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萨马·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丹(军事)
人物履历
1957年3月10日,奥萨马·本·拉登出生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个建筑业富商之家,在5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17,他的家族是与沙特皇室核心有亲密联系的富庶家族。他在吉达接受了中小学教育,之后在KAU大学(King Abdulaziz University)学习经济和工商管理(也有报告称他获得土木工程或行政管理学位)。
本·拉登在家族企业中工作了一段时间,但作为年轻的穆斯林理想主义者,未能感到愉快。他当过工程师,靠石油及建筑业发财,在沙特阿拉伯和西方国家拥有数家公司,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他爱好骑马、到叙利亚与土耳其交界处的山地去爬山,还喜欢看空手道题材的电影,布鲁斯·李(李小龙)是他非常喜欢的演员。
1976年-1979年,就学于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King Abd ul-AzizUniversity)。
1979年-1989年,放弃学业离开家庭参加了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反抗苏联红军的侵略。
1988年,建立基地组织。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本·拉登及其追随者返回沙特阿拉伯的家乡。
1991年,由于和沙特政府发生矛盾,本·拉登逃亡到苏丹重建基地组织。
1994年4月,沙特阿拉伯剥夺了本·拉登的公民资格。
1996年5月,被要求离开苏丹,辗转返回阿富汗。
1998年2月,组织了“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伊斯兰圣战组织”是其派生组织)。
1998年,轰炸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
2001年9月11日,美国“911”事件发生,造成2900多人伤亡。本拉登被美国政府指控为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和2001年9.11事件的幕后主谋,名列联邦调查局十大通缉要犯。他的亡命生涯于是开始,本·拉登本人立刻强烈否认了这项指控,但2002年在阿富汗找到的一卷录像带显示他在讲话中谈到攻击这个词,该录像带强烈暗示他至少是“9.11”袭击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但后来也有美国人拍纪录片试图为本·拉登洗脱罪名,本拉登也否认道:“我所信仰的教义就不允许我做出这种事情。”
2001年10月7日,美国发动针对“基地组织”及其大本营所在国阿富汗的反恐战争,本·拉登开始了逃亡生涯,传言其经常藏身于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边境地区。
2011年,呼吁利比亚人民及阿盖达组织反抗卡扎菲政权。
2011年5月1日,本·拉登在美国军事行动中,于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山脚,首都伊斯兰堡以北大约50公里处阿伯塔巴德镇的一座豪宅内,被海豹第六分队击毙,终年54岁。
2011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指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座豪宅里被美国海豹突击队第六分队突袭击毙。其尸体于次日海葬于北阿拉伯海,事后引来巴基斯坦的强烈不满。
家庭生活
家庭成员
拉登家庭成员 | ||
---|---|---|
父母 | 生父:穆罕默德·本·拉登 父亲:穆罕默德·阿塔斯 母亲:阿丽娅 | |
妻子 | 纳伊瓦·本·拉登 | 奥萨玛·本·拉登的首位妻子,同时也是本·拉登的表妹。出生于叙利亚,1974年嫁给时年17岁的拉登,为拉登育有11子。 |
赫蒂彻 | 沙特人,来自有声望的沙里夫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人,比拉登年长几岁,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吉达的一所女子学校当老师。 | |
