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水利专家 - 陈志恺
陈志恺

陈志恺

陈志恺,水文水资源专家。长期从事暴雨洪水、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等研究和应用工作,主持完成了《中国暴雨参数图集》、《中国水文图集》编制、暴雨洪水频率计算方法研究、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华北地区“四水”转化关系等重要基础研究工作,倡导将水资源研究与宏观经济及生态环境相结合,参与了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等重要工程的论证与评审,为我国工程水文设计、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

陈志恺 - 概述

陈志恺(1926.11.28) 水文水资源、水利规划专家。上海市人,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小流域暴雨洪水、水资源评价、四水转化模式、水资源规划等方面均有开创性研究。

陈志恺院士的研究工作分两个阶段:1980年以前,主要从事工程水文、暴雨洪水方面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致力于全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在水文科研方面,主要完成了“中国暴雨洪水频率计算方法”,“设计洪水和设计暴雨的计算方法”,为《设计洪水计算规范》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持并完成了“中国暴雨参数图集”和“中国水文图集”编制工作,后者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自然科学奖。1963年和1975年两次参加了海河“63.8”和淮河上游“75.8”特大暴雨的现场调查、报告编写和全国特大暴雨普查的工作,1975-1978年参加了全国可能最大暴雨的计算方法和“全国可能最大点暴雨等值线图”的编制工作,以及设计“洪水标准”和“设计洪水计算规范”的修订工作。

1979年以后,主要对全国区域水资源问题进行研究。1981年配合全国农业区划工作方案,主持完成了“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工作,为中国水资源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试点经验。该项研究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0年后,华北京津冀鲁等地区持续干旱出现了水资源危机,国家从1985年开始,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列为 “六五”、“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作为项目和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完成了“华北地区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可选用量的研究”,并通过大量试验研究,提出了“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模式,为统一各部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评价成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此该课题199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1990年主持完成的“华北和胶东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供需平衡分析”项目,获得水利部科技一等奖。1991年获得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

陈志恺院士曾多次获得国家和水利部科技进步奖。还参加了中国工程院主持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和“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重要咨询项目中有关课题的研究。

陈志恺

陈志恺 - 工作年历

1950.6 - 1953.3     华东水利部 技术员、工程师 

1953.4 - 1955.9     水利部设计局 工程师 

1955.10 - 1969.12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所 工程师 

1970.1 - 1976.5     水电六局设计队 下放锻炼 

1976.5 - 1992.3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 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2.3 -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技术咨询

陈志恺 - 主要兼职

北京水利学会           理事

国际水资源协会         中国地区委员会司库委员

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委员 

陈志恺 - 主要贡献

1969年以前,陈志恺主持了《中国暴雨参数图集》、《中国水文图集》等重大基础性研究,填补了水利研究史上的空白。其《中国水文图集》,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自然科学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完成了全国首次水资源评价,获国家科技进步应用二等奖。并编写了《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在国家“六五”攻关第38项目中,领导完成了华北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的研究。作为国家“七五”攻关第57项的项目技术负责人,与他人共同提出了华北水资源的四水转化模式。华北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可利用量研究,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应用三等奖。作为国家“八五”攻关黄河项目(85-906)的顾问,倡导将区域宏观经济和水资源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具体指导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在国家“九五”攻关西北水资源项目(96-912)中任专家组副组长,提出将经济、生态和水资源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参加了三峡论证、南水北调论证等工作和一系列水资源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其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综合研究,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应用二等奖。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表扬他在“七五”攻关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陈志恺 - 主要著作

专著

陈志恺  《设计点暴雨的计算方法》                        水利出版社  1958年  

陈志恺   《应用数理统计法推算设计暴雨及最大流量的方法》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58年  

陈志恺  《中国暴雨参数图集》                            水利出版社  1959年  

陈志恺   《中国水文图集》                                科学出版社  1963年  

陈志恺  《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                          水利部水资源研究及区划办公室  1981年

