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心理学 - 威廉·赖希
威廉·赖希

威廉·赖希

威廉·赖希 [Wilhelm Reich 1897.03.24-1957.11.03],奥地利出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家。他出生于奥地利加里西亚(Galicia),因心脏病逝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刘易斯堡(Lewisburg)的监狱中。
展开

生平

  赖希的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农场主,母亲是犹太人。赖希在农场长大,直到母亲去世前,他一直在家中接受教育。1910 年,母亲在第二次自杀中身亡,1914 年,他的父亲逝于肺炎。1915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赖希服役于奥地利陆军,1916-1918 年任陆军中尉。1918 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但很快就转到医学院学习医学,作为退伍军人,他被获准以 4 年时间完成 6 年学业并于 1922 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当他还是一名医学学生时,发现了 S.弗洛伊德的著作,从此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产生了兴趣,决心成为一名实践分析家,献身于性学研究。赖希在大学毕业以前,就开始进行精神分析学家的实际活动,并在不久之后就在当时的精神分析运动中获得一个有影响的地位 - 从 1920 年起他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会员。1922 年,他帮助建立作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分枝的、精神分析疗法维也纳研究班,在精神分析运动历史上第一次试图设计一种有效而系统的精神分析技术。

在 20 年代初期,赖希是弗洛伊德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之一。弗洛伊德对赖希极为重视,虽然他们两人相差三十二岁,但弗洛伊德却把赖希包括进每月一次到他家里去参加碰头会的亲密友人的核心圈子之内,另一方面,弗洛伊德根据弗洛伊德小组关于如何把精神分析应用于社会问题的讨论而写成发表的《幻想的未来》和《文明及其不满》二书,又有相当部分是吸收了赖希的观点的。赖希从其职业生涯一开始,就企图找到精神分析和政治革命的某种结合。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像在柏林这样一个城市里,有几百万人在心灵结构上神经失常时,怎么可能施展精神分析技术呢?他说,所以真正的任务不是治疗而是预防;但是,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情况下,特别是在性压抑的政权下,预防又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中爆发了革命以后,才为预防创造了前提。赖希的这种把精神分析和政治革命结合起来的思想,在他参加工人政党以后,便付诸实施。


在赖希看来,这种阻抗现象不只是神经症的症状,而且是一种性格障碍。为了帮助患者排除阻抗行为,赖希倡导了一种新技术,称作“性格分析”。在性格分析过程中,赖希通常的做法是诱发患者强烈的情绪,并鼓励这种情绪表达。由于情绪得到释放,使得患者的态度和心理发生变化。所以,赖希确信,与精神性性格防御相伴随的是躯体性肌肉防御,而要治疗躯体性神经症,首先必须破除精神性防御。这一发现导致重要的技术革新,即治疗躯体性神经症的可能性。

1928年,赖希加入奥地利共产党后即与弗洛伊德的思想宣告决裂。这一决裂不仅使他进入分析家无法仿效的领域,而且提出了与传统精神分析不同的病因学理论。赖希认为,情绪是一种外显的可以证实的生物能,或者说活力。弗洛伊德把这种活力称作里比多,而赖希却把它称之为“”。性格分析的方法就是把患者引入由情欲高潮潜能所显示的健康情境,也即鼓励患者将其潜在的情欲高潮宣泄出来,从而使患者的生物能或活力得到调节,达成平衡,最后克服障碍。为证实这一理论,赖希在与弗洛伊德思想决裂后,创建了一个有关性学的信息和研究学会,并在维也纳为工人创办了好几家诊所,希冀用实践来证明其理论的正确性。1933 年,因为性 - 政治运动,赖希的精神分析见解同弗洛伊德正统派的精神分析见解发生尖锐矛盾,以致国际精神分析出版社接受和印刷了赖希的《性格分析》一书的第一版而不予发行,德国精神分析学会也秘密开除了赖希的会籍。1934 年,在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卢萨那会议上,赖希同弗洛伊德正统派的矛盾公开化,又被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所开除,以后则是赖希的观点遭到一系列的指责和批判。德国诗人腊克纳在 1937 年曾经说过,对于这些正统派来说,“把赖希从他们的组织中开除出去还是不够的”,在反对赖希及其令人烦恼的思想斗争中,“任何种类的诽谤和歪曲都是一种可以允许的武器”。