哈丽雅·萨巴 | 沙特人,一名专门教授聋哑儿童的教师。 | |
西哈姆 | 阿富汗一名沙特战士的妹妹,家在麦地那。 | |
阿迈勒 | 拉登五位妻子中最年轻、最被宠爱的一位,原籍也门。据传这宗婚姻是为了巩固拉登和也门的关系而安排,阿迈勒的父亲将女儿送走时曾表示这么做令他“引以为傲”。 | |
子女 | 阿卜杜拉 阿卜杜勒·拉赫曼 萨阿德 奥玛 奥斯曼 阿里(赫蒂彻) 穆罕默德 法蒂玛 卡蒂亚(西哈姆) 哈里德(西哈姆) 哈姆扎(哈丽雅) 阿米尔(赫蒂彻) 伊曼 米里亚姆(西哈姆) 苏迈娅(西哈姆) 爱莎(赫蒂彻) 巴克尔【或拉丁】 |
家庭现状
2012年3月,巴基斯坦方面以非法入境并滞留的名义,逮捕了本拉登的3名妻子、8个子女和一名孙辈,在经过长达45天的监禁期之后,巴当局于4月27日对外宣布已驱逐本·拉丹的三个妻子及家庭成员出境。沙特证实拉登家人4月26日晚已抵达沙特西部最大城市吉达,本拉登家族成员前往迎接。
本拉登女婿被捕
本·拉登的女婿兼发言人苏莱曼·阿布·吉斯(Sulaiman Abu Ghaith)已在约旦被美国特工抓捕并引渡至美国,并于2013年3月8日出庭受审。
另有知情人士向美国媒体透露,吉斯被土耳其驱逐,后在约旦被美国特工抓获。这与土耳其一家媒体的报道大致吻合,该媒体称,吉斯于一个多月前(即2013年2月初)在土耳其安卡拉一家酒店被捕,但因其在土境内没有犯罪,故土方将其释放,并决定将其交给科威特,因为他以前曾是该国公民。但吉斯在2013年3月1日途经约旦准备飞往科威特时被密切监视其行踪的美国中情局特工抓获。
熟悉此案的美国知情人士还透露,吉斯最有可能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地纽约受审,过去其他落网的基地组织同谋都在此被定罪。据称,吉斯如今被关押在纽约曼哈顿。
吉斯是基地组织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是拉登的女婿兼基地组织发言人,曾参与“9·11”恐怖袭击事件。在拉登宣布对该恐怖袭击事件负责的视频中,他因坐在拉登边上而广为人知。
吉斯经常通过视频鼓动对美国发动更多的暴力袭击,他是美国政府最想抓获的基地组织高层人物之一。
2015年7月31日,本·拉登家族的一架私人飞机在伦敦冲入汽车拍卖场坠毁,瞬间变成一个巨大的火球,事故已造成飞行员和3名乘客死亡,这3名乘客据信是本·拉登家族成员。这架飞机约合人民币7000万元,为本·拉登家族所有。事故造成大量地面车辆被毁。这架飞机试图在附近机场降落时冲入汽车拍卖场坠毁,彻底报废。救援人员抵达时飞行员和机上3名乘客已经全部没有了生命体征。该事件尚未被认定为恐怖袭击。
2018年1月,本·拉登的孙子——12岁的小男孩奥萨马·本·哈姆扎在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附近的一次空袭行动中丧命。
袭击事件
1988年,成立“基地”组织,与其他恐怖主义组织合作,开始在中东之外招收成员,分布于东南亚、非洲、欧洲和美国。
1992年12月,针对驻索马里美军的也门旅馆爆炸案。
1993年2月,美国的世贸中心爆炸案,导致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1993年6月,谋杀约旦王储阿卜杜勒未遂。
1994年,本·拉登宣布向美国发动圣战。
1995年1月,刺杀罗马天主教教皇若望·保禄二世未遂。
1995年11月,利雅得美军军营爆炸案。5人死亡;埃及驻巴基斯坦使馆爆炸案。17人丧生。
1995年,本·拉登承认在沙特阿拉伯本土的利雅得和达兰执行恐怖活动,被剥夺沙特阿拉伯公民权。
1996年,宰赫兰美空军住所爆炸案。
1997年,开罗外国旅游者客车爆炸案。
1998年8月,东非美国大使馆爆炸案。257人死亡5000余人受伤。
2000年10月,也门美国“科尔”军舰爆炸案。17人死亡。
2001年9月11日早晨(美国东部时间),本·拉登策划发动了对美国本土的恐怖活动,劫持了美国四架民航客机,驾驶其中两架撞向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其中一架撞向了五角大楼,第四架因机舱内乘客与劫机歹徒搏斗,最终在宾夕法尼亚州坠毁。美国追捕本·拉登,因特工察知本·拉登流亡在阿富汗边境,便派兵驻守阿富汗。
2006年6月30日,本·拉登在网络公布的一段录音中,称被美军炸死的统一圣战组织领袖扎克维为圣战雄狮,并表示盖达组织将继续在伊拉克的圣战。
2007年9月,本·拉登继2004年后首次在一卷录像带《告美国人民书》中发表讲话,号召追随者以加剧杀戮和战斗的方式结束伊拉克战争,但没有发出具体的恐怖袭击威胁。
2009年,本·拉登最后一次录音,警告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但是否真为本·拉登本尊,或是由其他替身成员捉刀,亦备受质疑。
