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官员 - 丘濬(明代)
丘濬(明代)

丘濬(明代)

丘濬(1421年-1495年),字仲深,?广东琼山(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下田村)人,明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 、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被明孝宗御赐为“理学名臣” ?,被史学界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史称“三教百家之言,无不涉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讲、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他做官后长期从事编纂工作,曾参予修《英宗实录》、《宪宗实录》、《续通鉴纲目》等书。谥号文庄。
展开

人物简介

丘濬(1421~1495,或1418~1495) 明代戏曲作家。字仲深,号琼山,别署赤玉峰道人。 广东琼山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讲、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谥号文庄。

人物生平

少年天才

永乐十九年(1421)十一月初十,丘濬出生于琼山县府城镇下田村(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红城湖路金花村 )。

丘濬幼年失去父亲,母亲李氏教他读书,他看一遍就能背诵。六岁能作五指山诗出口成章。家贫无书,曾经走数百里路借书,必定将书借到才罢休。

正统九年(1444) ,考取广东乡试第一名。

正统十二年(1447),赴京参加会试,不第。

丘濬

步入仕途

景泰五年(1454),举进士及第,廷试当为一甲及第,以策中颇触时讳,遂以貌寝为由改二甲第一,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参编《寰宇通志》,景泰七年书成后被明代宗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丘濬在翰林院任职后,见闻更加广泛,尤其熟悉国家典故,以经国济民自负。

献言军事

成化元年(1465),两广有战事,丘濬向大学士李贤上书,指明陈述形势,井井有条数千言。李贤对他的谋划很欣赏,向皇帝禀报,明宪宗命将丘濬的谋划抄写下来,让总兵官赵辅、巡抚都御史韩雍看。韩雍等攻破贼军,虽然不完全是用丘濬的计谋,然而丘濬因此在朝臣中颇有威望,任职期满,晋升为侍讲(从五品)。]

国子祭酒

成化二年(1466),参与撰写《英宗实录》,这一年秋天,升为侍讲学士(从五品)。

成化十三年(1477),《续通鉴纲目》成书,提升为翰林院学士,十六年,加封礼部侍郎、调任国子祭酒(从四品)。当时学习经义的书,好尚奇险怪异之文,丘濬在主持南畿的乡试时,在分考和会试中他都痛切地抑制这种文风。丘濬任职国子监后,他督促国学生时,尤为恳切地告诫他们将文体返归正道。不久晋为礼部右侍郎(正三品),掌管祭酒事务。

完备典籍

丘濬《大学衍义补》书影

丘濬认为真德秀著的《大学衍义》对于治国平天下的条目叙述得不完备,丘濬就博采群书补充了这些内容,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写成《大学衍义补》160卷。

明孝宗继位(1488)后,他向孝宗呈上此书。孝宗认为该书不错,赏赐黄金纸币奖励丘濬,并命令有关部门刊印发行。特别提升为礼部尚书(正二品),掌管詹事府的事务。充任修撰《宪宗实录》的副总裁。

弘治四年(1491)八月,《宪宗实录》书成,加封丘濬为太子太保。十月,丘濬兼任文渊阁大学,参预机要事务。尚书入内阁任职从丘濬开始,丘濬当时七十一岁。他认为《大学衍义补》所撰述的都可见之行动,请求摘其要点奏报皇帝,并下内阁商议付诸实行。孝宗批准他的请求。

劝帝贤明

弘治五年(1492),丘濬上言道:“臣在成化年间见到彗星三次出现,遍扫三垣,方圆五六百里大地发生地震。近来彗星出现在天河,每天地震天鸣不已,怪鸟在宫中鸣叫三声。《春秋》二百四十年,记载出现慧星三次,地震五次,飞禽两次。现在却在二十年之间屡次出现,非常令人害怕。希望陛下体会上天的仁爱,想到祖宗创业的艰难,修身清心以立根本,而适应政事的需要,谨慎对待自己所喜好、崇尚的东西,而不被异端所迷惑,节约财物,不至于耗费国家财富,公正地使用人才,不偏听偏信,禁止以私事谒见请托,明确义理,保持节俭的品行,勤于政务,那么,阿谀求宠、邪门旁道的乱政之徒就不敢为非做歹,天灾就可以清除。”接着列举二十二种时弊,孝宗都接受他的意见。弘治六年(1493)由于眼病免去上朝。

