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潮剧演员 - 蔡植群
蔡植群

蔡植群

蔡植群,潮剧小生。出生于1948年。毕业于澄海戏曲学习班。
展开

蔡植群 - 简介

蔡植群,男,1948年生,广东澄海区人,国家二级演员,著名潮剧小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汕头市戏剧家协会第三届副主席,澄海县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和汕头市第九、十届人大代表,澄海潮剧团副团长和澄海市初级职称评委会主任。

1961年考入澄海戏曲学习班,从事潮剧表演工作。在潮剧舞台近50年,先后主演了60多台剧目,如《赵宠写状》的赵宠、《艳阳天》的萧长春,《唐太宗册妃》的唐太宗、《瑶山春》的贾世强,《司马强簒位》的司马荣、《逼上梁山》的林冲,《彩楼记》的吕蒙正、刘相国、家院,《文武香球》的龙光华、《珍珠塔》的陈培德、《丝路花雨》的张远、《琵琶记》的蔡伯喈、《刘明珠闹金銮》的嘉靖皇帝和海瑞、《箍桶》的江可、《杨八姐闯幽州》的杨延昭、《三探天波府》的杨六郎、《救驾飞凤阁》的杨四郎以及《双珠传》、《槟榔树下》、《画龙点睛》等。

扮相英俊伟岸,表演自然潇洒,落落大方,唱腔浑厚深沉,耐人寻味,自成一格,其唱腔和表演被誉为“群腔”和“群派”。由其主演的《彩楼记》、《抛金冠》、《丝路花雨》、《三探天波府》、《画龙点睛》、《琵琶记》等20多个剧目被中国唱片公司等制成音像制品,传播在广东潮汕地区和港澳东南亚一带,在香港、东南亚各地,戏迷众多,影响甚广。热心公益事业,1992年为澄海市樟林塘西小学建新校舍筹款,参加“爱我桑梓”义演活动。

蔡植群 - 潮剧创举

1961年,对于别人来说何其庸常,但对于蔡植群来说,这一年太不寻常了。13岁的他,进入澄海花楼戏曲学习班学习,由此走上了艺术之道,转眼间,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2009年6月下旬,蔡植群在艺都参与的两场送戏进城演出,戏迷们称之为告别演出,在网上网下奔跑相告。至此,蔡植群结束了他的舞台生涯,从澄海潮剧团退休了。恰此时,蔡植群和他的舞台搭档郑莎的戏迷们,发起为他们出版了《群腔莎韵》CD,作为他们从艺30年的纪念。

蔡植群从事的主要行当是小生,人们喜欢称之为“大小生”。从1973年,扮演《艳阳天》中的萧长春开始,30多年的潮剧艺术生涯中,蔡植群以其鲜明的、极易指认的个人唱腔,塑造了数十个个性鲜明的舞台形象:《逼上梁山》的林冲、《彩楼记》的吕蒙正、《丝路花雨》的张远、《琵琶记》的蔡伯喈,《唐太宗册妃》的唐太宗、《文武香球》的龙光华、《杨八姐闯幽州》的杨延昭等等,其中,《彩楼记》、《逼上梁山》等剧目几乎家喻户晓,部分脍炙人口的唱段多年传唱不衰。而在蔡植群之后,澄海潮剧团的王文华和陈俊苞,也继承了“群腔”特点,演绎了一系列的“群派”角色。

蔡植群

这些资料罗列出来之后,有一个印象隐隐浮现。潮剧的第一个流派是不是在蔡植群身上实现了?!这么多年,潮剧的名角层出不穷,不止行当齐全,光是叫得出名字的“大小生”便有十数人之多,为什么是偏安一隅的蔡植群来完成这个历史使命?