参与活动
活动简介
20世纪80年代初,本·拉登加入了数以千计阿拉伯青年的行列,前往阿富汗,对抗1979年以来占领阿富汗的苏联入侵者。
一开始,他既参与为圣战者兴建军火库、医院、和道路的工作,也参与战斗。
一直在调查研究本·拉登的势力网的作家福登说:“后来,他开始领导一批士兵,并且亲身参与了许多军事行动,包括一次围攻贾拉拉巴德的著名战役。这是一次对抗苏联占领的重要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他虏获了著名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自此之后,他到哪儿都带著它。”
除了带给他幸运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枪之外,他在阿富汗的时间也为他提供了联系全球各地的伊斯兰极端人士的机会,包括来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马来西亚、甚至美国的人。
活动历程
1957年,奥萨马·本·拉登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其父是沙特建筑业大亨。拉登早年在吉达求学,后毕业于利雅得大学经济管理系。
20世纪70年代,拉登作为工程师,从石油和建筑业赚取了巨资。他在西方拥有数家公司,涉及建筑、石油、制造和宝石等诸多行业,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拉登参加了美国支持的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
1988年,拉登在阿建立“基地”军事大本营及训练营地。
1989年,苏联从阿撤军后,拉登与其追随者返回沙特。次年海湾危机时,他因不满沙特邀请美国驻扎军队而离开那里。海湾战争结束后,他又流亡到苏丹。
1992年12月,针对驻索马里美军的也门旅馆爆炸案。
1993年2月,美国世贸中心爆炸案。致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1993年6月,谋杀约旦王储阿卜杜勒未遂。
1994年,由于涉嫌暗中资助恐怖活动,拉登的祖国沙特阿拉伯于是年2月正式剥夺了他的公民资格。此后,他一直在阿富汗居住。
1995年,1995年袭击利雅得美国军用建筑物;谋杀教皇保罗二世未遂;谋杀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未遂;制造利雅得美军军营爆炸案,导致5人死亡;制造驻巴基斯坦埃及使馆爆炸案,导致17人丧生。
1996年,制造宰赫兰美空军住所爆炸案。
1997年,制造开罗外国旅游者客车爆炸案。
1998年8月,东非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美国使馆爆炸案,造成257人死亡5000余人受伤。
2000年,美国称本·拉登参与策划了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和2000年美国科尔号驱逐舰遇袭事件。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等地遭恐怖袭击后,美国认定拉登是头号嫌疑犯。此次袭击事件造成世贸中心双子塔倒塌,近3000平民死亡。
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地铁连环爆炸案,56人死亡。
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本·拉登被美国军方击毙,地点位于巴基斯坦境内,距伊斯兰堡以北100公里、喀布尔350公里以东的阿伯塔巴德镇。随后美国动用航空母舰将本·拉登尸体葬于北阿拉伯海,美东时间凌晨1点10分开始,并在凌晨2点完成。
具体活动
1989年,当苏联部队撤出阿富汗之际,本·拉登返回沙特的家乡。然而这时候所发生的事,令他感到震惊。
1990年当伊拉克部队入侵科威特时,沙特国王法赫德拒绝了本·拉登所提的军事援助计划,转而向美国求援。
沙特反对派领导人阿勒法基表示,本·拉登无法接受50万美国士兵踏上沙特的神圣土地这一事实。
阿勒法基说:“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当时他的想法是,这是对伊斯兰使命的重大背叛,是沙特政权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背叛。”
本·拉登于是前往苏丹,支持其他穆斯林战士,像是那些对抗埃及和阿尔及利亚政府的人。
埃及记者达尔维希表示,本·拉登在此扮演了后勤的角色。
