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芳(标本技师)
人物生平
起步
刘树芳1892年6月生于直隶宛平县的一个职员家庭。他是满洲正蓝旗人,曾就读于清政府为旗人开设的旗学堂,后转入京师大学堂博物实习科学习,后调入清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后来的北京西郊公园,今北京动物园)。
农事试验场筹建初期就设有动物标本陈列室。1908年,刘树芳在此处师从德国人勒克学习东部标本剥制技术,他还曾跟随日本标本制作名家松下先生学习日式标本剥制技术。农事试验场所饲养的动物一旦死亡大多交由刘树芳剥制标本,给他充分的施展空间,演练学习标本制作技术。
1914年~1936年,农事试验场动物标本陈列室渐成规模,由刘树芳负责剥制的有猩猩、狮、虎、豹、熊、野牛、野猪、鸵鸟、蟒蛇、鳄鱼、袋鼠、穿山甲、鲸鱼等千余种中外野生动物。
成熟
1923年~ 1937年间,刘家标本制作事业进入鼎盛时期,技术上已经日臻成熟,渐成流派。除日常工作时制作大量标本之外,“于公余之暇私人制标本售卖”。在北京西直门小五条附近开设了“清黎阁制造标本处”,在中华书局还设有一个代售处。刘家标本事业走向第一个高峰。解放前,农事试验场、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北京四中、中国大学、长白师范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等处都收藏有不少刘家制作的动物标本。刘树芳也成为中国开设标本营销机构的“第一人”。
低谷
1937年以后,刘树芳离开了农事试验场,1938年~1948年间,由于连年的战乱,他带领全家隐于乡野,在江苏徐州畜产管理总所工作,刘家标本事业走入低谷。
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刘树芳携四子刘汝英,重返北京西郊公园工作,为新中国动物标本制作事业的恢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1年,由刘树芳先生主持,其二子刘汝溎、四子刘汝英共同参与了西郊公园亚洲象标本的剥制工作,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巨型剥制标本的制作,代表了当时标本剥制技术的顶峰。
刘树芳除了在标本制作方面贡献突出,还在野生动物的饲养、繁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此外,1945年~1952年间,他在长白师范学院生物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担任讲师,讲授生物技术课,他为动物剥制技术的传播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1952年6月,刘树芳在北京西郊公园办公室中编写授课讲义时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书桌上,逝世时享年60岁。
技艺特点
“标本”(rootandbranchofmeridian)。“标”原意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北派”标本制作技术创始人—刘树芳先生(号稚泉),是中国最早一批受过专门培训的标本制作技师。刘树芳制作的标本件件富有画意,国画大师溥心畲曾收藏有一对纯白的长尾练雀(古称绶带),站在曲折的松枝上,下有小石和灵芝,宛然是一幅国画中的祝寿图。刘树芳的标本制作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富有意味。源于中国北方的“标本刘家”,与源于中国南方的标本唐家被称为中国标本制作传统技艺领域的两大世家,素有“南唐北刘”之誉。
刘树芳的技艺是将保护、饲养、繁殖野生动物和标本制作融为一体,擅长制作中国及一些世界范围的哺乳动物标本。在制作手法上习惯采用“假体法”,在标本结构的准确性、坚固性以及在造型上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鸟类标本制作上,“北派”以写实为基,注重鸟类的常态,鸟类标本比较饱满,往往姿态雅俗各异,富有灵气,多在博物馆和展览馆出现。
制作方法
刘树芳擅长制作中国及一些世界范围的哺乳动物标本。哺乳动物类标本是研究兽类学的重要资料之一,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它可长期保存以便为科研、教学、陈列、观展服务。可根据需要制成假剥制标本、骨骼标本、液浸标本、附属物等标本。刘树芳制作各种标本所需工具及制作要点如下。
1.剥制工具
剥制工具解剖刀、解剖剪、骨剪、长镊子(尖形,前端内侧不要带锯齿形的)、解剖盘或塑料布、细铅丝或竹筷、取脑勺(取铅丝一段,前端砸扁弯成勺状)、针、线、棉花、竹丝、亚砷酸与明矾相混合的防腐剂。
2.标本的测量
标本的测量制作前,对标本有关部位的测量是兽类分类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只有获得准确的数据方能更好地鉴别物种。测量的工具和物品包括 钢卷尺、秤、标签、采集本。测量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项。体重:兽体的全重;体长:吻端至肛门,大型兽为吻端至尾基部;尾长:尾基部到尾端(尾端毛除外)的长度;后足长:自跗关节的最后端至足的最前端(爪除外),对有蹄类动物要测到蹄的前端;耳长:耳壳基部至顶端(簇毛除外)的长度。大型兽类还需测量肩高(肩背中线至前指尖)、胸围(前肢后面最大周长)、腰围(后肢前面腰部最小的周长)和臀高(臀部背中线至后趾尖)。
3.兽类标本的制作
(1)小型兽类标本可分为科研用的假剥制标本及教学、展览用的生态标本。假剥制标本(以鼠类为例)