若论戏曲唱腔流派形成的三个要素,蔡植群应该是具备了:其一,在潮剧这个剧种中,在大小生这个行当中,“群腔”于传统唱调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形成并确立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其实,蔡植群的先天声音条件并不佳,连自己都认为是一把“鸭母声”,甚至他还曾经被潮剧名教判定不能当小生,在剧团里跑过龙套。在这里,作曲家林立勤的作用凸显了出来。他打破了潮剧传统的男女同声同调的旧格局,将男声唱调从原F调改为C调,还因人裁衣,在作曲创作中,适当照顾了蔡植群的声音特点,使之扬长避短。在这个前提之下,蔡植群的个人努力也跟上了。他学会“攒声”,把自己有限的声音资源攒聚起来使用。同时,含咬吞吐、行腔收韵等等潮剧必修课也做得相当精彩。一个字的音在哪里发出,在哪里用力,在哪里收韵,这是需要悟性的,单靠勤苦也不一定学得来。在这一点上,蔡植群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声音聚散有度,收放自如。因为用声得力,其不够明亮不够高调的声音竟有了一种特别的质感。剧评人小生曾对此有一个诗化描述:“一首极其繁复的唱段经他演绎,竟也显得那么轻而易举,仿似漫步在一个沧桑简朴的小镇街头,平静之中意蕴无穷。”另外,得益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样板戏的学习和演出,蔡植群还从京剧学习到了一种独特的颤音。大化无形,这个京剧颤音处理已经潮剧化了,成为了“群腔”的主要特色。收入《群腔莎韵》的《逼上梁山》林冲唱段《风雪山神庙》,一句“风雪狂,林涛吼——”潮汕的老婶老姆一听就能叫出蔡植群的名字。这个唱段唱与白交叉一起,竟然长达17分钟,而受众丝毫没有听觉的疲劳,这不能不说是群腔的独特魅力。在戏剧界,这种先天不足后天补给的演员每一个剧种几乎都存在。京剧的程砚秋、周信芳、张火丁,越剧的单仰萍,甚至,潮剧的范泽华、陈秦梦都是。先天条件的缺憾,迫使他们不得不寻找与其自身条件相契合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可以这么说,缺憾反倒玉成了他们自称一派。难得的是,在蔡植群塑造的一系列角色中,水平稳定而整齐,从1973年《艳阳天》的萧长春,到2009年《彩楼记》的刘相国,不管主角还是配角,每一个角色都诠释到位,基本看不到有失水准的演唱。