刚正不阿

丘濬在位时,曾经用宽大为怀启发孝宗,以忠厚来改变士风。只是生性偏狭,曾与刘健在商议事情时,因意见不合,竞把帽子摔下地。言官说话不中他意,丘濬总是当面驳斥。他与王恕关系紧张,以至不说话。

弘治六年(1493)考核群吏,王恕上奏章要罢免二千人。丘濬则请求未满三年的仍任原职,无特别贪婪残暴劣行的官吏仍留任,留下九十人。王恕争辩无结果,要求离职。太医院判刘文泰曾经与丘濬家有过来往,刘揭发王恕失职,王恕怀疑刘是受丘濬指使,而舆论大哗,说疏稿是丘濬写的。王恕竟由此事被罢官,人们由此对丘濬很有看法。给事中毛珵、御史宋德、周津等纷纷上奏章弹劾丘濬不能位居相位,孝宗不理睬。

弘治七年(1494)八月,加封丘濬为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卒于任上

丘濬在朝廷的最后几年,他陆续呈上了十三份奏章请辞还乡,但却没有得到孝宗的批准。弘治八年(1495)二月初四日,丘濬在任上去世,终年七十六岁,孝宗下旨辍朝一日赙宝钞一万贯,追赠“太傅”,谥号“文庄”。

弘治八年(1495)三月十二日,孝宗又撰写了《特赐谥策文》,命行人宋恺扶灵将遗体运回海南,灵柩抬到海口滨涯村时缆绳突然神秘地绷断,于是就地安葬。

主要贡献

丘濬宦途顺利,地位显赫,精于子史,推崇理学,他的传奇戏曲创作,多宣扬封建道德。所撰《五伦全备忠孝记》,一名《五伦全备纲常记》,开场就明确地提出:"若于伦理无关紧,纵是新奇不足传","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作品叙写春秋吴国忠臣伍员的后裔伍伦全、伍伦备兄弟,笃重纲常:忠于其君,孝于其父,睦于夫妇,友于兄弟,信于朋友,是为五伦全备,不仅享尽荣华,更得超升仙界。这些从说教出发的内容,造成了关目情节的板滞,毫无生活气息,曲白也多酸腐。历来被戏曲理论家们视为迂腐一派的代表作。徐复祚在《三家村老委谈》中批评此剧"全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臭腐烂,令人呕秽"。《五伦全备记》在舞台上也不受欢迎,但由于作者身居宰执地位,一些思想比较顽固保守的作家,很容易亦步亦趋,如 邵灿专为说教而作的《香囊记》,就是丘濬《五伦全备记》直接影响下的产物。

丘濬的著作,尚有《世史正纲》、《朱子学的》、《大学衍义补》及《邱文庄集》、《琼台集》等,多阐发儒家经义。有人认为署名"华山居士"的《投笔记》(写班超从戎、立功西域、暮年荣归故事)、不署作者姓名的《举鼎记》(铺写伍员故事)与《罗囊记》,这三种传奇也是丘濬的作品。《五伦全备记》有明金陵唐氏世德堂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曾据以影印。

轶事典故

家风轶事

丘濬7岁,父亲丘传去世,祖父丘普“惕厉自持,不敢失坠”,寄希望于丘濬兄弟。丘普自题“可继堂”匾额,并书联“嗟无一子堪称老,喜有双孙可继宗”。丘濬曾在《可继堂记》中追记,说祖父嘱咐兄长丘源,要他“承吾世业,学为良医,以济家乡”;希望丘濬“拓承祖业,志为良相,以济天下”。正是“以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塑造了理学名臣。尤其是丘濬母亲李氏,出身士绅之家,知书识礼。她年廿八丧夫,守节教子,“课其学业”,孜孜不倦。每日五更,鸡鸣即起,伴儿诵读;入学归来,问其功课,询其交游。及至游学帝京,为官庙堂,仍然致书“戒谆谆以忠谨,图报国为言”。正是这种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造就了一代儒学大师济民、养民、安民、亲民的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

