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医师 - 黄建华(作家)
黄建华(作家)

黄建华(作家)

黄建华,青年作家,生于1994年1月1日,祖籍广东汕头市澄海区,毕业于澄海中学。作品散见于各种杂志和报刊,2010年加入澄海文学社,2013年加入汕头市作家协会。
展开

获奖经历

作品先后在《汕头特区晚报》、《澄海》等报刊、杂志刊登。2010年获得由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的奖金

2010年其作品《祖国,谢谢您》获得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的“语文月刊杯”大赛一等奖,并且被朗诵录制成音频在澄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2011年获得由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广播电视台授予的奖金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斩获大奖。已于2013年11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个人散文集《种玉》。其作品短小精悍,文笔清新俊丽,富有书卷气息而又不脱离生活,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创作之路

1994年1月1日,黄建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钟林毓秀的潮汕平原滋润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名士,例如:潮州前八贤中的卢侗、张夔,潮州后七贤中的唐伯元,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哲学家史学家杜国庠,著名散文家秦牧。由于成长在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中,黄建华在小学时便很喜欢看各种课业之外的“闲书”,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培养起了对文学的兴趣,并逐渐从这些中外名著拓展开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写作技巧。

2009年,黄建华在澄海文联主办杂志《澄海》第40期上发表了首篇文章《向往》,这次发表的经历极大激发了黄建华的创作热情。

黄建华

2010年,16岁的黄建华受到时任澄海文学社社长的广东著名作家——陈仁凯先生的鼓励和支持,破格录取为澄海文学社社员,成为澄海文学社年龄最小的一份子,同年在《河岸之树》发表文章《说潮汕工夫茶》和《人格的魅力》,在楹联学会主办的《澄海楹联》上发表其撰书的作品。在加入澄海文学社期间,黄建华得到了诸多老师的指导,例如:时任澄海文学社主编(现为澄海文学社副社长)的广东著名作家——谢初勤先生、广东诗人——陈植旺先生。并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尤其喜爱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和克尔恺郭尔的部分书籍,在中国古代历史书籍中,尤其喜爱《三国志》。

2013年3月,黄建华在《汕头特区晚报》龙泉版面发表了散文《玉》。同年广东文坛翘楚、老舍散文奖得主林渊液先生和诗人陈植旺先生共同推举,加入汕头市作家协会,再次成为年纪最小的会员。在此期间,开始阅读欧洲作品,例如前英国首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丘吉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并且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参加

广东省文学创作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习

陈剑晖教授的《当代散文创作的现实性问题 》

王十月教授的《长篇小说创作技法举隅》

杨克教授的《网络文学发展脉络与网络小说的几种类型 》

伍方斐教授的《后现代诗歌写作 》

蒋述卓教授的《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

个人感悟

在谈及到读书这个话题的时候,黄建华这样写道:

“关于读书,很多人问过我平时看的什么书,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是个杂食的人,很多的领域我都看,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而且感兴趣,就会去看,文学、音乐、绘画、科技、宗教,世上好书千般万种,每一本都有其特殊的价值。一个写作的人,是不能够被一种东西或是一个题材给限制住的,要走出去,看方方面面,看世态人情,尝酸甜苦辣。一个写作的人如何写出好的作品?曹雪芹其实告诉我们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写文章,就先通世事,通世事,无妨杂食。美国文坛大师Henry Miller的作品放诞不羁而又极具洞察力,这也离不开他的生平经历,也离不开他所研究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星相学、禅宗和日本的浮世绘,前一刻还在坐在佛前坐禅参道,后一刻就到红灯区抚摸女人的白臀玉乳,各种高雅和各种低俗的东西都装在一个脑袋里,和着写作者自己鲜活的人生经历,发酵着,酝酿着,等时日到了,就慢慢发出香味来,正如当年杜康酿酒,下动人王大禹,上撼天王玉帝。”正是由于“杂食”才形成了黄建华现在的风格。

散文集《种玉》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是黄建华自文学创作以来的一次重要的阶段性总结,本书收集了作者部分在报刊、杂志刊登的作品和大量的短散文。本书由四个小辑组成,作者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站在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角度,写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平常之物和部分作者童年趣事,通过平实而简练的语言,赋予了这些事物新的意义,展现了一个作者眼里的奇幻世界。