陈志恺   《UNDP:中国北方水资源进化》                     华北水资源研究中心  1994年 

论文

陈志恺  21世纪中国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中国工程科学  2000年 Vol.2 No.3 

陈志恺  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水利  2000年 No.8 

陈志恺  黄河下游断流对策探讨                            人民黄河  1997年 No.10 

陈志恺  张光斗 中国水资源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水利学报  1991年 No.4 

陈志恺  许新宜 张泽祯 机会与挑战-21世纪中国水资源的开发问题  第七届水资源大会论文集  1991年 

陈志恺  潘家铮 中国的水资源                             地理学报  1990年 

陈志恺  中国水资源及应用                                Geojournal  1985年 Vol.10, No.2 

陈志恺  论皮尔逊Ⅲ型及克里茨-明克里曲线对设计洪水的适用性  水科院《科学论文论文集》  1963年 第二集

陈志恺 - 论点摘要

1、解决深圳缺水问题任重道远:对深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以下对策:加大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力度。

节水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污水资源化。2001年中国城市和工业用水已超过1430亿立方米;扣除电力工业用水,按70%计算,废污水排放量已达到626亿吨,即每天进入河道的废污水已接近1.7亿吨。这些污水如加以处理,达到环境允许的排放标准或污水灌溉的标准,使污水资源化,既可增加水源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又可起到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

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往往是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又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对湿润多水地区,应结合鱼类和其它水生物繁殖,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研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的开发必须根据人口——经济——水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区域上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国土经济的均衡发展。在缺水地区,应限制耗水量大的产业发展,并进行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减缓水资源短缺状况。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供水工程的建设新水源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2、缓解2010年北京水资源紧缺矛盾的主要对策:按照规划:在“九五”期间实现中线南水北调工程,2000年后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从实际进展的情况来看,中线南水北调工程已不可能在2000年以前完成。因为中线南水北调,引水线路长,工程艰巨复杂,投资大、成本高,对很多技术经济问题有争议,尚处在论证阶段,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因此,在中线南水北调工程引水进入北京以前,北京市水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水资源将面临十分紧缺的严重局面。面对这一形势,在考虑“九五”计划时,应遵照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得认真研究一下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应该未雨绸缪。”陈云同志曾批示。“要从战略高度来熟悉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

陈志恺,1926年11月28日出生于上海市闸北区,1932年上小学,因“九·一八”、“一二·八”、“八·一三”等侵华战争的影响,老家两次蒙受战火洗涤,不得不多次辍学。亲身经受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深重灾难,使他从小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1945年上海中学毕业,1946年抗战胜利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水利工程系,1950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9、1950年淮河连续遭受洪水灾害,大规模治淮急需水利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要求水利专业应届毕业生提前到6月份毕业。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东水利部从事沂沭河行水测验工作,历时三年,任技术员、工程师。1953年6月,因大区撤消,调北京中央水利部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曾参加永定河规划、官厅、崑都崙等水库工程水文的设计工作。后曾陪同前苏联专家考察团,从黄河河口到刘家峡坝址实地察勘,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和黄河丰富的水力资源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1954年底调水利科学研究院参与水文研究所的筹备工作,同时从事暴雨洪水频率计算等工程水文计算方法的研究,参加了水库设计洪水标准和全国大中型水库的设计洪水复查工作。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9年12月,下放至水利部水电六工程局锻炼。1976年5月,调回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工作,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担任所长职务,直至1992年退休。七十年代末至今,随着华北缺水问题的日益严重,研究重心转向水资源评价与规划方面,主持完成了全国水资源初步评价以及“六五”、“七五”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

