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 车载音乐
  • 车载视频
  • LRC歌词
  • 简谱图片
  • 手机铃声
  • 名人简介
  • 汽车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厨师 - 于若木
于若木

于若木

于若木(1919年4月12日-2006年2月28日),原名于式毂,又名于陆华,山东济南出生,祖籍山东淄博,为已故中共元老陈云的夫人。于若木生于有名的书香世家,父亲于丹绂是中国清朝派往日本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1916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毕业,先后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等,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6年2月28日,于若木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展开

人物介绍

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被分配在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1月被派送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3月与陈云同志结为革命伴侣。1943年12月调西北财经办事处任机要秘书。1950年5月,于若木调中央财经委员会专家联络室从事翻译工作。1957年调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资料室工作。1961年担任陈云同志秘书。1964年12月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79年9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办公室主任。1981年1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顾问。1986年她先后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等。她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于老十分关注中国人民的硒营养和恩施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且身体力行,亲临恩施考察,亲自撰写文章,协助招商引资,接见州、市领导促进开发工作。她发出的“要像抓补碘一样抓补硒!”的呼吁,已成为营养学界的共识,也为恩施硒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1991年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教授参加恩施州硒资源综合开发研讨会时提出“医疗方法中有转地疗养的办法,康复旅游将是旅游业中受欢迎的一种旅游,只要改善交通条件,恩施利用硒资源,开展康复旅游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1992年8月18日,于若木教授在科技日报发表“硒--生命的重要元素”的署名文章,称“湖北恩施市,得天独厚,土壤中富硒,人民健康长寿,百岁老人多、儿童聪明、智商高、学习成绩好,恩施的姑娘秀美、水灵、活泼、开朗、目光有神,被称作硒姑娘。恩施市癌症发病率很低。”

原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研究员、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于若木

2007年 2月28日,纪念我国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先生逝世一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我国营养界的一些专家及于老的亲朋好友8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

学生营养

于老感到营养学科当时不太被人们重视,但它又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于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1983年,于若木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了《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一文,向有关部门吹响了要重视国民营养的号角。于老和邓书读、高影君、施承斌、朱培赋等一批营养学家一起向有关部门呼吁重视学生营养宣传教育工作,并热情关怀中国学生营养健康组织的创建工作。在于若木的关怀下,1989年1月15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成立大会,于老作为首任会长主持了第一届促进会的日常工作。于老还和一些同志一起提出并经卫生部1990年批准,将每年的5月20日作为“营养日”,2001年又经卫生部、教育部批准为“中国学生营养日”。

为使有关学生营养与健康工作的计划与设想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并引起各界的关注和支持,1991年初,于老亲自主持制订了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护苗系统工程”,并报请卫生部、教育部列入中国《2000年预防保健战略目标》计划,后两部同意纳入行政工作计划中执行,在全国取得较大成效。2002年,中国儿童中心也将“护苗工程”作为贯彻《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的一项措施立项实施。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于老听到全国有不少地区的学校因多种原因停止了学生奶和豆奶的供应,感到非常焦急,在2003年6月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书提出“后非典时期坚持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建议。温家宝总理亲自在该建议上批示了学生奶(包括豆奶)供应的四条原则,即保证奶品(包括豆奶)质量,坚持群众自愿,运用市场机制,不能强求一律;国务委员陈至立也批示“按四条原则指导下一步工作”。中央领导的批示为推助学生营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推动学生营养餐和学生奶(豆奶)工作的开展,于老不顾年老体迈,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开展学生营养餐试点工作的省市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并力所能及地协助解决在营养餐推行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同时,对保健食品企业在开发学生营养健康产品中所遇到的困难,她也不辞辛苦地亲自过问,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帮助。于老把自己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适时向中央领导反映,以期引起重视和关注。1999年,她向江泽民总书记等反映学生营养餐及学生奶推广中的困难,江总书记1999年3月在北京市视察工作时提出,“……要在中小学生中推广学生营养餐,北京要带头把这个工作搞好,还要在全国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北京市学生营养餐工作的发展。

于老除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外,还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她曾把自己有限的存款拿出来,通过学生营养促进会购买豆浆机捐献给有关学校。

1998年8月,《中国学生营养小报》报社决定由创办地安徽蚌埠移址北京,并向全国公开发行。报纸从申请移址到全国发行,几经周折;每当出现难题时,担任该报总编辑的于老总是设法帮助解决,甚至自己亲自到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在工商局注册时需要注册资金30万元;正当大家为资金的问题绞尽脑汁时,于若木率先从自己的离休工资中拿出1万元,并鼓励大家一起筹资。在于老的带动下,邓书读、高影君等专家、教授纷纷拿出自己的存款踊跃出资,很快筹得资金53万元。《中国学生营养小报》(后改为《中国学生营养报》,现为《中国学生健康报》)终于在北京面向全国发行,真正肩负起了宣传学生营养和健康知识的重任。

研究成果

80年代初,于若木涉足营养学领域并进行探索研究,先后汇集出版了《于若木文集》和《于若木论学生营养》等专著,倡导实施了护苗工程、大豆行动计划、学生营养餐及学生饮用奶计划等工程,为营养食品的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历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研究员,中国保健食品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首任会长,《中国学生营养报》总编辑等职,成为中国著名营养教育家。

婚恋内情

那时,陈云住在延安城里的一个窑洞里。于若木去了之后,就在窑洞门口摆了张办公桌,值个班。陈云有什么话,就替他传达一下。陈云要找医生,她跑去喊。调到陈云身边,于若木有时一面对他进行滴鼻子药水一类的护理工作,一面帮他处理杂事。不到1个月,陈云病愈了。

在这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陈云和她之间产生了感情。

这还得从1939年的3封信说起。这3封信是在陈云逝世后,薄一波之子薄熙成在北京集邮市场上发现的。有一封是陈云写的;有一封是于若木写的,内中都涉及了陈云和于若木的婚恋;另一封则是于若木的妹妹写的。

薄熙成立即花2000元,买下这3封非同一般的信,转赠给陈云之子陈元。陈元把信交给母亲于若木。于若木惊喜万分,这几封半个多世纪前的信,居然能够完璧归赵!

