确保线路两侧树木与线路的安全距离……”提及工作上的事,黄春宁一下变得严谨起来。这项繁重的清障工作,兄弟俩做了 1 年多,共清理瓷瓶 26000 多个,清障 20 多公里。线损也有原来的 40% 降到了 11% 。由于大电网技术改造,近两年,十万山片区线损甚至下降到 9% 左右。这令不少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师傅也称赞不已。 

  公司有 10 多个部门,分工很细致,但对于只有兄弟俩负责的服务点,服务的项目基本上都包括了。平日两人出门都要带上各种工具,这已经形成一个习惯。比如外出抄表还要带砍刀。看看哪棵树挨线路太近了,该砍的就要砍。不过,树也不能说砍就砍,须征得“树主”的同意,不然,后果可能相当严重。问题扯得大一点,就是影响“民族团结”。 

  “不过这么多年来,十万山各民族相处得很好,不同的民族通婚是常见的事。”作为壮族大小伙子,兄弟俩多年来通过服务十万山片区的各族群众,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同时也为民族团结做了贡献。 

  搏击风雨,只为那一片光明 

  

  十万山片区瑶族群众占的比例较多,民风淳朴,酒风很盛。像黄家兄弟这么青壮的男子,酒量基本上为“公斤级”,但兄弟俩的酒量却是“公两级”。长年的工作习惯,“练就”了哥哥黄春强酒量 1 公两—— 2 两,弟弟黄春宁 2 公两—— 4 两左右。 

  “只要有雷电响起,大风刮起,大雨要来,和朋友一起酒喝到一半,就得停下杯子。喝了酒做工,违反安全作业规定,可能造成事故给企业带来损失。”黄春强说。 

  由于用户过于分散,距离服务点最远的点有十五六公里,而且都是山路。刚当农电工头几年,全靠徒步,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就是到了 2011 年,仍有个别生产小组没通摩托车路,仍靠“ 11 路公交车”。 晴天则汗流浃背 ,雨天则一身雨水。只要出门,兄弟俩全身就没个干爽的时候。 

  15 公里外的隘脚村,因山险路烂而得此村名,大家也戏称“绊脚村”。下雨后,道路非常难走,随处都可以看到泥石流冲下的石块和树枝挡在路上。每年 7 、 8 月份,暴涨的河水把通往该村的唯一机耕路淹没。水如果只是齐膝齐腰深,就卷起裤脚甚至脱了长裤淌水过去;如水太大淌不过去,兄弟俩就冒着大雨,拿起砍刀披荆斩棘临时开路,往往多走上一倍以上的路程从高处一点的山腰绕过去。 

  之前,十万山片区也有人做过电工,但没多久就受不了。因为每个月才两三百元,不仅做电工本身有危险性,而且就是去抢险、维修的路途上也有危险。特别是大雨天,在山路上走着走着,前后就听到有石头滚下来,或者听到塌方的声音。“如果我们兄弟不干了,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在这里坚守下来。”因为,林场里稍有点文化的年轻人,早早就到山外打工,除了节日,好几年都不回来。 

  今年 9 月底,“纳沙”、“尼格”接踵而至,十万山多处树枝折断后搭在线路上、零克被雷击坏,导致多处停电。 9 月 30 日中午时分,隘脚村一村民打来电话报修,但不知道故障点在哪里,兄弟俩只能开上摩托车沿路去找。 

  “当时风大得连眼睛都难睁开,两个人骑的摩托车,还载着四五十斤重的工器具,开在路上都要飘起来了。”黄春宁微笑着说,“不时有大风吹断树枝掉在路上的声音。最担心被大树枝砸中。”下过雨的“机耕路”顿时变得泥泞不堪,摩托车多次打滑翻车,两人膝盖、小腿多处被擦伤。平时加快速度 40 多分钟的路程,兄弟俩走了两个多小时。雨衣不管扣得多么紧,但全身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在接近隘脚村的时候,发现故障点,原来是两串悬式瓷瓶被雷击穿导致停电。车子开不进去,两兄弟只好扛着瓷瓶步行 3 公里远把设备运到事故点。急风骤雨中,兄弟俩花了两个多小时硬是把电送上了,晚上 8 点多,暮野四合,天地一片漆黑,村里却灯火点点,电视机里乐声阵阵。离开村子时,满怀感激的村民用电筒送了好远。 