1963年他主持编制完成的《中国水文图集》,该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自然科学奖;1979—1980年配合全国农业区划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研究,198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1987年主持“六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华北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可利用量研究”,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1990年主持了“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第57项《华北和胶东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供需平衡分析》的相关课题研究,但在项目报奖时他主动放弃了申请获奖的机会,1991年9月获得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突出贡献荣誉证书。1989年随同张光斗院士撰写了《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论文,得到江泽民总书记和陈云同志的重要批示,有力推动了我国的水资源基础产业工作的发展。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志恺 - 推进了我国暴雨洪水等工程水文基础研究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水文工作从无到有,基础相当薄弱,国家做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淮工作,急需水利工程设计有关的水文基础资料。他参加了沂沐河大规模行水测验工作,以及沂河和沭河上游山区的雨量站、蒸发站和径流站的布设和相关水文测验工作。由于他在学校学的是水利工程专业,当时对水文测验工作几乎一无所知,凭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大家一同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完成这一任务主要依赖的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一般每天行程都在50-70km左右,野外宿营是家常事。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花了三年时间实现了沂沐河流域水文测验站网的布设,参加了汛期的蹲点观测和资料整编分析等工作,最后完成了第一本研究报告《沂沭河引水测验报告》,为沂沐河治理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建国初期,我国水利工程设计洪水规范采用的是前苏联国家标准(ΓOCT-3999-48),而这种标准是否适用于我国雨洪特性尚存有疑问。因此水利部要求尽快开展我国暴雨洪水频率计算方法的研究,重点对前苏联设计洪水计算国家标准的适用性进行检验,并确定适用于我国洪水频率分析的线型。这项工作具体由水文局谢家泽局长、林平一技术委员指导,水文所负责组织、培训和协调,全国各流域机构委派技术骨干携带各大江河的流量资料,参加我国洪水频率分析的学习和研究。通过数理统计理论、各种频率曲线线型和适线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并应用全国各大江河流量资料和各大城市长系列雨量资料的实际检验,完成了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的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暴雨洪水频率计算方法,并统一了我国洪水频率分析的线型问题,由他执笔编写完成了研究报告,为我国水利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的编制奠定了基础。该项研究所提出的皮尔逊Ⅲ型频率线型,一直延用至今。

1954年,水利部开始筹备成立水利科学研究院,他参与了水文研究所的筹备和组建。1956年水文研究所正式成立以后,重点围绕“设计洪水”、“设计暴雨”和“产汇流计算方法”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其中对于无资料地区由暴雨推算设计洪水,关键是如何确定设计暴雨及其相应的有关参数。他担任暴雨研究组组长。参与了我国暴雨规律和点暴雨面暴雨计算方法的研究,并组织各省水文人员编制了点暴雨的参数等值线图。1958年,他主持编制并出版了《中国暴雨参数图集》。

1958年,全国掀起了群众兴修水利工程的高潮,许多中小型水利工程由于缺乏资料,没有统一的设计计算方法,部份水库在运行初期由于工程采用的设计洪水成果偏小,出现遇到特大暴雨溃坝失事的现象,引起了水利部领导的高度重视。1960年以后,水利部要求水科院和设计局组织各省进行水库防洪安全检查和设计洪水复核工作,他参加了广东、浙江、河北等多个省区水利工程洪水设计的复查,通过《北京市水文计算手册》试点,协助各省编制了为中小水库设计洪水复查应用的《水文计算手册》及其相应的水文参数图表。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全国《水文图集》。

1963海河出现了24小时最大雨量950mm的“63.8”特大暴雨,冲垮了东川口等4座中型水库,社会经济损失惨重;1975年淮河上游出现了24小时最大雨量1060mm 的“75.8”特大暴雨,冲垮了板桥和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京广铁路也被冲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他亲自参加到现场核实暴雨的观测纪录和调查垮坝的经过情况,并编写了专题调查分析研究报告,为我国特大暴雨洪水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随后参加了《设计洪水标准》、《设计洪水计算规范》的修订和《全国可能最大点暴雨等值线图》、《暴雨洪水查算图表》等图集的编制工作,为进一步复查中小型水库的设计洪水工作提供了设计依据。 

