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无锡 - 周舜卿
周舜卿

周舜卿

周舜卿(1852年—1923年),名廷弼,以字行,晚号耐叟,清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十日生,无锡县东绛(应为“土夅”,下同)小园里人。11岁入私塾读书,16岁由族叔介绍进上海利昌铁号当学徒。光绪四年(1878年),帅初以5000两银子在上海开设升昌五金煤铁号,任周舜卿为经理。3年后帅初在英病故,其子来上海料理遗产,除提取升昌盈余3万两外,其余资财悉数赠予周舜卿。周舜卿后又在升昌隔壁开设震昌铁号。
展开

简介

习业期间刻苦好学。后升为店员,已粗通英语。在与外商洽谈业务中,结识英商大明洋行大班帅初,受聘任大明洋行跑街、翻译。他在经营中注重信用,不数年业务大振,资力日益雄厚,陆续在牛庄、汉口、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及日本长崎等地共开设7家分号,主要业务是为英商怡和洋行代 销钢铁器材。

《锡山周氏大统宗谱》(1919)编纂总董兼南宅支支董,无锡锡山南宅支二十五世孙,周敦颐三十世孙。

起家  --------------周舜卿掘得的第一桶金    周舜卿,名廷弼,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五月初十酉时生于现太湖街道周新社区的小园里自然村一个比较贫穷的农民家庭。据考证,周舜卿的祖籍为湖南道州(现为湖南南部的道县,与两广毗邻。)南宋时,其先祖周应高(周敦颐-周焘-周縯-周政卿-周洵-周应高)由道州迁锡,二十四世传至周舜卿的父亲周道然(字让三)。让三有二子一女,周舜卿是小儿子。

  周舜卿幼年即备受颠沛流离之苦。由于时局动荡,战乱不断,一天夜里家中房屋被烧,多年辛勤劳作、节衣缩食所攒下的一点资财也毁于大火。他母亲因此抑郁成疾,卒以不起。时舜卿年方8岁,却已如成人般懂事,表现十分坚强。为避免全家再遭不测,他父亲命他的哥哥惠卿,赴江北学生意,而自己则带着舜卿泛舟太湖,躲避灾难。等到局势稍有平缓,便回来收拾起破砖烂瓦,开始重建家园。此时,舜卿已是父亲的好帮手了。

  同治六年丁卯(公元1867年),16岁的他跟随族叔周晓亭去上海利昌铁号当学徒,老板是本乡的锡铁巷村出身的富商丁明奎。(丁明奎,男,1816年~1898年,在清同治8年出巨资重建东绛的扬名大桥。这是一座曲拱型三环洞石桥,虽经143年风雨侵袭,现仍屹立在东绛锡南公路起点处的西北畔,是江苏省和无锡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听老人讲,出发时祖母仅给了他一身换洗的布衫和一双布鞋。时逢阴雨绵绵,道路泥泞不堪,周舜卿舍不得穿自己的鞋,硬是赤脚步行了十多里路,走到周泾巷车站旁的运河边,搭乘苏州的班船。当学徒后,他脑勤、手勤、脚勤,老板关照的事,他件件认真做好。打烊后,有不懂的地方还盯着账房先生问长问短。那时候外国资本已侵占我国市场,上海已初开商埠,随着贸易的扩大,上海已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商务金融中心。由于利昌煤铁号经常与外商做生意,周舜卿凭着少年的聪颖,深深感到要掌握英语的重要,否则难于洞悉商情,立足于上海商界。于是他下定决心,白天吃苦当学徒,晚上步行20余里去业余补习班学习英语,风雨无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已经掌握了一般的会话,三年后,他的外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三年学徒期满后,他转为正式员工,并被老板提拔为专门接洽外商的办事员,深受丁老板的器重。