达尔维希说:“本拉登并未提供任何意识形态上的鼓舞。他实际上所提供的,是一个财务和补给网,通过一个非常复杂的银行和投资系统,从也门一直延伸到阿尔巴尼亚。”
1996年,苏丹要求本·拉登离境。当时被极端伊斯兰组织塔利班刚刚控制的阿富汗,就成为他的最后一个避难所。
在阿富汗,本·拉登的地下势力网卡伊达开始扩张。
调查本·拉登势力的作家福登说,这个组织的成员多达五千人,分布在大约25个国家。
福登说:“卡伊达是一个非常松散的联络网,由士兵、受过训练的爆破专家以及各种支援者组成,包括一些财务提供者。他们接受本·拉登的指示。尽管这个网络似乎有许多层级的指挥,以及一个架构,但是情报机构很难破获它。”
这个网络使本·拉登得以置身于任何暴力活动之外。但他一直是一个挂名的首脑,将生命和金钱贡献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斗争。
这使本·拉登被美国列入它的主要通缉犯名单,美国还悬赏二千五百万美元捉拿他。
美国称本·拉登参与策划了1998年的使馆爆炸案和2000年袭击美国科尔号驱逐舰事件。
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遭到炸弹袭击,造成二百多人死亡;2000年,美国科尔号驱逐舰在也门受到袭击,造成17名美国士兵死亡。
本·拉登现年54岁(2011年),仍然在招募战士,进行“圣战”。
他最近在一盘招募战士的宣传录相带上出现,录相带的背景显示,一批蒙面男子在阿富汗沙漠的一处训练营接受训练。
本·拉登在录相带中这么说:“这项训练的成果,是为唯一的真主所进行的圣战。你在巴勒斯坦的兄弟们,正期待你们,以便摧毁美国和以色列。”(HPZ)
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本·拉登离开家庭参加了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展开了反对前苏联的斗争。本·拉登组织了一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志愿者,提供他们去阿富汗的路费,还建设了一些训练设施。本·拉登还把世界各地的游击战、破坏和隐匿专家聚集在一起,为他们提供战术指导。
1988年,本·拉登及其“圣战者”们建立了一个名为“阿尔·伊达”的大本营,专门训练“圣战者”。“阿尔·伊达”的目的就是采取极端暴力手段推翻几乎所有的在本·拉登眼中看来“腐败无能”的穆斯林政府,驱逐这些国家的西方势力。
阿富汗战争
阿富汗战争是两个超级大国对抗和全球争霸的一部分,当时的本·拉登不仅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甚至还有人将其称为“英雄”。本·拉登的许多阴谋诡计和暴力手法就是从美国中央情报局那里学来的。美国给了这些“抗苏斗士”们大量援助,其中包括专门对付直升机的“毒刺”导弹等尖端武器。中央情报局每年拨出5亿美元军费来武装和训练贫穷且手无寸铁的游击队员。美国高科技武器中的不少尖端产品陆续进入了本·拉登的兵器库。
1989年前苏联撤军后,本·拉登带着他的“兄弟们”重返沙特。
1994年4月,由于和沙特政府发生矛盾,本·拉登的沙特国籍被取消。
1996年5月,本·拉登辗转返回阿富汗,巩固了他的基地,从此通过高科技手段同阿拉伯世界的追随者进行联系。
在见过本·拉登的西方记者眼里,本·拉登是一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子,像个“文弱书生”,平时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长袍,讲起话来轻声轻语,极有礼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成了美国的头号“眼中钉”、“肉中刺”。
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爆发后,本·拉登认为美国已取代前苏联成为“伊斯兰世界新的恶魔”。1998年2月,本·拉登组织了“伊斯兰反犹太人和十字军国际阵线”(“伊斯兰圣战组织”是其派生组织)。
本·拉登宣称:“美国人是真正的恐怖分子”,华盛顿在中东的驻军是“十字军”。本·拉登说,他毕生的目标就是使用暴力手段,将所有的美国人赶出伊斯兰世界,不管他是军人还是平民,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儿童。
美国在中东维持着近2万驻军,动辄对中东国家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另一方面,美国在全世界竭力宣扬西方(主要是美国式的)民主制度,灌输西方(主要是美国式的)人权观、价值观,在本·拉登看来美国这种“意识形态入侵”更为可怕。
阿富汗