这几封弥足珍贵的信件,真实地记录了陈云和于若木当时在延安的婚恋情况。

刚到陈云那儿时,陈云就询问于若木的经历,随后也介绍了自己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于若木后来回忆说:“我们最初只是相互介绍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彼此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后来,比较熟悉了,谈的话题就多了起来,从理想、工作谈到生活、爱好。”空闲时,他们在一起聊天,陈云得知于若木会唱歌时,便请于若木唱歌给他听。于若木十分大方地唱了一首当时流行的苏联歌曲《祖国进行曲》:“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悦耳的歌声在窑洞中回荡。

一次,陈云问起于若木有没有爱人,谈过恋爱没有。于若木羞涩地回答:“我还不懂。”陈云便小心地说,他现在也没有爱人,问她愿不愿意交个朋友。

相处久了,陈云向于若木倾诉了他的肺腑之言,他说:“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一起能够合得来。”

不久,于若木的二哥于道源专程赶到延安。陈云认真、坦诚地向于道源讲述了他和于若木相识的经过,并把对方看作女方家长的代表,郑重地征求于道源对两人婚事的意见。于道源久闻陈云之名,深知他是一位很踏实、很稳重、立场坚定的革命者,对他们的结合表示完全赞成。

1938年3月一个普通的日子,陈云和于若木在延安结婚了。婚礼非常简单,陈云与于若木都不喜欢铺张此事。结婚的那天晚上,陈云花了1块多钱,买了些糖果、瓜子、红枣、花生之类的东西,请中央组织部的同志来热闹了一下。大家坐在一起,纷纷向陈云夫妇致以热烈的祝贺,有的还即兴表演了节目。于若木在晚年回忆说:“事后,消息传开,有人要陈云同志请客。他当时虽然手里有点钱,请得起客,但他不愿意摆场面,所以没有请。”

1939年5月28日,于若木在信中向大哥报告了她和陈云的婚恋情形:“你问我们小家庭的生活状况么?这里无所谓u2018家庭u2019。陈云同志在工作,我在学习。他住在机关里,我住在学校里,每星期六我到他那里住一天,这是延安所谓u2018住礼拜六u2019。”“我和他是这样认识的:前年冬他回国后看到西北的情形很兴奋,工作过劳使流鼻血之旧病复发,过度的流血病势相当严重,病中需要找一老实可靠的人看护,在学校里便找到了我。(后来,)病人与看护的关系转到了夫妇的关系。”“虽然他大了我14岁,但是我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他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忠实的人,做事负责任,从不随便,脾气很好,用理性处理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不痛快的是两人能力地位相差太远,在他面前愈显得自己的幼稚无能。”

于若木在信中还写道:“这里的生活,除了吃饭穿衣是公家供给外,还发几块钱的津贴。”“你问我们要什么书籍,我们不需要什么书籍,我对你有这样一个希望:希望你送陈云同志一支钢笔,因为他没有。不过,这个希望是在你能力所及的条件下,就是你的债还完以后与寄回家里钱以后有剩余的时候。(如果关税太重或邮寄不便时也请勿寄)。”

在于若木写上面那封信的前一个星期的一个晚上,陈云给于道泉早写了一封信。信的一开头,陈云写道:“昨天接到由甘肃转来您(于道泉)从伦敦来的信,很高兴。”在说了一大通抗日形势之后,陈云才向这位未曾谋面的大舅子作如下自我介绍:“说了半天,也想介绍一下我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我是江苏人,出身于贫苦的家庭,5岁时父母均去世,依舅父而生。自高小卒业而后,无力继续学业,即在上海书店为学徒有7年余,此后10余年东奔西走直至如今。前年冬由欧返国,病中与陆华认识,于去年3月结婚。我们在政治与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适,惟年龄相差太远,今年我已35岁。”

陈云和于若木结婚不久,邓小平从太行山回到延安,他知道这个事情后,马上就作了一首打油诗:“千里姻缘一线牵,鼻痛带来美姻缘,中山政策女秘书,先生路线看护员。”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概括了陈于二人相识相恋的经过。其中,后两句是说孙中山跟宋庆龄的结合最初缘起于宋庆龄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而陈云寻找医疗看护结果也促成姻缘。

子:陈元、陈方。

女:陈伟力、陈伟兰、陈伟华。

人物评价

于若木是中国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的夫人,她是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 在于老的办公室,有一幅醒目的养生格言:多读书以养胆气,少忧虑以养心气,戒发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惟谨慎以养神气,顺时令以养元气,须慷慨以养浩气,胸豁达以养正气,傲冰霜以养骨气,当忍让以养和气,应谦恭以养锐气,莫怠懈以养志气。 于老会向来访的每一位客人,精辟地阐述这“十二气”的真谛,侃侃道来,令人深切地感受到这位革命老人高尚的人品和伟岸的人格魅力!

更新日期:2024-12-2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pgdjz@qq.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pgdjz.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