第一辑:且看笔尖泼墨似画

第二辑:黑暗给了灯生命

第三辑:舒展心中的那朵云

第四辑:方寸天涯

第一辑收录了:《玉》《且看笔尖泼墨似画》《观竹》《说猫》《说菇》《窗帘》《雌雄风起》《趣味》《天地书》《一万与万一》《墙画》

第二辑收录了:《黑暗给了灯生命》《我那蓝蓝的海》《墓园松叶》《闲说凉亭》《记忆木棉》《小巷忆旧》《西瓜地里的屠杀》《年轮》《沙中石》《柜子的声音》《农家掠影》

第三辑收录了:《平等塔》《一花一世界》《草席》《舒展心中的那朵云》《面对坟墓》《一把伞可以撑得了多大的天空》《月婵娟》《从出游到心灵的皈依》《燃艾生烟》《向往》《吃茶去》

第四辑收录了:《方寸天涯》《手刃一匹马》《人格的魅力》《我所理解的酒》《生火》《折纸成扇》《大仙》《玩砖人》《养鸟》《溪边草》《百宝箱》

本书由拓扑学教授付本路作序,广东诗人陈植旺先生作跋,评析了作家的创作风貌与散文特色。

付本路教授在序言中写下:“读罢黄建华的散文集初稿,让我感到惊奇,一个学理的大学生,不仅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严谨,他还竟能将自然物象、日常情趣以及人生感悟记述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感情细腻、有文化内涵。”以及“他是学数学的,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及表达能力的训练,其散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学修养、文化品格、唯美情趣,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在评析作品和谈及感受的时候,付本路教授是这样说的:

这部散文集无疑还留有学生的稚气以及平凡的趣味,但是能够感觉到的是这个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他言为心声,由衷地表达这种爱。抒写也是他追求的一种趣味,文学趣味。他善于挖掘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身边的一物一事,延展开来,从中提升其美学品格或文化内涵。比如其中的《玉》一篇,由玉说开去,联想到儒家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性情宽厚柔顺好比玉温润而泽,玉的质地、形状颜色启发着雕刻家、艺术家的灵感,玉从君神的崇拜转到平民消灾托福的器物,也传承着古老的文化血脉。该文以文化视野观照“物象”,使“物”有了深度的蕴含。《观竹》在我看来是散文集中写得好的一篇。作者既流露出古代诗词家对竹的雅趣的同调,又囿于生活经验层面的直观感受,不喜“种植在院子里的竹”因为它“精密安排”,透着“娇气”。“娇生惯养的东西最不讨人喜欢”。作者喜欢山林中的竹,因为它野性、有生命力,就连声音也是不寻常的。此外像《趣味》、《猫》、《闲说凉亭》、《记忆木棉》和《折纸成扇》生动形象,有生活情趣;《一花一世界》和《月婵娟》有文学意境;《一万与万一》和《黑暗给灯生命》等蕴含人生哲理。

诗人陈植旺说:《种玉》定稿了,我是最先阅读的读者之一。其中有些篇什读过了,我还有兴趣再读它两三遍,比如《柜子的声音》。写一个柜子,若没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做作者与它的情感纽带,该如何入手?全篇拟人手法来写么,也不是!

《柜子的声音》写得非常细腻,近乎内心的一种喃喃自语。全文像一棵桃核,纹理清晰可见。体物之细,可圈可点。作者因有一个稍大的柜子,好友们便寄放了一些东西,接着他写道:

有时候,放的东西多了,总有一些会碰到柜子的顶部,拖出来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得到不顺畅。再后来,我居然听到了这个安静的就像死去的柜子,居然发出声音。那是底部轮子与轮子运行的铁质轨道的摩擦声,哦。它,似乎在告诉我什么,却又是不太愿意说出口。

——这个柜子开始有了灵魂,再接下来,我期待看到柜子与作者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关联,果然,紧接着的一段,作者又这么写:

其实这个柜子,它想要拒绝我,它真的想要拒绝那么多不属于它的东西,可是,这柜子,总是要考虑到我的感情,它在向我屈服,在向我妥协,在认真的维系着我们的关系罢了。在它实在是无法忍受与承担来自于我的压力的时候,它终于选择了出声,一种低闷的,带有强烈反抗色彩的声音,尽管是很低的声响,但是凭借着我对它的了解和感情,这可是极其容易感受得到。

柜子的声音作者不会轻易忽略,随时会为柜子而兴起情感的波澜,“大音希声,我离得太近,觉得只是很小的声音,实际上那声响却惊天动地。”读到这里,这个柜子已然牵动我的阅读神经。柜子和柜子发出的声音,总是那么容易被人忽视,一个寻常的柜子,作者看到的、写出的,已不同寻常了。