  今年国庆期间,片区有 4 户人家办喜酒娶媳妇。当地习惯,当日要办酒的,酒菜往往都提前备好。家禽或牲口,往往都在当时凌晨 4 时左右才开始宰杀,而且规模不小。一二十号人杀猪、杀鸡、杀鸭,黑灯瞎火的,就没法开工。同样,由于“纳沙”、“尼格”强台风影响,那几户人家所在的村屯线路中断。娶媳妇那天,如没有了电,往往被看成很不吉利。连日冒雨抢修,兄弟俩都累得不行,但有电话来,兄弟俩又一起骑上一台摩托车出发了。那三四天,最忙的一个晚上,兄弟俩一直干到深夜 1 点多钟才收工。 

  今年国庆前后 ,兄弟俩就线路故障就处理了 18 起。十一长假兄弟俩一刻也没歇上,但他们早习以为常了。 

  为一根烧断的保险丝,跑10多公里 

  

  由于交通闭塞,十万山许多村民还过着比较原始的耕种狩猎生活,同时也保留着淳朴、好客的本质。“村与村之间相隔很远,出去抄表或者检修,中午根本没办法赶回去吃饭,我们兄弟俩是吃了十几年的u2018百家饭u2019了。”在村民家中,兄弟俩是熟客,也是贵客。黄春宁兄弟时常为村民讲解安全、科学用电常识和电力法规,义务检查线路,维修小电器,深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黄家兄弟有时也会从集市给村民们捎些小菜下酒,你来我往中,彼此就像家人一样。这份“亲情”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工作帮了不少忙,“村民们好不容易才用上u2018大电u2019,特别关心爱护电力设施,有 30% 的线路故障都是村民发现的,砍树清障时群众还帮我们砍他自家的树。”黄春强说。 

  “有一次,有位阿婆拿出用了好几年的电筒让我们帮修理,手电筒也带一个u2018电u2019字,找电工修没错吧。”说起这件小事,黄春宁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u2018电器u2019修好了,看阿婆那高兴劲,我们也很开心啊。” 

  距离服务点 10 多公里远的一个山脚下,住着 84 岁的退伍老军人黄朝修,他一个人因去年老屋坍塌刚搬进新家,但原来的线路残旧一时半会送不上电,可新年春节前快到了,没有电,怎么能过年啊。黄春宁在走访老人时发现问题后及时上报。防城供电公司领导和十万林场领导十分重视,很快为老人架设了 200 多米的低压专线,并安装了室内照明电线、开关及节能灯。老人家在通完电后看到自家的灯亮了,笑眯眯的拉着兄弟俩的手说:“感谢大家来帮我装上了电,让我可以年三十不再点油灯了。” 

  十万山片区的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大多数年青力壮为了养家都到外地打工。村中的老人和留守小孩,特别怕电,一碰到电灯烧了、保险丝烧断了这些小事,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叫电工,就像有了警情随时就110报警一样。有一次,兄弟俩跑了 10 公里,发现故障的原因竟然只不过是烧坏了一根保险丝。“群众需要我们,离不开我们,也许这就是我们作为农电工的价值吧。”黄春强说。 

  每一过年期间,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大家都用电磁炉打火锅。同电高峰往往也容易突然出现故障。今年大年初一,兄弟俩早早出门,因为夜里,又有几户人家烧了保险丝“断电了”。 

  做农电工,只为一个“爱”字 

  

  “无山不绿,无峰不秀,无石不奇,无水不飞泉”,这是到过防城十万山游过的文人墨客抒怀之言。十万山还是当年电影《英雄虎胆》的拍摄地之一。这里虽然风景秀美,但要在这么一个山脉相连、巍峨险峻的地方做电网建设和维护工作,堪称在“在美丽中炼狱”。 

  下雨天,没去过十万山的人也许会听说过进山的路多么地泥泞和坑洼。笔者两次进山都忍受不了这般颠簸,两个小时的路程就下车呕吐了好几次。 十万山华侨林场地处偏远山区,安置着大量的 1978 年因越南排华而归国的难侨。有壮、汉、瑶族、苗等各民族。由于交通不方便和历史遗留原因,当地最基本的饮水和电网等生活基础设施都不完善,居民的生活十分困难。2002年第二期农网改造以前,整个十万山华侨林场只有一座 1987 年联合国难民署援建的 35kV 简易变电站,每天晚上只有八九点钟当地茶厂发电时才有电用,而且也只能供林场场部附近一片居民照明用电。茶厂发的电供每户 40W 的电灯都很微弱,电视都看不了,大家都渴望能像大山外的人一样,能用上日光灯。 