丘濬与夫人吴氏继承良好家风,重视儿女培养。长子丘敦,入读太学,深研《素问》,著有《医史》;次子丘京,以父荫补中书舍人。丘敦子以祖荫补尚宝司丞,其孙也以祖荫补尚宝司丞;五世孙,为例监生;六世孙,为郡庠生;七世孙,为举人,任县令······古人有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可是理学名臣丘濬之家,以德为本,以学立身,甲第延绵了7代之久。

堂号故事

丘濬故居现存“可继堂”及前堂两进,均是单檐硬山式简板布瓦顶。明永乐十九年十一月初十,丘濬就出生在这座院落中。穿过前堂中厅,来到后进的“可继堂”,堂内八仙桌之后,是一尊丘公的鎏金雕像。房间的结构与布局,跟普通人家常见的“祖堂”并无二致。唯独堂前高挂着一块书写着“可继堂”的木匾,凸显出这里的特殊之处。而这个堂号的来历,溯源起来,还跟丘濬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据丘濬本人所撰的《可继堂记》,丘濬在七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而五十九岁的祖父因为赴京述职,离家未归。当丘濬的祖父从京城回到家的时候,入门见棺,留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限伤悲。由于丘濬的祖父只生一子,丘濬祖父“上无叔伯,旁无兄弟群从,推而远之,亦无宗族,茕茕然仅二孙存,上系宗祀之重,如一丝之引千钧也”。可见,独子的去世,给丘濬的祖父带来了莫大的打击,他只能将传宗、振兴家族的重任,寄托在两个尚未成年的孙子身上。

面对着前来吊唁的乡亲,丘濬祖父对着九岁的丘源和七岁的丘濬说道:“吾先世,世以积善相承,然未有发者,今不幸而中微,然古人往往因微而大著,所以大发者,其在二孺乎”于是,有感而发的思贻公书写了一幅对联:嗟无一子堪供老,喜有双孙可继宗。随后,丘濬的祖父让人将这幅对联“揭于寝堂之楣”,获得了乡亲们的一致称赞。

转眼间,到了丘濬兄弟二人外出求学的年龄。一天,兄弟二人陪着祖父在堂上闲坐。祖父指着长孙丘源说,你以后负责在家祭祀祖宗,继承祖业,做一名良医。又指着丘濬说,你要创立门户,拓展祖业,显达时做一名良相,以济天下。这时的丘濬仅仅十六岁,而兄长也才十九岁。兄弟两人似乎没有完全弄明白祖父这番话语的含义。在祖父去世后,丘濬及其兄长二人,果然如祖父当年所言,兄长经官方推荐,在家乡继承祖职,当起了一名医生。而丘濬本人,更是由乡试解元、进士跻身政坛,从翰林、礼部侍郎等官职一路走来,最终成为了一位名震当朝、深受皇帝器重的“阁老”。

丘濬在成年之后,回首往事,一直感慨并深深佩服先祖当年的那一番话语。于是,他从当年祖父所撰的那副对联——“嗟无一子堪供老,喜有双孙可继宗”摘出两字:可继,以此作为祖堂的堂号,表示对祖父的纪念。又亲自撰写了一篇追忆往事的《可继堂记》,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丘濬点名了其中“可继堂”命名的主旨——“为吾子孙者,服膺吾言,其尚如吾兄弟服膺吾先祖之训,然为之先者,必有所可继,而不可继者,弗为。”

以先祖之言命名祖堂,丘濬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追及先人,不忘根本的情怀,有寄托了对后辈殷切的期待。《可继堂记》一出,这座位于府城郊外的名贤故居更是名扬天下,余韵至今。