周舜卿

  青年时代的周舜卿,由于他很诚信地处理了一件事,因而自身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利昌铁号当接洽外商的办事员后,有一次,他在路上拾到一张英国大班帅初用英文签发的面额1000元的支票。因他曾去过帅初的怡和洋行接洽过业务,知道这个大班的名字。当时1000元大洋在上海买幢石库门洋房都绰绰有余,而且周当时满师后,自己若要开店,也急切需要启动资金。然而这时,周舜卿想到的却是大班失去了这笔资金,心里一定很急。他有责任迅速物归原主。于是他立刻赶去英国人的怡和洋行,亲手把支票还给了帅初。帅初十分感动,大赞其拾金不昧的文明举动,从此深受帅初的信任和器重。不久,周被调去帅初开设的大明洋行任职。1878年,帅初又出资白银5000两,命周舜卿脱离洋行,到上海苏州河四川路桥旁,开设他自己的升昌五金煤铁号,并任命周舜卿这位27岁的青年为总经理。由于周舜卿精明能干,待人谦和,恪守诚信,因而升昌生意兴隆,利润可观。但他始终守住底线,不拿份外之金,因此帅初愈加倚重这位中国朋友,便把升昌全权交托周舜卿管理。自己回国省亲。周并不因为老板不在便中饱私囊,而是处事更加小心谨慎,每笔帐都记得清清楚楚。又隔三年,帅初的儿子来上海结账,原来帅初已经去世,按他生前的遗嘱,儿子取回三年中商号所取得的利润3万两白银,商号所有的资产赠与周舜卿。上海滩在一夜之间又冒出了一个无锡人的“煤铁大王”。从此,“升昌”即成为周舜卿起家发迹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周舜卿掘得的“第一桶金”。

  发迹  商业起家——“煤铁大王”  周舜卿从16岁到上海当学徒,20岁学徒满师后任接洽与外商业务的办事员,到27岁任英商帅初投资白银5000两开设的升昌五金煤铁号经理,共过去了11年,而从周担任经理到自己开办震昌煤铁号,开办全国各地8个煤铁分号及二个蚕行,典当,却只用了12年时间。在这共12个商业企业中,其中煤铁号就达10家。至1884年周舜卿自己开设震昌煤铁号时,33岁的周舜卿拥有的资产,已达升昌原投资额的二百多倍。周之所以成为巨富,除经销洋行产品,盈利丰厚外,还有两个原因。一说是上海的震昌、升昌两个煤铁号原造在苏州河四川路桥旁,后因此地建造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以白银二十八万两的高价售出,而两个煤铁号的迁移费用很低,进出之间,差额颇大。另一说是升昌曾以废铁价格向拍卖行购得外国旧轮一艘,周还特地从家乡招去一批铁工,将机器、钢铁卸载。充新出售,因而又获暴利。另外,据朱子文撰文回忆,周曾于1885年左右,在上海南市高昌庙购进地产二十多亩,然后造房后高价售出,获得50万元销售,同获暴利。

  工业发家——“缫丝大王”  周舜卿在44岁时,最早在上海南市与苏州同时开办两个冶坊,专门生产自销铁锅,最后二个厂的开办是1920年,即东绛筒管厂和砖瓦厂,当年已69岁了,25年中办了工厂16家,其中7家是规模较大的均为进口设备的先进的缫丝厂,后来被无锡民众称为“缫丝大王”。

  开设在周新镇上的无锡裕昌丝厂,是周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独资白银8万两开办的。裕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在战后的头几个年头里,每年有盈余。一般年份的盈余在二、三万元左右,最高年份的一九二三年达十五万元。每年盈余均分作十三份分配,周独得十份,经、协理共得一份多,其余一份多由全厂职工分拆。至一九一九年时,该厂有进口缫丝车330台,工人超过千人,一九二三年时,该厂资本总额已达到十八万两,为最初投资额的三倍多。由于周所办的缫丝厂设备先进,加上原茧质量抓得紧,所以丝的质量过硬,深受英,美,日等国商人的亲睐,“锡山牌”、“金鱼牌”商标的丝产品雄霸上海、无锡地区,周舜卿成为大家心目中名副其实的缫丝大王。