剥皮将鼠体仰放在解剖盘和塑料布上用解剖刀沿腹部正中肛门前部开始向胸骨后端切开皮肤,操作时用力不要太猛,以免将腹腔切破而污染皮毛,然后用刀背或小镊子将切口与后肢相连的皮肤与肌肉分离,将后肢分别往切口处推出,剪断膝关节并除去小腿上的肌肉,剥离背部等周围的肌肉,再把生殖器、直肠与皮肤联接处剪断,清理好尾基部周围的结缔组织,用左手捏紧尾基部,右手捏住尾椎骨缓慢往上拉,直至完全抽出,继续剥至前肢,在肘关节处剪断,清除肌肉再剥至头部,用解剖刀紧贴头骨至耳部,剪或切断耳根至眼部时,可看到一层白色网膜状的眼睑缘,细心切开网膜的下端后,即露出眼球了。剥离上下唇时,先在鼻尖的软骨处剪断,然后再用解剖刀剥离下唇,这时皮与肉体已分离,去掉皮内脂肪和贴在皮上的肌肉,均匀涂抹防腐剂,并在四肢骨骼上缠以少许棉花以代替原来的肌肉,再翻转鼠皮,呈皮朝外直筒状即可。
削好1根比原尾椎骨稍细而又均匀光滑的竹的假尾椎骨或用铅丝紧缠棉花制成假尾,插入鼠的尾部末端,假尾要比原尾长一些,以达到腹腔开口处的1/2处为好,这样一方面可固定尾巴,也可支撑整个身体。然后将蓬松的棉花捏成前细后粗形状,用大镊子夹紧棉花的前端,从开口处紧插至头部,再在四肢和躯干部不足处,适当填上蓬松的棉花。这时,削制的尾椎骨应紧贴腹部压住棉花,使尾椎不至上翘。缝合切口时,要将标本摆正,针从里向外交叉缝制。
标本制做的好坏与整形关系很大。整形时,需将标本横放在桌面上,头部向左,将前肢往里缩,掌面朝下,后肢伸直,跖面朝上与尾平放,眼部用小镊子将棉花挑开,似微凸的眼球,毛要理齐,两耳要竖立,头部稍尖,臀部要拱起。标签系于右足,将标本置于固定板上,四肢用大头针固定,阴干后就制成了假剥制标本了。生态标本在博物馆、教学等单位,常将兽类标本制成生活时的姿态,做为科普用。剥制的方法基本与假剥制标本相同。只是在填装时还需用铅丝(大型动物用钢筋或钢板)支撑其肢体。所用的铅丝型号要根据动物本身的大小而定。在头部、四肢、尾部各用1根铅丝支撑。头部的铅丝先用棉花卷成与颈部原有肌肉粗细长短相同,一端固定在头骨上。也可将原头骨保留。另取铅丝1根由足底沿肢骨后侧插入肢内,外留一段做为固定用。穿入的铅丝沿肢骨弯曲,用线缚于骨骼上,四肢处仍需补充棉花以代替原来的肌肉。尾椎骨的制作不宜用竹子,而必须以铅丝方能捏成各种姿态。
(2)中型兽类标本制作中型兽类一般泛指兔、旱獭、巨松鼠、鼬科各种,如黄鼬等,制作方法与小型兽类标本基本相同。这类标本由于体大,腹部开口处要稍大些,用竹丝等做填充物填充躯体时,需加一个竹棍,以便支撑身体。
(3)大型兽类标本制作大型兽类泛指虎、豹、野猪、鹿类等,其制作方法一般有两种,即生态标本和不作假体填装而只保留皮张、头骨等,做为科研上分类鉴定用。以此类标本为例,制作时可从尾基部至吻端及四肢内侧大开口。但在处理带角的偶蹄类动物时,需在两角间及颈背开一“丫”字形口,沿角基周围切离皮肤;角形较大时还需在颈侧开刀,此外,四肢的蹄、爪均需留在皮上。
(4)液浸标本制作对某些小型兽,一次性捕获较多(如蝙蝠、鼠类等),因野外工作条件无法一次制作完毕或因分类的目的标本干后收缩无法看清、因内部器官的研究需要等目的,为防止腐烂掉毛可使用此法。方法是从腹部开口露出内脏浸泡在75%酒精溶液中,或浸制在5~10%福尔马林溶液内。浸泡前,需将每个标本系上已编号的竹签,便于查阅数据。
(5)虫蚀法骨骼标本的制作本法适于制作脊椎动物的各类骨骼标本。以兽类标本为例,过去常采取剥皮去掉内脏再用清水煮熟,用镊子剔去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制作,但费时费力而且易损伤标本从而影响标本的分类鉴定和收藏。近年来,国内采用鞘翅目昆虫—皮蠧幼虫嗜食肉类的习性来清除骨骼上附着的肌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家学渊源
刘树芳先生育有四子四女,都曾随父学习过动物标本制作,其中学有所成的是二子刘汝溎,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研究所”)担任标本室主任技师;四子刘汝英,在北京动物园标本剥制室担任标本技师。以上(部分)摘自肖方编著一书。
第二代
刘汝溎(刘树芳次子)(1917年6月~1990年2月),在他的一生中制作了大量动物标本,不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和改进了父辈的标本制作技术的经验,更开始涉足医学标本的制作,代表作品有群鼠生活状态剥制标本,人类骨骼串联标本等。
刘汝英(刘树芳四子)(1930年~1970年7月),继刘树芳之后负责北京动物园标本室的标本剥制工作。他曾为国家领导人制作过动物标本,特别是现在作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列于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小青马标本,它是毛泽东主席转站陕北时最心爱的坐骑,作为军功马于1962年终老于北京动物园,由刘汝英负责剥制。他还曾为周恩来总理制作过鸟类标本。此外,他还为北京动物园等单位剥制了大量的动物标本。
第三代
刘雁(女)(1952年10月~),是刘汝溎唯一的女儿。现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研究所工作。她师从父亲继承了刘家“北派”标本制作技术,但她不再从事标本制作这一行业,在民间作为传承者掌握着这门家族技艺。
第四代
刘嘉晖(1970年8月~),是刘树芳次子刘汝溎的长孙,经济管理本科毕业。从小由爷爷刘汝溎亲自传授家族技艺,全面掌握了刘家“北派”传统标本制作技法,至今已从事标本制作二十余年,并且在掌握传统制作技法的同时,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的新科技、新材料、新方法。总结出了一套传统与现代标本制作技术相结合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