  没有上过专门的电力学校,没有学过专业的电力知识。只缘于“光明”的魅力吸引,只因为要给贫瘠的家乡带来光明带来生活的希望。1997 年,黄春宁、黄春强两兄弟“半路出家”被华侨林场聘任,从此担当起十万山华侨林场的供电和维护工作,与“电力”结缘,也因此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电力技术。哥哥黄春强在 2007、2008年和 2010 年,先后被防城区电力公司、防城供电公司评为优秀农电工。 

  10多年前,当地年轻小伙、姑娘都到广州、深圳去打工赚钱,月收入至少有 1000 多元。而黄春宁、黄春强兄弟却认准了电力这个行业,每个月只能领上两三百块的工资。“女孩们都外了打工去了,我因为长年在山里, 30多岁了才找到老婆呢。”哥哥黄春强憨憨的笑着说。“除了吃饭还真是u2018月光u2019,别说谈恋爱了,这点工资足够吓跑女孩子了。”提出收入,黄春宁有点不好意思。如今他也结了婚,但当父亲时年过 30 了。 

  黄家兄弟的父母是因当年越南排华而归国的华侨, 父亲是十万山华侨林场的干部。当年,是国家,是十万山宽广的怀抱给了他们一个安稳的家。“不靠兄弟俩能给我们挣多少钱,他们能留在家中为十万山做贡献就很好。”他们的父亲如此表示。 

  2002 年,第二期农网改造工程惠及十万大山,对全防城区进行 10kV 配网全面改造,彻底清除了防城区的“无电村”。2003 年 10 月通过专业的岗前技能培训和考试,黄春强、黄春宁兄弟俩被防城供电公司正式聘为十万山华侨林场的农电工。“刚开始选择电力这个行业是喜爱,现在做久了对它就更有感情了,舍不得丢不下也放不开啦!”这一点兄弟俩是有同感。 

  从当年两三百元到如今也才 1000 元的月工资, 12 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早已练就了一身娴熟的电工技术,堪称同行中的师傅。技术过硬、诚实质朴、勤劳肯干,加之相貌俊朗,走出山外,就是在本市——防城港,兄弟俩不愁找不到收入不错的工作。在做农电工之前,黄春强去过广东打过工,见过不少世面,可最终他们选择了坚持和坚守。 

  一个 3 岁就归国,一个在十万山土生土长。直到 2009 年,兄弟俩在父亲的带领下去越南广宁省平辽县做清明。父子仨感觉平辽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设施,就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当年,由于遭受排除,无家可归,作为华侨和华侨的后代,他们特别感受到“祖国”、“家乡”在心中目无可取代的地位和份量。“我们认为,u2018爱国u2019、u2018爱家乡u2019就是多为家乡人做事。”这一点是黄家兄弟、也是黄家人和众多归侨的共同感受。 

  如今,兄弟俩的营业点,仍是一间仅有十几平米的平房,矮小陈旧,但挂在服务点门口“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牌匾却格外显眼。今年8月,兄弟俩刚协助施工队伍完成广西电网公司十万山归难侨危旧房改造供电工程建设,彻底解决 17 个归侨生产队 505 户归侨的“用电难”问题。片区用电更有保障了。 

  如今,十万山还有10多户人家,每户人家1个月的电费还不到1元。就是说,为了8、9毛钱,兄弟俩也得上门去收取。而且,有时候还没碰上主人在家,只得抄个数回来。如此繁杂而琐碎的工作,兄弟俩一干就是 10 多年,“我们不认为是繁琐,因为这些都已习惯”。 

  

  后记: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给予了多少。”黄春强、黄春宁兄弟俩的价值体现在十万山的光明。他们不在乎穿行在山间,不在乎经历风雨,群众递上的一杯热茶,热心的一句问候足以让他们感觉到温暖。每个电力工人都有各自感动的故事,他们在默默耕耘中撑起南网脊梁,让我们肃然起敬。  

  

更新日期:2024-11-23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