  资本经营——“银行大亨”  一般来说,中国一些传统商人在实力雄厚之后,往往会把精力转向谋取政治地位和政治庇护,使自己有财外还有权有势。这是由特定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周舜卿也深谙此道。除此之外,周舜卿在官场左右逢源后,敢为人先,为了让自己的雄厚资本加速升值增值,他一下子减缓了对工业的投资,而是全力以赴地在去日本考察后,在55岁时,先后在两年之内,快速投资金融界,首先在上海开设我国第一家私营银行——信成银行。这家银行不仅经营一般银行业务,还由清政府给予发行钞票的特权。这无疑是由庆亲王奕劻父子为其政治和资本上所作的后台的缘故。信成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南市大东门外万聚码头旁,同时还设立北京、天津、南京分行和无锡信成银行。信成上海总行,奉商部批准发行一元、五元、十元三种钞票。发行钞票最多时达一百万元,储蓄业务每年储者多于提款者,存款余额最多时达700多万元,他被上海人称为“银行大亨”。  信成银行存在的时间前后不过6年,但作为中国最早的商业储蓄银行,应该说在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历史上确实是有它的一席之地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进步作用。  又如信成银行无锡分行,为振兴无锡实业,设立储蓄专柜,吸收社会游资,再借贷给农工路矿之营业家,给早期的无锡民族工业贷款,解决了实业家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推动了工业及商业的发展。无锡分行最多时放贷多达50余万银圆,特别是对无锡缫丝业的发展起了巨大促进作用。当时在无锡的丝厂已开始有“实业厂”和“营业厂”的经营模式,实行厂房和机器设备租用的制度。经营者如果没有银行的贷款支持,是无力支付购买蚕茧款,工人工资和大笔租金的。即使像振新纱厂和茂新面粉厂这样的大厂,也是用全部资财抵押给银行才取得贷款去发展生产的。荣德生在1910年曾向周舜卿办的无锡信成银行和李裕成钱庄借款8万两赎回振新纱厂的。

  行善积德——“善举大王”  在当时的清政府皇帝及军政府总统眼中,特别在无锡锡南片区民众的眼中,周舜卿这位富可敌国的大富豪,他绝不是守财奴,尤其是在国家受灾民众生活十分困难时,辛亥革命遇到经费困难时,他总是全力以赴,鼎力相助,被大家称为菩萨心肠的“善举大王”。

  周舜卿他根在无锡,事业却大部分在上海,因此他经常奔走于无锡和上海之间。他购的火车票也是普通硬席票,用餐时从来不去餐车,只是在过道里与普通旅客一样买一份客饭。据说,为便于搞好运输工作,他经特许,在周泾巷火车站投入股份,还在古运河边筑起运输码头,一旦人货从火车上下来后,就可以迅速到船码头,再搭乘便船直达周新镇老家。周舜卿致富后,不忘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的生活十分简朴,长年累月一身青布衫,青鞋和布袜,他的衣着打扮和百万富翁是完全划不上等号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汹涌澎湃永向前。周舜卿的业绩富有传奇和辉煌,让人敬仰,他的衰败和没落又让人叹息。历史的文脉值得总结和汲取,让我们以一代伟人周舜卿为鉴,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在振兴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大显身手。

  因缘  ————周舜卿与《雷雨》中的周朴园    曹禺,他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曾担任中国文联执行主席,中国剧协主席,被国民列为“鲁、郭、茅、巴、老、曹”六位现代文学巨匠。早在1933年,23岁才华横溢的曹禺写成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雷雨》。一炮打响,走红上海滩。当时在沪演出时,票房爆满,一票难求。从达官贵人,到工商实业家,甚至普通民众,都争相目睹这一幕恩怨纠葛并带有血泪的人间悲剧。随着《雷雨》故事风靡大街小巷,社会上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剧中“老爷”周朴园的原型,就是根在无锡的上海工商巨子周舜卿。因为剧中人曾说过“无锡是个好地方”。

  时至今日,猜测也罢,附和也罢,在周舜卿的故乡——无锡东绛,广大民众对此传说还是深信不疑的。事实上,周朴园和周舜卿之间确有许多相似的巧合之处。当然,《雷雨》中的大部分情节是作者虚构的,移花接木拼凑起来的东西,周舜卿也许仅是作者写作时的参照“模特”。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来,当时周舜卿在上海滩的巨大影响力。

  应该说周朴园和周舜卿有着很多的相似处。周朴园是煤矿董事长,周舜卿是上海“煤铁大王”,并投资开发锑矿任董事长;周朴园抛弃侍萍,娶了繁漪;周舜卿则在原配王淑贞去世后,另娶费氏,又娶了二位侧室。周朴园念经吃素,周舜卿晚年信佛吃斋。(注:《雷雨》台词:鲁四凤:“我怕老爷念经吃素,不喜欢我吗伺候他,听说老爷一向是讨厌女人家的。”)《雷雨》中周朴园是个剧中角色。周舜卿仅是曹禺巨匠构思剧本时的参照模特而已。但正是有了这种说不清,难道明的因缘关系,无锡人也特别热爱看话剧《雷雨》。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话剧电影界里的明星组团来锡演出《雷雨》,无锡人也好像是听家乡的故事,看本土的戏一样,追捧之热连演员也受到感染,多场演出后还要挽留加场,有的《雷雨》迷在无锡错过机会没看到戏,还要结伴随剧团去苏州,上海观看演出。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电影《雷雨》在拍摄过程中,也专门多次到无锡东绛周舜卿造的“观山庄”,“义庄”“周京堂桥”(周新老街)等场所拍摄过不少场景。