捐建凉亭

海南省博物馆里的丘濬雕像。 李幸璜 摄

《琼山县志》记载,1469年,丘濬母丧,回乡守孝。这期间,随风水先生寻找葬母风水宝地的丘濬,来到石山一带勘察地形。当时,施茶村附近是连接府城与澄迈的官道中点,途中商客学子络绎不绝,但遗憾的是这里一片荒芜,人烟稀少,在炎炎烈日之下,在路上的人们找不到一处休息喝水的地方。丘濬眼见此情景,心生怜悯,于是捐资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凉亭,又雇人长期在此烧水施茶,普惠路人。

阁僚逸事

被前阁老刘吉误会

  

弘治四年(1491)十月,丘濬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国家大政,遂行宰相之职。然而就在他入阁前几个月,原担任内阁首辅的刘吉却被免了职,这一进一出,刘吉大生疑惑,认为是丘濬背后搞的鬼。刘吉为此大为恼怒,私下里骂他为“南蛮子”,还特地撰了一副对联侮辱他:“貌如卢杞心尤险;学比荆公性更偏。”意谓丘濬像貌不雅,丑如唐代的奸相卢杞,而才学与宋代的王安石一样,性情比王安石还要偏执。这显然是不顾事实的恶意中伤。

刘吉之所以被踢出内阁,是因为他耍手段阻挠孝宗皇帝的“家事”,与丘濬全无干系。而刘吉此人的“为官之道”早为当时朝野人士所不齿,原来,他做官专为混日子,四面讨好。在明宪宗(孝宗之父)时,他与万安、刘珝同为内阁成员,安为首辅。三人专务吃喝享乐,尸位素餐,国家大事由太监汪直专政把持,内阁成为虚设,故人称此三人为“纸糊三阁老”,孝宗早就无意留他。然而尽管这“纸糊三阁老”的所作所为常引起公愤,遭到言官的弹劾,但这个刘吉惯来圆滑善变,你越弹,他越升官晋爵,孝宗即位后,尽管并不看好他,还是能够留任,真是像棉花一样,越弹越发。所以在这之前,早就有人送他一个绰号叫“刘棉花”。后来,刘吉打听得起这绰号的是一个屡试不第的国子监老生员。而凑巧的是,当时丘濬官居礼部侍郎掌管国子监(即国家太学校长),因此刘吉便怀疑讥讽他为“刘棉花”一事定出于丘濬的主谋。

但丘濬为官清廉正直,若想找他的茬子,实在是无懈可击,于是“啃不动硬的,专挑软的捏”,以他内阁大学士的权势,奏请宪宗皇帝下诏,今后凡是三次考试不第的举人一概不许再试。不仅如此,还借机大整那些与己不合的朝中大臣。这些行为,都是丘濬亲眼所见,当然与他水火难容。刘吉既以对联侮辱丘濬,可是他还未离开京城,也有人给他送了一副对联,道是:“泥塑纸糊,全没心肝如木偶;弓弹椎碾,更无骨节似棉花。”因为当时,除了“纸糊三阁老”外,社会上还有“泥塑六尚书”之讥,所以谓之“泥塑纸糊”。刘吉看到这副与他针锋相对、入木三分的讥刺对联,可说是气急败坏,又怀疑是丘濬这个“南蛮子”所为,但罢官在即,大势已去,也只有干瞪眼而已。

与同僚刘健君子之交

据《明史》所载,弘治四年,与丘濬同时入阁的还有洛阳人刘健。刘健其人,与丘濬一样,博学多识,闭户苦读,处事稳健,人称“木强”(意即刚强不屈)。他与丘濬一样都是因为参与编修《宪宗实录》有功,被提拔为礼部尚书,又是因此而先后进入内阁。但此前,丘濬还参与编修《英宗实录》,那时他还只是个“侍讲学士”,却在编修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刚正不阿的耿介气质。

