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晖
基本内容
陈若晖 (1948.9—) 别名陈趣 , 福建福州人。 擅长油画、装帧 艺术。 1965年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装饰设计。 《福建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美编室 主任。 作品有油画《桥》,封面设计《太阳礼赞》等。
人物平生
在若晖的个人史上,“台湾海峡两岸行”是一个浓墨重彩的大手笔。也许他的故乡与台湾马祖近在咫尺,长久以来,若晖一直思索着能否策划一项活动,与“台湾海峡”联系起来,为两岸青年的交往搭一座桥。严格地说,在当时开展诸如此类的活动具有相当的难度,因为两岸交往尚未开禁,但若晖想,福建与台湾毕竟只有一水之隔,两岸之间同种同源,“两岸行”搞不成,那就先搞个“西岸行”吧(其实若晖早已为他的“台湾海峡两岸行”埋下了伏笔)。活动阵容强大,邀集了林容生、李豫闽、郭东健等一批书画新锐沿着海峡两岸一路写生考察。
因为“台湾海峡西岸行”一炮打响。于是,又有了1995年的“台湾海峡两岸行”活动。
这个踏上宝岛台湾的“福建青年文化艺术交流访问团”,团员包括著名诗人舒婷、著名山水画家林容生、博导李豫闽等福建文学艺术界杰出青年近20人,我也有幸忝列其中。这是祖国大陆第一个赴宝岛台湾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青年访问团。访问团受到台湾各界热烈欢迎,从台北到台中,从台中到高雄,掀起一阵又一阵高潮。
亲情
去年春节,当家家户户沉浸在春节的欢快和喜乐之中,若晖却悲伤不已,陷入无比悲痛之中----因为他心目中最慈爱的父亲与世长辞。
在若晖的心目中,父亲永远像一盏明亮的灯,照耀着他前行的路,点点滴滴的父爱,让他的生命常怀感恩之心。从小就失去母爱的若晖对父亲有一种说不出的深厚感情,生命因为有父亲的存在没有迷失方向,青春因为有父爱的照耀而没有迷茫。
他常常想起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和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父亲的每一句叮咛的话语都凝聚着无比的期望,望着父亲随着年龄的苍老而步履蹒跚,若晖常常觉得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常常想起父亲对他讲过的一则故事:“100多年前,清代考场,当林则徐的父亲把儿子驮在肩上步入考场,考官出题:子把父作马。林则徐妙语回答:“父望子成龙。”在父亲的眼中,尽管历尽千辛万苦,但儿子有出息便是最大的回报。
前些时候,若晖为纪念马尾船政创建140周年,邀请专业人员合作,成功塑造了气势宏大的船政历史群雕,在谈创作感情时,他动情地说:“我父亲就是船政学堂的学生,他生前曾为马尾船政做过不少有益的事,平时常叮嘱我要为宣传船政文化多出力,这次完成群雕创作,他老人家若地下有知,该多好啊!”
若辉的父亲陈公远先生是一位老派的传统诗人,有很深的诗词造诣。他早年毕业于船政学堂,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好友、老共产党人陈道章的引领下,于1946年参加马列主义学习小组,次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翻阅陈公远先生去世后澄心园为纪念先生而印行的《公远诗词遗钞》,我发现其中所载诗词的时间跨度竟达六十余年,这充分说明公远先生对诗词的热爱。在这些诗词中,凝聚了先生坎坷的人生和对子辈的殷殷父爱。
应该特别提一下若晖的大哥若瑟,他与若晖感情笃厚,悉心关爱,携弟步入画坛,兄弟同为画家,曾一起合作过许多有影响的作品。但若瑟英年早逝,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只有47岁,这对于一位正值艺术勃发期、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而言实在太残酷。“哭罢犹疑若若华年君竟去,送将长忆瑟瑟秋风绝画笔。”这是若瑟去世时若晖和画友敬献的一对挽联,道不尽亲朋艺友对他的深深怀念。在若晖心目中,若瑟永远都是一位酷爱人生、不倦耕耘、极有艺术天赋的好兄长。
艺术
这几年我给若晖写过好几篇画评,若晖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是一位在五光十色的纷乱中沉得住气的画家,潇洒时他狂放热烈,安静时仙风道骨。他不与当下的现实世界轻易隔绝,但也不去赶潮流,而是收放自如。他总在不停地画,1982年即是中国美协会员,后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的若晖,对艺术有一种特殊的迷恋。
中国美术馆馆长、原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曾在一篇评论若晖作品的《逸兴所至 为心声》中写道:“前些年他画的是传统格式比较明显的水墨山水,作品结构和笔墨技巧都以严谨为重。后来,他作了不少融水粉、水彩画技法于水墨之中的半抽象绘画。近年,他又能重归水墨领域,作了一些具有闽地山川风仪的写生山水。从他的探索过程中,可以感到他的艺术思路非常敏捷,敢于博采,善于融汇。在山水创作上,他先是潜心近代传统,研习山水画形象塑造上意境营构的基本法则,当他尝试以水墨为本,兼以泼彩、破彩、重彩等技巧时,他打破了法则和程式的束缚,使作品富有笔意率性、色彩浓烈、韵律变化丰富的强烈形式感……他近期的作品山水形象大都从写生提炼而成,不落俗套,也少见雷同,水墨布施方式也由景而发,随意姿意,其基本面貌达到了境界清新、意趣别致、墨色华滋的一家特色”。我觉得这是比较到位的评价。
这几年,若晖一直尝试各种技法,他在喧闹中平静地保持着对日常生活的敏感、关注和思考,把自己对日常生活的钟爱和关照投射到自己的创作中,让自己无数不期而遇的灵感在纸上呈现出美妙的感觉。
因而,尽管这几年中国画坛风起云涌,在艺术不断延伸和融合中,艺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装置、观念、影视、行为等以各种新奇的面貌让人眼花缭乱,但若晖依然执着地追寻他自己心中的绘画的纯粹和优雅。美术批评家、《中国美术》主编徐恩存先生在《与自然对话》一文中如是说:“若晖的作品,总是强调一种诗意,总是表现出一种主观的把握与处理,使之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他善于以朦胧的色调,似梦似幻的意象,云烟一般的淡墨去臆造水墨之美。”
古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者,仁智之所爱,若晖的山水画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独特的性情所至的诗意,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觉他的超脱于现实之外的理想的寄托,透出一种安静之气,这是心灵的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