美国政府曾多次希望阿富汗塔利班当局交出本·拉登,将其绳之以法。但阿富汗塔利班当局早就表示,绝不将本·拉登交给美国或交由第三国审判。
巴基斯坦境内一家报纸援引塔利班外长的话说:“将本·拉登交给第三国,只会为美国不惜一切手段逮捕本·拉登大开方便之门,没有人会希望阿富汗政府这样做的。”
为了迫使塔利班当局将本·拉登交给美国或第三国接受审判,联合国曾于1999年对塔利班实施制裁。今年1月,联合国再次对塔利班实施制裁。
阿富汗新闻文化部发言人称,美国没有证明本·拉登与东非两起美国大使馆爆炸案有关的“力证”。他说:“美国给出的理由不足以证明本·拉登与这个案子有关。这是美国诽谤塔利班的又一次努力。他们以各种名义诬陷我们,时而是毒品,时而是人权,还有时是恐怖主义。”
塔利班最高领导人乌马尔认为,美国没有权力要求引渡本·拉登,并呼吁全世界的穆斯林都一道反对美国对待拉登的政策,重申塔利班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本·拉登。
以教义严格著称的塔利班视“圣战”为其建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的利器。因此,塔利班对所有“圣战者”都采取支持的态度,驱逐本·拉登则会直接危及塔利班统治理念及其宗教原则。
此外,本·拉登的雄厚资金及对伊斯兰银行的感召力,对于处境孤立、经济困难的塔利班政权来说弥足珍贵。据说本·拉登一直在为塔利班提供战争经费,并出钱帮助塔利班训练“圣战战士”。
录像带事件
本·拉登制作了一辑内容非常火爆的征兵录像,公开呼吁穆斯林极端分子加盟由其发动的针对美国及以色列的“圣战”。他还号召巴勒斯坦人“以暴制暴”,让对手“流血再流血,毁灭再毁灭”。
“科尔”事件
本·拉登在一首诗中描述了美国驱逐舰“科尔”号是如何缓慢地驶向死亡之旅:就在亚丁/那艘让胆小者害怕/泊岸出航都会带来恐惧的驱逐舰/已被我们的勇士摧毁。
袭击事件
6月17日,印度警方拘捕了一名印度男子阿巴斯·谢赫,从而将3名涉嫌受本·拉登指使密谋袭击美国驻印度和孟加拉国大使馆的恐怖分子缉拿归案。
刺杀事件
拉登计划在7月20日至22日期间,趁布什出席8国集团领导人会议之机谋杀他。根据德国警方的情报,本·拉登的灵感来自《007》中的一个镜头,要像詹姆士·邦德一样遥控装满高效能塑胶炸弹的无人驾驶飞机,让其直接击中会议场所,杀死布什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
拉登之死
国际反应
联合国-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讲话说,本·拉登被击毙是全球反恐努力的转折点,联合国将继续开展并领导全球打击恐怖主义的活动。
欧盟 u2013 欧盟议会主席耶日·布泽克说“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更安全的世界上了”。
阿富汗 - 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对拉登之死发表讲话称“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好消息”,并说拉登 “对全人类及人类文明来说,是最主要敌人之一,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新西兰 -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伊强调“没有拉登的世界会更加安全”,不过“拉登之死并不意味着恐怖主义的结束”。
新加坡 - 新加坡外长说“拉登的死是国际打击恐怖主义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海葬之地
美国五角大楼的官员在5月2日的吹风会上透露,在按照伊斯兰教传统和习俗对被击毙的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的尸体进行处理后,美国动用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为拉登进行海葬,他的葬身之处位于北阿拉伯海域。
不公布照片
2014年3月14日,一份有关特种作战部队情况的新报告显示,美国海豹突击队队员在2011年射杀基地组织前首领本·拉登时,曾向他开枪至少100次以上,造成死尸面目全非。这或许解释了美国政府为何不公布拉登死尸照的原因。
人物评价
性格分析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身高达到193公分-198公分之间,留着浓密的络腮胡子,像个文弱书生,平时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长袍,讲起话来轻声轻语。”这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米勒笔下描述的一位阿拉伯老人。不过,可别以为他是慈祥的邻家大叔,米勒告诉你,这个人其实是“恐怖大王”本·拉登。