当时参与编修的某些人为讨好宪宗,主张把被明英宗(宪宗的父亲)处决的民族英雄于谦作为“叛逆奸臣”写进实录中。丘濬力排众议,坚决抵制于谦是“叛臣”的诬陷之辞,公开置辩:在“土木堡事变”后,若没有于谦的誓死拱卫北京,大明的江山早就岌岌可危了!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是非曲直大家心里都明白,为何还要让于谦来背这“叛逆”的黑锅?由于他义正词严的置辩,最后没有将这种诬陷之词写入《英宗实录》。这一史实,说的是明英宗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听信宦官王振的怂恿,轻率出兵,被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虏,其后,北京被围,明朝面临亡国之险。兵部尚书于谦受命拱卫京都并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珏为景泰帝,击退了瓦剌部的围攻。

不久,明英宗被也先释放回京,却在亲信徐有贞等的策动下,发起“夺门之变”,废了景泰帝,重登帝位,改元天顺元年,并在徐有贞等人的唆弄下,诛杀了护国有功的于谦。刘健是英宗改元后,于天顺四年中进士的,对这段史实应十分清楚,对丘濬为于谦辨白的事也应是明白的,是否同意丘的观点另当别论,但对丘濬的为人从此应有所了解。

丘濬生性耿直,遇事认理不认人。他对刘健的好学深思颇有好感,所以两人在内阁相处,还没有听说过像与刘吉那样的针锋相对的矛盾。但《明史·丘濬传》说他们两人有时因某些时政问题在朝堂上强辩不休,各不相让。有时争到激烈之处,丘濬甚至将官帽子掷于地上,表示即使不做官也要坚持真理。但争论归争论,私下里两人也没有像与刘吉那样誓不两立。

有一次刘健对人说:“丘仲深(丘濬的字)有一屋子散钱,但没有串钱的绳子。”意思是说丘濬虽然学问广博,但缺乏系统,散乱无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多。丘濬听到后,也不谦让,立即反讽道:“刘希贤(刘健的字)有一屋子串钱的绳子,但没有散钱。”意思是刘健处事虽善于抓住要害,善断多谋,但见识不广,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两人可谓各有所长,都见到了对方的长处和短处。

丘濬与刘健在内阁相处的时间不长,弘治八年(1495年)丘濬逝世,此后,刘健还在内阁任职,一直是孝宗皇帝所倚重的能臣。

与老臣王恕的恩恩怨怨

在弘治内阁中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王恕。王恕是陕西三原人,年纪比丘濬大。孝宗即位时,王恕本已退休致仕,但念及他在宪宗朝执掌吏部的功绩,特亲自下诏请他还朝。作为“三朝元老”,王恕确是有功之臣。他执掌吏部期间,为朝廷选拔了许多能臣,门生故旧遍布朝野,“人脉”极厚。但晚年还朝之后,却有点“功德圆满,傲然自恃”的情怀。每天上朝时,都是他在皇帝面前首先奏报,别人都等候他讲完才开腔。他对丘濬的入阁似乎很不满。虽然他作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一贯也讲原则,不许人行贿买官,但看到丘濬却从不因为他身居吏部而对他有丝毫亲近附和的表示,反而在朝政问题上有时不惮与他争辩是非曲直,让他感到被轻忽挑战的味道。故此两人从不来往,见面也不打招呼。

弘治六年,王恕主持吏部考核天下群吏,决定罢黜二千多人。丘濬上奏反对,认为这其中有的官员上任还不满三年,如果没有贪污渎职等行为的话,不应统统罢黜。结果皇上准奏,经过认真考察,留下九十多人。王恕因此觉得很没面子,益发恼怒丘濬。但丘濬入阁不是走王恕的门路,而是孝宗皇帝亲自下诏选定的,所以对于王恕的迁怒不以为意。而王恕的门徒们却造谣说这九十人中有丘濬修《宪宗实录》的同僚,希望通过丘的关系得到提拔重用,却被王恕刷掉了,所以丘才发难;又造谣说,丘之所以能入阁是因为向皇上进奉一种“阁老饼”,皇上吃了喜欢,才提拔他。