1937年,挪威一些科学家在自由主义报纸上对赖希的生物物理实验发动了攻击,最后还搞到了一个规定一切精神分析学家要经由政府所特许批准的皇家判决。而赖希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则保卫他,例如,在当时,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就此发表公开信说,“通过赖希发表的著作和同他的公开接触,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独创的和稳妥可靠的思想家,—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开放性格和勇敢见解的人”。1939 年,赖希宣布他发现了为生命和性所特有的倭格昂能(自然力,orgone energy)。据赖希说,这是一种可以看见、可以测定和可以应用的能量;呈蓝色,可以在红色球的浅蓝色闪光中,或在受性的蛙的蓝色中看到,可以用倭格昂能测定表、验电器或盖格尔计算器测定它,而如果把它收集在一个特制的倭格昂能的储存器中,则可用它来医治从歇斯底里到癌症等许多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疾病。1939 年 5 月,虽然挪威政府允许赖希继续留在挪威,但是,在挪威一些科学家批评的压力下,赖希决定接受美国精神病学者和心身病医药运动代表华尔夫的邀请,把他的倭格昂能实验室跟随他一起搬到美国纽约去。

赖希在1939年去美国以后,先是在纽约市新社会研究学校任医药心理学副教授。1941年12月,赖希曾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并被拘禁3周,逮捕的理由至今不明。1942年,赖希在美国缅因森林里买了二百多英亩土地,建立了一个称作“倭格昂”的私人研究所。在那里,他在十二个同事的协助下,继续进行其生物物理学实验,同时写信给美国国会,要求制订保护儿童和青春期性权利的立法。五十年代初期,赖希积极附和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指控,认为自由主义者会把美国交给反革命的俄罗斯帝国惯常的密探,并责备美国的盟国、特别是英国向红色独裁者作买卖。

然而,从1951年开始,赖希却怀着推敲出关于倭格昂能的发现在宇宙论和宗教方面的含意的希望,扩大了他对倭格昂能的解释。原来,赖希把倭格昂能说成是为生命所独有的一种能量;现在,他却把它说成是一切实在都从中发展而来的原始材料。赖希还进一步认为,他的科学是西方思想史中的顶点,因为在西方存在着两种互相对抗的思想传统:自然科学用僵硬的机械法则去解释世界,从而使宇宙耗尽了它的生命力,而把有生命的东西的一切意识、宇宙的汹涌而来的力量交给了宗教,但宗教却以一种歪曲的神秘化形式去解释这些能量。赖希说,只有他的关于倭格昂能的理论才超越出科学和宗教的两分法,对子宗数只能含糊地、印象主义地加以把握的力量,给出科学的理解。后来,赖希的思想又一步步地滑向了宗教,甚至用他的倭格昂能理论去重新解释基督教教义。

1954年3月,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指控赖希租给病人治病用的倭格能储存器(这是一种有电话棚大小的六面盒子,盒子里面是金属,外面是木质,病人坐在盒子里可以吸收集中起来的倭格昂能放射以治疗疾病。),是一种骗人的治疗装置,为此法院发出禁令要赖希销毁一切倭格昂能储存器,并销毁和扣押赖希的著作和杂击。赖希在为期二周的上诉期内没有上诉,却写信给法院说法庭不是裁决科学问题的恰当地方。在法院的禁令生效以后的几个月内,赖希曾服从禁令。但是,在1954年10月,他却通知政府说他要恢复研究所的一切活动,包括继续发行图书杂志,这样就招致了1956年法院对他的审判,并以不服从政府禁令为理由判处他徒刑两年。赖希在服刑八个月以后,在一次心脏病发作中,逝世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刘易斯堡联邦监狱里。