见过拉登的人都会对拉登外貌和他所作所为的强烈反差印象深刻,并会对他如何走上恐怖主义的道路充满好奇。米勒也不例外。
谈到1998年在阿富汗山区采访拉登的场景时,米勒说,拉登对他喋喋不休地谈论美国人的坏处,并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当谈到这里的时候,拉登瘦弱的身躯,仿佛一下子充满了力量,似乎回到了血气方刚的年轻时代。”
美国媒体曾报道称,拉登年轻时是个积极的人,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严守宗教信条,并且以助人为乐为好。
1957年,拉登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由于家族与沙特王室沾亲带故,所以拉登出生后一直享受着当地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在吉达,拉登度过了小学和中学的时光,这段日子对拉登今后的人生影响极为重要,因为吉达是穆斯林圣城麦加的门户,当地宗教学研究十分繁盛,拉登就读的就是宗教学校,从小熟稔教义,并树立了复兴阿拉伯王朝的志愿。
由于少年拉登成长的年代正好是石油价格暴涨导致西方经济危机之际,这更加坚定了拉登轻视西方的信仰。同时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社会问题,让拉登也感到社会的不公。
拉登的亲戚曾对美国媒体介绍,少年拉登是一名阿拉伯理想主义者,他和朋友们谈论的话题,不是哥哥姐姐们所喜欢的名车和珠宝,也不是到伦敦和巴黎去度假,而是怎么把金钱用来服务于一个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他小时候,只要见到街上的乞讨者,就会央求着大人给他们施舍;看到有朋友穿着短袖衣服,就会指责他们不穿长袍违反教义。”
虽然拉登从小就表现出了潜在保守的宗教立场,不过西方媒体也曾引述拉登家族朋友的话说:“他虽然和其他孩子有点不同,不过要是玩起来,也绝不含糊。”
拉登家族的友人卡里德·巴塔费曾说,拉登小时候很喜欢运动,踢球、登山都比较内行,是个活泼的孩子。巴塔费比拉登大几岁,在十几岁的时候,几个人经常踢足球,而拉登的球技比他们都好。
巴塔费还对美国媒体透露,拉登年轻的时候甚至喜欢看西方的电影,不过没听见他发表过什么评论,但是会模仿主角的打斗场景比比划划。而且,他去电影院通常都是一个人。
米勒也回忆说,拉登确实比较喜欢安静的独处,而且立场坚定,为了自己的目标可以放弃一切。他在和拉登交谈的时候,发现拉登周围的陈设非常简单,似乎过着一种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他的几个孩子穿的衣服和普通的孩子没有区别,有些地方还磨出了口子。
当米勒问他,是不是不喜欢金钱。拉登回答:“我的事业需要金钱,但我不需要。”
拉登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把“吃肉和用电”看做是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才能攒下大笔钱用于资助“基地”的恐怖活动。
扎瓦赫里还说,拉登款待客人十分“慷慨大方”,虽然拉登本人平时只吃面包和蔬菜,但是却会为客人准备丰盛的宴席,甚至为了招待大批客人买了一群羊来宰。
他还说,拉登对身边的保镖也十分慷慨,所以他的保镖都对他誓死效忠。
人物言论
1998年5月,本·拉登说,美国陷入黑暗的一天将会很快到来,不久将有震惊世界的暴力事件发生。时隔不久,美国驻东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使馆同时发生爆炸。
美国立即悬赏500万美元捉拿本·拉登。克林顿还不惜动用巡航导弹对苏丹的希法制药厂和本·拉登穴居的阿富汗山区进行轰炸。但本·拉登拥有先进的通讯手段和许多逃脱追踪的掩护手法。
美国的特种部队和情报部门平时被动作片和肥皂剧吹得神乎其神,但他们对如何抓捕本·拉登却毫无办法。本·拉登从来不使用容易被跟踪的卫星电话,使用的交通工具也都是一些不易被发现的破旧卡车或小车,睡觉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常常在最后一分钟改变他的计划。
中情局经常摸不到本·拉登的踪影,本·拉登的活动却游刃有余。有报道说,本·拉登在埃及、黎巴嫩、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等地都有忠实信徒。他的“伊斯兰圣战组织”战士除了在世界各地搞恐怖爆炸外,还被派往北非、车臣、塔吉克斯坦甚至波黑等地“战斗”。