丘濬对这些流言一概不予置辩。又有一太医院判名刘文泰,曾经请托王恕关照自己的升迁问题,但达不到目的,心存怨愤。刘经常到丘濬家看病,关系甚密,从丘濬处了解到王恕退休在老家时,曾让人刊印了一本《大司马三原王公传》,广为流传。刘文泰弄到该书读后认为该传中,王恕自比为周公,“彰一己之善,显先帝之过”,失人臣之礼,于是写成奏章,请被王恕除名的御史吴祯帮忙润色,连同本书一起告到皇帝那里。王恕急忙为自己辩解,并声称刘文泰的奏稿出自丘濬之手,希望一并追究丘濬之责。孝宗下诏将刘文泰逮捕入锦衣卫狱审问,才知道实出自吴祯之手,与丘濬无关。

孝宗因上述种种问题,于是对王恕有了看法。而王恕本想借此机会扳倒丘濬的企图也落了空,故而恼怒在心提出要退休致仕。孝宗马上就批准了,并且不按惯例给予他应有的待遇,算是灰溜溜滚回老家去了。但王恕门徒众多,而明代的官场风气“不务举贤进能,又不平心静气,而专务于分门立户,各怀偏见”(《明史·邹元标传》),所以丘濬在这件事上一直处于被指责的尴尬地位,连清代的纪昀在评价他的《大学衍义补》一书时竟也说他“相业不可称”,“其人不足重”,显然是不顾史实的过分贬抑之词。

布衣卿相

丘濬清廉不苟取,所居府第低下狭小,四十年不换[ 。

丘濬去世以后,遗物只有皇上恩赐的物件和多年的藏书,他所留下卷帙浩繁的著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葬轶事

《中华丘氏大宗谱》中记载了丘濬下葬时的一件轶事。据传,下葬当日,风和日丽,琼州府许多官员都来参加葬礼。当葬礼即将完成时,突然从府城方向飘来一大片乌云,待近时却是数千只乌鸦。民间传说乌鸦是鬼魂之鸟,因此陵园里的人都吓得跑光了。这群乌鸦围绕着丘濬坟茔盘旋不止,哇哇叫声如泣如诉。约两个时辰后才恋恋不舍飞离,不知所踪。当地乡亲议论纷纷,认为这是由于1434年琼州大饥荒期间,丘濬祖父乐善好施,不但施粥赠茶还乐捐坟地,年幼的丘濬在每年清明与祖父一起祭拜这些亡魂,因而受阴间孤魂感恩前来送行。

500余年过去,这起流传于民间的轶事已无从证其真假,但丘濬乐善好施的故事却实实在在留存世间,海口市秀英区石头山镇施茶村就是佐证。

历史评价

岁月流转,丘濬的时代早已远去,丘濬的故事已成为传说,但他留存于世间的,不但有“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的灵秀诗句,更有其超越时空的思想,直到今天还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名臣录》:“国朝大臣,律己之严,理学之博,著述之富,无出其右者。”

何乔新:“岭南四杰”。

万历《广东通志》引何乔新语,称“唐张九龄,宋余靖、崔与之,及濬四人,为岭南人物之首”。

徐溥《谦斋文录》:“丘公固有经天纬地之才,然为官一生,素来胸襟狭隘,睚眦必报,因小隙构陷同僚,党同伐异,终令声名受损,也诚为天下为官者谏。”

钱谦益《列朝诗集》:“七八岁能诗,敏捷惊人。生平作诗几万首,口占信笔,不经持择,亦多 。“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当是时,冰鉴则有王恕、彭韶;练达则有马文升、刘大夏;老成则有刘健、谢迁;文章则有王鏊、丘濬;刑宪则有闵珪、戴珊。”

张廷玉等《明史》 :“性嗜学,既老,右目失明,犹披览不辍。议论好矫激,闻者骇愕。”“徐溥以宽厚著,丘濬以博综闻。观其指事陈言,恳恳焉为忧盛危明之计,可谓勤矣。”

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濬记诵淹博,冠绝一时,文章尔雅,有明一代,不得不置作者之列。”

梁章钜:“转移文运之功”。

列宁:“中国十五世纪最杰出人物”、“人类中世纪最伟大经济思想家”。

钱穆:“不仅为琼岛之大人物,乃中国史上第一流人物也。”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