其二,大凡成熟而有影响力的流派,都会受到业内业外人士的喜爱,一脉绵延,有自己的传承人、票友群,甚至是新的名角。如京剧,有了谭鑫培,也便有了余叔言、言菊朋等;如越剧,有了尹桂芳,也便有了尹小芳、茅威涛等。虽然蔡植群在公开场合一直声称,他和王文华、陈俊苞只是同事,因为“闻道有先后”,可能有过影响,实际上没有师承关系。但王、陈两位对于“群腔”的继承确实勿庸置疑,不论是用声还是用韵,甚至对于戏剧人物的整体把握。王虽然已经离开舞台,陈还是剧团的当家小生。说到票友群,这在潮剧还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戏剧是一种公共性、互动性很强的艺术,从戏剧的发展史来看,戏迷实在是戏剧之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宋、元、明、清的戏剧演出盛况可以聊窥一二。在唱腔流派的产生过程,戏迷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演员的特色唱腔和表演,只有通过戏迷的辨认和拥戴才能够持续发展。演员与戏迷之间,是相互给予和接受的过程。这些戏迷和票友,都是自觉自愿的,毫无功利目的,甚至倒贴钱也无所谓。目前存在的铁杆票友,大多文化素质还相当高,戏剧知识掌握得几近专业,有的还粉墨登场演出。2008年,笔者在北京看过京剧张派薛亚萍的演出现场,戏里戏外几乎融为一体,场面十分感人,薛旅美16年之后回国,但戏迷们对于其演出,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常熟稔,并有一种默契,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屏气什么时候该喝彩,连喝彩声也是京戏的气韵所在。在潮剧,这种情况非常少。即便喜欢潮剧的戏迷,大多也是喜欢谁谁、谁谁和谁谁,甚少专门喜欢某一位。在这一点上,蔡植群是幸运的。今年4月份,一套专门为蔡植群和他的舞台搭档郑莎设计的《群腔莎韵》的CD出版了。可以说,这是潮剧界戏迷和票友群自发为演员出资出版的第一次。据说发起人是一个叫做苏奕惠的惠来戏迷,据说这些戏迷来自天南地北,主要分布地是深圳、普宁、澄海、潮阳、香港等等。而这套CD的出版发行,完全是群策群力的。从这一点上看,蔡植群的艺术地位带有更大的民间性。而“群腔”的影响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其三,一个唱腔流派的创建者,在舞台生涯中,都会有一批闪光的、历代传唱的代表性剧目。他们对于这些剧目中角色的诠释,已经心神交叠,不分彼此。流派流派,无流不成派。京剧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成为了梅派代表作,许多年长演不衰,而梅派传承人梅葆玖以及第三代弟子们也纷纷接过衣钵,表演梅派代表剧目。当然,传承人也不是一味对创建者亦步亦趋,京剧余叔岩虽然演唱的是谭培鑫的保留剧目,终成自己的“余派”。而越剧单仰萍,虽然拜王文娟为师,除了王派代表剧目《红楼梦》等之外,单仰萍也发展了《曹植与甄洛》等属于自己的代表剧目。蔡植群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通过塑造各种艺术形象而为自己留下了一批代表性剧目。《逼上梁山》和《彩楼记》堪称其代表作。林冲和吕蒙正也成为了蔡植群的代名词。特别是《彩楼记》,在潮汕广受欢迎,演出场次多,蔡植群把“人穷志不短”的吕蒙正演得逼真了,以致每次下乡,老百姓就指着他叫“吕蒙正”。该剧30年演出不衰。澄海潮剧团新的当家小生陈俊苞对《逼上梁山》和《彩楼记》的继承均颇有可观之处。

鉴于以上若干理由,“群派”的形成已不必再讳言了。为什么潮剧形成的第一个唱腔流派,发生在一个县级剧团,而不是代表了潮剧最高水平的广东潮剧院?在潮剧界,姚璇秋、范泽华、方展荣等等著名演员,受众大多对其流派形成是有着期待的。唱腔流派的成因应该是极其复杂,与政治、文化大环境密切相关,与艺术自身的规律和艺术组织管理制度也直接关联。应该说,蔡植群是时代的幸运者,他真正踏上舞台担纲主演的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刚好契合了中国艺术的复兴时期,艺术的自由表演空间非常广阔。同时,蔡植群又是同龄艺人中的幸运者,他从艺伊始,就碰到了作曲家林立勤,有了一种唇齿相依的艺术配合。而他与搭档郑莎长期的珠联璧合的合作,更令其艺术表演增色不少,有如越剧界为人所称道的戚毕流派。可以这么说,唱腔流派的形成,是一个剧种艺术样式、门类发展到相当程度,趋于成熟、繁荣的标志之一。或许,“群派”这一个流派还很薄弱、很稚嫩、不成很大气候,但探讨其成因或许对于潮剧的发展有着毋庸忽视的借鉴意义。当然,在流派形成之后,如何继续广收博采,创新进取,不囿于守成,也是关于流派的研究从一开始便应重视的问题。

蔡植群 - 荣誉

1983年荣获汕头市青年演员一等奖;1986年被评为广东省文化系统先进个人,1987年获广东省中青年演员“百花奖”;1989年被评为广东省宣传系统先进工作者,出席劳动模范大会;1999年荣获省剧协颁发的从事戏剧工作逾35年荣誉证书;2000年荣获澄海宣传文化发展基金会颁发的从事戏剧工作逾35年宣传文化奖二等奖;2008年荣获广东省潮剧发展基金会颁发的从事潮剧艺术终身成就奖。其个人传略编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名人录》、《国魂——专家大典》、《中国世纪英才荟萃》、《中华名人铭鉴》。

更新日期:2024-12-25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