本·拉登在全球织起了一张巨大的恐怖活动网,准备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打一场十字军战争,以“血洗900年前十字军东征给伊斯兰世界带来的切齿之恨”。
本拉登说:“我们不能允许美国人住在神圣的地区。我们要把他们赶出去,我们要对他们发动战争。如果以色列人杀死巴勒斯坦的孩子,如果美国人杀死伊拉克的无辜人民,如果大多数美国人支持他们放荡的总统,这就意味着美国在向我们开战,我们就有权进攻他们。”
媒体评论
本书是了解本·拉登的关键一环,处处充满了令人震惊的秘密。在简·萨森的帮助下,纳伊瓦和奥玛终于能够鼓起足够的勇气,引导我们去发现那颗孕育了今天这个恐怖大亨的种子。——《纽约时报》
令人着迷……本书的价值超过一堆中情局的情报分析,它牢牢地抓住你,让你战栗不已,还会让你知道的比总统和将军们更多。——《华盛顿邮报》
文件公布
在前“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巴基斯坦藏身处发现的一封21页信件中,本·拉丹警告说一个新生“残忍”极端组织势力日益增强,授意“基地”与之切断所有联系。这个组织就是眼下在伊拉克搅翻天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武装、即ISIS。
报道称,所曝光的文件由本·拉丹的助手2011年执笔,其中列举ISIS的一些野蛮行为,包括使用氯气化学武器、轰炸清真寺和屠杀天主教教堂等。
2017年11月,美国中情局(CIA)公布了当年缴获的将近47万份文件,包括他的私人日记、1.8万份文档、7.9万份音频和图像资料,以及超过1万份视频资料,其中包括为恐怖组织制作的演讲和宣传片。
轶事典故
贴身武器
AKS74U经常跟随他一起出现在“基地组织”公布的录像中,画面中这支枪靠在他的身后,还有容弹量为45发的RPK-74机枪弹匣。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画面是有深刻含义的,因为这支枪是在阿富汗战争中缴获的,它来自于一个前超级大国的战斗中,因此具有“胜利”的象征意义,而45发超大弹匣则暗示着战斗到底与杀死更多异教徒的决心。另外,这支枪的最初设计目的就是用作个人防卫,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本·拉登想要发动的“圣战”将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游击战争。这支AKS74U随着本·拉登精心制作的录像带一起传播到全世界,暗示并煽动着恐怖主义分子的情绪。
“老巢”曝光
2015年3月12日报道,在纽约举行的针对一名基地组织成员的庭审中,一组本·拉登在“9·11”袭击前身处“老巢”的罕见照片得以曝光。这组照片由巴勒斯坦记者Abdel Barri Atwan拍摄。本拉登曾于1996年邀请他前往阿富汗采访,以帮助基地组织进行全球公关。
个人藏书
2011年,海豹突击队袭击了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藏匿的院落,除了这两本书,他们还发现了其他书籍以及数十份期刊文章和杂志剪贴。上周三,这些资料得到解密,它们表明了本·拉登对西方世界的兴趣,也证明他试图理解美国(并且更好地与之战斗),并且需要借着美国的腐败与贪婪来确认自身的信仰(或许也需要它们来将自己的恐怖主义袭击正当化)。
这位恐怖主义的领袖关心自己的思想遗产和在世界上的形象,这显然并不出人意料,毕竟,他喜欢看电视上自己的录像,这是出了名的。本·拉登在阿伯塔巴德隐居了差不多有五年,不能上互联网,所以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关于自己、基地组织和美国敌人的书籍。
(有些书是主流历史或新闻著作,如鲍勃·奥德伍德(Bob Woodward)的《奥巴马的战争》(Obamau2019s Wars)、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的《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以及罗伯特·霍普金斯·米勒(Robert Hopkins Miller)的《美国与越南,1787-1941》(The United States and Vietnam 1787-1941)。还有一些兜售阴谋论的巨著,比如菲里兹·斯普林梅尔(Fritz Springmeier)的《光明会的血统》(Bloodlines of the Illuminati)、《统治美国,1-2-3》(The Taking of America, 1-2-3),以及否认犹太大屠杀的尤斯塔斯·马林斯(Eustace Mullins)所著的《美联署的秘密》(Secret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有两本书来自本·拉登早期的导师阿卜杜拉·阿扎姆(Abdullah Azzam):《保卫穆斯林王国》(The Defense of Muslim Lands)和《加入队伍》(Join the Caravan),都是关于伊斯兰圣战的。)