学术思想

  赖希的理论以 1934 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他的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综合“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提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体系。

赖希认为,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结合的必要,是由于它们两者各有其应用的范围和界限,各有局限性。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理论,马克思把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情境之上;在研究人的精神时,马克思也把注意力投向人的理性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相反,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范围主要限于个人,限于个人的"无意识"。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结合的可能,首先在于两者的长处与短处互补,其次在于两者有若干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构成了两者结合的基础。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而精神分析学基本上也是一门唯物主义科学,因为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一样,把焦点集中在真正的人类需求上,他的理论出发点是爱和饥饿这样的具体的物质事实;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一种辩证的理论,而精神分析学的本质也是辩证的,因为弗洛伊德研究人的心理结构时,把心理结构看作是动态的,是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活生生的运动变化;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在本质上都是批判的、革命的,正象马克思主义代表了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那样,精神分析学代表了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

构成赖希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主要是“”、“性格结构”和“性革命”理论。他认为三者都体现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以及两者的相互改造。

“”理论主要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弗洛伊德主义。他认为,弗洛伊德理论后期不再把人的幸福与健康归结为“里比多”能的释放,而是把注意力投向了新创立的自我心理学,这一转向实际上是把原来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理论"唯心主义"化。为了阻止这一转变,他说,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学说的精神指导下,重新确立了生殖功能作为生理功能、生物功能的性质,并提出了“情欲亢进力”这一概念来指“有形的性能量”。赖希的理论主要内容可归结为:

认为所有的精神病都是由于生殖功能的紊乱,或者说没有达到所引起的。他还强调,的功能不仅在于决定是精神正常还是精神失常,而且在于决定人是否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从来不只是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交接处的一种行为,更主要的,这是被称为这种封闭能量体系的核心调节机制。假如人不能获得恰当的性满足,那么他不是在肉体方面就是在心理方面患病,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认为人的性欲是一种生理能,即情欲亢进力是用经济学上的术语来表述人的这样一种能力透过肉体的自愿和幸福的接触,把所有受抑制的性全部释放出来。这样,他就得出结论:的实质是被压抑的性能量的释放。用这一标准衡量,他认为,不是所有的性夜都能达到,只那种不带有丝毫幻想成份的,有著一定时间保证的异性之间的生殖器接触才符合性的的标准。

赖希认为,他的理论提出,是对佛洛伊德的学说作重大改造的结果。“性格结构”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相互改造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对弗洛伊德主义的改造主要体现在:推倒了弗洛伊德把人类文明与本能压抑必然联系在一起的结论,使弗洛伊德主义从悲观主义变成一种乐观主义。赖希改造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三层次人格论”。根据他的这一理论,在弗洛伊德所说的最原始的“本我”背后,还有一个更原始、更根本的“我”。这里蕴藏着与人类文明并不冲突的性冲动和自然的社会性冲动,只是由于受了外部社会条件的压抑,形成了人的“性格结构”,性能量才转变成了破坏能量,形成了人的“破坏性冲动”。在他看来,这里强调了外部社会条件对人性的扭曲,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引进弗洛伊德主义的结果。弗洛伊德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改造主要体现在:通过论述性格结构的形成,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原先的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不能正确地解释经济发展过程是怎样转化为意识的;二是不能正确地说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随着性格结构理论的创立,这两个缺陷终于被弥补了。一定的社会制度总是要按照它的需要,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性格结构。宗教、学校、教会教育儿童的实质是代表社会,按照特定的经济发展过程的要求,强使儿童形成与这一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性格结构。性格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人的意识形态之间的中心环节,经济发展过程是借助于这个中心环节变成意识形态的。又因为意识形态是“被抛进个人的性格之中的”,而性格结构又具有稳定性、自主性、独立性的特点,所以意识形态也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他强调,性格结构的概念“架桥沟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情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鸿沟。

 

威廉·赖希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