陈志恺 - 开拓了我国水资源评价工作

根据1978-1985年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08项中的第一项《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的需要,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共同下达了《中国水资源评价》工作,要求水利部在较短时间内摸清全国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状况和供需发展趋势,提出水资源评价报告,以满足农业区划工作的急需。在此之前,我国水资源评价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不但对水资源家底及其开发利用状况不清楚,甚至对水资源的定义、评价方法及其研究内容都还有不同的认识。原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完成我国水资源的第一次评价工作。但考虑到思想和认识上的不统一,经水利部领导研究决定,评价工作分两步走,首先要求水科院参考国外相关经验,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方式,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提出我国水资源初步评价成果,为正式评价打下了基础。

水资源初步评价工作由新成立的水资源研究所承担,当时主要面临两方面困难,一是对于评价方法和评价研究内容不甚了解,二是由于资料缺乏,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知之甚少。对第一方面困难,通过对美国第二此评价报告和前苏联全球水量平衡研究报告的剖析,提出了根据水循环原理、水均衡方法,综合对降水量、陆面蒸发量、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评价,并对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次采用了通过地下水开采,夺取潜水蒸发量,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的估算方法;对第二方面困难,主要依靠调查、收集统计资料、估算、协调平衡分析、汇总后提出相关成果。实践上,通过海河和淮河片试点后提出了统一的评价的内容、评价方法及其相应的工作大纲、技术细则。在此基础上,动员各省区和流域片全面开展了各个层面的水资源评价工作。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加上各方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实现了预期目标,提出了全国地表水、地下水、水资源总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性成果,并第一次对全国各分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质污染状况、供需发展趋势做出了全面评价,编制完成了《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报告》以及相关图表。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水资源基础调查评价工作的空白,为全国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本次工作提出的主要评价结果在后来相关工作中得到了验证和检验,该项研究所形成的多项评价技术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1985年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志恺 - 对华北地区水资源研究做出了贡献

华北是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早暴露的地区。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华北缺水严重形势的认识,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很大分岐,从而影响国家采取必要措施缓解华北水危机的决策。1983年国家将《华北地区和山西能源基地水资源研究》列为“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第38项,他参加了其中《华北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可利用量的研究》课题研究。通过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水循环和水均衡分析,以及水均衡观测试验研究,基本摸清了在不同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区域“四水”转化关系,提出了华北地区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及水资源可利用量等评价成果。这一成果不仅及时澄清了当时对华北地区水资源形势一些认识,为华北地区提供了统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评价成果,同时还为后来的南水北调工程论证等工作的奠定了基础。此外,“七五”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第57项《华北和胶东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供需平衡分析》的课题研究中,开展了华北地区各业节水、地表地下水联合运用、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各规划水平年的供需平衡分析等,初步形成了华北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管理的系统科技支撑。

1992年,刚退休的他被推荐接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华北水资源管理研究》技术援助项目。当时这一项目已经开始实施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在技术上遇到了困难而搁浅。他接手以后,一方面在深入了解UNDP的项目实施意图,重新组织研究队伍,同时结合华北地区实际,在参考UNDP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在较短时间内对原技术方案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套新的技术方案,并与外方专家充分换意见,争取外方专家采纳了中方的技术方案。在中外专家共同合作下,按期开发完成了“华北宏观经济多目标水资源规划模型”及相应的研究报告(英文),向UNDP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UNDP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外方专家也对此项目的合作表示满意。在项目研究完成时,他也因此累倒在办公室。直至今日,与他相濡以沫的夫人每每回忆起这一段经历,仍然心有余悸。

1994年在UNDP和UNEP资助下,该项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北疆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项目,取得成功,获得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志恺 - 倡导水资源研究与宏观经济及生态环境相结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越来越明显,对水资源研究已经不能单纯的“就水论水”,而应当与区域宏观经济系统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水资源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作用与反馈关系,为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决策提供科技支撑。1994年,作为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顾问,指导了该项目在“华北宏观经济多目标水资源规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和方法,并构建相应的模型系统。该课题研究成果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规划管理提供了科学决策手段。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地区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参加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和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西北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中,他先后多次实地考察黑河、石羊河和疏勒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等,对于西北内陆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退化过程和内在机理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针对西北内陆河流域河流水循环的特点,他建议采用水均衡分析方法,研究内陆河流域人工生态和天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耗水量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通过以上研究,对于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和措施的提出做出了一定贡献。2004年,年近八旬的他还亲自参加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东北地区水土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主持了第一课题“东北地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合理配置” 研究,进一步探寻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综合保护的有效途径。