人物相关
书籍
书名:本·拉登传:一个恐怖大亨的隐秘人生
作者:[叙利亚] 纳伊瓦·本·拉登(Najwa bin Laden)
[沙特阿拉伯] 奥玛·本·拉登(Omar bin Laden)
[美国] 简·萨森(Jean Sasson)
ISBN:978-7-80251-483-6
字数:320千
开本:16开
印张:19
装订:平装
页数:304
出版日期:2010年7月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建议上架:社科·传记
内容简介
第一部由本·拉登家族成员记录的本·拉登成长史。奥萨玛·本·拉登的首任妻子纳伊瓦·本·拉登与儿子奥玛·本·拉登为读者讲述了他们在本·拉登身边的时光。
纳伊瓦16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时年17岁的表兄本·拉登,而奥玛则陪同拉登度过了6年的流亡生涯,他们见证了拉登如何从严谨持家的阿拉伯男子变成丧心病狂的恐怖份子的过程。虽然本·拉登在妻子和 儿子面前隐藏了自己政治、军事和宗教生活的大部分内容,
本·拉登为何会从一个严谨持家的阿拉伯男子变成丧心病狂的恐怖份子?
他如何训练自己的亲生儿子充当人体炸弹?
身为百万富翁,本·拉登为什么不允许家里有任何现代化的用品,在阿富汗荒凉的群山当中,9·11事件发生的前一周,在外人眼中,本·拉登一直是个冷酷的恐怖分子,而家人眼中的本·拉登则容易害羞,对去世多年的父亲念念不忘,甚至还对女人心怀畏惧。
电影
好莱坞影片《海豹突击队第六小队:突袭奥萨玛·本·拉登》的导演约翰·斯托克韦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该片是奥巴马政府的政治宣传工具。
斯托克韦尔说,编写该部电影的目的并不是为奥巴马选举造势。“我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希望尽可能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去观赏电影,”在该影片中出演美国中情局情报分析师的演员凯瑟琳.罗伯特森说,“票房是最重要的。”但最后本片并没有登录院线,而是仅仅作为电视电影播出。
该部首次讲述本.拉登被击毙事件的好莱坞影片由奥巴马的重要资金募集人之一、美国影业大亨哈维韦恩斯坦发行,并将于2012年11月4日、即美国总统大选投票前两天在美国播出。
据了解,奥巴马将在影片中频繁出现,但大部分的场景都取自白宫网站的存档画面。
2011年5月,美军“海豹突击队”在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下达的命令后,成功击毙基地组织前领导人本拉登,这成为奥巴马任期内最漂亮的成绩之一。
在本届选举中,奥巴马多次以这起事件提醒选民,他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此前有报道称,随着该电视影片在2012年11月4日的播映,这对两天后的奥巴马选情很可能会有所助益。
2012年12月19日在美国上映的由Kathryn Bigelow导演的电影《Zero Dark Thirty》(猎杀本拉登)也讲述了美国CIA组织在“9·11”事件后寻找本拉登的下落并将其猎杀的较详细的过程。
- 1[MP4]2025 不要你的红包发财发福中国年 小哈尼Viki Miko晓倩 JaniceOfficia2024-12-15
- 2[MP4]2025新年歌新年歌儿大家唱Nick钟盛忠 Stella钟晓玉 Officia2024-12-15
- 3[MP4]Erva da Jamaica - Live in Indian Spirit - Germany2024-12-15
- 4[MP4]Neelix - Bang Bang (Sighter Remix - Official Music Video)2024-12-15
- 5[MP4]超嗨串烧BEAUZ - PSY POP _ HARD TECHNO DJ SET Borderland Festival Malaysia2024-12-15
- 6[MP4]2025 黄铭德尾尾庙宇朝拜一家大小2024-12-15
- 7[MP4]2025新年歌同欢共乐Nick钟盛忠 Stella钟晓玉 feat巧千金 Joanne Miko Official2024-12-15