等朋友们拿回寄放在柜子里的东西,作者听到它“落寞的声音”,是否它“对于友谊的反感后陷入了深深的落寞之后的人性回归”?——到了此处,一个柜子渐渐鲜活起来。

我们看看作者如何收结全文的:

我终于,找到那些朋友,我终于自己主动开口,愿意帮他们保管一些小东西。奇迹的是,他们愿意再次将他们的一些心爱之物交给我。我知道,这又是那个该死的柜子的魅力了,我的魅力是不至于如此的,它再次把声音传给我的朋友。后来,我就不愿意再去频繁地打开,锁上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质量,这个柜子,装了很多东西,有一些是应该珍藏一辈子的。

这篇文章用了一千六百多字,写一个柜子,行文却不是通过有很多情节的故事来展开,这使我稍稍感到惊讶。这还不是关键,也不能显示出作文的独到。此文寓意何在?柜子的象征意味在哪?从结句“这个柜子,装了很多东西,有一些是应该珍藏一辈子的。”我们尝试去揣摩一下作者的寓意吧。这个结尾,不很高明,也绝不稚拙,因为它前面的那一千多个文字,不是虚设。——若论这个集子中文思细密之作,此其一。

黄建华的文章有意避开艰深的、华而不实的笔调,这是正道!《百宝箱》这篇千字文,文风朴实,行文干净利索,结构紧凑。文中由百宝箱讲述到一件真事,一个老收藏家藏品被盗,好在他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人们总是对于箱子里面的宝物感兴趣,谁曾想到这箱子本身,是一件更值钱的宝物”,从而保住了箱子。老收藏家无意间向偷盗幽了一默,也向世人传了一奇。

作者最后笔锋一转,“佩服完了,心中还是会突发奇想:要是贼子把箱子连同宝物一起抱走了呢?”这段话看似很不经意,实则暗藏波澜,更深入地透视人心的不足,人性中黑暗的、无底的贪婪。

黄建华完成于初中阶段的《人格的魅力》已初露了这种质朴的散文风貌。还有《玉》也约略如此。虽然它们的主题存在很大拓展的空间,比起那些写得花拳绣腿的文章,这类文字更获我心。

《平等塔》一文也以朴实的语言风格呈现。不同的是,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五台山上关于堆塔的见闻,注入了更多自己亲历后的感受。

佛塔在宗教上有它特别的意义,相对于我们常见的庄严高塔,作者见到“地面上,摆满了很多石头堆,走近一看,是一层一层叠上去的,最下面的一层,铺了大块的石头,再往上就一层一层的减小,最上面再放上一颗小小的石头,听说这叫做玛尼石堆,象征着佛塔。” “重要的是,它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一座高大的塔,花费大呀,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没几个人能够造的起,这种石堆塔,就人人可以造了,而且从宗教的角度来讲,效果是一样的。这时候,我感叹,这是创举,这是众生平等。”

平等塔,是作者给这种微小的塔的命名,我想,作者不是简单地写出平等在宗教上的意义,平等相处是人类社会一种非常普遍的精神需求,古今中外皆然。在当代社会,平等精神更是被广泛重视的人际关系基础。

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出来的感受总是来得真切一些。《墙画》写儿时在墙面涂鸦:

随着太阳的缓步西下,打在墙上的光,把墙染成种种其他的色彩,墙不是白的了,可是整体的图画看起来还是那么的美丽,甚至更加具有奇幻的色彩,南瓜的晕黄更加的真实,金色的鸟儿,羽毛更加的成熟,国王的皇冠更加的威严——我就是这样王国的主人!

——这样灵动的句子,在集子里并不多见,所以当我读到这里,我的目光稍稍作了停驻,写本文我还是愿意把它摘录下来,再欣赏一遍。写作的时候,要时刻不忘让自己的文心灵动起来,写出来的文字才会新鲜活泼。

黄建华的文章结尾处比较优美的句子,能够给人回味的句子比比皆是——

它不把目标一下咬死,游戏神通,得到食物,得到欢愉,就这一点而言,人,很难企及。(《说猫》)

美好的东西需要藏起来,等着懂的人去明白。(《说菇》)

这究竟的一动一静,就分布两边,却彼此相知,就是因为这一张帘子。它是信使,应该时不时的拿下来洗洗,处在这交界地带的信使,应该保持它的纯洁,也给自己一个干净纯洁的空间,难道不是这样吗。(《窗帘》)

一切的罪魁,应该是一把刀,可是,刀的后面是人,人的心里,有毒,嫉恨之毒。(《西瓜地里的屠杀》)不执着于形式,简单即茶者初心。(《吃茶去》)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