此外,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还先后两次参与了三峡工程坝址和坝高的论证工作,九十年代,参与了黄河干流控制性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论证工作,八十至九十年代,多次参与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和评审工作,并针对黄河断流和华北持续干旱问题撰写了两篇有一定影响的文章,为我国重大水利工程的论证与评审做出了贡献。

陈志恺的科研工作伴随着我国不同时期凸显的各类水文水资源问题不断与时俱进,从暴雨洪水、水资源评价,到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水资源配置与规划,他总是在不断探索和不断开拓中前行。长期与各类水问题打交道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科研人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一直密切关注全国各地的水旱情势,除了看中央一台的天气预报以外,他每天还雷打不动地收看由中央7台每日17:55播出的全国卫星云图变化情势,以便能够对今后一个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做出预估。20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流域发生持续大旱,2002年已经76岁高龄的他还亲自带领队伍对渭河流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科学考察,与流域内各级地方水利部门商谈缓解区域旱情的具体办法,回来后并亲笔撰写了考察报告。

生活中的陈志恺是一个非常谦虚和平实的人,尽管在水文水资源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就,他却始终愿意用“在水文水资源研究方面做过一些工作”这样的语言进行自我评价。与他交往过程中,更多感受到是一位宽厚长者的平易,年轻人尊敬他的同时,都愿意和他在一起讨论各种工作和生活问题。对于各种名利,他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淡泊,1986年退休后,先后主持了国家“七五”、“八五”攻关项目专题,以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尽管自己均为第一或第二负责人,但为了积极培养年轻科技人员,他以身作则,主动提出不参与评奖,这三个项目中,两个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个是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后,对于各类社会兼职和顾问的聘任他一直持非常慎重的态度,一要考虑自己的专业是否适合,二要权衡时间上是否允许,三还要看自己是否真正能够为此做相应的工作,所以至今他仅担任过国际水资源协会中国地区委员会司库和北京水利学会理事等为数不多的社会兼职。

陈志恺 - 简历

1926年11月28日  出生于上海市闸北区。

1946.9 – 1950.5 上海交通大学水利系水利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1950.6 – 1953.3 任华东水利部技术员、工程师

1953.4 – 1955.9 任水利部设计局工程师

1955.10 –1969.12 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所工程师

1970.1 – 1976.5 在水电六局设计队下放劳动锻炼

1976.5 – 1992.3        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所长

2001.10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志恺 - 主要论著

1.陈志恺,设计点暴雨的计算方法,水文计算经验汇编,水利出版社,北京,1958,191-220页

2.陈志恺,应用数理统计法推算设计暴雨及最大流量的方法,全国中小河流流域规划会议经验交流文件汇编之四,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58 

3.陈志恺,论皮尔逊Ⅲ型及克里茨-明克里曲线对设计洪水的适用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论文论文集(第二集),中国工业出版社,北京,1963 

4.陈志恺,中国暴雨参数图集,水利出版社,北京,1959

5.陈志恺,中国水文图集,科学出版社,北京,1963

6.陈志恺 等,中国水资源初步评价,水利部水资源研究及区划办公室,1981

7.陈志恺,China’s Water Resources and Its Utilization, Geojournal, 1985(2)

8.张光斗,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水利学报,1991(4)

9.谢家泽 陈志恺,中国的水资源,地理学报,1990(2)

10.许新宜 张泽祯,机会与挑战-21世纪中国水资源的开发问题,第七届水资源大会论文集,1991

11.陈志恺,黄河下游断流对策探讨,人民黄河,1997(10)

12.Center of North China Water Resources,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North China, 1994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