同时,我们从周舜卿成长,成才,骄人业绩的轨迹来看,他致富不忘报效桑梓,在家乡买田购地,造桥铺路,创办小学、中学、商业学堂,出巨资建造周新镇,还大办慈善事业,置义田、设义庄,救助贫苦亲邻,赈济陕西、河北、河南灾民,北洋政府为表彰他的贡献,授予他匾额和嘉禾奖章。虽说周舜卿尽管有再娶纳妾之事,但家乡的人们还是敬重他的人格和对公益事业的贡献,口碑仍甚好。由此使人联想到周朴园是周朴园,周舜卿是周舜卿,俩周氏不能划上等号的。

今天,我们应该感谢曹禺笔下的《雷雨》,它是以无锡为背景而采写,展开和叙述的,剧中多处说到无锡、无锡梅家、无锡周家等,他早在七十年前就为无锡扬了名气,打出了“无锡是个好地方”的响亮品牌。通过挖掘历史文脉,我们要珍惜周舜卿老前辈为我们留下的这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增添无锡人的光荣感和自豪感,激励民众在党的领导下,为振兴民族工业,加快建设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的步伐,率先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太湖街道史志办)

经历

光绪十八年,周舜卿在家乡东绛开办裕昌祥茧行,并设数处分行,代英商怡和洋行收购蚕茧。光绪二十一年在上海创立新昌冶坊,自产自销铁锅。光绪二十二年,与薛南溟在上海合办永泰丝厂,并单独投资苏州开设的苏经丝厂和苏纶纱厂。光绪二十六年,又与同邑胡德培各出资5 万两,合办新源来冶坊。该冶坊居当时江苏八大冶坊之首。翌年,在周新镇开设保昌当铺。光绪二十八年向上海华纶丝厂买下立缫车94台,安装在裕昌祥茧行楼上,进行自缫自销。翌年因茧行失火,丝车全部被毁。光绪三十年,他再次投资8万两,购置意大利式直缫车96台,在周新镇开办无锡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裕昌丝厂,所产“锡山”牌、“金鱼”牌等丝主要销往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部分丝开始销往美国。光绪二十九年,他挟资走皇族庆亲王的门路,捐得候补道官衔,并与其子商部尚书载振结为金兰。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派载振赴日考察宪政,周舜卿以商部三等顾问特赏二品顶戴的头衔随同出访。回国后,与武进县刘伯森等人发起筹组上海商学会(全国总商会的前身),任该会主持人。接着又在无锡成立锡金商会和锡金农会,并分别担任第一任会长。光绪三十二年,他集资50万两,在上海首创私营信成商业储蓄银行,自任总经理。首创储蓄业务,并获得印发钞票的特权。后在北京、天津、南京、无锡等地均设有分行。宣统元年(1909年),被清政府指派为资政院议员。对于改革币制、加税裁厘(厘金)等多有陈述,深受当朝器重。又被派为苏、松、常、杭、嘉、湖6郡劝农使。并以办理实业有效而得四品京堂候补衔;复以熟悉洋务,被派为查办交涉事宜大臣。辛亥革命后,信成银行因时局动荡,资金一时无从周转而倒闭。但周舜卿经营的工厂企业继续有所发展。至民国7年(1918年)裕昌缫丝车增加到330台。民国9年,他投资4.2万两将无锡金钩桥的堆栈改建成拥有丝车272台的慎昌丝厂。后又在东绛开设一家筒管厂,在苏州开设振源冶坊,在上海、大连各开设一家榨油厂。从光绪二十六年起,他在东绛置田数百亩,辟街道,造桥梁,建市房,设店铺,创办廷弼小学和商业学堂,改东绛为周新镇;并置义田千亩,立周氏义庄,救济族中老幼残疾者。民国10年,捐巨款赈济河北、湖南灾民,曾获北洋政府颁发的匾额和嘉禾章。

1923年病逝于周新镇廷弼中学,终年71岁。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